分子生物学 第二章DNA的结构复制和修复
分子生物学中的DNA修复和重组

分子生物学中的DNA修复和重组在分子生物学中,DNA修复和重组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DNA修复是指在细胞中修复DNA受损的过程,而DNA重组则是指在细胞中将DNA片段组合成新的DNA序列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在生命的演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过程的原理和应用。
DNA修复DNA受到外部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时,如紫外线辐射、化学物质、放射线、热能等,会引起DNA分子的损伤。
DNA分子的损伤对于细胞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些损伤可能导致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细胞凋亡、肿瘤等病理现象的发生。
因此,DNA修复是保证基因稳定性和遗传稳定性的关键。
细胞内的DNA 修复机制主要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直接复制、切除复制和非切断复制。
直接复制是DNA受到伤害后,单纯地将DNA分子的二条链区分开来,然后再用同样的片段来修复它。
这种修复方式有时可能会造成不完全复制,从而导致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畸变。
切除复制是细胞发现存在某些损伤区域后,将其划定为一个区域,并且感知整个区域的基因信息。
细胞塔将周围的损伤部分切掉,通过粘贴的方式,使整个区域得到修复,从而保证基因稳定性。
切除复制主要包括核苷酸切失修复和错误配对修复两种机制。
非切割复制主要是一种高保真复制的方式,通过对DNA分子的一部分进行修复,使得DNA的各种结构和信息得到完整。
非切割复制包括模板交替和泛素修复两种方式,泛素修复主要可以修复一些氧化损伤和热能损伤产生的大量碳静电等不完全摩尔的DNA骨架。
DNA重组DNA重组是细胞在进行分裂过程中,将DNA的片段重新组合成新的DNA序列的过程。
在染色体重组的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断裂和重组,通过断裂前后的DNA重组,使得基因序列得到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复合基因、新的生物种类等新的生物体。
这种DNA重组既是自然界演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人工改良可行性研究基因工程的基础。
DNA重组主要包括两个过程:DNA分子的断裂和DNA分子的重组。
分子生物学第二章dna结构与功能

1、组蛋白(histone)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 富含带正电荷的Arg和Lys等碱性氨基酸 碱性蛋白质 可以和酸性的DNA紧密结合(非特异性 结合);
组蛋白的一般特性:
i) 进化极端保守性:
不同种生物A、H2B变化相对大; ❖ H1变化更大。 ❖ H3、H4可能对稳定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起重要作用。
c.半个核小体核心颗粒的示意模型,一圈DNA超螺旋(73bp)和4种核心组蛋 白分子,每种组蛋白由3 个α螺旋和一个伸展的N-端尾部组成。
N-端尾部有序排列,参与核小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形成螺线管等高级结构。
(五)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 结构特点比较
上海第二军医大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基因组的特点(真核、原核比较 )
❖
Alu家族每个成员的长度约300bp,由于每个
单位长度中有一个限制性内切酶Alu的切点
(AG↓CT)从而将其切成长130和170bp的两段,因
而定名为Alu序列(或Alu家族)。
❖ Alu序列分散在整个人体或其他哺乳动物基因组 中,在间隔DNA、内含子中都发现有Alu序列,平均 每5kb DNA就有一个Alu顺序。已建立的基因组中无 例外地含有Alu顺序。
❖ 一是改变染色体的结构,直接影响转录活性; ❖ 二是核小体表面发生改变,使其它调控蛋白易
于和染色质相互接触,从而间接影响转录活性。
简述真核生物染色体上组蛋白的种类,组蛋 白修饰的种类及其生物学意义
中国科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生物化学与 分子生物学》试题
2.非组蛋白
❖ 占组蛋白总量的60%-70%,种类很多,20- 100种,常见有15-20种;
❖ 在真核生物中C值一般是随生物进化而增 加的,高等生物的C值一般大于低等生物。
