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
2023学年烟台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3学年烟台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开创这一创造性的伟大事业,必须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开拓创新。
创新思维本质在出新,求新求异,着力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思维成果往往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和品质是创造性,想前人所未想、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
它打破迷信盲从和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致力于创造和超越。
创新思维同时具有不确定性,它通常与灵感、直觉、顿悟紧密相连,是实践经验长期积累、突发飞跃的结果。
创新思维还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必然成功,也会有失败相伴随。
开拓创新本质是破旧立新的过程。
古人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破”,就是要有辩证的否定精神,敢于破除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使思想与实际一致。
“立”,就是要创立新说、创新实践。
就是要有科学创新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难题,最根本的办法,一是改革,二是创新,而改革本质上也是一种创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提到特别重要的地位,强调“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过去,我们依靠开拓创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开拓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节选自陈曙光《唱响开拓创新的时代最强音》)材料二:根据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劳动异化与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而扬弃异化劳动关键要看劳动主体或生产主体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活动这个对象。
高中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谱漫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而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家谱了。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重点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
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
在北方,家谱又叫“谱单”,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
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
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家谱又被称作“谱书”。
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
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
宋明以后,家谱沉降到庶民社会,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
此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的体例也不断得到完善,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4大部分:一是谱序。
谱序多由家族名人或族外名人撰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缘起与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是宣扬祖先功德,使子孙敬祖向善。
二是凡例。
凡例是家族思想的总括性表述,规定了家谱纂修的基本内容与首要原则,可以说是家谱纂修活动的纲领性文字。
三是家族世系。
世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谱中分量最重的部分。
传统的世系记载方法提出家谱要重点记载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五服以内族人的个人信息。
山东省德州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留意事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
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
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仔细、精益求精、追求完备、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瓷器、丝绸、家具等精致制品和很多浩大壮丽的工程建立,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看法。
《庄子》中讲庖丁解牛___________,“道也,进乎技矣”。
可以说,我国古代特别留意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
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呈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实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___________。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实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
工匠精神不是___________、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
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备,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
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备、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导语:本文为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同学们复习语文知识,提升考试成绩。
以下是题目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1. 下列诗句的诗人是谁?“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A. 李白B. 王之涣C. 白居易D. 杜牧答案:B2. 下列作品是鲁迅创作的是:A. 《霜》B. 《入夜》C. 《荆轲刺秦王》D. 《红楼梦》答案:B3. “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下一句是:A.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B. “有爸的孩子像个豆腐”C. “没有妈的孩子像个宝”D. “没有妈的孩子像个逃”答案:A4. 下面哪位不是明代的文学家?A. 杨慎B. 杨时C. 杨荣D. 杨生答案:D5. 下列古代诗歌中,不属于汉赋的是:A.《关山月》B. 《前出塞》C. 《塞上曲》D.《边塞风光》答案:A6. 下列成语中,不属于四字成语的是:A. 爱屋及乌B. 过五关斩六将C. 杯弓蛇影D. 抛砖引玉答案:B7. 下列文章的体裁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诗歌 B.小说 C.散文 D.戏剧答案:A8. 下列哪部作品是唐代诗集?A. 《桃花源记》B. 《全唐诗》C. 《三国演义》D. 《孙子兵法》答案:B9.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哪篇典籍?A.《礼记》 B.《孟子》 C.《论语》 D.《尚书》答案:C10. 下列诗句中使用了对仗的是: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古道西风瘦马”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朝辞白帝彩云间。
”答案:C二、阅读理解题(共10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 题目:下面哪部作品是鲁迅的小说?阅读材料:在一次地震中,唐亮的家被房屋压塌,唐亮不幸去世。
他的母亲失去了孩子的依靠,悲痛欲绝。
她认为地震预示着灾难即将来临,她嘱咐其他家人也要择日迁徙,不料其他人却并不相信。
A. 《祝福》B. 《孔乙己》C. 《狂人日记》D. 《草地》答案:C2. 题目:下列哪部作品是《红楼梦》的续书?阅读材料: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中心,表现了封建贵族世家的兴衰历程与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gǎn)B. 雕梁画栋(diāo)C. 破釜沉舟(fǔ)D. 气壮山河(j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导。
B.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C. 为了完成这次任务,他连续加班了两天两夜。
D.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
3.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雕梁画栋B. 雅俗共赏C. 水落石出D. 水滴石穿4. 下列诗句中,表达意境优美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 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B. 那个男孩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C. 她的笑容如春风拂面,让人陶醉。
D. 这座山高得像天一样。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C.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7.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对我说:“你今天的表现很好。
”B. “你喜欢这本书吗?”“是的,我很喜欢。
”C. 这个问题很难,我需要你的帮助。
D. “这是什么?”“这是一个苹果。
”8. 下列词语中,与“博学多才”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博览群书B. 学富五车C. 才高八斗D. 博古通今9. 下列句子中,表达观点明确的一项是:A. 我认为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B.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C. 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探讨。
D.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
10.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
B. 他的声音像春天里的泉水一样清脆。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答题卡)2023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典小说以及“旧历史小说”常常体现单一的、线性的时间观念,归根结底与传统的历史时间观念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关。
中国古代一贯奉行“天人合一”的思想总是使古人时刻牢记要把天道、时间、人心交融为一体。
自然,与此相应的是,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
