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深中通道a3方案

1. 引言深中通道A3方案是指连接深圳和中山两地的一项交通建设计划。
该方案旨在解决深圳和中山两地之间交通不便的问题,促进两地经济发展和人员流动。
本文将详细介绍深中通道A3方案的设计和建设情况。
2. 背景深圳和中山地理位置接近,但由于缺乏便捷的交通工具,两地之间的交通十分不便。
目前,深中通道A3方案被提出,旨在打破交通壁垒,建立一条高效、便捷的通道,促进两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方案设计基于现有地理和交通条件,深中通道A3方案的设计如下:3.1 路线规划深中通道A3方案将采用地下隧道的形式建设,以降低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具体的路线规划如下:•起点: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终点:位于中山市石岐区•总长度:约80公里•设有多个出入口和连接线路,以服务周边地区。
3.2 建设方式深中通道A3方案的建设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建工程:包括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建设等。
采用先进的隧道工程技术,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和高效。
•道路铺设:隧道内设置多车道的道路,确保通行能力和流畅性。
•通风系统:隧道内设置专业的通风系统,确保车辆和乘客的舒适和安全。
•照明设施:隧道内安装适当的照明设施,确保良好的能见度。
4. 建设进展深中通道A3方案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以下是建设进展的主要内容:4.1 前期工作前期工作主要包括路线勘察、环境评估等。
这些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为后续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4.2 施工进展目前,深中通道A3方案已进入施工阶段。
土建工程和道路铺设已经启动,预计将在3年内完成主体工程。
4.3 环保措施在深中通道A3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环保措施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相关部门将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包括减少施工带来的噪音和震动、严格控制排放等,确保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5. 成效与影响深中通道A3方案的建成将带来以下成效和影响:•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缩短深圳和中山之间的行车时间。
•促进两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和人员流动,促进合作。
•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周边地区的交通状况。
深中通道(新)

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规划图:
深中通道人工岛规划图
深中通道隧道内图:
深中通道大桥图:
• 记者5日从中山市交通局获悉,深中通道国际方案竞赛已于上月底圆满结束,在3月26至27 日召开的专家评审会上,来自丹麦COWI公司的设计方案在技术组和美学组均获得第一名, 被评为本次竞赛最终优胜方案。按竞赛文件要求,该方案将作为深中通道设计的基础方案, 也就是说通过这个比赛曝光的设计图,就可以一睹深中通道未来的“高颜值”。 • 从这一获胜方案的效果图可以看到,深中大桥桥塔的最高处将设置一个360度透明的瞭望 场所,深中通道项目管理中心透露,该处高约275米,可乘电梯上去,但不会作为观光用 途使用。此外,在“东隧西桥”的入海人工岛上,目前这一方案设置了直升机停机坪、太 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设施。 • 从设计图同时可以看到引桥、横门主桥、伶仃主桥、两座人工岛、隧道内部等部分的模样。 在听取了各参赛单位的多媒体汇报、认真审阅了方案设计图纸之后,由国际、国内知名隧 道、桥梁、水工和美学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最终更认可丹麦C O WI公司的设计方案。他们 认为,该优胜方案设计理念先进,通道总体设计大气、优雅、简洁,主桥、引桥与人工岛 设计一气呵成,整体感、标志性及珠江口门户形象突出,与区域整体环境和谐,引桥Y形 桥墩造型韵律感强,总体上讲,该方案在结构、力学和美学是统一的、连续协调的。 • 深中通道的建设目标是“世界一流的可持续跨海通道、珠江口百年门户工程”,为了实现 这一目标,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作为竞赛主办方,在国际范围内公开组织开展本次方案设计 国际竞赛,通过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借鉴国内外跨海通道先进的设计理念及建设经 验,力求选择通道最优秀的设计方案。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城镇化地区综合 交通网规划》,其中深中通道被编为G2518国家高速公路。 深中通道是连接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的大桥。计划采用 东隧西桥的线位方案,路线起于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 交,与深圳侧连接线对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翠 亨新区马鞍岛上岸,终于横门互通。 • 该工程目前正在进行环评公示,预计2015年12月底已开工, 工期5年,建成后将成为连接珠江东西岸的重要通道。正式 国家发改委批复工可报告,包括深圳,中山,南沙连接线, 不再是仅仅深圳,中山两地桥梁,所以此桥名称有可能变 更.目前伶仃洋大桥是可能选项.