分子生物学:第二章DNA复制复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DNA复制复习题与答案一、名词解释1.中心法则2.半保留复制3.DNA聚合酶4.解旋酶5.拓扑异构酶6. 单链DNA结合蛋白7. DNA连接酶8. 引物酶及引发体9.复制叉10. 复制眼11. 前导链12. 冈崎片段13.半不连续复制14.切除修复15.重组修复16. 诱导修复和应急反应二、问答题1.试述Meselson和Stahl关于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明实验。
2.描述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在DNA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3.试述DNA复制过程,总结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4.DNA的损伤原因是什么?三、填空题1.Meselson-Stahl的DNA半保留复制证实试验中,区别不同DNA用_______方法。
分离不同DNA用_______方法,测定DNA含量用_______方法,2.DNA聚合酶I(E.coli)的生物功能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作用。
用蛋白水解酶作用DNA聚合酶I,可将其分为大、小两个片段,其中_______片段叫Klenow 片段,具有_______和_______作用,另外一个片段具有_______活性。
3.在E.coli中,使DNA链延长的主要聚合酶是_______,它由_______亚基组成。
DNA 聚合酶Ⅱ主要负责DNA的_______作用。
4.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在DNA复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和_______。
5.解旋酶的作用是_______,反应需要提供能量,结合在后随链模板上的解旋酶,移动方向_______,结合在前导链的rep蛋白,移动方向_______。
6.在DNA复制过程中,改变DNA螺旋程度的酶叫_______。
7.SSB的中文名称_______,功能特点是_______。
8.DNA连接酶只能催化_______链DNA中的缺口形成3’,5’- 磷酸二酯键,不能催化两条链间形成3’,5’- 磷酸二酯键,真核生物DNA连接酶以_______作为能源,大肠杆菌则以作为能源,DNA连接酶在DNA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起作用。
分子生物学2第二章-DNA结构

第四节 DNA的物理、化学性质
DNA双股链的互补 是其结构和功能上的一个基本特征 也是DNA研究中一些实验技术的基础
一、DNA分子的变性
变性(denaturation 或融解 melting):DNA双螺旋区 的
氢键断裂,使双螺旋的两条链完全分开变成单链,这 一双链分离的过程叫做变性 1、条件:加热, 极端pH,有机溶剂( 尿素、 酰胺 ),低盐浓度等
PolyT/A TTTTTTTTTTT AAAAAAAAAA
TTTTTTTTTTT AAAAAAAAAA TTTTTTTTTTT AAAAAAAAAA
b、 分子组成
☆ PY/PU + PU (偏碱性介质中稳定) G*G 、 A*A 、
G*A+
☆ PY/PU + PY (偏酸性介质中稳定) 常见类型
点的A260值绘制成DNA 1.185
的熔解曲线
1.0
℃
Tm = OD增加值的中点温度(一般为8595℃) 或DNA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
这也是一般PCR实验技术中把变性温度定为94 ℃的原因
1、 影响 Tm值的因素 (1) 在 A, T, C, G 随机分布的情况下 ,决定于GC含量 GC%愈高 → Tm值愈大 GC%愈低 → Tm 值愈小 (2)GC%含量相同的情况下 AT形成变性核心,变性加快,Tm 值小 碱基排列对Tm值具有明显影响
* 类病毒(viroid): 使高等植物产生疾病的传染性因子 分子结构:含246~375 个核苷酸的单链环状RNA 分 子,没有蛋白质外壳。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三、 是否存在核酸以外的遗传物质 Prion (proteinaccous infections particle) 朊病毒---蛋白质样的感染因子
分子生物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二)2024

分子生物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二)引言: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生物体内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点。