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一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
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
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
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或“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
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
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
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
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期末考试试题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一.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1~5题。
(22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敕造(chì)惫懒(bèi)讪讪(shà)盥洗(guàn)B.錾银(zàn)两靥(yè)桌帏(wéi)执拗(niù)C.蹙缩(cù)歆享(xīn)榫头(sǔn)吮吸(yǔn)D.商贾(jiǎ)喧豗(huī)幽咽(yàn)间或(jiàn)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告诫披肝沥胆徇私舞敝莫逆之交B.渎职文过饰非责无旁贷招然若揭C.忖度荒诞不经牵强附会栉风沐雨D.荼毒满目疮痍沤心沥血轻歌曼舞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水声涛声,兽声鸟声,甚至如花开花落的声响,都有一定的抑扬顿错....。
B.编辑部小李的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用词恰当,真可谓疏而不漏....,令读者叹服。
C.我们初中毕业时你送我的那支钢笔,样子虽不太好看,但很好使,这么多年来我敝帚自珍,一直保存着。
D.目前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各地的游客怡然自得....的来到黄山。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B.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何种贡献。
C.补偿贸易是在科学技术作为商品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一种贸易方式,也是引进技术和设备的一种支付方式。
D.在企业管理这个行当中,创造最快的可能要属管理者的头衔了,原先叫掌柜的,后来叫经理,这几年又从老总、总裁更新为CEO、CFO了。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为刘鹗所续。
B.《师说》的作者韩愈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行》(并序)是他的长篇叙事诗之一。
D.鲁迅,原名周树人,有小说集《呐喊》,《孔乙己》《故乡》是其中的两篇;《祝福》选自他的另一部小说集《彷徨》。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拯救滨海湿地美国科学家的一份报告指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每公顷每年创造的综合价值达4052美元,相当于同等面积的热带雨林的2倍,或其它森林的13倍,或草地的17倍,或农田的44倍!然而,对于滨海湿地的功能与价值及其被破坏的严重性,大部分政府官负和社会公众却知之甚少,甚至毫无认识,以至于把它们统统视为有待于“开发利用”的“荒地”。
滨海湿地系指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河口、滩涂、盐沼、海湾、海峡、红树林与珊瑚礁等等,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一种特珠的生态系统,拥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种类。
中国滨海湿地的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中国海岸线曲折绵长,有1.8万多公里,仅潮间带滩涂面积就有217万公顷,沿海水域是为数众多的水生生物、鸟类和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及一些洄游鱼类的繁殖地。
在中国的海域沿岸约有1500条大小河流入海,形成了浅海滩涂、河口湾、海岸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和海岛等6大生态系统30多个种类,其中不少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湿地。
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入海泥沙急剧减少,如近几年黄河由于来水减少和断流,河口来沙仅及50年代的1/60,导致黄河三角洲遭受海水侵蚀;二是入海污染物显著增加,全国河流长度的70.6%受到污染,农田化肥施用量近20年增加4倍多,大量工业与城市污水排放,造成近海水质恶化,赤潮频发,每年仅此一项损失就以10亿元计。
被誉为“海上森林”和“海洋生物伊甸园”的红树林,处于海洋与陆地的动态交界面,是一种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重要的海岸防扩功能,而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已知全球红树林有23科30属81种,中国有16科20属29种,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区的沿海。
由于围海造地和砍伐,使以上省区的天然红树林仅存2、3万公顷,不及历史上的十分之一!中国沿海地区占陆域国土13%的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0%的国民经济产值。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同时也使滨海湿地承受着沉重的环境压力。
在滨海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进港口码头、飞机场、游乐场、度假村、酒店和工业园区,修建海堤、高速公路和垃圾填埋场等以及直接填海造陆和进行围垦,造成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永久性破坏和丧失。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滨海湿地219万公顷,竟占去了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
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
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脱节,正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的症结所在。
要使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则必须在开发之前将环境保护规划引入和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去。
要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
6.对“滨海湿地”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是介于海洋和陆地之间、拥有多种多样生态种类的特殊生态系统。
B.是指沿海区域和湿地范围内的岛屿,以及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C.具体指河口、滩涂、沼泽、湖泊、海湾、海峡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
D.一种拥有约8200个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特殊生态系统。
7.对“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这句话,理解正确的--项是()A.经济发展与经济利益是影响环境问题的关键性因素。
B.影响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关键因素是环境保护问题。
C.无法协调统一滨海湿地的保护是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
D.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是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把滨海湿地视为有待开发利用的“荒地”的观点,不利于滨海湿地的保护,必须给予纠正。
B.围海造地或滥加砍伐,必会造成大然红树林的大量消失,并破坏生态系统,因此必须禁止。
C.要保护好滨海湿地,就必须减少对滨海湿地的开发,并加大对河口海岸的污染治理力度。
D.与其先发展经济后保护湿地,不如先保护湿地后发展经济,否则,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
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唐者,与百里地’。
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
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
甘罗曰:“臣请行之。
”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
”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
”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
”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张唐曰:“请因孺子行。
”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
”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
”“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秦归燕太子。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9.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明知:明明知道B.令装治行.治行:准备出发C.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有日:有一天D.燕秦不相欺无异故..异故:不同的缘故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B.①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其.试臣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①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D.①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②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11.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封甘罗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①臣请行之君其试臣②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④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
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第Ⅱ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3分)译文:(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分)译文:(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分)译文: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答:历代文人抒“悲秋之情”,常借用的事物(景物)有:(答出三点即可)(2)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