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一语文 同步测试 1.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语文版必修1))

合集下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由此情景,你能 联想到我们中华 民族所遭受的深 重苦难吗?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 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其手段之残 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时间长 达6个星期,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 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浩劫是中 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 时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 纳粹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党屠杀一个民 族,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 一个民族。
品读细节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 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 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毒气室和焚尸炉 →纳粹灭绝生命
• 雏菊花
的地方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 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 生命之花的绽放
品读细节 :“但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 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
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 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 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 ,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 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 什么呢?”
请你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描 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谢谢大家!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
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罗森塔尔
我的故乡, 有百万坟墓。 我的故乡, 让战火烧尽。 我的故乡, 是多么不幸。 我的故乡, 有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 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 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 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 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 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 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 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 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作业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 ) 雏.菊( ) 呆滞.( )婆娑.( )扼.住( ) 踉跄..( )毛骨悚.然( ) 长歌当.哭( ) 二、成语释义。

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目瞪口呆:不可思议: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很多人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扩建和改建。

B.有人每天都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C.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D.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所以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四、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面问题:1、作者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什么用很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本文是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矛盾?参考答案:一、xūchúzhìsuō è liàng qiàng sǒng dàng二、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寒而栗:不冷却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三、C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改建、扩建和装修”;B项,语序不当“有人每天都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应为“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D项,因果关系不当,“所以”应为“因为”。

四、1、解析: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维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

毫无疑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

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生畏,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震撼了!好处是: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客观性和清晰的可视性,令人回味无穷。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练习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练习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练习基础夯实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凝(níng)重停泊(pō)婆娑(suō)起舞B.瞩(zhǔ)目撰(zhuàn)写百花凋(diāo)谢C.噩(è)梦步履(lǚ)绿树成阴(yīn)D.祷(dǎo)告大厦(shà)宣告终(zhōng)结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序幕掩映装修心智健全B.陈迹管治易帜终生难忘C.终结废墟隐秘表情茫然D.窒息退役紫荆惊俱万分3 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B.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C.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D.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依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4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B.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C.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

”D.我只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批评家来帮我分析:哪几步迈得对,哪几步迈得不对,怎样才能进步更快而不至于走过多的弯路?5.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B.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从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C.布热金卡应当是个百花凋谢永远没有阳光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步练习.doc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步练习.doc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1.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 学完了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之后,大家在思考我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B . 多数动物不像蓑鮋的兴趣那样折中,它们只选其一:要么斑纹,要么斑块,要么斑点。

C . 宋徽宗赵佶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开封),移植宣和殿(《三山志》)”。

D . 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怎样担当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面对着逆境厄运的考验,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鲁迅的回答是——直面人生。

2.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A . ①③B . ①④C . ②③D . ②④3. 下列各项中,画线的词与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蓄积的内在力量,像一把利剑,让他对世界对人生的体悟如此深入,以至他非写下它们不可。

B . 新成立的歌德拍卖公司一鸣惊人,在举行的首次拍卖会上将齐白石的一件《花卉草虫》以2464万元成功拍出。

C . 她对一系列角色的成功演绎,让观众看到她不但可以诠释好花旦角色,而且对青衣角色的把握也显得驾轻就熟。

D . 《中外儿童科普精品书系》是从建国60年来产生较大影响的少儿科普读物精品中遴选出来的,它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本次会议同期举办“未来之声”活动,将邀请来自各经济体的约百名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来参加。

B . 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在病榻,仍然忆往述怀,思考人生,写下了富有思想性的佳作《病榻杂记》,完全可以说是季老“思想不老”的极好写照。

C . 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欣赏者要自己体悟,一经点破,那含蓄蕴籍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练习:1.2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练习:1.2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Word版含解析.docx

2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和煦./临朐.嬉.笑/嘻.哈涑.水/毛骨悚.然B.枯萎./倭.寇凋.残/雕.塑粟.米/不寒而栗.C.呆滞./窒.息扼.住/呃.逆迫.使/迫.不及待D.雏.菊/锥.子撤.退/撒.播踉.跄/琳琅.满目解析:A项,xù/qú,xī,sù/sǒng;B项,wěi/wō,diāo,sù/lì;C项,zhì,è,pò;D项,chú/zhuī,chè/sǎ,liàng/láng。

答案:C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12月23日,头戴圣诞帽的湖南大胃王来到长沙一自助餐厅挑战“圣诞大餐”,在37分钟内狂吞150个鹌鹑蛋和10个鸡蛋。

他惊人的食量让店内服务员看得。

(2)日前,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共有61所高校在一年内申报设立7个以上新专业,更令人的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竟然一下子申报在2015年新设立56个本科专业。

(3)检察官的话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刚才还在狡辩的嫌犯,一时语塞。

A.目瞪口呆张口结舌瞠目结舌B.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C.目瞪口呆瞠目结舌张口结舌D.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张口结舌解析: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