正文:1. DNA的结构和复制- 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DNA的复制过程和机制- DNA复制的调控机制- DNA复制的错误修复机制- DNA复制与细胞周期的关系2. 基因表达的调控- 转录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转录的调控因子和调控元件- 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构建和调节- 基因表达调控与细胞分化的关系3. 蛋白质合成和调控- 翻译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翻译的调控因子和调控元件- 翻译后修饰和蛋白质的定位- 蛋白质合成调控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蛋白质合成调控与疾病的关系4.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 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机制-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 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和方法- 基因突变的修复和治疗- 基因突变与个体发育和进化的关系5. 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工程和医学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的原理和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和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在生物能源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总结:本文介绍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的调控、蛋白质合成和调控、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以及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工程和医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为进一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规律,对于理解生命现象和指导生物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性地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分子生物学思维方式,培养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设置1.第一章:绪论- 介绍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解释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术语和概念2.第二章:DNA结构和功能- 讲解DNA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探讨DNA复制和修复的机制3.第三章:RNA结构和功能- 介绍RNA的类型和功能- 讨论转录和翻译的原理及过程4.第四章:基因调控- 解释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探讨基因调控与细胞分化的关系5.第五章: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介绍蛋白质的合成和功能- 分析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6.第六章:基因工程技术- 介绍基因克隆、DNA测序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 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7.第七章: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介绍PCR、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训练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理解DNA、RNA、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3. 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操作方法4. 熟悉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5. 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应用分子生物学知识。
