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本土东部起源说新证─在“东亚文化交流和典籍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讲演
《当代学术: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札记

《当代学术: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本书概述 (3)1. 作者及其观点介绍 (4)2. 书籍内容与结构 (5)三、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 (6)1. 黄河流域中心起源论 (7)2. 多元起源论 (8)3. 其他传统观点概述 (10)四、新探索与发现 (11)1. 新材料的应用与发现 (13)2. 新技术的推动作用 (14)3. 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15)4. 新的观点和理论模型构建 (17)五、本书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独到见解与分析 (18)1. 从考古学角度探讨文明起源 (19)2. 环境因素在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21)3. 人文社会因素的分析与解读 (22)4. 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互动研究 (23)六、书中论点与实证的关联分析及其价值评估 (25)1. 论点与实证的相互支撑关系解析 (26)2. 论证逻辑严密性的评价 (27)3.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与价值评估 (28)七、本书引发的思考及启示意义 (30)1. 对当前学术研究的启示意义 (31)2.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与思考 (32)3. 对自身研究兴趣和方向的启发与影响八、不足之处与争议点分析34一、内容综述《当代学术: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一本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著作,通过对该书的阅读,我对其中所探讨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书首先概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强调了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讨不仅仅关乎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民族文化、人类文明的深入研究。
作者通过对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人类学理论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对中国文明的起源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石器工具、陶器艺术等的研究,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征,即多个文化区域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作者也指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复杂性,即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5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5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ec4be905ef7ba0d4a733bd3.png)
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生命很残酷,用悲伤让你了解 什么叫幸福,用噪音教会你如何欣赏寂静,用弯路提醒你前方还有坦途。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通过云端的道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 迹。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向你的美好 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拼搏,才是充实的生活。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 观胜景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有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弃你,这个人就是你自己。谁不虚伪,谁不善变,谁都不是谁的谁。又何必把一些人, 一些事看的那么重要。有一种女人像贝壳一样,外面很硬,内在其实很软。心里有一颗美丽的珍珠,却从来不轻易让人看见。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 公平。在一个天平上,你得到越多,势必要承受更多,每一个看似低的起点,都是通往更高峰的必经之路。你要学会捂上自己的耳朵,不去听那些熙熙攘攘的 声音;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苦逼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你自己。时间会告诉你一切真相。有些事情,要等到你渐渐清醒了,才明白它是个错误;有些东 西,要等到你真正放下了,才知道它的沉重。时间并不会真的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它只是把原来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变得不再重要了。 生活不是让你用来 妥协的。你退缩得越多,那么可以让你喘息的空间也就是越少。胸怀临云志,莫负少年时唯有行动才能解除所有的不安。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记昨天的痛! 如果你不努力争取你想要的,那你永远都不会拥有它。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其实每一条都通往阳光的大道,都充满坎坷。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 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我已经看见,多年后的自己。自信!开朗!豁达!努力的目的在于让妈妈给自己买东西时像给我买东西一样干脆。被人羞辱的 时候,翻脸不如翻身,生气不如争气。成长道路谁都会受伤,我们才刚刚起航,必须学会坚强。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坚
亚洲文明史纲:文明互鉴的东方智慧