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1)句用“目瞪口呆”;(2)句是新闻语体,用书面语“瞠目结舌”;(3)句中有“一时语塞”,且描写性很强,用“张口结舌”较妥当。

答案: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中国东部地区持续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B.今年“双十一”,淘宝24小时便创造出350多亿的成交额。

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

高中语文 1.2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知能检测 语文版必修1

高中语文 1.2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知能检测 语文版必修1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1.2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步测试语文版必修1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枯萎.(wěi)旅.(lǔ)游致.(zhì)意纳粹.(cuì) 相隔.(gé)B.规模.(móu) 抑.(yì)制撤.(chè)退焚.(fén)烧玻.(bō)璃C.砖砌.(qì) 牢.(láo)房踉跄.(qiàng)呆滞.(zhì) 恳.(kěn)求D.笔墨.(mò) 窒.(shì)息甜.(tián)蜜回顾.(gù) 清楚.(chǔ)【解析】A项,旅,读lǚ;B项,模,读mó;D项,窒,读zhì。

【答案】 C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究竟温柔意味参观报道B.晴琅导游扼住美妙试验C.总监痛心逐渐废墟残状D.袪赶木箱刺耳悲剧折磨【解析】B项,晴朗;C项,惨状;D项,驱赶。

【答案】 A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梅园雪下乡时,身上经常带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各种数据、哪块耕地什么土质、适用什么肥、病虫害如何,她都记得一清二楚....。

B.武警部队因存在勤务种类繁多,部队布局分散的状况,面对思绪万千....的各种工作,执行者对待工作的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C.美国的环境工作团体测出一把芹菜含有67种农药,这在南京市蔬菜与花卉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魏猷刚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实在是太夸张了。

D.昨日下午,曾经的惯偷罗永正现身成都,他手拿工具现场演示,防盗门、电动车铁锁等被轻易打开,旁观者看得目瞪口呆....。

【解析】A项,一清二楚:十分清楚、明白。

B项,思绪万千:思绪,思想的头绪;万千,极多。

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

应改为“千头万绪”。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参观
众多的参观 者(游客)
产生
参观者的感 受、反应
观察
记者(罗森塔尔)
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
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问题:
在课文的第一段中,哪一个词表示了作者的惊讶?阳 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 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 “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居然”
作者心中对布热金卡的想象与现实有很 大的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 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 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 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 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 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 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 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 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 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 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 思考… …
在物品陈列室中,我们看到遇难者堆积如山的各种遗物,如鞋子、衣服、 提包、碗、叉、盒子、脸盆、牙刷以及眼镜、拐杖等等,让我们触目惊心 的是还有许多女人的头发和姑娘的辫子及人发制成的毛毯。讲解员说,这 些东西都是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留下的,其中有7.7 吨头发,1.4万条人发毛毯,还有3.54万双男鞋和5000双女鞋。那时留在集 中营中的幸存者仅有7600多人(内130名儿童),他们脸无表情,目光呆滞, 见人询问,只会张开嘴巴不会说,也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我呆呆地站 在两幅幸存者的近乎裸体的照片前:一位165厘米高的女子,进来时体重 75公斤,几个月后仅剩下25公斤,只见骷髅一般的骨架,丰满的乳房已干 瘪成一粒乳头;另一位高高大大的男子,体重也仅35公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2、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在记者、在亲历过纳粹在这里暴虐地屠戮妇婴和无辜人民的恶行的人那里,文章开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然是“最令人毛骨惊然”的。

在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尽管“太阳和煦、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
3、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点评(西
安中学
李亮)
《奥
斯维辛没
有新闻》
是一篇新
闻作品,
但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按新闻作品对待,因为其个性极为鲜明,可以说新闻作品已经成为一个参照系,成为本文的一种“手法”。

就这一点而言,该教学设计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是很好的一种思路。

这实质上近似于散文的阅读方式。

“探讨新闻视角”的目的应该有两个,一是明确其与众不同,二是为后面的问题做准备,所以这一环节的完成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

“难点突破”的几个问题顺序似乎需要调整,最后再提出作者用意的问题,从局部到整体,从内容到用意,可以让学生逐步思考总结。

如果能鼓励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应该更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奥斯维辛应该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也许学
生会读出不同的感受,提出不同的观点,读这篇作品不同的人感受差异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练习基础夯实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凝.(níng)重停泊.(pō)婆娑.(suō)起舞B.瞩.(zhǔ)目撰.(zhuàn)写百花凋.(diāo)谢C.噩.(è)梦步履.(lǚ)绿树成阴.(yīn)D.祷.(dǎo)告大厦.(shà)宣告终.(zhōng)结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序幕掩映装修心智健全B.陈迹管治易帜终生难忘C.终结废墟隐秘表情茫然D.窒息退役紫荆惊俱万分3、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B.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C.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D.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依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B.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C.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

