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大三下上课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地史学》课程笔记

《地史学》课程笔记

《地史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讲什么是地史学地史学,又称地质历史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地下各种地质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地球自形成以来所经历的各种地质事件,如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生物演化等,以及这些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演化过程。

地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矿床等,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室内分析、实验模拟等。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预测未来的地质变化,为矿产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讲地史学发展简史地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创立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威廉·史密斯为代表的地质学家,通过野外考察和地层对比,提出了地层的年代顺序和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2. 成长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地层的接触关系、化石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地槽-地台学说、生物演化论等理论,使地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3.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今):地史学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大地构造学、沉积学、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

同时,板块构造理论、全球事件地质学等新理论的提出,使地史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第三讲地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史学与以下学科密切相关:1. 地质学:地史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两者共同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变规律。

2. 古生物学:地史学通过研究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了解生物的演化历程和古生态环境。

3. 地球物理学:地史学利用地球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4. 地球化学:地史学通过分析岩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探讨地球的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

5. 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地史学与这些学科共同研究地球表层系统,探讨地球环境演变与生物演化的关系。

第四讲地史学的特点与学习建议地史学的特点:1. 综合性:地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掌握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基础知识。

三年级下册第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的课堂笔记。

三年级下册第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的课堂笔记。

三年级下册第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的课堂笔记本节课学习了“我们奇妙的世界”,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构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四季的变化和水循环。

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知识点,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际观察,我们对地球的了解又更深入了一步。

地球的构成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土地、山川、水域等地理环境,是最外层的薄层;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软岩石层;外核是液态铁和镍的层;内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

了解地球的构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性质和特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中心轴旋转一周,完成一次自转需要24小时。

因为地球是个圆球体,所以只有地轴上的地点白天夜晚长度才相等,其他地方一般都存在昼夜不等的情况。

地球的公转则是沿着轨道绕太阳旋转,完成一次公转需要365天左右。

地球绕行椭圆轨道,所以不同季节的日照和气温会有所变化。

四季的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太阳的照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导致地球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气候、温度和日照长度也发生了不同。

例如夏季北半球受到的日照更多,气温也相应升高,而南半球则相反。

另外,地表的高度、山脉、海洋等地形也会影响气候和温度的变化。

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出更好的生活计划。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在不断循环利用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和流入海洋等环节。

太阳的照射使得地表水源蒸发成为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到高空后冷却凝结而成为云,云中的水分不断积聚形成水滴后最终降落到地表或海洋中形成降水。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珍惜水资源,合理使用并减少浪费。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球的构成、自转公转、四季和水循环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好奇心,探索更多领域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华师版世界史下册第三单元急剧动荡的现代世界详细笔记

华师版世界史下册第三单元急剧动荡的现代世界详细笔记

第三单元急剧动荡的现代世界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目的: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

2、原因:①根本原因:欧洲列强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状况加剧,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②直接原因: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相互争夺,扩军备战。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两对矛盾:德法矛盾、英德矛盾。

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缔结了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条约。

内容:规定缔约国一方受到俄国或俄国支持的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必须进行全力援助。

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军事同盟,以德国为中心的三国同盟(又称同盟国)形成。

1892年,法俄缔结了同样的军事同盟条约,英国在德国步步进逼下,被迫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先后同法国、俄国签定了军事协定,三国协约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进一步恶化了欧洲局势。

③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大公巡视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

3、爆发:1914.7.28,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全面爆发。

4、过程:三条战线:主战场在欧洲。

最有决定意义的是西线。

西线:英法对德;东线:俄国对德奥;南线:奥匈帝国对俄国和塞尔维亚。

一战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

1916年,德国在西线发动了尔登战役,是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双方死伤近100万。

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战后,战略主动权转向协约国一方。

索姆河战役:在凡尔登战役时,英法联军在西线发起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消耗战。

这两次战役充分暴露了战争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战争范围的扩大:首次使用了远程大炮、机关枪、手榴弹和坦克、毒气、潜水艇、攻击机和轰炸机等武器,战争由平面转向立体,其范围、规模、杀伤力、破坏力和激烈程度均达到战争史上史无前例的程度。

(没有核武器)战争的结束:促成因素:A1917年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对德宣战;B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战争;C厌战情结的滋长。