这本书强调了亚洲文明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揭示 了亚洲文明的连续性。例如,在中国的历史上,尽管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和外 来入侵,但中华文明的传承并未中断,而是在不断演变中得以延续。亚洲其他 地区的文明也具有类似的连续性和传承性,这使得亚洲文明成为世界上最古老、 最丰富的文明之一。
亚洲文明史纲:文明互鉴的东方智慧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亚洲
这些
智慧
东方
通过
智慧
发展
文明
东方
文明 文化
不同
亚洲
作者
方面
科技
人类
社会
展示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亚洲文明史纲:文明互鉴的东方智慧》是一本旨在全面阐述亚洲文明的综合性著作。作者以广 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亚洲各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 述,展现了东方智慧的独特魅力。 书中第一章讲述了亚洲的早期文明,包括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等文明古国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些文明的诞生地、文化传承和宗教信仰,以及它们在科技、艺术、哲学等方面 的成就。这些早期文明为后来的亚洲文明奠定了基础,影响了整个东方世界的文化走向。 第二章则聚焦于中世纪时期的亚洲,探讨了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和儒家文明等不同宗教和哲学 体系的相互交融和影响。作者通过对中世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分析,揭示了 这些文明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如何形成独特的亚洲文化。 第三章重点介绍了近代亚洲的变革和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亚洲文明史纲:文明互鉴的东方智慧》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新民说 海外中国学丛书 中心与边缘:东亚文明的互动与传播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东亚
多角度 宗教信仰
中国 越南
东亚
诠释
边缘
中华
力作 新加坡
东亚
中心
信仰
文明
历史
儒家
活动
东南亚
内容摘要
传说与真实: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从郑和下西洋说起 文武兼备——论中国历史上文武二圣的崇祀及其在东亚的传播 社群流徙与信仰迁移:新加坡的安溪移民与城隍庙的分灵活动 儒家礼仪的道教化——新加坡庙宇的祭孔活动 宗教景观的转变与新加坡的妈祖信仰 儒家童蒙教育的现代价值——从《弟子规》在新加坡的推广说起 儒学的普世价值与国民教育——新加坡的经验 儒家思想与海外华人社会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这是《新民说·海外中国学丛书 中心与边缘:东亚文明的互动与传播》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新民说·海外中国学丛书 中心与边缘:东亚文明的互动与传播》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新民说·海外中国学丛书 中心与边缘:东亚文明的互动与传播》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 绍。
著名明史专家李焯然先生新力作,多角度展现东亚文明的互动与传播。所涉儒家思想、宗教信仰、中华典籍 在“汉文化圈”的传统与现状,无不发人深省。
目录分析
丛书总序
序:中心与边缘·分 歧与认同·离散与聚
合
上篇东亚文明的互动 与传播
有关中国文化的对外汉语课文初级

有关中国文化的对外汉语课文初级1. 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跨东经73°33′-135°05′,北纬18°10′-53°23′之间。
东临东海和黄海,南濒南海,西邻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北连蒙古、俄罗斯等国。
2. 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尤其以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世界知名的文化遗址和宝贵的古代典籍著称。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3. 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这些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中国的节日文化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5.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独特丰富,有八大菜系,如川菜、粤菜、湘菜等。
中国菜以色香味俱全、讲究制作工艺和食材搭配而闻名于世。
6. 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包括京剧、曲艺、民乐、中国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7. 中国的文化礼仪中国有丰富的文化礼仪,如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宴会礼仪等。
这些礼仪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敬重他人的态度。
8. 中国的传统医药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世界医学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9. 中国的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有汉服、旗袍、唐装等。
这些服饰在设计上注重细节和色彩的搭配,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和传统文化的尊重。
10. 中国的传统节庆活动中国的传统节庆活动有舞龙舞狮、灯笼节、舞狮、舞龙等。
这些活动在庆祝节日、婚嫁、开业等场合中被广泛使用,寓意着吉祥和喜庆。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教学课件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时期: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 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_推__举__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 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2.“万邦”时代: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 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_万__邦__”时代。有些邦国都城 规模较大,_阶__级__阶__层___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 家的初始形态。
