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安徽产业定位分析_项桂娥

合集下载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素条件分析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素条件分析

国家 ( 区 ) 分 别 专业 化 生 产其 具 有 绝对 成 本 优 势 居第 8位 。安 徽地 处 中 国华 东腹 地 , 江苏 、 江接 地 将 与 浙 占省 内 l , 平 原地 区农 业 资 源 丰 富 , 产 品 品 3的 农 的产 品并 用 以交换 其他 商 品。 在此 基础 上 , 卫 . 嘉 壤 , 大 李
安 参 泛 三 区 分 合 的 素 件 析 徽 与 长 角 域 工 作 要 条 分
徐琛 煜 万 力
( 合肥 工 业大 学人 文经 济学 院 , 安徽 合 肥 20 0 ) 30 9
摘 要: 安徽 省虽然拥有优 良的资源禀赋 , 但在全 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中仍处于被动落后 的局面。在“ 泛长 三角” 概念提 出以来 , 多学者 开始 争相讨论安徽在担 当承接长三角产 业转移上所起 的重要作用。本文从 要素条件着手 , 许 分析 安徽 省在 参与泛长三角 区域分工合作 中的优势条件。 关键词 : 安徽 ; 泛长三角 ; 区域分工 ; 要素条件
安 徽省拥 有 丰 富的矿 产资 源 。从表 2可 以看 出 ,
能 。 个 国家 ( 区) 集 中生产 并输 出 自己具有相 对 安徽 省 煤炭 资源 丰 富 . 华东地 区居首 位 。江 苏省 虽 各 地 都 在
优势 的产 品 . 输入 自己不具 有相 对 优势 即相对 劣 势 的 然 石油 资源 丰 富 ,但 就 能源储 量 总体来 说 不及 安 徽 ; 产 品, 那么 每个 国家 ( 区 ) 能够 从分工 中获得 比较 而浙 江省 和上 海市实 为能 源贫 乏地 区。 地 都
型 ) 释 了导致 国际贸 易 的生 产 成本 之间 存在 差异 的 属矿 产 以及 非金 属矿 产等 解
由此 决定 了生产 要素 相对 价格 和 劳动 生产 率 的差异 。 其 中 ,铁 矿保 有储量 和 铜保 有储 量均 居全 国第 5位 。

积极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几点思考

积极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几点思考
飞构 建 了宽 广深 厚 的战 略 “ 地 区 ” 为更 大 范 围的 腹 ,
长, 但无 论 是在 国家层 面 还是 在泛 长 三角 内部 , 引起
的反 响都很 大 。 国家 发 改 委 曾 派专 人 调 查 研 究 , 据
了解 国家发 改委 正 在 编 制 的 长 三 角 区域 规 划 纲 要 , 已经 有 了泛 长三 角 的 内容 , 徽 和 苏北 地 区 已纳 入 安
收稿 日期 :0 8—1 20 O—l 5 作者简介 : 谢广祥 ( 98一) 安徽 省人 民政 府副省长 , 公党 安 15 , 致
徽省委会主委 , 授 , 导 。 教 博
方 面 的 , 根本 原 因 还是 理 念 和投 资 发 展 环 境 相 对 但 落后 、 本 与技 术不 足 。而 毗邻 的 长三 角 , 区域 经 资 对 济发 展 的带 动作 用 , 其 是 对 安 徽 的辐 射 与 带 动 作 尤
规划 范 围 。20 0 8年 8月 国务 院 出 台 的《 一 步 推进 进
长江 三角 洲地 区改革 开放 和经 济社 会 发展 的指 导 意
年 生产 的生 猪 、 、 等 4 % 以上 销 往 长 三 角 。安 牛 羊 0 徽 能为 长 三 角 提 供 充 足 的 能 源 原 材 料 。20 0 7年 安
资 源 丰 富 ,0 7年 长 三 角 来 皖 旅 游 人 数 达 2 O 20 4 2万
认 真落 实 总书 记 的 重 要 指示 , 极 推 动 泛 长 三 积
角 区域 发展 , 既是 长 三 角地 区发 展 的需 要 , 是泛 长 也 三 角地 区发 展 的 需 要 , 是 整 个 国家 发 展 的 需 要 。 还 加快 泛 长三 角 区 域 分 工 与 合 作 , 机 成 熟 , 景 广 时 前

