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 笔记及习题(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和典型题考研真题详解(语言习得理论)【圣才出品】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和典型题考研真题详解(语言习得理论)【圣才出品】

究,通过他的饿猫的“迷箱实验”,提出了联结试误说。他认为人类与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
都是试误学习,都是在几乎没有思维和意识参与下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只是复杂的程度
有所不同而已。
第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提出操作性(也称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
他认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完成后伴随有强化的刺激,那么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增多,
b.实现条件
原理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是学习者首先必须对构成规则的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对符
从而养成习惯;如果不再有强化刺激,则该操作行为的概率就减少甚至消失。学习是一种反
应概率的变化,强化可以增强反应概率。强化又分正强化(得到奖赏)和负强化(逃避或回
避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很多行为是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
②认知学习理论
a.理论来源
哲学上的理性主义。
b.主张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的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
3 / 4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②刺激-反应学习(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 a.定义 刺激-反应学习是指建立在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基础上的学 习。 b.实现条件 刺激-反应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是学习者做出特定的反应,即操作性行为后必须立即得 到强化,刺激的情境也必须多次重现。 ③连锁学习(chaining) a.定义 连锁学习是指建立在两个以上或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序列基础上的学习。 b.实现条件 连锁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是必须掌握每一次刺激-反应的联结,并按一定的顺序反复练 习形成连锁动作,进行不断强化。 ④言语联想学习(verbal association) a.定义 言语联想学习是指建立在由言语刺激和言语反应组合而成的言语序列基础上的学习。 b.实现条件 言语联想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是,言语连锁中的词语基本上应是学生已学过的,教师必 须按适当序列呈现单词,并利用外部刺激提供线索,帮助学生学习。 ⑤多种辨别学习(multiple discrimination) a.定义 多种辨别学习是指对多种刺激的异同进行辨别的学习,其实质是做出知觉的分化。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章节题库(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圣才出品】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章节题库(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圣才出品】

第11章语言学与语言教学I. Fill in the blanks.1. ______ is a method of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makes use of translation and grammar study as the ma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答案】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解析】语法翻译法即在外语教学中主要运用翻译和语法学习为教学活动的方法。

2. ______ is formed when the leaner attempts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and it has features of both the first language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but is neither.【答案】Interlanguage【解析】当学习者学习一种新语言时,就产生了中介语。

中介语具有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特征,但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我们不能把中介语看成是母语和二语的过渡阶段或者是二者的简单混合。

3. Hymes’theory leads to nation/function-based syllables, and a step further, ______ syllabuses.【答案】communicative【解析】海姆斯提出的交际教学大纲以功能—意念大纲为基础,它教授表达和理解不同语言功能时所需要的语言,并且强调交际的过程。

4. Error is the grammatically incorrect form; ______ appears when the language is correct grammatically but improper in a communicational context.【答案】mistake【解析】错误通常指由于学习者不知道正确的形式或者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而出现的错误。

H.D.Brown《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H.D.Brown《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H.D.Brown《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提供免费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第1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1.1复习笔记本章要点:1.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语言的定义2.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语法翻译法本章考点:1.语言的定义;2.学习和教学的定义;3.课堂教学:语法翻译法。

本章内容索引:Ⅰ.LanguageⅡ.Learning and teaching1.Learning2.TeachingⅢ.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Ⅰ.Language(语言的定义)A consolidation of the definitions of language yields the following composite definitions.nguage is systematic and generative.nguage is a set of arbitrary symbols.3.Those symbols are primarily vocal,but may also be visual.4.The symbols have conventionalized meanings to which they refer.nguage is used for communication.nguage operates in a speech community or culture.nguage is essentially human,although possibly not limited to humans.nguage is acquired by all people in much the same way-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both hav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语言的定义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来理解:1.语言是系统的、生成的;2.语言是一套任意的符号;3.这些符号主要是声音的,但也可能是视觉的;4.符号有特定的含义;5.语言用于交际;6.语言在语言社区或文化中起作用;7.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语言,尽管语言可能不只限于人类世界;8.人们学习语言的方式大体相似,语言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特征。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章节题库(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圣才出品】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章节题库(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圣才出品】

第6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填空题1.人们把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称为______。

