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练语文测试题1 含答案

合集下载

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庄河高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初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

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

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

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

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信息。

“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

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

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

“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

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克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2023届辽宁省农村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届辽宁省农村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儒学不仅是形而上之学,而且是形而下之学,两者融突和合,相得益彰,但儒学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是其形而下日用之学,儒学的生命在于日用,儒学的发展也在于日用。

儒学为什么能存在那么久?自古以来就有人反孔,到了近代反孔就更激烈,但是孔子为什么一直打不倒?儒学为什么一直批不臭?原因就在于它是走向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儒学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

什么叫日用儒学?是指儒学这只无形的手无时无刻不指导、支配人们的为人处事、日常生活、行为准则、所思所想等,它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参与的。

儒学在多年日用实践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养育了国民道德情操,造就了高尚的善良人性,形成以和为贵的国格,而挺立于世界学术舞台。

正因为这样,所以它具有持续性、生命性、不衰性和传承性。

从古到今,如果我们离开了日用儒学,我们的手足都不知道放哪里,因此可以说它同每个人与事都须臾不离。

(摘编自张立文《日用儒学与国民精神》)材料二:诚如余英时所说,“儒学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体系”。

既然如此,那么儒学就包含社会制度、人伦日用、精神信仰等各个层面。

也就是说,作为社会制度的儒学只是儒学的一个层面,甚至可以说是儒学的最外表的层面,而作为人伦日用和作为精神信仰的儒学才是儒学的更深层面。

中国传统制度的崩溃,只意味着作为社会制度的儒学,或者说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儒学失去了依托,并不表明整个儒学生命的死亡。

辽宁省庄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联考试卷

辽宁省庄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联考试卷

辽宁省庄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恓(xī)惶冠冕汗涔涔前合后偃(yǎn)B . 罪愆(qiān)蟊贼幺蛾子残羹冷灸C . 孱(chán)头壅塞吓马威盖棺定论D . 籀(liú)文通牒急救章恰如其分2.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不可否认,公务员聘任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公务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热情。

但是“零解聘”的通过率还是难免让人心生疑窦。

B . 此次美日联合军演规模庞大,并以中国为假想敌。

通过军演,能使日本自卫队逐步掌握大规模战役经验,获得进攻能力,这将对东亚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C . 梅花绽放的时候,距离梅花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花的香味,这种现象说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致。

D . 他们不仅用世俗的伦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用人间的道德来凝聚大家的思想,从而在“家-国”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9分)3. (4分) (2019高二上·南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一反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形式的,赋予了更为亲切和柔性的效果。

巴洛克风格虽然脱胎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形式,但却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它追求宏伟、生动、奔放、热情的艺术效果,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遗风。

()。

多表现于奢华和夸张和不规则的排列形式。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远达美洲。

【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

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

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

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

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信息。

“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

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

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

“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

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克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

辽宁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辽宁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辽宁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辽宁省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

辽宁省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

辽宁省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后完成1~3小题。

美美与共费孝通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

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

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

要知道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

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

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辽宁省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A卷

辽宁省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A卷

辽宁省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语文试题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 (共4题;共8分)1. (2分) (2017高三上·台州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治水的措施当然不止这些,还包括截污纳管,分流生活污水,以及禁止焚(fén)烧秸(jié)杆。

B . 元宵夜礼花照亮云霄,大雁塔脚下靓(liàng)女俊男身着靓服,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C . 那个时候,关咏荷就是TVB展露头角的小花旦,主演了电视剧《陀枪师姐》、《苗翠花》和《河东狮吼(hǒu)》而一路收视爆红。

D .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睥睨(bì)(nì)天下人心,主张严刑峻法,从其人生结局看,他算不得识时务者。

2. (2分)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一向关心人民疾苦的段君毅,了解到老根据地红安、麻城人民的生活艰难拮据,他说:“我们不能得鱼忘筌啊!”B . 如今的美国人,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超前消费。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想以美国市场为依托重振日本经济,无异于与虎谋皮。

C . 篡改成语做广告给青少年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恶果,其始作俑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D . 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好不清冷。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新规定对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提高处罚分值,是为了充分发挥机动车驾驶人累积记分制度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中的作用。

B .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大本营,科研院所的兴盛,与年轻人能否安心坐冷板凳仍有必然关系。