地史基本知识资料

地史基本知识资料
林,主干极其发达,具 单叶,叶小,呈针状、 鳞片状、披针状等。松 柏植物出现于晚二叠世, 繁盛于侏罗纪和白垩纪, 现仍有相当数量。其化 石代表有苏铁杉等。
第一节 地层中的地史信息
第一节 地层中的地史信息
➢ ⑶楔叶植物(节蕨 植物)
➢ 此类植物石炭纪、 二叠纪最盛,中生 代后期变为草本。 至今,只剩下木贼 一个属。
➢ 特点:高大乔木为 主,茎生节,枝、 叶轮生于节上。
第一节 地层中的地史信息
➢ ⑷真蕨植物(过去称羊 齿植物)
➢ 始现于中泥盆纪,直至 今日都有存在,其中, 中——晚石炭纪至二迭 纪基发育,但大部分在 二叠纪灭绝,中生代又 出现许多新属种,并进 入另一个繁盛时期。
动物的遗骸目前尚无结论,但从以前的考古发掘和化石的 外形看,它极有可能就是恐龙化石。
10月1日,贺琦(左一)正在向游人介绍新挖掘出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第一节 地层中的地史信息
➢一、古生物及古生物信息 ➢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在地质历史时期生活过,至今大
部分已经灭绝的生物。 ➢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两大类。界—门—
• 巨型古脊椎动物化石被牢牢地嵌于一块巨大的赭红色岩石 之中,其颜色与整个恐龙沟的颜色极为近似。
• 这具化石长约4米,宽2米多,重约2.5吨。除了颈椎骨、 头骨和三条腿骨之外,其他主要化石骨骼基本保存完整, 尤其是脊椎骨、尾椎骨和肋骨显得十分粗壮,一条后腿骨 也保存完好。
• 从化石的保存情况看,它在生前应是一个庞然大物。 • 因为这具化石还没有经专家最后鉴定,所以它到底是什么
➢ 古生物化石 ➢ 化石是指保存在底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如植物的根、
茎、叶和动物的骨骼、甲壳等,由遗体形成的化石称遗体 化石;遗迹是指被保存下来的动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如足 迹、爬痕、粪便等,由遗迹形成的化石称遗迹化石。 ➢ 化石根据石化程度分为明显石化化石、部分石化化石和没 有石化化石三类。 ➢ 能够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的必要条件: ➢ 1、生物有难以损坏的硬壳或有较难溶解的有机质; ➢ 2、生物遗体能够迅速被沉积物所掩埋,以免受到各种地 质作用或生物的损坏。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超级详细版笔记by XJ介绍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超级详细版笔记by XJ介绍

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具有久远历史的研究领域,其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书•地理志》,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传承。

进入20世纪后的100多年内是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但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成功地实现了与现代科学接轨,从沿革地理走向当代历史地理,而且直接将研究成果与国计民生结合,走上了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当代的道路。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从传统历史地理学向当代历史地理迈进,与顾颉刚先生的倡导以及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先生等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顾颉刚先生创办“禹贡”学会北洋政府至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动荡性的时期,在内忧外患交相压迫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下,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开始从纯学术的考据转向与国家、民族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回顾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乃至于整个学术界,都应该重重提起的是“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创办。

20世纪30年代前期,正值9.18事变之后,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不少历史学家与青年学生怀着满腔热血,力求从学术研究中为振兴中华民族尽些力量,并形成研究边陲民族史、历史地理、民族演进史和地方史的社会风气。

在这一风气的推动下,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同学,组织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了《禹贡》半月刊。

“禹贡学会”的命名寄托着会员全体在民族危难之下,“华夏不可辱,国土不可裂”的深念。

为了实现会员们学术救国,唤起民众的热望,学会成立后,提出的工作计划为:①整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

②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

③编成一部精确而又详备的历史地名词典。

④整理历代地理志。

⑤辑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史、移民史等,作专题研究。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步伐的加快,国家正处于“强邻狂施压迫,民族主义正在酝酿激发的时候”的时候1,学会会员认为应将中国民族史、边疆问题的研究列为学会的首要研究任务,为此学会还辑印了边疆丛书,用以激发国人对边事的认识。

人教版初三历史下册笔记

人教版初三历史下册笔记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的爆发时间:1917年3月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局面: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彼德格勒武装起义时间:1917年11月领导者:列宁俄国十月革命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时间:1917·11·7地点:彼得格勒(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人:列宁(布尔什维克党)高潮:“阿芙乐尔”炮声,攻打“冬宫结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革命的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想一想: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这些原因都与十月革命爆发有关。

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1914年4:①时间:1917年11月6日到7日,②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月列宁回国。

——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十月革命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1920年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推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高中地理必修一 学习笔记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高中地理必修一 学习笔记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并了解其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

(地理实践力)2.依据地质年代表,说明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变迁、矿产形成及古生物情况。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目标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1)概念:具有时间顺序的________岩石。

(2)特征: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______构造。

(3)意义①确定地层形成时间:水平状态的岩层,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②确定地壳运动状况:地层发生弯曲,说明该处地壳发生过水平运动;发生明显的上下位移,说明该处地壳发生过垂直运动;地层发生了缺失,说明该处地壳可能发生过抬升,并受到外力侵蚀。

③确定地理环境特征:依据地层组成物质可以确定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如石灰岩地层形成的海陆环境是海洋。

2.化石(1)概念: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________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2)特征: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______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__________、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3)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________环境。

意义表现确定地质年代由于地质时期经历过几次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因此:①某些生物只生存于某个特定的地质时期;②某些生物是在进化到某个地质时期才出现的;③生物的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

据此可以确定含化石地层的地质年代及先后顺序,如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并且知道两个地层中,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年代更早确定古地理环境不同的生物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因此保存有某种生物化石的地层沉积环境就是该种生物的生存环境。