知识点三 商和西周
(一)商朝的国家治理 1.商朝的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2.迁都于殷: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也 称_殷__朝___。
3.殷墟文化 (1)甲骨文: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 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主要是商人刻写的__占__卜__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 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2)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
第1一课单元中华从文中明华的文起明源起与源早到期秦国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的北京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
(2)生产与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__群__居__生活。元谋人、 第一1课单元中华从文中明华的文起明源起与源早到期秦国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1课单元中华从文中明华的文起明源起与源早到期秦国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一课单元中华从文中明华的文起明源起与源早到期秦国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北京人已经学会__用__火__。
(二)新石器时代 1.概念:距今约 1 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是指以__打__磨__结__合____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生产与生活特点:人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__陶__器__,开始从事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文化遗存特征: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中国文明本土东部起源说新证——在“东亚文化交流和典籍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讲演

中国文明本土东部起源说新证——在“东亚文化交流和典籍
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讲演
方汉文
【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1)002
【摘要】作者提出的"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为本土的龙山文化即所谓的东夷,从城邦起源与文字起源的比较文明角度论证了,中国东部城邦与古代陶文是中国文明建立的标志。
考察了东部古代帝王的西迁过程,指出陶文成为甲骨文字的前身,为争论已久的中国文明起源讨论提出了新的证据与说法。
【总页数】7页(P44-50)
【作者】方汉文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1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1
【相关文献】
1.实学·湘学·东亚文明--第八届东亚实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J], 陈力祥
2.皮影戏“西汉起源说”新证 [J], 刘得腾
3.新世纪、新景象、新视野--在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演[J], 饶芃子
4.恩格斯陶器起源说新证 [J], 刘敦愿
5.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王汝锋同志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次东亚农业史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文化与东亚文明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东亚文明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性活动。
中华文化中包含了许多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遗产,如诗歌、绘画、音乐、戏曲、哲学、科学等等。
而东亚文明则是指东亚地区的文化和文明,包括中华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蒙古文化等等。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与东亚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影响,不仅促进了东亚地区的文化繁荣,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从古代开始,中华文化就对东亚地区的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周边地区的诸多民族就与中华文化交流互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中韩、中日的文化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以其优美的文字、细腻的艺术和深厚的哲学思想感染着周边各族,融合进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之中。
如唐代诗歌和宋代戏曲的传播,不但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对日本、韩国等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在近现代时期,中华文化与东亚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密切。