深中通道工程对伶仃洋水流环境的影响

深中通道工程对伶仃洋水流环境的影响杨莉玲;李越;徐峰俊;余顺超【摘要】伶仃洋是珠江河口东四口门入汇的喇叭状河口湾,径、潮交汇,动力复杂.利用伶仃洋河口潮流数学模型从潮位、流速、流态、动力格局方面探讨了深中通道工程建设对伶仃洋河口潮流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中通道工程建设对伶仃洋潮流动力环境影响的范围和强度均以西人工岛附近为最大,锚碇水域次之,东人工岛及桥区附近相对较小;近岛、桥局部区域潮位及流场的变化比较明显,对伶仃洋滩槽总体格局影响不大.%Lingdingyang is the horn shaped estuary in which the four east gates of Pearl River injected, with runoff-tide confluence and complex dynamic. From the aspects of tide level, velocity, flow and power pattern, the impacts of the Shenzhen-Zhongshan channel project on flow environment of Lingdingyang estuary are studied by mathematical modeling.Results show that:the impacts on the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of the west artificial island are the greatest, while the impacts of the anchorage and main piers take the second place, and there will be no great changes near the east artificial island and non-navigable bridge pier. Anymore, the variation of tide level and flow fiel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island and the bridge is obvious. Overall, the Shenzhen-Zhongshan channel project has little impact on the overall pattern of the Lingdingyang estuary.【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7页(P23-29)【关键词】伶仃洋;深中通道;数学模型;水流环境【作者】杨莉玲;李越;徐峰俊;余顺超【作者单位】水利部珠江河口动力学及伴生过程调控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611;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广东广州510611;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广东广州510611;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广东广州510611;水利部珠江河口动力学及伴生过程调控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611;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广东广州5106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59;X52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简称深中通道)工程是横跨珠江河口内伶仃洋中部水域的大型工程,结构复杂,采用桥、岛和隧道相结合结构形式,全长约24 km,其中跨珠江河口段长约22.4 km。
公路环评报告书

前言汕马路位于汕尾市区西部,该道路是汕尾市区西部出入市区的唯一通道,也是马宫镇联系汕尾市区的纽带。
汕尾市委、市政府对汕马路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市政府设立“汕马路建设指挥部”,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体指挥、指导汕马路建设工程的全面工作。
2000年10月,由汕尾市汕马路建设指挥部和汕尾市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完成了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为减轻道路建设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指导工程环保设计,汕尾市城建局于2000年11月委托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进行汕马路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协作单位为汕尾市环境监测站。
2001年1月中旬在汕尾市环保局和汕尾市城建规划局的大力支持下,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汕尾市环境监测站对拟建汕马路工程沿线进行了新的深入的环境调查和现场踏勘,并由汕尾市环境监测站完成了环境现状监测工作,在详细搜集环境专题技术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和技术规范完成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第一章总论1.1项目建设意义汕马路是汕尾市区连接深汕高速公路仅有的二个重要出入口之一,是汕尾的窗口和门面,该道路的建设对改善市区的交通条件,促进市区西部地区的城市建设,推动市区西部一带岸线旅游开发和万吨港口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7)《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交通部(90)17号部长令];(8)《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第一批)》;(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13)《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人大常委会57号公告];(14)汕尾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汕马路工程环评大纲的审查意见》(2000年12月20日);(15)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汕尾市汕马路市政道路、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
1 建设项目概况 ...........................................................................................................................1 1.1 建设项目地点及相关背景........................................................................................................... 1 1.2 项目概况 ...................................................................................................................................... 3 1.3 选址选线方案及相关规划相符性。........................................................................................... 5 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7 2.1 自然环境概况............................................................................................................................... 