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若干思考

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若干思考
是 在 一 国范 围 内 , 济技 术 的发 展是 不平 衡 的 , 经 客观 上 已形成 一 种经 济技 术梯 度 , 业 和资 本 由高梯 度 产
地 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是一种客观趋势 , 低梯度地 区为高梯度地区的进一步腾 飞构建 了宽广深厚的战 略“ 腹地 区” 为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提供 了更广阔的战略空间。长三角经过近 2 年的高速发展 , , 0 积聚 了强大 的经 济与社 会 功能 。20 长三 角 G P超 过 60 美元 , 近香 港和 台湾 的总 和 ; 济增 长势 07年 D 00亿 接 经 头 强劲 ,0 7年 长 三角 经 济增 速 达 1.%; 济发 展水 平 高 ,0 7年人 均 G P超 过 70 元 , 头 城 20 52 经 20 D 00美 龙
并能对邻近地 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 , 通过增长极地区的优先增长 , 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 同
发展 。 十七大报 告 明确 提 出 , 以特 大城市 为依托 , 要 形成 辐射作用 大 的城 市群 , 培育新 的经济 增长极 。 泛 长 三角 、 泛珠 三角 和环渤 海地 区 , 目前 我 国重 要 的三大 发展 区域 。其 中 , 是 泛长 三角最 具竞 争力 和发展 潜 力 。20 年 , 0 7 该地 区生 产总 值 占全 国 2 . 地 方财 政收 入 占 2 . 进 出 口 占 4 .%, 55 %, 77 %, 8 9 实际利 用外商
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 _ 的若 干思考 T
1 7
角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 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 区域合作 , “ 要进一步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协作和技术 、 人才合作 , 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 , 可以辐射 和贯通东 中西部 , 够成 为 国家层 面具 有带 动作 用 的发展 战 略 。 能 构 建泛 长 三角经 济 区 , 拓展 长三 角发 展空 间 的 内在 要求 。梯 度推 移理论 表 明 , 在世 界 范 围还 是 无论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素条件分析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素条件分析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素条件分析摘要:安徽省虽然拥有优良的资源禀赋,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仍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

在“泛长三角”概念提出以来,许多学者开始争相讨论安徽在担当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从要素条件着手,分析安徽省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中的优势条件。

关键词:安徽;泛长三角;区域分工;要素条件一、区域分工合作的理论基础区域合作的核心是区域分工,合作的本质是分工的深化。

由于区域是一个类似于国家的地理空间概念,因此一直采用国际贸易理论阐释区域分工问题。

区域分工起源于区域的差异以及由此决定的利益机制。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绝对成本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地区)将分别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用以交换其他商品。

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只要国家(地区)间存在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就会使各国(地区)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使国际(地域)分工成为可能。

各个国家(地区)都集中生产并输出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输入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即相对劣势的产品,那么每个国家(地区)都能够从分工中获得比较利益。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模型)解释了导致国际贸易的生产成本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即各国(地区)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差异,由此决定了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各地区的要素资源禀赋是不同的,每个地区都分工生产相对密集地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就具有了比较优势。

发达地区资本充裕,适合专业化生产资本密集产品;落后地区劳动力或自然资源充裕,适合生产劳动密集或资源密集产品,由此可以形成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贸易,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安徽省的要素条件(一)土地资源:以耕地为代表据表1所示,安徽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71%,居第8位。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腹地,与江苏、浙江接壤,占省内1/3的平原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大。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1)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1)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1)去年元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明确指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协作。

这是中央高层首次正式提出“泛长三角”的概念。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的合作与分工可谓恰逢其时。

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把‘泛长三角’合作的概念推出去,形成广泛共识,叫响喊热。

”省委书记王金山的一番话,更是让一个承载着安徽人太多期待的“泛长三角”呼之欲出。

去年底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个章节详细对以安徽为主的“泛长三角”进行规划,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增提了“泛长三角”概念。

这意味着长三角区域规划正式吸纳安徽,作为长三角企业向西发展的大门,显然是看上了安徽有着能源、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面对已进入操作层面的泛长三角时代,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目前的发展趋势,结合**县的地域情况、经济现状等,就**县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如何承接产业、角色定位、如何扬长避短、对接共赢作出思考。

一、参与分工,规律势所必然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

20XX年,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总值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平均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产、三产比重分别高出全国和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为%,高出全国个百分点,出口占全国的3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

1、能源瓶颈促其扩容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能源的瓶颈开始让长三角感到“饥渴”,从“煤荒”到“电荒”再到“油荒”,能源频频告急,其生产成本大约高出安徽30%-40%。

20XX年末,长三角人均土地面积亩,相当于全国的18%;人均耕地面积亩,远低于亩的全国平均水平。

20XX年,上海、江苏人均水资源分别为立方米和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用水警戒线。

20XX年,上海原煤、原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自给率为%,浙江一次能源自给率为%。

