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合集下载

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的区别与配比方案

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的区别与配比方案

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的区别与配比方案运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有助于保持心理和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

在运动过程中,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是两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也可以通过合理的配比方案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区别。

无氧运动主要指短时间内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如举重、短跑、跳高等。

这种运动主要依赖体内的无氧代谢来产生能量,能够迅速提高肌肉力量和速度,但会快速消耗体内的储备能量,产生大量乳酸导致肌肉疲劳。

而有氧运动则是长时间低强度、中等负荷的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行等。

这种运动主要依赖体内的有氧代谢来供能,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耐力和燃脂效果,同时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

针对以上区别,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运动目标来设计合理的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的配比方案。

一般来说,对于想要增加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人群,可以适当增加无氧运动的比重,比如每周进行一到两次的重量训练或短跑训练。

而对于想要减脂塑形、提高心肺功能的人群,可以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每周进行三到四次的慢跑、游泳或骑行训练。

同时,还可以结合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方式,比如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通过短时间高强度的无氧运动和低强度有氧运动交替进行,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在实际运动中,要注意合理安排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的训练时间和强度。

无氧运动一般建议在有氧运动之前进行,以避免因肌肉疲劳影响有氧运动的效果。

而有氧运动可以作为热身或拉伸的方式,有助于消耗体内储备能量,并为后续的无氧运动做好准备。

此外,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适度休息,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受损。

总的来说,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都是重要的运动方式,各有各的优点和训练效果。

合理地设计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的配比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希望大家在运动中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坚持锻炼,享受运动的乐趣!。

有氧运动能力

有氧运动能力

跑1分钟休息4分钟的5次间歇 快跑后血乳酸浓度的变化
2.乳酸耐受能力
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 性而获得。 在训练中要求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 训练时以血乳酸在 l2mmol/L 左右为宜。然
后在重复训练时维持在这一水平上,以刺 激身体对这一血乳酸水平的适应,提高缓 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2)模拟高原训练
目前常用到的模拟高原训练法主要有: 低压舱技术、配置低氧混合气的方法、常压 低氧环境、高住低训、低住高练、间歇性低 氧训练、低压睡袋等多种方式。
(3)我国高原训练的研究特点
①围绕重要赛事(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 的攻关研究; ②开展模拟高原训练的研究; ③重视开展国内与境外高原训练的学术交流 (如2009年中国多巴国际高原体育训练与健 康学术交流会等); ④一些院校、科研所等开展的有关高原训练 的机制实验研究,如研究生论文等。
(二)缓冲和消除乳酸的能力
(三)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
(四)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
二、力量爆发型磷酸原系 统测试与评价
动力学检测:通常采用在最大无氧状态下 进行全力运动负荷或定量负荷试验以测定 机体的无氧做功能力; 生理学检测:通过剧烈运动时测得的最大 血乳酸水平和氧亏积累等指标来间接反映 无氧能力的大小。 (一)无氧功率 (二)恒定负荷试验 (三)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
二、无氧耐力
(一)无氧耐力能力的生理基础 肌肉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 缓冲乳酸的能力 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 (二)糖无氧酵解系统能力的测评 温盖特(Wingate)无氧测验 运动中的血乳酸浓度
三、促进无氧能力的训练
(一)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概念运动生理学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概念运动生理学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概念运动生理学
摘要:
1.概念介绍
2.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别
3.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好处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5.结论
正文:
一、概念介绍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是运动生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有氧运动指的是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无氧运动则是指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高强度运动,如举重、百米冲刺、高强度间歇运动等。

二、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别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主要区别在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有氧运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主要通过氧化脂肪来提供能量;而无氧运动强度较高,持续时间较短,主要通过分解糖原来提供能量。

三、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好处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耐力,有助于减肥和塑形;无氧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四、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需要考虑个人的身体状况、运动目标和时间安排等因素。

如果你希望通过运动提高身体耐力和心肺功能,那么有氧运动可能更适合你;如果你希望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那么无氧运动可能更适合你。

五、结论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都有各自的好处,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运动目标。

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区别及选择

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区别及选择

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区别及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这两者在运动方式和效果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介绍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区别,并为你提供选择合适运动方式的建议。

一、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定义及特点1. 无氧运动(Anaerobic Exercise)无氧运动是指在短时间内高强度、高快速度进行的运动,主要以供能系统为无氧代谢为主。