7 2.2 社会环境概况............................................................................................................................... 8 2.3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 9 2.4 评价范围 .................................................................................................................................... 13 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14 3.1 工程分析 .................................................................................................................................... 14 3.2 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 ..................................................................... 18 3.3 主要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结果............................................................................................. 21 3.4 环境风险评估............................................................................................................................. 24 3.5 环保措施 .................................................................................................................................... 24 3.6 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 26 3.7 公众参与分析结论..................................................................................................................... 26 4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报告书(简本)
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深中通道:又名深中大桥,是一座连接广东省深圳市和广东省中山市的大桥。
深中通道跨珠江,西连中山东接深圳,全长约12公里。
2012-11-06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以下简称深中通道)推荐方案已经确定,计划采用东隧西桥的线位方案,起点位于宝安区西乡黄鹤互通,终点在中山港口镇新隆立交。
该工程目前正在进行环评公示,预计2015年年底开工,工期6年,建成后将成为连接珠江东西岸的重要通道。
根据环评公示书,推荐方案路线全长约51公里,全线拟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41米,特大、大桥42703米/19座,海底长隧道6720米/1座。
海中桥隧工程部分总投资324亿元。
建设背景中山市位于珠三角西岸中心位置,但由于缺少铁路、机场和深水港,而且与东岸连接不便,区位优势一直无法有效发挥。
《纲要》提出建设包括深中通道等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有利于中山便捷享用周围五大机场(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和四大深水港(广州南沙、深圳盐田、香港葵涌、珠海高栏)。
工程进展公铁两用通道更具效益深中大桥设计为公铁两用桥,全长约12公里,为公铁两用通道。
“这样的功能设计,可实现公路、铁路联运,使中山可30分钟到达深圳机场,一小时内通达周边四大机场和深水港。
从此,中山有了个好邻居,深圳和香港的影响力可辐射至中山及周边地区,中山可承接深圳服务业的外移。
通道建成后,为下一步吸引大项目进入提供了条件”。
谢中凡举例说,通道建成,中山三乡、坦洲到深圳盐田港的物流运费将降低2,200元/吨,为中山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当前铁道部已在研究深中通道铁路建设项目,应在短期内有大的进展。
而该项目省交通集团也非常积极,相信其建成后会是一个“黄金通道”。
200亿投资拟发债筹集深中大桥早已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省级工可报告去年就已完成。
业内人士认为深中大桥在内地两市之间建设,深圳、中山认识早已统一,内部运作不会有太多复杂程序。
城际轨道交通广州至东莞段环境影响报告书

城际轨道交通广州至东莞段环境影响报告书目录一、概述 (2)1.1 报告编制依据与范围 (3)1.2 工程概况 (3)1.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4)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2.1 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 (7)2.2 生态环境现状 (9)2.3 社会经济状况 (10)2.4 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12)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选择 (13)3.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14)3.2 评价因子选择原则 (14)3.3 主要评价因子确定 (15)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4.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8)4.2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9)4.3 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1)4.4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2)4.5 社会影响预测与评价 (23)五、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议 (25)5.1 环境保护措施 (26)5.1.1 污染防治措施 (28)5.1.2 生态保护措施 (29)5.1.3 社会责任措施 (30)5.2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32)5.3 其他环境保护建议 (33)六、结论与建议 (34)6.1 研究结论 (35)6.2 存在问题与挑战 (36)6.3 对策与建议 (38)一、概述本报告书旨在评估城际轨道交通广州至东莞段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州与东莞之间的交通需求日益增长,本项目作为连接两市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促进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交通项目的建设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全面、客观地分析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是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先决条件。
本项目涉及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利用、生态、噪音、空气质量、水质等方面。
本报告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广州至东莞段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全面调查、监测、预测和评估。
