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笪重光小楷嘉州集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中的小调。
它创建于三国魏朝的仲由。
他是最杰出的隶书权威,楷书的笔法脱胎于韩立,笔法生动如在大海中飞翔。
但结构宽平,横画长直画短,官分遗风犹存。
然而,模型方法已经准备好了,它实际上是官书的祖先。
王羲之到了东晋,对小楷书法的研究更加细致,使之臻于完美,也为中国小楷书法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欣赏标准。
汉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
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
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
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
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隋唐首先要提的是写经体,特别是敦煌写经,这些墨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是当时民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些不容忽视。
清笪重光《书筏》

清笪重光《书筏》历代书论精粹笪重光(1623-1692),清朝书画家。
字在辛,号君宜,又号蟾光、逸叟、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传光、蟾光,亦署逸光,号奉真、始青道人,江苏省句容人。
一江苏丹徒人作。
顺治九年进士,官御史,巡按江西,以劾明珠去官。
罢官归乡,隐居茅山之麓,学导引,读丹书,潜心于道教。
卒年七十。
笪重光工书善画,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称四大家。
精古文辞。
有《书筏》、《画筌》传世。
笪重光《书筏》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
横画之发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撇之发笔重,捺之发笔轻,折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点之发笔挫,钩之发笔利,一呼之发笔露,一应之发笔藏,分布之发笔宽,结构之发笔紧。
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
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
横之住锋或收或出,(有上、下出之分。
)竖之住锋或缩或垂,(有悬针、摇缕之别。
)撇之出锋或掣或捲,捺之出锋或回或放。
人知起笔藏锋之未易,不知收笔出锋之甚难。
深于八分章草者始得之,法在用笔之合势,不关手腕之强弱也。
匡廓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匀称。
画能如金刀之割净,白始如玉尺之量齐。
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
观钟、王楷法殊势而知之。
真行、大小、离合、正侧,章法之变,格方而棱圆,栋直而纲曲,佳构也。
人知直画之力劲,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
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
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
(肥圆、细圆、曲折之圆。
白有四方、长方、斜角之方。
)古今书家同一圆秀,然惟中锋劲而直、齐而润,然后圆,圆斯秀矣。
劲拔而绵和,圆齐而光泽,难哉,难哉!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拔之,必故擪之;将欲束之,必故拓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
楷书作品古诗20首

楷书作品古诗20首楷书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书法字体,具有端庄、庄重的特点,适合书写古典文学作品。
以下是20首古诗的楷书作品:1.《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8.《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9.《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2.《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4.《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5.《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6.《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9.《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小楷字帖范本古诗

小楷字帖范本古诗古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小楷字体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重要体系,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审美价值。
在学习小楷字体时,范本的使用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首适合作为小楷字帖范本的古诗,希望能够给学习小楷字体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江南春》 -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些古诗不仅在意境上独具匠心,同时也适合用作小楷字帖的范本。
字迹纤细,线条流畅,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锻炼小楷字体书写技巧的好素材。
下面,我们将选取其中一首古诗进行详细解析。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小学生课文中经典的名篇。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作者面对寂静夜晚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明月的美好赞叹。
在书写小楷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要注意字形的书写。
小楷字在笔画结构上非常注重平衡和和谐,横平竖直,侧重笔画的流畅与均匀。
例如,床字中的木字旁需匀速书写,床字中的王字旁应有动态的起顿转顶之法。
通过反复书写这些字体结构,可以提高字形的美观度和书写的稳定性。
其次,要注重笔画的变化。
小楷字细腻而繁复,需要注重细节的把握。
例如,光字中的光字旁需有出扁的动态,月字上的月字旁要做到朝下结尾。
在书写时,要灵活运用熟悉的笔画技巧,使字体更加立体生动。
最后,要注意整体的布局。
小楷字帖范本的书写要求整体感强,字与字之间要保持适当的间隔,行与行之间要有相应的距离。
例如,举字的头部需略朝左转,头重身轻,与其他字形产生联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楷字体的美妙在于其独特的笔画结构和紧凑的布局。
笪重光 郑板桥美学思想2

虚实相生
笪重光认为,虚实相生, 基础在于 “实”。要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必须 从实处相求。 表现为:好景不好画,要求之于实景; 实景清而空景观。神境不好画,要求 于真境;真境逼而神境生。
郑板桥的生平
(1693-1765年)清书画家、天文学家。名燮,字克
画筌文本
• 无层次而有层次者佳,有层次而无层次者拙。状成平褊,虽多丘壑不为 工;看入深重,即少林峦而可玩。真境现时,岂关多笔;眼光收处,不 在全图。合景色于草昧之中,味之无尽;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 密致之中,自兼旷远;率易之内,转见便娟(此篇中阐发气韵最微妙处 也。其议论精微,语无虚下。学者字字作禅句参之,默契其旨)。山之 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林间阴影,无处营心;山外清光,何从 著笔。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 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凡理路不明,随 笔填凑,满幅布置,处处皆病。至点出无画处,更进一层,尤当寻味而 得之。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 虚实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 。
•
谢
谢
笪重光 郑板桥 的美学思想
• 制作:
汉三班黎炎娟
笪重光生平
(1623-1692)〔清〕字在莘,号江上外史。顺治九年 (1652)进士,官御史,后以劾明珠弃官。精鉴赏, 工诗文,诗风清刚隽秀 ,尤以书画名重一时 ,与 姜宸英、汪士镕、何焯齐名,合称四大家。 著录: 《虚斋名画录》。 传世作品有顺治十七年作《松溪清话图》。 图录于《神州国光集》。 康熙二十五年(1686)作《柳阴钓船图》轴。 著有《书筏》《画筌》。
四库未收书辑刊