例如,短跑、举重、跳远等力量训练、瞬间爆发力较强的运动训练都属于无氧运动。

这种运动快速、高强度,可以迅速提高肌肉爆发力和力量,并在有限时间内消耗大量卡路里。

2. 有氧运动(Aerobic Exercise)有氧运动是指在较长时间内,以低至中等强度进行的运动,主要以供能系统是有氧代谢为主。

例如,长跑、骑自行车、游泳等心肺耐力训练都属于有氧运动。

这种运动以持久力为主,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能耐力,同时使身体燃烧脂肪,达到减肥和塑身的效果。

二、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区别1. 能量供应系统不同无氧运动主要通过肌肉内储存的ATP转化为能量,这个供能过程不依赖氧气的参与,因此称为无氧运动。

相比之下,有氧运动主要通过有氧代谢,即借助氧气参与供能过程,使身体能持久地进行运动。

2. 运动强度不同无氧运动的主要特点是高强度、高速度,例如举重运动需要爆发力,短跑需要迅速奔跑。

而有氧运动的强度相对较低,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例如长跑、骑自行车等。

这也是为什么无氧运动常用来增加肌肉力量和爆发力,而有氧运动适合心肺健康和减肥塑身。

3. 所训练的身体系统不同无氧运动主要是为了提高肌肉力量和刺激肌肉的爆发力,主要训练的是肌肉系统。

而有氧运动主要是为了增强心肺功能和耐力,主要训练的是心肺系统。

两者不仅运动方式不同,所训练的身体系统也存在差异。

三、根据目标选择运动方式选择运动方式应根据个人的目标和身体状况来决定。

下面是一些建议:1. 如果你希望增加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无氧运动是很好的选择。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区别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区别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区别?游泳算是那种运动?平时多进行那种运动比较好?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

也就是说,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

简单来说,是指任何富韵律性的运动,其运动时间较长(约15分钟或以上),运动强度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最大心率之75%至85%)。

是不是“有氧运动”,衡量的标准是心率。

心率保持在150次/分钟的运动量为有氧运动,因为此时血液可以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因此,它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

要求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坚持3到5次。

这种锻炼呀,氧气能充分酵解体内的糖分,还可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是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

所以说,您要是体重超标,要想通过运动来达到减肥的目的,建议您选择有氧运动,象慢跑、骑自行车呀什么的,这些运动呀,不仅能够很好的起到消耗体内脂肪的目的,而且还简单易行。

【常见的有氧运动】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有:步行、慢跑、滑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跳健身舞、做韵律操等等。

有氧运动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长。

同举重、赛跑、跳高、跳远、投掷等具有爆发性的非有氧运动相比较,有氧运动是一种恒常运动,是持续5分钟以上还有余力的运动。

无氧运动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

无氧运动大部分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持续长时间,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慢。

无氧运动的最大特征是:运动时氧气的摄取量非常低。

由于速度过快及爆发力过猛,人体内的糖分来不及经过氧气分解,而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

这种运动会在体内产生过多的乳酸,导致肌肉疲劳不能持久,运动后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

要是想让自己的身体更强壮一些,可以到健身房去参加无氧运动。

不过,在锻炼的时候,最好听从教练的指导,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

【常见的无氧运动】如赛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肌力训练等。

无氧工作能力的概念

无氧工作能力的概念

无氧工作能力的概念《无氧工作能力》:超越极限的能量释放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身体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高强度运动时所能展现出的耐力和爆发力。

它是一种综合体力素质,涉及到肌肉耐力、心血管功能、肌肉爆发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与有氧工作能力不同,无氧工作能力更侧重于短时间内迅速释放高强度的能量。

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主要集中在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项目上,如举重、短跑、跳高等。

这些项目对于肌肉力量和肌肉爆发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比如举重运动需要在几秒钟内完成,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强大的肌肉爆发力和耐力。

无氧工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合理的饮食安排来达到。

训练方法包括重量训练、爆发力训练、间歇性训练等。

这些训练方法能够刺激肌肉的生长和提高肌肉强度,从而增强无氧工作能力。

饮食方面,要注重蛋白质的摄入,因为蛋白质是肌肉的重要构成成分,能够帮助肌肉修复和生长。

无氧工作能力的提高对于运动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在竞技体育项目中,许多项目都需要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出高强度的能量,如击剑、拳击等。