”D.我只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批评家来帮我分析:哪几步迈得对,哪几步迈得不对,怎样才能进步更快而不至于走过多的弯路?5.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B.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从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C.布热金卡应当是个百花凋谢、永远没有阳光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D.导游也无需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6.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______。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A.这一次的降旗将永远定格在英国的历史上B.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C.相伴缓缓而下的旗帜的是充满哀伤的音乐D.面对下降的旗帜香港有人心里是喜忧参半能力提升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②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④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⑤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⑥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

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⑦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⑧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⑨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

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

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⑩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

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他们表情木然。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7.这篇新闻报道,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请简要分析这个题目的好处。

答:8.阅读第⑥—⑩段,简要说出作者先后写了哪些展览内容,以及参观者的哪些感受。

答:展览内容:参观感受:9.请用横线在文中划出一处令你最有感触的画面,并简要说明这幅画面为什么触动了你。

答:10.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答:11.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答:1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答:13.引用“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的中间的一张有什么作用?答:14.最后一句话表达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答:综合拓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言平台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凝.(níng)重怀疑.(yí) 规模.(mó) 模.样(mó)B、瞩.(zhǔ)目叮嘱.(zhǔ) 婆娑.(shā) 袈裟.(shā)C、明媚.(mèi) 倒霉.(méi) 嬉.笑(xī) 喜.悦(xǐ)D、凋.(diāo)谢绸.(chóu)缎撰.(zhuàn)写编纂.(zuàn)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漂扬掩印紫荆花婆娑起舞B.恶梦心志健全绿树成阴C.雏菊嬉笑巨幅表情默然D.致敬夜幕细腻世人瞩目3.下面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______《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______主权。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______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______香港防务。

A.随着执行移交管理B.伴着行使移交接管C.随着行使转交接管D.伴着执行转交管理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手拿一本书请杨振宁签名,后者欣然提笔应约。

漫画大师和科学大师惺惺相惜....的场面一度在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读者大会上引发了不小的骚动。

B.作为去年联赛冠军的这支足球队,今年联赛开赛的初段成绩差强人意....,球迷反响强烈,俱乐部领导层经再三考虑,决定撤换教练。

C.只要领导时时处处想落实、讲落实、抓落实,一般工作人员就会跟着学、照着做、比着干,上行下效....,就一定能带出一支真抓实干的过硬队伍。

D.该社用意良佳,可惜的是求实版新整理本错字连篇累牍....,简直不堪卒读,像这样的现象在当今出版物中并不鲜见,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奥运会期间,北京将组织百万名以上的社会志愿者,围绕扶贫助困、维护秩序、倡导文明、美化环境等主题,在社区、乡镇等公共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B.人民币升值不仅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出口形势、央行巨额外汇储备价值和国内流动性状况,最终将影响全民财富的再分配。

C.目前各省小麦成交均价距离底价很近,继续下跌空间很小,大多数主产区普通小麦价格保持稳定,仅江苏和河南部分地区略有下跌。

D.自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达赖集团一刻也没有放弃分裂破坏活动,妄图通过所谓的“西藏独立”为手段,恢复昔日的封建农奴制度。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依中国文化的古老观念,人心之间不是隔绝不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基石,也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来的一个精神祈向①孔子说“兴于诗”,就是以诗歌来开发人性人心的根本。

②尽心尽情的精神,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人性与人性的照面。

③“无邪”就是诚,就是人性与人性的照面。

④孔子主张的仁,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

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A.①③④⑤② B.⑤③①④②C.⑤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⑤阅读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9月11日:为了忘却的纪念吴鑫①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一名发言人9月5日称,“9·11”事件后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废墟上升起的第一面美国国旗竟然不翼而飞。

②去年9月11日发生恐怖袭击当天,三名纽约消防员麦克威廉斯、约翰逊和埃森格林从停在附近的库佩拉奇斯夫妇的游艇上取走了一面美国国旗,并在世贸中心废墟上升起。

这次颇有历史意义的升旗仪式被抓拍下来,成为纽约消防员救助恐怖事件遇难者的标志图片。

随后,这面国旗于去年10月随“罗斯福”号航空母舰开赴阿富汗反恐战争前线,直到今年3月被送回到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办公室。

据悉,布隆伯格已经下令有关人员对此进行调查③这似乎是“9·11”周年纪念活动中的不协调音。

进入9月以来,伴随着媒体的大篇幅报道,纪念活动开始升温,世贸中心的残骸几乎走遍了美国的每一个州的展览中心,唤起人们对一年前悲情时刻的记忆。

④9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将9月11日定名为“爱国者日”,号召全美国永远铭记在“9·11”中牺牲的人们,向他们的英雄事迹致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