五、教学要求1. 学生需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2. 学生需完成规定的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3. 学生需按时参加考试,考核其对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六、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奠定坚实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愿学生在本课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不断提升自己对于生物科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分子生物学基础第二章DNA的结构、复制和修复第五节 DNA的损伤与修复

第五节 DNA的损伤与修复
图2-13 DNA分子上的胸腺嘧啶二聚体结构
第五节 DNA的损伤与修复
图2-11 甲基介导的错配修复模 型
第五节 DNA的损伤与修复
3.核苷酸切除修复 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几乎能够修复紫外线照射引起的 各种损伤。包括环丁烷二聚体、6–4损伤、碱基-糖基交联 等引起DNA双螺旋大扭曲(major distortion),而不能修 复由于碱基错配、O6–甲基鸟嘌呤、O4–甲基胸腺嘧啶、8– oxoG或碱基类似物引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节 DNA的损伤与修复
二、DNA的修复 1.错配修复 E.coli避免突变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甲基指导的错配修复系统。 这个系统是非特异性的,它能修复引起DNA双螺旋轻微扭曲的任何扭 伤,包括错配、移码、碱基类似物的掺人和某些类型微小扭曲的烷基 化损伤。 2.碱基切除修复 是一种在细胞中存在较普遍的修复过程。在细胞中都有不同类型、 能识别受损核酸位点的糖苷水解酶,它能特意性切除受损核苷酸上的 N—β-糖苷键,在DNA链上形成去嘌呤或去嘧啶位点(AP位点)。DNA 分子中一旦产生了AP位点,核酸内切酶就会把受损核酸的糖苷-磷酸 键切开,并移去包括AP位点核苷酸在内的小片段DNA,由DNA聚合酶I 合成新的片段,最终由DNA连接酶把两者连成新的被修复的DNA链。
分子生物学: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左旋DNA
〔一〕Z-DNA的构造特点: 糖磷骨架呈“之〞字形
〔Zigzag〕走向。 左旋。 G残基位于分子外表。 分子外形呈波形。 大沟消失,小沟窄而深。 每个螺旋有12bp。
Z-DNA B-DNA
DNA的分子量不变,二级构造中的氢键遭到破坏,DNA 的双螺旋构造局部解体,或维系DNA分子二级构造的氢 键全部被破坏,双螺旋解旋别离成DNA单链的过程叫做 DNA的变性〔Denaturation〕。
以下因素可导致DNA变性: 高温、 酸、 碱、 尿素、甲酰胺:增加碱基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
减弱碱基的疏水交互作用而造成。
Z-DNA存在的条件:
(1) 高盐:NaCl>2 Mol/L, MgCl2>0.7 Mol/L (2) Pu, Py相间排列: (3) 在活细胞中如果m5C,那么无需嘌呤-嘧啶相间排列,
在生理盐水的浓度下可产生Z型。 (4) 在体内多胺化合物,如精胺和亚胺及亚精胺和阳离子
一样,可和磷酸基因结合,使B-DNA转变成 Z-DNA。 (5) 某些蛋白质如Z-DNA结合蛋白带有正电荷,可使
DNA周围形成局部的高盐浓度微环境。 (6) 负超螺旋的存在
生物学意义
(1) 可能提供某些调节蛋白的识别。啮齿类动物病毒的复 制起始部位有d〔GC〕有交替顺序的存在;
(2) 在SV40的增强子中有三段8bp的Z-DNA存在。 (3) 原生动物纤毛虫,它有大、小两个核,大核有转录活
性,小核和繁殖有关。Z-DNA抗体以萤光标记后, 显示仅和大核DNA结合,而不和小核的DNA结合, 说明大核DNA有Z-DNA的存在,可能和转录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染色体
图2-1 大肠杆菌(E. coli)染色体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染色体
2.原核生物DNA基因组的组织结构特点 (1)结构简练 原核DNA分子的绝大部分是用来编码蛋白质的,只有 非常小的一部分不转录,这与真核DNA的冗余现象不同。 (2)基因种类和数量较少 原核细胞中染色体一般只有一条双链DNA 分子,且大都带有单拷贝基因,且多以重叠基因的形式存在,只有很少 数基因(如rRNA基因)是以多拷贝形式存在的;整个染色体DNA几乎全 部由功能基因与调控序列所组成;几乎每个基因序列都与它所编码的蛋 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状态。 (3)以操纵子为转录单元 原核生物DNA序列中功能相关的RNA和蛋 白质基因,往往丛集在基因组的一个或几个特定部位,形成功能单位或 转 录单 元 , 它 们可 被一起 转录 为含多 个 mRNA 的 分子 , 叫多 顺反 子 mRNA。ΦX174 及 G4 基因组中就含有数个多顺反子。功能相关的基因串 联在一起转录产生一条多顺反子mRNA链,然后再翻译成各种蛋白质。