如果运动员的无氧工作能力不足,就很难在关键时刻取得胜利。

此外,无氧工作能力的提高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体能有益。

无氧训练不仅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还能够提升心血管功能、增加肺活量,促进身体的代谢和循环系统的发展。

这将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有活力和耐力,更易应对各种体力要求。

总而言之,《无氧工作能力》代表了一种超越极限的能量释放。

无论是竞技体育项目还是日常生活,无氧工作能力的提高都能让人们拥有更出色的表现和更健康的生活。

通过科学的训练和合理的饮食安排,我们可以开发和释放出内在潜能,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哪些区别?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哪些区别?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哪些区别?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是两种常见的运动方式,在运动热身、健身减肥和体能训练中都有应用。

虽然这两种运动方式都可以消耗身体的热量,增强身体素质,但是它们在运动强度、训练效果等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别。

一、有氧运动有氧运动,顾名思义,就是需要氧气参与的运动,它也被称为有氧耐力运动或心血管运动。

有氧运动通常是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跳绳、健身操、单车等。

这些运动强度并不高,身体可以通过呼吸来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同时也可以有助于身体消耗身体储备的脂肪,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有氧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低强度:有氧运动的强度较低,运动时间比较长,一般持续20分钟以上,有些需要持续40-60分钟以上。

2.需要氧气:有氧运动是一种需要氧气供应的运动,可以有效地增加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氧气利用率。

3.消耗脂肪:由于有氧运动对身体的需氧量比较大,而脂肪分解需要氧气的参与,因此有氧运动可以更好地消耗脂肪。

4.适合长时间进行:由于有氧运动强度低,所以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

一般来说,有氧运动每周进行3-5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可以达到较好的运动效果。

二、无氧运动无氧运动是指进行高强度的、短时间的运动,需供能的氧气量不足,主要依靠肌肉内部的能量储备燃烧。

无氧运动的强度比有氧运动更高,如举重、深蹲、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无氧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高强度:无氧运动的强度较高,一般在15-60秒左右,这段时间内人体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支持肌肉的运动。

2.不需要氧气:无氧运动不需要氧气的参与,而是依靠肌肉内部的能量储备来提供所需的能量。

3.消耗糖原:由于无氧运动不需要氧气参与,因此它主要消耗的是肌肉内部的糖原储备。

4.适合短时间进行:由于无氧运动的强度较高,所以不能持续较长的时间。

一般来说,无氧运动每周进行2-3次,每次持续15-30分钟,可以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有氧和无氧运动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有氧和无氧运动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有氧和无氧运动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有氧和无氧运动是人们常见的两种运动方式。

有氧运动又被称为有氧代谢运动,指的是通过增加氧气的摄入量来供给肌肉进行运动的一种方式。

而无氧运动则是指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完成运动,主要通过肌肉的糖原供能来进行运动。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在运动方式、健康益处、适宜人群以及实施要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有氧运动主要包括跑步、骑自行车、游泳等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

这些运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心血管功能,加强心肺耐力。

同时,有氧运动还能促进脂肪燃烧,有助于减肥和维持健康的体重。

适宜参与有氧运动的人群包括想要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强肺功能、减肥的人群。

在实施有氧运动时,关注节奏和呼吸控制是重要的要点。

相比之下,无氧运动更加强度较高,例如举重、慢跑以及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等。

无氧运动主要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并帮助改善身体形态和骨密度。

适宜参与无氧运动的人群包括希望增肌、塑造身体线条或提高爆发力的人群。

在实施无氧运动时,正确的重量和姿势控制是需要注意的要点。

综上所述,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在运动方式和运动效果上存在差异。

有氧运动注重心肺耐力和脂肪燃烧,适合改善心血管功能和减肥;而无氧运动则注重肌肉力量和爆发力,适合增强肌肉力量和塑造身体线条。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将有助于提升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在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氧和无氧运动的综合训练方式,以期取得更好的运动效果。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和说明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章。

本文将按照以下章节进行论述:1. 引言: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有氧和无氧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2. 有氧运动:本节将详细阐述有氧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对健康的益处。