如煤炭反映了茂密的森林环境特征、存在鱼化石的地层反映了水生环境特征等3.地质年代表(1)划分依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

(2)具体划分: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编年,即地质年代表。

地史学学习笔记

地史学学习笔记

地球早起生命大致经历了,化学演化.原核.真核.无壳后生.带壳后生生物阶段.前寒武纪主要以微古植物(菌藻类.植物微孢子.凝源类),叠层石(由蓝藻和细菌及其他真核生物及真菌等共同行程是小的生活群落)和无壳后生动物为主.(新元古后期—震旦级全球冰封之前;伊迪卡动物群:以躯体后生动物为主体,是一些无硬骨骼,形态多样而奇特的动物组成,和现代生物显著不同,不纳入现生动物分类系统中)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元古宙新元古代震旦纪自青白口期末抬升以来,一直处于剥蚀状态.仅在东源辽南,胶东,南源豫西西源贺兰山一代出露.辽东半岛一带:下统于清白口群间沉积间断,多为石英砂岩,及页岩相.上统于下寒武统平行不整合.碳酸盐沉积为主.整体来看为一个大的海侵旋回,厚度巨大,下统不太发育,有强烈的凹陷,主要为浅,滨海环境的沉积.南源和西源:发育不全,根据地层中含有冰嘖岩推断可能存在多期冰川活动晋宁运动后,稳定盖层扩大,活动沉积主要在边缘地区,西—东:扬子西部区.上扬子区.下扬子区.上扬子区角度不整合于元古宙地层上.上统: 灯影组: 下部白云岩发育,交错层里,台地边缘浅滩沉积.中部暗色沥青灰岩,上部,白云岩,鸟眼构造和藻席,潮萍及泄湖环境,气候干燥的沉积上扬子区徒山沱组:碳酸盐为主.灰黑色薄层,汗黄铁矿.较深水滞流沉积下统: 南沱组:紫灰色,紫红色,块状或水流交错层里.大陆冰川和近岸冰海沉积平行不整合(地壳抬升)莲沱组:粗碎屑岩-泥质岩沉积,下部紫红叠瓦状板状交错陆上河沉积.上部变细为水下三角洲沉积扬子西部区,存在南北向苏雄陷裂带.下统不整合于元古宙地层上.下统局部厚度5000m,想东西两侧厚度逐渐减小至尖灭.主要有冰川湖泊沉积和大陆裂谷沉积.发生过澄江运动,代表地壳上升的挠曲地层的现象.上统出现广泛超覆现象,碳酸盐沉积为主,转暖.形成上扬子路表海.下扬子区:下统以冰海沉积为主,部分为海洋型冰筏沉积,包括冰原水下重力沉积.上统为深水,静水还原的沉积环境.裂陷槽发育阶段:3个沉积区,燕山海槽,豫西陆鹏海,胶辽深海槽,此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有成熟的较高的陆源碎屑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板块的形成:中元末期芹谷运动使华北整体抬升,新元沉积范围缩小,清白口群无火山物质,变薄,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平行不整合,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中新元古扬子上发育一层似盖沉积层,主要为碳酸盐,碎屑岩,和火山岩沉积.中上元古的似盖层沉积未达稳定状态,经过晋宁运动,使板块褶皱,元古宙地层和上覆震旦系角度不整合,形成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中古原地台的形成:陆核经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和大量花岗岩的侵入吕梁运动是初期分离的陆核重新连接,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原型形成,早中火山碎屑沉积,晚山麓磨拉石堆积为代表的基底沉积核心为四川盆地,基底地层未出露,通过盆地四周的出露基底地层推断形成和演化.核部存在于上太古界-下元古界的变质基底,该基底形成扬子板块的雏形.太古宙新形成陆核,分布于内蒙古乌拉山,燕山,翼东,辽宁,吉林南部吕梁山区,五台山,太行山,鲁中及豫西,淮南地区.早:基性喷发主,陆源沉积薄,表壳零星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3.6:
1.克拉通并不是都是结晶变质的岩石,那时候也有沉积,在非洲就是30亿年前的沉积岩,所以克拉通的定义仅仅是由于当时的知识体系与科技水平限制下科学家认知不全而造成的。

2017.3.9:
1.地槽是地壳上的槽形坳陷。

地槽具有以下特征:呈长条状分布于大陆边缘或二大陆之间,具有特征性的沉积建造并组成地槽型建造序列,广泛发育强烈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强烈,区域变质作用发育等特征。

2017.3.20:
1.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形成造山带,陆壳由于太轻,没法俯冲削减,洋壳和大陆之间是削减形成硅铝质壳体。

2.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是复杂的,分分合合,我们现在划分板块只是拿现在的板块来划分,只能套用如今板块模式,而不是完完全全用于过去
3.海底沉积物现在所发现的都是侏罗纪以来所形成的,越老的沉积物就越远离洋中脊,大洋沉积物都没有变形
4.成长期的大洋都是被动大陆边缘、成年到老年期(印度洋)转变的时候一边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一边仍为被动大陆边缘(活动与被动主要取决于消减速度与扩张速率的大小关系)、消亡阶段(地中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