第一节 染色体
三、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 1.染色体蛋白质 (1)组蛋白 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富含带正电 荷的Arg和Lys等碱性氨基酸,等电点一般在pH l0.0以上,属碱性蛋白质, 可以和酸性的DNA非特异性紧密结合,而且一般不要求特殊的核苷酸序 列,通常用0.25mol/L HCL或H2SO4从染色质中分离得到。真核生物染色 体的组蛋白有5种,即H1、H3、H2A 、H2B和 H4。 组蛋白中,H3,H4,H2A,H2B,其N端氨基酸都是碱性氨基酸,碱性N端 借静电引力与 DNA起作用,组蛋白之间借此相互聚合,C端是疏水端; 而H1则相反,C端是碱性氨基酸,N端是疏水端,而且H1具有4—5种分子 类型,所以在遗传上H1保守性最少。 组蛋白可进行各种修饰。由于组蛋白 N 端赖氨酸的乙酰化,改变了赖氨 酸所负载的电荷,从而影响了与DNA的结合,有利于转录的进行,而组 蛋白的磷酸化主要在组蛋白 N 端丝氨酸残基上进行。现一般认为组蛋白 磷酸化可减弱组蛋白与核酸的结合,从而降低组蛋白对DNA模板活力的 抑制,从而利于转录进行。而甲基化组蛋白。
第二节
DNA的组成和结构
二、DNA的一级结构 DNA由数量庞大的4种脱氧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 成, DNA 的一级结构就是这些脱氧核苷酸在分子中的排列顺序(序 列)。就是DNA分子内碱基的排列顺序。它以密码子的方式蕴藏着遗 传信息,以碱基序列的方式蕴藏着对遗传信息的调控。DNA分子中碱 基序列似乎是不规则的,实际上是高度有序的。任何一段DNA序列都 可以反映出功能特异性和它的个体的、种族的特征。一级结构决定了 DNA的二级结构、折叠成的空间结构。这些高级结构又决定和影响着 一级结构的信息功能,即基因的启动和关闭。因此,研究DNA的一级 结构对阐明遗传物质结构、功能以及它的表达、调控都是极其重要的。 DNA几乎是所有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它是信息分子,携带以 下两类不同的遗传信息。一类是负责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信息。 在这一类信息中,DNA的一级结构与蛋白质一级结构之间基本上存在 共线性关系。
第二节
2.核苷
DNA的组成和结构
核苷是一种糖苷,由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糖与碱基之间以糖苷键 相连接。糖的第一位碳原于(C1)与嘧啶碱的第一位氮原子 (N1) 或与嘌 呤碱的第九位氮原子(N9)相连接。所以,糖与碱基间的连键是N—C键, 一般称之为N—糖苷键;核苷中的 D–核糖及D–2′–脱氧核糖均为呋喃 型环状结构。糖环中的C1是不对称碳原子,所以有а–及β–两种构型。 但核酸分子中的糖苷键均为 β–糖苷键。应用X射线衍射法已证明,核苷 中的碱基与糖环平面互相垂直。
核糖核苷的糖环上有 3 个自由羟基,能形成 3 种不同的核苷酸。 (图2-3C)脱氧核苷的糖环上只有 2个自由羟基,所以只能形成两种 核苷酸。生物体内游离存在核苷酸多是 5′- 核苷酸。用碱水解 RNA 时,可得到2′-与3′-核糖核苷酸的混合物。
第二节
DNA的组成和结构
图2-3 碱基、戊糖和核苷酸的结构 A:碱基;B:戊糖;C:核苷酸
根据核苷中所含戊糖(图2-3B)的不同,将核苷分成两大类:核糖 核苷和脱氧核糖核苷。对核苷进行命名时,必须先冠以碱基的名称,例 如腺嘌呤核苷、腺嘌呤脱氧核苷等。 RNA中含有某些修饰和异构化的核苷。核糖也能被修饰,主要是甲 基化修饰。tRNA和rRNA中还含少量假尿嘧啶核苷ψ,在它的结构中,核 糖不是与尿嘧啶的第一位氮(N1),而是与第五位碳(C5)相连接。细 胞内有特异的异构化酶催化尿嘧啶核苷转变为假尿嘧啶核苷。
第二节
3.核苷酸
DNA的组成和结构
核苷的磷酸酯叫做核苷酸,分为(核糖)核苷酸[(ribo)nucleotide] 和脱氧 (核糖)核苷酸[deoxy(ribo)nucleotide]两大类,分别构成 DNA 和RNA的基本结构单位。所有的核苷酸都可在其5′位置连接一个以 上的磷酸基团;从戊糖开始的第一、二、三个磷酸残基依次称为а 、β、γ。а和β及β和γ之间的键是高能键,为许多细胞活动提供能量 来源。核苷三磷酸缩写为NTP,核苷二磷酸缩写为NDP。5′核苷三 磷酸是核酸合成的前体。 细胞内还有各种游离的核苷酸和核苷酸 衍生物,它们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对于核酸和蛋白质 系统,核苷酸相当于氨基酸,碱基相当于氨基酸的功能基。下面 列举几种核苷酸的结构式(图2-3C)。
第一节 染色体
二、原核生物的染色体
1.细菌染色体形态结构