【答案】语内偏误【解析】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偏误和失误两种。

根据偏误的来源偏误可以分为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

语内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

语际偏误是指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

2.元认知策略可以概括为计划、监控、______、调节等四个方面。

【答案】评估【解析】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活动,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能力特点、对认知任务和认知策略的认知,并通过认知活动中的体验,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成功。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评估和调节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

3.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叫______。

【答案】歧义容忍度【解析】歧义容忍度是指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

歧义容忍度高的人,能接受与其理念和知识结构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能接受互相矛盾的内容,能恰当地处理复杂、模糊的事物。

歧义容忍度低的人,会拒绝那些与他们不一致的观点,对事物的看法是非白即黑,没有中间色彩,不能忍受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事物,对之采取回避的态度。

4.塞林克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是将母语特征迁移到______系统中去。

【答案】目的语【解析】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

母语负迁移又特别体现在目的语语音的学习中,用学习者第一语言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中介语语音的一大特色。

5.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有态度、性格和______。

【答案】动机【解析】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的西方学者(如斯特恩)就认为其作用甚至比认知因素还要重要,是启动后者的点火机。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笔记)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笔记)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母语: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是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儿童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的,学习是指正式的语言获得,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是指在下意识状态下获得的语言,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心理学者一般称前者为内隐学习,后者为外显学习。

习得是通过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学习则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所以,学者们通常用“picking up a language”来描述习得,就像儿童那样下意识的,毫不费力的获得一种语言。

而学习,学者们认为knowing about a language,即学习一种显性语言知识,而不是language learning,即获得一种语言。

SLA的发端:20世纪60年代末。

1、在《中介语》中首次提出SLA的研究对象: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

2、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作为与其母语和目的语系统相对应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汉语作为SLA的研究起点:《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鲁健骥,1984。

乔姆斯基对“刺激——反应”模式的批判1、语言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移置型,行为主义无法表达这种特性。

2、句子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成分结构和表层结构的不吻合性。

3、合乎语法的句子不一定有意义。

4、行为主义无法合理解释语言习得。

行为主义对语言本质的看法:1、语言是一套习惯,语言习得是此习惯的养成。

2、揭示语言行为的模式是刺激反应理论。

3、人们的话语就是对其环境或他人的语言,行为所做的一系列反应。

4、把语言行为加以强化,便形成了语言习惯。

5、语言行为则是语言习惯的总和。

第二语言习得试题及答案

第二语言习得试题及答案

第二语言习得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主张学习者需要接收到什么样的语言输入?A. 完全理解的输入B. 可理解的输入C. 无理解的输入D. 超过理解的输入答案:B2.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语言习得主要依赖于什么?A. 模仿B. 强化C. 内化D. 社会互动答案:B3. 在语言习得中,“临界期”假说主张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A. 任何年龄B. 儿童时期C. 青少年时期D. 成年时期答案:B4. 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假说”认为语言技能的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以下哪项不是该假说的内容?A. 语法结构的习得顺序是固定的B. 词汇的习得顺序是固定的C. 发音的习得顺序是固定的D. 语言习得的速度是个体差异决定的答案:D5. 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以下哪个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A. 认知发展B. 社会互动C. 语言输入D. 语言输出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语言习得的“监控假说”是由________提出的。

答案:克拉申2. 语言习得中的“输入假说”认为,学习者需要接收到________的输入。

答案:可理解的3. 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假说”认为,语言技能的发展遵循一定的________。

答案:顺序4.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语言习得主要依赖于________。

答案:强化5. 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________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答案:社会互动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答案: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为了习得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接收到略高于其当前语言水平的可理解输入,这样的输入被称为“i+1”输入。

2. 描述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答案: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强化机制实现的。

当学习者正确使用语言时,他们会受到奖励(强化),这会增强他们使用正确语言形式的倾向。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章节题库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圣才出品】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章节题库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圣才出品】

第6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填空题1.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_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认知方式【解析】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认知方式。

其中,认知方式是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习者说来,也是其学习方式。

2.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_________环境。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人文【解析】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其中语言环境又包括视觉环境和听觉(或视听结合)环境;人文环境则包括目的语社会的物质文明、人际交往、风俗习惯、文化历史传统和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