此外,还将探讨适宜参与有氧运动的人群,并提供实施有氧运动的要点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min时血乳酸>100mg.dl-1(儿童≥80mg.dl-1、老年人>
60 mg.dl-1);⑷参与运动的肌肉必须占有全身肌肉块的 50-60%。 特点:数据可靠,重复性好,但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
运动生理学
33
2、间接推算法
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吸氧量与心率成线性关系,通过测
定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或功率来推算最大吸氧量。 (1)Astrand-Ryhming列线图法 ①台阶试验 ②自行车功量计运动测验
第十二章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2
运动是人体的行为之一
从系统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人类的行为
(behavior)是大脑功能活动的表现,是人 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演化的外部活动, 是维持个体、种系生存繁衍所作的全部反 应。 简言之,人的行为是大脑的功能,是内部 生理、心理需要导致的外现活动,更是对 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
(2)电脑自行车测功计(Monark839E)测验
(3) Fox台阶测验
运动生理学
34
运动生理学
35
(三)决定最大吸氧的机制
人体供 氧能力
中央机制
心泵功能 心输 出量
最高心率
最大搏出量
(氧脉搏)
循环血量和血红蛋白总量与氧的运载量 线粒体数量、密 肌肉的摄氧能力 度、内膜的表面 积和氧化酶活性
最大吸 氧量运动生理学 Nhomakorabea16
上世纪20年代初,希尔(Hill;AV)提出了氧债的概念。 梅耶霍夫(1931)等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认为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就是用于偿还运动过程中 的氧亏,因此把它称之为氧债。 (1) 氧债的组成:乳酸氧债和非乳酸氧债。 非乳酸氧债(25% ) 乳酸氧债(75 %) ATP--PCr 糖原无氧酵解生成的乳酸
运动生理学
3
运动是人体的行为之一
个体的行为经一定的需要与动机引发后,即
循着一定的目标,表现出一连串的活动,导 向目标的实现。 人类的行为既受本能活动的支配(生物学), 同时还受社会生活的制约和支配(社会学)。
运动生理学
4
整合模型
保证既定目标 的实现、避免 内环境稳定性 过度失衡和器 官组织的损伤
运动生理学
56
最大吸氧量、爆发力、无氧阈 与跑步成绩的相关
n 最大吸氧量 100m n=11 0.35 400m n=9 0.51 1000m n=14 0.47 3000m n=11 0.48 越野跑4.2km n=8 0.77
爆 发 力
无 氧 阈
0.55
0.50
0.61
0.86
0.59
0.90
13
运动生理学
14
第一节 运动时和运动后的氧动力学
一、需氧量、吸氧量
1、需氧量:是指人体每分钟所需的氧量。
成人 安静时约为250ml· min-1 或3.5ml.kg-1∙min-1 运动时需氧量与运动强度呈正相关。
2、吸氧量:人体单位时间内(1min)从肺泡气中获取
的氧量或全身各组织器官从毛细血管中抽取的氧量称为吸 氧量(VO2)或每分吸氧量。
安静时人体的需氧量等于吸氧量,但运动时需氧量大于吸氧量。
运动生理学
15
二、氧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
1、氧亏(O2 deficit)
概念:生理学把需氧量与吸氧量之差称为氧亏。 原因:氧运输系统(呼吸和循环)功能惰性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结合的氧气、组织液及血液中溶 解的氧气、储存的ATP及CP 、糖酵解
氧债=运动恢复期的总耗氧量-同一时间安静时的耗氧量
运动生理学
24
有氧练习
极量强度的有氧练习: 有氧供能占60-70%,如1500-3000m跑。 近极量强度的有氧练习: 有氧供能占90%,如5000-10000m跑。 亚极量强度的有氧练习: 有氧供能占90%以上,如30km及以上跑。 中等强度的有氧练习: 几乎全部都为有氧供能,如50km竞走。 小强度的有氧练习: 全部都为有氧供能,如日常走路。
运动生理学
18
运动生理学
19
运动后过量氧耗 (EPOC)
恢复PC
消除乳酸
体温升高
某些激素如儿 茶本分胺升高
血红蛋白、肌红 蛋白重新饱和O2
心率升高 呼吸频率加快
影响EPOC的因素示意图
运动生理学
20
三、运动能力分类
1、有氧工作能力:指依靠氧运输系统(心肺
功能)可以提供充足的氧,由细胞的线粒体的氧化 磷酸化,使ADP再合成ATP供能的运动能力。
运动生理学
39
肺通气