泛长三角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研究——以安徽为例

泛长三角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研究——以安徽为例

长 三 角经 过近 2 年 的高 速发 展 ,支 撑 长 三角 地 区 经济 发展 的 O 劳动 力成 本 和 土 地 约束 等 比较优 势 正 在 逐 步 减弱 ,产 业 发展 的资 源 和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已 构 成 了 经 济 增 长 的 硬 约 束 。 土 地 资 源 、 人 力 资源 、能 源 资 源供 给 紧 张 , 商务 成 本 及 用 工 价格 普 遍 上扬 。长 三 角 的 要素 成 本 不 断 上升 ,部 分 制造 业 向 中西 地 区转 移 的趋 势不 可 避 免 。 长 三 角 的 产 业 结 构 定 位 是 “以 现 代 服 务 业 为 主 导 、、 际 先 国
进 制 造 业 基 地 ” 。 目前 , 沪 、 苏 、 浙 正 面 临 大 规 模 产 业 升 级 , 区 域 内处 于梯 度底 部 的产 业势 必不 断 向外 围转 移 。
2 0 年9 , 国务 院审 计 并发 布 了 《 08 月 国务 院 关于 进 一步 推进 长 江 三 角洲 地 区改 革 开放 和 经 济 社 会发 展 的 指 导 意见 》 , 以中央 文 件 的 形 式提 出 “ 长 江三 角 洲 ”这 一概 念 ,并 强 调 了 “ 极推 进 泛 积 泛 长 江三 角 洲 区域 合作 ” 。上 海 社会 科 学 院 经 济 学博 士 、 科研 处 副 处 长王 红 霞对 泛 长三 角 边界 之 争作 了 详细 的 归纳 ,包 括 “ + ” 3 1 ( 海 、 江 苏 、 浙 江 和 安 徽 ) 、 “ + ” ( 海 、江 苏 、 浙 江 、 安 上 32 上 徽 和 江 西 ) 以及 “ + ” ( 东 六 省 一 市 ) 等 多种 方 案 。 61 华 安 徽 省 资 源 丰 富 , 生 产 成 本 较 低 , 交 通 十 分 便 利 , 腹 地 市 场 广 阔 , 产业 结构 和 经 济发 展 同长 三 角梯 度 差 异 明 显 ,互 补 性 较 强 , 是 长 三 角 产 业 转 移 最 为 有 利 的承 接 地 。 近 年 来 , 长 三 角 地 区 产 业 向安 徽 省 的转 移呈 现 加速 态 势 。2 0年 ,沪 、苏 、浙 在 皖3 0 06 0 万 元 以 上 项 目 投 资 额 为 5 8 8 元 ; 2 0 年 , 来 自 沪 、 苏 、 浙 的 0 .亿 07 千 万 元 以 上 投 资 项 目 到 位 资 金 达 到 了 8 8 7 元 。 2 0 年 安 徽 实 6.亿 08 际利 用 省 外 资 金 3 2 . 亿 元 , 其 中 来 自长 三 角 地 区的 资 金 占5 % 265 5 以上 。 2 0 年 1 一 0 份 ,全 省利 用 省 外 资金 项 目实 际到 位 资 金 09 月 1月 3 0 . 亿 元 , 同 比 增 长 4 . %, 其 中 , 来 自 浙 江 的 投 资 项 目额 达 到 97 9 38 4 7 个 , 投 资 额 3 9 . 亿 元 , 到 位 资 金 9 1 4 元 , 占全 省 利 用 省 02 52 6 3.亿 外 资 金 的2 .% 上海 市有 11 个项 目,投 资额 3 9 .亿 元 ,到 位 96i 65 400 资 金 4 7 8 元 , 占 i . % 江 苏 省 有 3 3 个 项 目, 投 资 额 2 0 . 3 .亿 39: 14 200 亿 元 , 到 位 资 金 5 2 8 元 , 占 1 . % h 4 .亿 73 。 i 安 徽 具 有 承 接 东 部 沿 海 地 区产 业 转 移 的 比 较 优 势 和 现 实 基 础 ,但 安 徽 应 该 如何 合 理 承 接沿 海 地 区的 转移 产 业 ,如何 加 速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移 示 范 区 的 建设 ,需 要结 合 安 徽 和 长三 角 地 区 的产 业 发 展 现状 进 行 具 体 研 究 。本 文 利 用相 对 产 业 梯度 系 数 计 算模 型 及 动 态 集 聚 指数 模 型 , 以长 三 角 地 区 的上 海 、 江 苏 、浙 江 及泛 长 三 角 的安 徽 省为 样 本 ,对 安徽 可 承 接 的长 三 角 地 区 的具 有 转 移 趋 势 的 产 业进 行测 算 与 比较 分 析 , 以更好 地 实 践 泛 长三 角 地 区与 长三 角 地 区的产 业对 接 活动 。 二 、相关 理论 综述 对 于产 业转 移 的研 究 ,国外起 步较 早但 针对 性不 强 ,成果 散见 于各 个学 科领 域 。较 早形 成理 论 的是2 世纪3 年 代 的 日本 经济 学家 O 0 赤松 要 提 出的 “ 行 发展 模式 ”。这 一理论 后来 经 小 岛清 的发 展 , 雁 即 “ 际 产 业 扩 张 论 ” , 成 为 2 世 纪 7 年 代 日本 向 亚 洲 新 兴 工 业 国 边 O 0 和 地 区 以 及 东 盟 国 家 和 地 区 进 行 产 业 转 移 , 推 动 本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重 要 理论根 据 。梯 度转 移理 论认 为 : 区域经济 的 发展 取决 于其产 业 结 构 的 状 况 , 而 产 业 结 构 的 状 况 又 取 决 于 地 区 经 济 部 门 ,特 别 是 其 主 导产 业 在工 业生 命周 期 中所处 的 阶段 。主 导专业 化 部 门处在创 新 阶 段 并在 今后某 一个 时期 内经济 仍然 可 以持 续发展 , 这种地 区就认 为 它 是 经 济 发 展 的 高 梯 度 地 区 。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及 生 命 周 期 阶 段 的 变 化 ,生 产活 动逐 渐 从高梯 度地 区向低 梯度 地 区转移 ,而 这种 梯度 转 移 过程 主 要是通 过 多层 次 的城 市 系统 扩展 开来 当然 ,这种 扩散 是 有 序 的 ,也 是必 要 的 。第 二梯 度 在 工 厂布 局决 策 时 必须 考 虑 近 原 料 、 市场 ,劳 动力 成本 、运 费等 问题 上往 往具 有一 定优 势 。此 外 , 第 三 、 第 四梯 度 的地 区 由于接 受 能力 较 差 ,不 具 备 生产 能力 ,转 移 只 能是 从第 一梯 度到 第 二梯度 ,逐 渐过 渡 到第三 、第四梯 度 的地 区 。 也 就 是 我 们 平 常 所 说 的工 业 区 位 向 下 渗 透 。 [ 2 国 内对 产 业 转 移 的 研 究 起 步 较 晚 ,处 于 初 步 阶 段 。 卢 根 鑫 ( 9 7 在 他 的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论 》 中 , 围 绕 价 值 盈 余 这 一 核 19) 心 范 畴 ,对 产 业 转 移 问 题 从 理 论 角度 进 行 阐 释 ,认 为 产 业 转 移 的 两 种 基 本 形 式 是 产 业 贸 易 和 产 业 投 资 。石 东 平 、 夏 华 龙 以梯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研究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研究