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环境敏感因素,力求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广东省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广东省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5.12.21•【文号】发改基础[2015]3007号•【施行日期】2015.12.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产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广东省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发改基础[2015]3007号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报来《关于上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粤发改交通〔2015〕709号)及有关补充材料均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为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增强珠江口两岸交通联系,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意建设广东省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
二、同意采用东隧西桥方案。
路线起自广州至深圳沿江高速公路机场互通,接已建的广州至深圳沿江高速公路,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马鞍岛登陆,止于横门互通,接规划建设的中山至开平高速公路和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公路,全长约24公里。
其中,海底隧道长约7.1公里,桥梁长约16.9公里,隧道两端各设置1处人工岛。
三、全线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41米,桥梁宽度40.5米(不含布索区),隧道净宽2×18.5米。
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其他技术指标应符合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中的有关规定。
全线在深圳机场、万顷沙、横门等3处设置互通式立交。
同步建设必要的交通工程和沿线设施。
大桥通航有关要求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航道条件与通航安全影响评价的审核意见》(交水函〔2015〕590号)执行,广州港出海航道(伶仃航道)主航道通航净高在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以上不小于76.5米。
四、项目估算总投资约为423.71亿元(静态投资391.14亿元),其中,国家安排中央专项建设基金(车购税)97.78亿元、广东省安排财政性资金99.25亿元,共计197.03亿元作为项目资本金,约占总投资的46.5%;其余资金利用国内银行贷款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图 1 深中跨江通道跨江桥隧工程示意图
1.2.2 主要技术参数
(1)公路等级:八车道高速公路。 (2)计算行车速度:海中桥梁 100km/h,海底隧道 100km/h,深圳侧接线连接桥 100km/h,中山侧接线连接桥 100km/h。 (3)桥梁荷载等级:公路—Ⅰ级。 (4)其他技术指标: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确定本项目其 他技术指标。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 建设项目概况
1.1 建设项目地点及相关背景
2008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将珠三角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广东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 动力。其中提出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全面提升珠三角整体竞争力。为此需 要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成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完善 区内铁路、高速公路和区域快速干线网络,提升拓展港口功能,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和 集疏运系统规划建设,推进运输服务一体化,增强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联系。重点 建设包括环珠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中山至深圳跨珠江口通道、港珠澳大桥、深港 东部通道、广深港高速铁路、沿海铁路等重大项目。
1.2.3 工程建设方案
本项目海上工程部分采用西桥东隧的桥隧组合方案,海上主体工程包括海底隧 道、隧道两端人工岛、伶仃水道桥及两端锚碇、横门东水道桥及非通航孔桥。
海底隧道东起深圳侧人工岛,下穿沿江高速、深圳宝安机场支航道、矾石水道, 在伶仃水道和矾石水道之间的西人工岛结束,隧道两端采用直线,中间以半径为 6000m 的圆曲线连接,采用沉管隧道建设方案。
5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远期建设目标是,再经过 30 年左右的时间,全省建成规模适当、 布局合理、具有较高通达性和较高服务水平的高速公路网络,达到(部分指标超过) 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高速公路网总规模约 8800 公里左右,其中珠江三角洲约 3500 公里,高速公路网布局总体上成网格状,在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和区域中心城市周 围以环线和放射线加密。其中深圳至中山过江通道属于横四线的组成部分。
3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东人工岛靠近深圳,西人工岛靠近中滩,东、西人工岛平面尺寸均为鹅卵形,长 625m,宽 150m。西人工岛采用插入式钢圆筒抛石斜坡堤岛壁结构方案,东人工岛采 用大开挖抛石斜坡堤方案,两个人工岛四周均设有挡浪墙,堤心外侧设置护面消浪块 体。
伶仃西水道桥主桥推荐方案一采用(588+1638+588)m 双塔三跨吊悬索桥,主桥 全长 2814m,两段锚碇采用沉井桩基复合基础,基础总高度 45m,锚体顺桥向长 80m, 横桥向锚体分离,总宽度 68.3m,推荐方案二为主跨 1180m 的斜拉桥。横门东水道桥 推荐采用(240+480+240)m 双塔钢箱梁斜拉桥,主桥全长 960m,其余段均为非通航 孔桥。