大肠杆菌染色体长为1 333μm,而要装入长约2μm宽1μm的细胞中, 为此DNA必定以折叠或螺旋状态存在。有实验证明:在DNA分子进行折 叠或螺旋过程中还依赖于RNA分子的作用。如300 μm的环状DNA(图21A),通过RNA分子的连接作用将DNA片段结合起来形成环(loop), 从而导致DNA长度缩小成为25μm(图2-1B),在活体大肠杆菌染色体上 约有50多个这样的环。接着每个环内DNA进一步螺旋,使DNA长度进一 步缩短为1.5μm,而形成更高级结构的染色体(图2-1C)。因此,细菌的 染色体不是一条裸露的DNA链,而是以高度的组装形式存在,同时这种 组装不仅为了适应细菌细胞的狭小空间,而且还要有利于染色体功能的 实现,便于染色体复制和基因表达。
第一节 染色体
2.染色质和核小体 (1)核小体结构的主要实验证据 用温和的方法破坏细胞核,将染色 质铺展在电镜铜网上,通过电镜观察,未经处理的染色质自然结构为 30nm的纤丝,经盐溶液处理后解聚的染色质呈现一系列核小体相互连接 的 串 珠 状 结 构 , 念 珠 的 直 径 为 1 0 nm; 用 微 球 菌 核 酸 酶 ( micrococcal nuclease) 消化染色质,经过蔗糖梯度离心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发现, 如果完全酶解,切下的片段都是200bp的单体;如果部分酶解,则得到的 片段是以200bp为单位的单体、二体(400bp)、三体(600bp)等等。蔗糖梯 度离心得到的不同组分,在波长260nm的吸收峰的大小和电镜下所见到 的单体、二体、三体的核小体完全一致;应用 X 射线衍射、中子散射及 电镜三维重建技术,研究染色质结晶颗粒,发现颗粒是直径为11nm、高 6.0nm的扁圆柱体,具有二分对称性(dyad symmetry),核心组蛋白的构成 是两个H3分子和两个H4分子先形成四聚体,然后再与两个由H2A和H2B构 成的异二聚体(heterodimer)结合成八聚体。
第二节
DNA的组成和结构
另一类一级结构信息与基因的表达有关,负责基因活性的选择性 表达和调控。这一部分DNA的一级结构参与调控基因的转录、翻译、 DNA的复制、细胞的分化等功能,决定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和个体发 育的不同阶段、不同器官、不同组织以及不同外界环境下,基因是开 启还是关闭,开启量是多少等等。这一类DNA一级结构有两种情况: ①它本身负责编码某些调控蛋白,这些蛋白质负责调控相应的基因; ②一些DNA一级结构区段负责基因表达的调控位点,即决定基因开启 或关闭的元件。一般由调控蛋白与调控元件相互作用来有效地控制基 因。后者成为调控蛋白作用的靶位点。DNA分子中有各种特异性元件, 如与复制有关的各种位点都有它们特异性的一级结构。DNA分子总的 A+T与G+C含量相等,但在某些区域A+T的含量大大增高。由于A–T碱基 对有2个氢键,而G–C之间有3个氢键,在很多有重要调节功能的DNA区 域都富含有A–T,如启动子区域等,有利于双链的解开,某些蛋白质 与解链部位的相互结合。
第一节 染色体
A
图2-2 核小体单体的存在及核心颗粒的形 成A:为核小体结构示意图;B:为核小体 单元的产生
B
第二节
一、DNA的组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NA的组成和结构
1.碱基
核酸中的碱基分两类:嘧啶碱和嘌呤碱。嘧啶碱是母体化合物嘧啶 的衍生物。核酸中常见的嘧啶碱有三类:胞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 其中胞嘧啶为DNA和RNA两类核酸所共有。胸腺嘧啶只存在于DNA中, 但是tRNA中也有少量存在;尿嘧啶只存在于RNA中。植物DNA中含有一 定量的5–甲基胞嘧啶。在一些大肠杆菌噬菌体DNA中,5–羟甲基胞嘧 啶代替了胞嘧啶。嘌呤碱有两类:腺嘌呤及鸟嘌呤。嘌呤碱是由母体化 合物嘌呤衍生而来的。除了5种基本的碱基外,核酸中还有一些含量甚少 的稀有碱基。稀有碱基种类极多,大多数都是甲基化的碱基。tRNA中含 有较多的稀有碱基,可高达10%。目前已知稀有碱基和核苷达近百种。 图2-3A是存在于DNA和RNA分子中的5种含氮碱基的结构式。
第一节 染色体
(2)核小体结构要点 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 DNA、一个组蛋白八聚体以及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组蛋白 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核心结构,分子量100kD,由H2A、H2B 、H3和H4各两个分子所组成;DNA分子以左手方向盘绕八聚 体两圈,每圈83bp,共166bp。用微球菌核酸酶水解,可得 到不含组蛋白H1的146bp的DNA片段(1.75圈)。一个分子的组 蛋白H1与DNA结合,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口,从而稳定 了核小体的结构;两个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 DNA(1inkerDNA)相连,长度为0~80bp不等(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