肺活量、时间肺活量、 最大通气量是评定肺 通气功能的三个常用 指标
运动生理学
40
肺换气
原理:物理扩散 动力:气体分压差 影响因素:扩散速率、呼吸膜 面积、通气/血流、温度 气体交换时间:0.3s 血流时间:0.75-0.4s

运动生理学
41
血液的运氧功能

人群 越野运动员 长跑运动员 常人(青年) 常人(中年)
男 84 83 45 35
女 72 62 38 30
运动生理学
55
(四)最大吸氧量的应用
1.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的综合指标
(与耐力运动成绩高度相关)。
2.确定运动强度。
常用%VO2max作为运 动强度或定量负荷的指标。
3.作为运动选材的生理指标。
健康青年约为50~60 %VO2max,运动员可达70 ~80 %VO2max
58
(二)无氧阈的测定方法
1、乳酸阈的测定
2、通气阈的测定
3、跑速-心率无氧阈的测定
运动生理学
59
乳酸阈的测定
运动生理学
60
乳酸阈值的判定
7 6 5 4 3 2 1 0 0
血 乳 酸 浓 度 mmol· L-1
运动生理学
22
第一类练习又可分为周期性练习和非周期
性练习。 周期性练习又可分为无氧练习和有氧练习。
运动生理学
23
无氧练习
极量强度的无氧练习:
无氧供能占90-100%,如100m跑。 近极量强度的无氧(混合的无氧强度)练习: 无氧供能占75-85%,如200-400m跑。 亚极量强度的无氧(有氧无氧强度)练习: 无氧供能占60-70%,如800m跑。
0.42
0.89
0.28
0.71
运动生理学
57
无氧阈(AT)
(一)无氧阈(AT)概述 1、概念
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人体的供能全部 由有氧代谢供能转为由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共同供能的转折 点,即称为“无氧阈”。
乳酸无氧阈(乳酸阈) 通气无氧阈(通气阈)
2、表示方法
运动生理学
最大吸氧量百分比 %VO2max
2、表示方法及正常值
绝对值:我国青年学生约为3.0-3.5L∙min-1。 相对值:我国男大学生相对值为40-45ml∙kg-1∙min-1,女 大学生的绝对值约比男低28-33%左右,相对值则低18-20% 左右。
运动生理学
28
(二)最大吸氧量的测定
1、直接测定法
运动生理学
29
运动生理学
30
运动生理学
44
心泵功能
运动训练可引起心血管产生良好的适应,
表现于:运动性心动徐缓、心搏量增加、 心脏增大、调节机能改善(动员快、节省 化、恢复快)。
运动生理学
45
血液重新分配
血量重新分配 心输出量的重新分配(通 过改变各器官中血管的半 径来实现)

运动生理学
46
组织换气

组织换气的能力受血液与组织液间的氧分压差、 毛细血管的开放数量、毛细血管膜的厚度等因 素的影响。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外周机制) 动静脉氧差 其它
供给肌肉的血量
遗传、年龄和性别、训练
运动生理学
36
有氧耐力
最大摄氧量 其它 呼吸 循环 代谢
稳定性 协调性 中枢 神经 系统
Hb

心脏
有氧耐力机理示意图
运动生理学
37
氧 运 输 系 统 的 组 成
运动生理学
38
肺通气



动力:呼吸运动(胸式呼吸、腹式呼吸) 阻力:弹性阻力(肺、胸廓) 非弹性阻力(粘滞性阻力和气道阻力) 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有效
运动生理学
8
协调、经济性
环境
运动能力
力量 能量来源 心理因素
无氧运动能力
有氧运动能力
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因素图解
运动生理学
9
ATP再合成
运动生理学
10
人体内的三个能量系统
磷酸原系统(ATP-CP) 乳酸能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
运动生理学
11
运动生理学
12
人体内的三个能量系统的特点
运动生理学
氧气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物理溶解 (1.5%)、化学结合(98.5%)
运动生理学
42
提高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的措施
补充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和叶酸 EPO 高原训练
血液回输
雄性激素
训练
运动生理学
43
心泵功能



评定心泵功能的常用指标:心搏量、 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心 力贮备 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当运动强度达40%VO2max时心搏出 量达最大值,此时的心率值称为心 搏峰。男大学生约为125次/分,女 为120次/分。 心率在40-180次/分之间,心输出量 随心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在120180次/分之间心输出量保持在较高 水平,称为最佳心率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