深圳至中山过江通道符合《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路网设计,项目的建设 将会大大加强珠三角经济圈发达地区之间的联系,使区域内有高速通道相连,在珠三 角都市圈内部将形成较完善的城际高速公路网,为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大都 市圈的形成,加快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4)与《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广东省已将深中过江通道建设项目列入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大 项目。按照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实施要求,广东将大力推进海洋 产业、海洋科技、生态环境和执法等领域的重大海洋项目建设。要实现社会资源的优 化配置,建立项目协作机制,扩大海洋经济总体规模,提高总体质量,实现沿海产业 和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全面带动海洋产业和区域和谐发展。可见,本项目的 建设符合《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5)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推进基础建设现代 化一节指出:“增强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联系。重点建设环珠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 路、中山至深圳跨江口通道、港珠澳大桥、深港东部通道、广深港高速铁路、沿海铁 路、贵州至广州铁路、南宁至广州铁路,以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城市轨道交通 等重大项目。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广州、深圳、珠海等交通枢纽建设,完善 区域公交网络” 深圳至中山过江通道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符合《珠江三 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的要求。 综合上述,深中过江通道建设符合相关规划和区划要求,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1.2 项目概况
1.2.1 工程建设规模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起点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机荷高速黄鹤互通收费站中心 点处,终点在中山港口镇接中江高速公路新隆互通。推荐方案路线全长约 51.00 公里, 全线拟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 100Km/h,路基宽度 41m,特大、 大桥 42703m/19 座,海底长隧道 6720m/1 座,桥梁荷载等级:公路-I 级。全线按工程 性质分为四段:海中段桥隧工程、深圳侧接线工程、中山侧接线工程和南沙连接线工 程。
珠江三角洲地区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珠江两岸公路网络密集。然而,珠江下 游区域两岸之间过江交通联系并不畅通,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经济圈直接交通往来仍 需绕行至虎门大桥或虎门轮渡通行,港珠澳大桥建成后由于受到通行政策的影响,但 其主要服务于珠江西岸南部城市与香港间跨界交通,不能解决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 需求。因此自虎门大桥至港珠澳大桥之间约 70km 长区域内缺少直连通道,目前虎门 大桥、虎门轮渡是可以利用的唯一通道,而虎门大桥自 1997 年通车以来交通量以年 均 11.5%的速度迅猛增长,2010 年交通量已达到 8.8 万辆/日,已处于超饱和状态。 虎门轮渡于 1991 年建成,近年交通量基本维持在 2 万 pcu/d(折算数,下同)左右, 受轮渡自身通行能力及天气条件等制约,运能增长潜力有限,且对珠江航运安全不利。 未来年随着两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两岸之间 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客货往来更加频繁。因此,建设通行能力大、服务水平高的新的 直接跨江通道以解决两大经济圈交通联系、合理分担虎门大桥和虎门轮渡的过江交通 压力已是当务之急。
本次评价为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中的跨江桥隧工程,海中桥隧工程全长 22.09km,采用桥隧组合方案,共设两处通航孔,穿越深圳机场支航道与矾石水道处 采用海底沉管隧道,隧道总长 6.72km,两侧分别设置一座 625m*150m 的人工岛,伶仃 西水道桥主桥推荐方案一采用主跨为 1638 米悬索桥,推荐方案二采用 1180 米斜拉 桥,,横门东水道桥推荐采用 240+480+240m 双塔钢箱梁斜拉桥,主桥全长 960m。其 余段均为非通航孔桥,非通航孔桥总长约 11km。海中桥隧工程部分总投资 324 亿元, 其中建安费为 234 亿元。
桥西隧方案,伶 1T 航道航道桥梁+ 矶石水道隧道〉、A4(长隧方案,伶仃航道、矶石水道均为隧道) ,其中 A4 线位又 分为双隧方案和全隧方案。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结合建设条件专题论证成果及相关行业评审意见,对四个 线位的工程方案进行了建设条件适应性论证和比选。鉴于深圳侧矶石水道、机场支航 道及大铲水道桥梁方案满足不了深圳机场航空限高要求, Al (全桥方案〉、A 2 (东 桥西隧方案)方案不可行;同时 A4 双隧方案阻水比大,不能满足防洪要求; A3 (东 隧西桥方案〉和 A4(全隧方案)总体上能满足相关控制性建设条件。
快推进前期工作; 2011 年 2 月 17 日,十一届 69 次省政府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深中 通道争取“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的目标。
深中跨江通道工程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工程规模宏大,项目组成复杂,区域 水文、地质、航运等建设条件复杂,周边环境敏感保护目标较多。拟建项目连接中山、 深圳,对两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涉及海洋环境影响的问题众多。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的要求, 一切可能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的新建、扩建或改建的海洋工程项目必须编制海洋环境 影响报告书。《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04)中指出跨海桥梁 (海底隧道)工程属于海洋工程。按照“导则”的规定,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 作程序,需要编制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1.3.2 相关规划相符性
(1)与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分析 根据 2008 年 2 月份国务院批准的《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区划中在深圳黄田至 中山横门岛新隆之间的海域预留了深圳-中山跨海工程预留区,该预留区范围东至东 经 113º49´34″,西至东经 113º37´05″,南至北纬 22º31´52″,北至 22º37´00″,本项目路 线可在此范围内进行选线建设,路线可占用面积为 465 hm2。 由于设计方案的优化和调整,目前的用海方案与当初海洋功能区划中划定的大桥 的走向、方位与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本工程基本符合《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 (2)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符合性 根据国务院 2003 年 5 月 9 日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发[2003]13 号)的划分,项目属于“南海北部海洋经济区”,该综合经济区优势海洋资源主要有 港口资源、油气资源、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本工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强深圳到中 山的物资流通,还有利于推动内地和特区之间旅游业的发展,因此项目建设是符合全 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 (3)与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4~2030 年)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4~2030 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