在近代历史中,中国曾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时期,从太平天国运动到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再到如今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一直处于不断变革的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诞生便深深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如世界闻名的和风、优美的茶道、日本古武术,都是给世界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最后,中华文化与东亚文明之间的联系不仅局限于文化领域,也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东亚地区作为全球著名的经济中心,各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日益增多。
其中,中华文化作为东亚地区的文化瑰宝,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表现形式,不仅为东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还在反映和引领社会趋势、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中国倡议,致力于加强沿线国家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为推动东亚地区的和谐发展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明本土东部起源说新证———在“东亚文化交流和典籍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讲演方汉文(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123)【摘要】作者提出的“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为本土的龙山文化即所谓的东夷,从城邦起源与文字起源的比较文明角度论证了,中国东部城邦与古代陶文是中国文明建立的标志。
考察了东部古代帝王的西迁过程,指出陶文成为甲骨文字的前身,为争论已久的中国文明起源讨论提出了新的证据与说法。
【关键词】中国文明起源;西来说;东部起源说;陶文;甲骨文字中图分类号:K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004(2012)02-0044-07收稿日期:2011-11-22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所主持的国务院侨办课题(项目号:GQBY2011030)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0WWB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方汉文(1950-),男,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代表人物,中国比较文明学奠基人,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明的研究。
Vol.31No.22012年3月第31卷第2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2012中国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关于它的起源与演变历来有多种说法,特别是全球化时代中,各个民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特性正在引起广泛而持久的关注,中国文明当然是关注的焦点之一。
19世纪以来,关于中国文明从“西方而来”的说法(简称西来说)与中国本土独立起源是完全对立的看法。
中国学者看法也不相同,以钱穆等学者提出的“西部说”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笔者在近年出版的几部比较文明文化学论著中提出了“中国文明东部独立起源说”,在国际学术界特别是欧美学术界引起一定的关注,国际比较文明学会报导了这种说法并且进行了评论。
在此次我们亚洲的学术会议上,笔者将以现代文明研究方法来阐释这一理论,相信借助亚洲的语言文字与历史文明的历史联系,会得到国际学者更多的关注。
一、“唯传播论”与中国文明“西来说”文化起源研究中,相当重要的是反对所谓“唯传播论”,这种理论目前主要是一些西方学者所坚持,认为世界文化只有一个中心起源,这个起源一般是西方的希腊或是某地。
而东方的文化都是从西方传播而来的。
这种谬论在考古与历史学界影响很大,极容易混淆视听,特别是对于从事比较研究。
中国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曾经指出:在这种比较研究上,应该反对唯传播论的观点。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历史前进到类似阶段时,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工艺和美术的创造,不可把这种现象一律视为传播的结果,否则就会导致错误的推论。
同时又必须承认,古代人民的活动范围每每胜过今人的想象,文化因素的传播会通若干环节,达到很遥远的地方。
这里要求实事求是,也就是真正科学的态度。
[1]从18世纪之后,特别是启蒙主义者之后,西方的欧洲中心主义再度兴起,相当多的西方学者用唯传播论来解释文化起源。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国文明西来说”,早在1758年法国东方学家约瑟夫·德·基尼(Joseph de Guignes)就说中国文字是从埃及文字而来的。
其后的汉学家们更是荒谬,先后提出了所谓中国人是“巴克族的迁移”(参见特林·德·拉克帕里的《中国文明西方起源论》);中国文化是两河文化发展来的等(参见牛津大学的巴尔《中国人与苏美尔人》)。
前苏联的一些学者也在其中推波助澜,他们提出的“外来信息决定论”也是唯传播论的变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所谓“中国彩陶文化西来说”。
这是瑞典人安特生等人所提出的一种说法。
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晚期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是彩陶,表面是红色的,并且经过了磨光,上面有几何纹和绳纹等彩绘,这就是仰韶彩陶文化。
安特生认为这种文化发生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是来自中亚的安诺和特里波,是一种外来的文化,不是中国本土的创造。
中国学者当即依据历史事实对这种理论进行了驳斥,苏秉琦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1)、安志敏的《略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问题》(《考古》,1972,6)、笔者的《陶泥文明》(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在中国中西部发现的古代文化,不是从西向东,而恰恰相反,是从东向西发展的。
首先是在河南、陕西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然后才是河南龙山文化,与龙山文化几乎同时的是1962-1965年在甘肃临洮马家窑-瓦家坪遗址。
从时间上来看,龙山文化中的陕县庙底沟明显早于西边的马家窑遗址。
可以说明这种彩陶文明正是从河南、陕西发源,然后西向甘肃,形成了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大类型。