豹陵集二十六卷 (清)梁云构撰 清顺治十八年梁羽明刻后印本
曹司马集六卷 (清)曹烨撰 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定园文集一卷 (清)戴明说撰 清康熙平山在束阁刻本
载石堂尺牍一卷柴雪年谱一卷 (清)宋之绳撰 清康熙十八年周肇刻本
陆吴州集不分卷 (清)陆舜撰 清双虹堂刻本
雪作须眉诗钞八卷 (清)刘谦吉撰 清康熙刻本
虚直堂文集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刘榛撰 清康熙刻补修本
六松堂集十四卷 (清)曾灿撰 清钞本
廉立堂文集十二卷附一卷 (清)卫既齐撰 清乾隆刻本
储遯庵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 (清)储方庆撰 清康熙四十年储右文等刻本
凤池园诗集八卷文集八卷 (清)顾汧撰 清康熙刻本
拟寒山诗一卷 (明)张守约撰 明刻本
核庵集二卷诗余一卷 (明)徐尔铉撰 明崇祯二年刻本
萧林初集八卷 (明)钱棻撰 明崇祯刻本
江止庵遗集八卷首一卷 (明)江天一撰 清康熙祭书草堂刻本
晚闻堂集十六卷 (明)余绍祉撰 清道光十七年单士修刻本
过宜言八卷 (明)华夏撰 清钞本
李小有诗纪十一卷葭园唱和一卷牧怀诗纪五卷媚独斋诗集八卷 (明)李盘撰 清初刻本
泺函十卷 (清)叶承宗撰 清顺治十七年叶承祧友声堂刻本
蜕疣集不分卷 (清)贺裳撰 清初鸯槳阁刻本
爱日堂文集八卷诗集二卷外集一卷 (清)孙宗彝撰 清乾隆三十五年孙仝邵刻本
林屋诗集九卷 (清)邓旭撰清道光三年邓廷桢刻本
湄湖吟十一卷听松轩遗文一卷 (清)杜漺撰 清康熙刻道光九年杜堮增修本
四照堂诗集十一卷乐府二卷诗余一卷时曲一卷 (清)卢綋撰 清康熙汲古阁刻本
黄雪瀑集不分卷 (清)黄中撰 清康熙泳古堂刻本
笪重光《书筏》原文与译文(节录)

笪重光《书筏》原文与译文(节录)笪重光简介和解题:笪重光(一六二三年——一六九二年),清书画家。
字在辛,号江上外史,亦称郁风扫叶道人。
江苏句容人,一说丹徒人。
顺治进士,官御史,巡按江南,与明珠忤,罢归。
工书画,诗亦清刚隽永,如其人。
著有《画筌》、《书筏》。
《书筏》一卷,原题清笪重光撰。
张氏辑《昭代丛书》本后,有杨复吉跋,云梦楼所临法帖,卷首标笪江上先生论书,未言其为《书筏》,且云其全与阙不可知,其为《书筏》原本与否,亦不可知。
编中所言书法,凡二十有九则,甚为精到,似非江上不办,然疑非《书筏》全文。
后有王文治跋曰:“此卷为笪书中无上妙品,其论书深入三昧处,直与孙虔礼先后并传,《笔阵图》不足数也。
”可谓推崇至极。
原文: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钗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
横画之发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撇之发笔重,捺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点之发笔挫,钩之发笔利,一呼之发笔露,一应之发笔藏,分布之发笔宽,结构之发笔紧。
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
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
横之住锋或收或出,有上、下出之分。
竖之住锋或缩或垂,有悬针、摇缕之别。
撇之出锋或掣或捲,捺之出锋或回或放。
人知起笔藏锋之未易,不知收笔出锋之甚难。
深于八分章草者始得之,法在用笔之合势,不关手腕之强弱也。
笪重光《书筏》原文与译文(节录)(2)译文:笔的执使使用在横画,字的确立体制在竖画,气势的舒展在撇捺,筋脉的融合凝聚在联系转折,脉络的不断在丝牵,肥瘦的协调和谐在饱满,风趣的显露在勾点,光线的通透明亮在分布,行间的茂密在流通,形势的错落在奇正。
横画的发笔仰,竖画的发笔俯,撇的发笔重,捺的发笔轻,折的发笔顿,裹的发笔圆,点的发笔挫,钩的发笔利,一呼的发笔藏,一应的发笔藏,分布的发笔宽,结构的发笔紧。
数画的转接须要折,一画的自转重视圆。
中国近代名家小楷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近代名家小楷书法作品欣赏
近代中国小楷书法作品欣赏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数以蔡襄(Cai Xiang)、颜真卿(Yan Zhenqing)和顾恺之(Gu Kaizhi)为主的三大书法大家了。
蔡襄是北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小楷”字体栩栩如生,派头挺拔,犀利刚劲,极富表情。
并以此打下了“小楷书”的沃土,蔡襄书法被誉为“小楷之先驱”。
颜真卿乃唐宋时期书法家,他的字带有雄浑挺拔、清冷秀丽的特色,深受后人称颂。
自古以来,历代艺术家根据其字笔的特点来将之分为“深峭”和“明快”两种风格,熙熙攘攘,形成一条独特的书法发展脉络。
顾恺之也是宋代书法家,他的小楷字有理有据,结构端庄俊逸,笔势老辣,大气恢弘;笔走龙蛇,落筆闪烁,勾画出精致、凝重、高超的艺术形态,犹如拏起一把剑,划出无限精彩。
蔡襄、颜真卿和顾恺之三大书法大家,使小楷书尤其活跃。
在随后几个世纪中,众多书法家都基于“小楷书”的基本原则,发展出各自的风格、表现出各种新的特质,这也就是中国小楷书的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综上,中国近代小楷书法作品欣赏能够从上述几位书法大家身上找到不同的欣赏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