3.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把所学到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方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产生偏误,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过度泛化【解析】过度泛化,是指说学习者(特指外语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的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语言偏误。

这样说来,原本“你很漂亮”说成“你好好漂亮”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过度泛化”例子。

4.科德把错误分成失误和偏误两种,失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而偏误是不成系统、_________出现的。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偶然【解析】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

所谓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偏误则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5.交际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缩减策略和_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求成策略【解析】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即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可分为缩减策略和求成策略两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1.1 复习笔记
本章要点
1.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克拉申输入假说
2. McLaughlin’s Attention-Processing Model麦劳林注意-处理模型
3. Bialystok’s Analysis/Automaticity Model亚利斯托克分析/自动模型
本章考点
1. 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
2. 克拉申输入假说内容及缺陷
3. 掌握几大第二语言习得模型
本章内容索引
Ⅰ. Theories
1. Some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Ⅱ.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1. Definition
2. Disagreements
Ⅲ. McLaughlin’s Attention-Processing Model
Ⅳ. Bialystok’s Analysis/Automaticity Model
Ⅴ. Variability Models
Ⅵ.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Ⅶ. Intuition: The Search for Relevance
Ⅷ. Out On A Limb: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Ⅰ. Theories(理论)
1. Some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A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cludes an understanding, in general, of what language is, what learning is, and for classroom contexts, what teaching is.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大体上包括理解什么是语言,什么是学习,什么是课堂教学。

(2) Knowledge of children’s learning of t heir first language provides essential insight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儿童学习母语知识有助于其第二语言习得。

(3) A number of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dult and child learning and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ust be carefully accounted for.
成人学习能力和儿童学习能力之间以及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习得之间存在的诸多显著差异要仔细考量。

(4)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s a part of and adheres to general principles of human learning and intelligence.
第二语言学习是人类学习和智慧的一部分,也因此遵循着一定的学习原则。

(5) There is tremendous variation across learners in cognitive style and within a learner in strategy choice.
学习者之间的认知风格和学习者自身的策略选择存在很大差异。

(6) Personality, the way persons view themselves and reveal themselves in communication, will affect both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性格,即人们根据自己在交际中的表现所进行的自我评价,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量与质都有影响。

(7) Learning a second culture in all its ramifications is often very much a part of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学习第二语言文化是第二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8) The linguistic contrast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 provide with more source of difficulty in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对比为第二语言学习增添了难度。

(9)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learners as they struggle with function, discourse, register, and nonverbal aspects of human interaction and linguistic negotiation.
提高交际能力是学习者学习功能、语篇、语域以及人际互动与协商中非言语交际形式的最终目的。

FIGURE 11-1 Classification of Learner Variables (Yorio 1976:61)
2.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ightbown)(成人第二语言习得)
(1) Adults and adolescents can “acquire” a second langu age.
成人和青少年能够“习得”第二语言。

(2) The learner creates a systematic interlanguage that is often characterized by the same systematic errors as native language.
学习者自创一个中介语系统,其特征是学习者是会与犯与母语同样的错误。

(3) There are predictable sequences in acquisition so that certain structures have to be acquired before others can be integrated.
习得过程中存在可预测的习得序列,即哪些结构先习得,哪些结构后习得。

(4) Practice does not make perfect.
“熟”不一定能“生巧”。

(5) Knowing a language rule does not mean one will be able to use it in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了解语言规则不等于在话语交际中能良好运用语言规则。

(6) Isolated explicit error correction is usually ineffective in changing language behavior.
孤立的纠错通常对改变语言行为没有效果。

(7) For most adult learners, acquisition stops—“f ossilizes”—before the learner has achieved nativelike mastery of the target language.
大部分成人学习者在其像母语一样掌握第二语言之前,习得会停止,也就是“石化”。

(8) One cannot achieve nativelike (or near nativelike) command of a second language in one hour a day.
一天一个小时的学习不能使学习者达到本族语者(或近似本族语者)那样对语言掌控的程度。

(9) The learner’s task is enormous because language is enormously complex.
学习者任务繁重,因为语言本身就极其复杂。

(10) A learner’s ability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n a meaningful contex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