以后继续向宁夏、新疆等地扩散,直达新疆的和阗、皮山、沙雅、伊犁等地。
时间是大约公元前5000年到1000年间。
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是独立起源的,它的源头就是中国东部的龙山文化,也就是所谓的“东夷”文化。
考察文明起源的标准历来有分歧,一般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有古代城市(邦)的建立,这就表明民族与国家意识的建立。
同时还有独立的语言文字系统建立、冶炼业(又分为冶铁技术与青铜冶炼二种)的发明等多种。
关于中国青铜文化作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特征,郭沫若与张光直的两部同名著作《青铜时代》已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我们在此谨以前二种主要依据进行简单考察,可以看出中国文明起源于本土东部的历史。
二、中国龙山城邦群发现的文明起源意义龙山遗址的发现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贡献:中国古代城邦国家的发现。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山东省大部分地区与江苏省的徐海地区、黄淮河大平原上,东夷城邦群被挖掘出来,一个密布的古国区域呈现于世,改变了中国无古代城邦的说法,使东方的古代城邦与西方互相映照。
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中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描写:行者武松在阳谷县景阳岗上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额大虎,然后来到阳谷县城官拜都头,故事中的地名景阳岗也声名远扬。
20世纪90年代,在山东省西部的阳谷县张秋镇以北的东沙村景阳岗发现了古代文明遗址,为了纪念英雄人物武松而修建的庙旁竟然是5000年前龙山文化古代城市国家的所在地。
这个颇具传奇意味的考古故事,也为沉埋已久的中国古代东夷城邦国家甚至世界东方城邦国家的历史开创了新的篇章。
这是一座巨大的古代城池,采用台城形式,所谓台城,是这样一种筑城模型,城市建筑在高台之上,从城外看,城墙高耸,在城内则是四周高地环绕。
城垣内侧成缓坡,墙基内高外低。
在城垣外挖斜壁沟或半斜壁沟形基槽,而城门的形状是斜坡形。
很明显,这种城池易守难攻,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是古代城池的典型形态。
龙山文化中也有为数不多的直立城垣式的城市,这种城的内外是水平的。
景阳岗古城总面积38万平方米,分为西南与东北两个台基,西南为大台基,东北为小台基,结构复杂,有可能是设计者区分不同的城区,划分宫殿与平民居住区的意图。
城墙采用板筑与堆筑相结合的方式,取土方便,建筑牢固,是古代建城术中的杰作。
与世界各国的历史名城一样,这座古城是长期分阶段建筑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城围不断扩大,最终成为今日的规模。
城中灰坑与灰沟密布,表现出居民数量相当多,有多种复杂的生活需求。
城中出土了大批陶器和石器、骨器、角器和蚌器等,陶器种类丰富,有黑陶与灰陶,也有少量的红陶和褐陶,还有白陶鬶等器物。
推测其用途,除了生活必需之外,明显与宗教祭祀方面有关,这也说明当时城邦社会生活已经进入相当高的阶段。
与世界同时代的城邦相比,景阳岗和龙山文化诸城邦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代西方地中海文明的历史名城特洛伊是荷马时代最大的城邦之一,德国考古学家亨利·谢里曼(Heinrich Schelie -mann )成功挖掘这座神话中的古城,特洛伊Ⅱ城的直径不过为175-190米,城墙用巨大的石头砌成,分为内外两院。
根据西方考古学家的研究,其二期年代大约是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400年,可以说与景阳岗古城基本相近。
两相比较,景阳岗城的规模远远超过特洛伊城。
其实,景阳岗古城并非最早发现的东夷古城邦,只不过此前的发现并未公布,不为世人所知而已。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就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发现城子崖遗址,这也是龙山文化名称的来源。
经过多年发掘,最终确定,城子崖确实是一处龙山时代的古城。
这座古城呈方形,是中国古代城郭的基本形态,东西455米,南北540米,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
城有南北门,有道路通达。
这座城也是台城,城垣外侧高7米,内侧高4米,城顶到壁根高2米多,城基宽约14米,城顶宽7米。
从宏观来看,龙山文化在鲁西地区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古代城邦群,城邦林立,类似于古代希腊爱琴海地区。
这个城邦群的城邦大小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中心城式,即以城邦为中心来统治周边乡村,这是都邑郡县式政治的特色,但是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非城市化管理模式。
第二种是都市型、较大的城市区域,成为后世大都世的一种特点。
这样,东夷古城聚落的基本特点也就相当清楚了,集中分布的城邦是其最主要的特色。
根据现有的挖掘结果,龙山文化是中国也可能是世界上同时期最大的城邦群。
山东、江苏和安徽的龙山文化遗址总数达到1500处左右。
有学者估算其总人口达到40万左右,其中万人以上的大型城邦或是聚落,可能有50多处。
新石器时代的世界文明中,这种大型的城市聚落并不多见,与龙山文化相近的有南亚哈拉巴、爱琴海文明与苏美尔人时的西亚。
如果从城邦的集中、城市形态的多样性、人口总数等方面而论,可能龙山文化仍是位居前列。
图1景阳岗古城遗址图②图2特洛伊城Ⅰ、Ⅱ期简图③城邦历来被认为是西方民族国家的前身,希腊城邦是国家政治、经济和行政的中心,工商业主与手工业者集中于城市,居民数量多,文明程度相当高。
城邦作为西方古代国家的典型形态,体现了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形成,宗教、社会政治与行政专业管理机构独立存在,为人类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总是将西方城邦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现代考古学彻底粉碎了这一谬误。
中国龙山城市文化群的发现,证明中国古代国家形态不但存在,而且年代并不晚于西方。
三、中国甲骨文与东部陶文关系的解码东夷城邦古国是太昊与少昊的居住地(徐旭生先生曾经解释:大皞或作太昊,实即大皞,少皞或作少昊,实即小皞[2]),归属于有虞氏。
根据《左传》等史书记载,太昊封地在现今河南淮阳的陈地,其子孙封地“任、宿、须句、颛臾”,正是在山东济宁、东平、曲阜等地。
古史与神话中的颛顼、帝舜、帝喾、帝俊、后羿等人都属于这个民族。
山东地处中国大地东面,是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大海无际,“日月之行,如出其中,星汉灿烂,如出其里”,东海之民先得渔盐之利,无论是晒盐或是出海,太阳的作用都至关重要,所以日神崇拜在这里盛行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