C . 日本政府自从悍然宣布购买钓鱼岛以来,中国各地爱国民众以不同的方式对日本政府的丑恶行径予以强烈的谴责和声讨。

D .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改道路的有益尝试才是最佳途径。

辽宁省庄河高级中学高三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辽宁省庄河高级中学高三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辽宁省庄河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8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季羡林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

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

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

”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

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隐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这属于行的范畴。

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

……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世者,实在制度法制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周练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题(19分)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

曾祖谨,有功于周,为太师、燕国公。

父宣道,仕隋至内史舍人。

大业末,志宁调冠氏县长,山东盗起,弃官归。

高祖
..入关,率群从迎谒长春宫,诏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

贞观三年,为中书侍郎。

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

”帝悟,特诏预宴,因
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

是时议立七庙
..,君臣请以凉武昭王为始祖,志宁以凉非王业所因,独建议违之。

帝从之。

尝谓志宁曰:“昔成王以周、召为师傅,日闻正道,习以成性。

今太子幼,卿当辅以正道,无使邪僻启其心。

勉之,官赏可不次得也。

”太子承乾数有过恶,志宁欲救止之,上《谏苑》以讽。

帝见大悦,赐黄金十斤、绢三百匹。

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时太子以农时造曲室,累月不止,又好音乐过度。

志宁谏,太子不纳。

太子败,帝知状,谓曰:“闻公数谏,承乾不听公,故至此。

”是时宫臣皆罪废,独志宁蒙劳勉。

永徽四年,陨石十八于冯翊,高宗问曰:“此何祥也?朕欲悔往脩来以自戒,若何?”志
宁对:“《春秋》
....:‘陨石于宋五。

’内史曰:‘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

’物固有自然,非一系人事。

虽然,陛下无灾而戒,不害为福也。

”俄迁太傅。

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业不坠。

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

”帝嘉之,分其田以与二人。

显庆四年,以老乞骸骨,诏解仆射,更拜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

王皇后之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固争不见从,志宁不敢言。

武后以其不右己,衔之,后因杀无忌,坐免官,出为荥州刺史,改华州,听致仕。

卒,年七十八,谥曰定。

(节选自《新唐书•于志宁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B. 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C. 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D. 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高祖:唐朝皇帝李渊的庙号,庙号是对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 七庙: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

后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庙,也代指封建王朝。

C. 起复: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一般应停职回家守丧,在丧期未满时又被朝廷重新起用,叫做“起复”,类似的说法还有“夺情”。

D.《春秋》: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孔子根据鲁史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三年时,太宗设宴近臣,太宗问到志宁,志宁因是四品官职没被有司请,太宗特诏预宴,因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而志宁得以参宴。

B. 唐太宗很重视太子的培养,拿西周时周公、召公的例子来勉励于志宁,请他用正道来辅佐教导太子,并让他告诫太子不可随意给属下官职赏赐。

C. 于志宁在皇上同时给他和另外两位朝臣赏赐田地时,主动请求将赏赐给自己的那部分田产分赐给另外两人,高宗对他大加赞赏并同意了他的请求。

D.在皇上讨论废王皇后事时,因志宁不为武后说好话。

武后受封后就认为他不趋附自己,给他定罪并免去原来官职,被贬出任荥州刺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

”(5分)
译文:
(2) 王皇后之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固争不见从,志宁不敢言。

(5分)
译文:
二、语言文字运用(6分)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各有千秋。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2014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D.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1.B
2.A(“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谥号,而非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3.B(“并让他告诫太子不可随意给属下官职赏赐”表述有误,原文“勉之,官赏
可不次得也”的意思是唐太宗希望于志宁好好教导太子,同时向他许诺官职赏赐是可以不按常规次序而破格获得的。


4..(1)为国尽忠和为母尽孝不能同时做到,现在天子等待人去教导约束,您勉强复职吧,替我完成辅导他(的任务)。

(“须”“约”“强”“卒”每点1分,句意1分,共5分)
(2)王皇后被高宗废除时,长孙无忌、褚遂良坚决劝阻不被采纳,于志宁不敢说话。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和“废”“固”“见”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5、A项,“不寒而栗”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B项,“反戈一击”指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

所给语境是蓝军对另一方的行为,用词不当。

C项,“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是上级对下级而言,句意是代表们积极发言,应该是会议组织者广开言路,而不是代表。

D项,“各有千秋”意思是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

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用在此处恰当。

6、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