安徽省承接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研究摘要:产业转移是企业为寻求比较优势、扩展产品需求市场或者原材料市场而产生的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最终体现为产业在某些地区的增长减慢甚至负增长和其它区域的成长壮大。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转移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方面,顺应企业发展要求的产业移出可以为移出地的产业升级和产业优化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合理承接为移入地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直接或间接支持。

作为紧邻长三角的中部欠发达省份,必须抓住长三角产业梯度移出的机遇,有选择地承接和发展相关产业,为安徽省崛起注入新的成长动力。

关键词:安徽省;长三角;产业转移;承接1.产业转移基本概述1.1产业转移基本概念及状况产业转移是指某个时期某个产业或者产业集群从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现象。

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其本质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

目前,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各项经济指标遥遥领先国家其他地区,城市化水平和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是全国领先。

但是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导致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能源资源供给紧张,商务成本及用工价格普遍上扬,随着权国交通条件的完善,长三角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正在消失殆尽,产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已经难以支撑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008年爆发了世界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都深受其害,中国也不例外,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很多出口企业遭受到了更为严重的打击,长三角地区产业为寻求优化发展而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迫在眉睫。

1.2产业转移主要形式产业转移呈现出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这与以往的零散的企业转移不一样,在此轮产业转移中突出了企业间产业关联的重要性。

又分为三种:一种是整体嵌入式。

如2004年联合利华关闭在上海的所有工厂,整体迁入合肥经开区,建立了全球商务成本最低的生产基地。

二是同类企业转移集聚。

基于泛长三角视角的安徽主体功能区建设探讨

基于泛长三角视角的安徽主体功能区建设探讨

的层 级 、 间 单 元 、 则 、 准 与指 标 体 系 , 态 补 偿 政 策 , 空 原 标 生 与 其他 功 能 区 的 关 系 , 外 研 究 动 态 , 类 政 策 设 计 , 法 与 制 国 分 立 度 等 问题 进 行 了研 究 , 成 了一 定 的 共 识 。 实 践 层 面 , 形 在 国务
对 安 徽 省 优 化 开 发 区域 、 点 开 发 区 域 、 制 开 发 区 域 和 禁 重 限
止开发 区域进行 了初步 划分 , 探讨 了不同开发 区域 的主体 功 能定 位和发 展 方向t - 4 。然 而 ,安 徽主体 功 能区规划> 《 尚未 出
台。
院组织编制 了< 国主体 功能 区规 划> 根据 资源环境承载 能 全 ,
关 键 词 :主体 功 能 区 ;区域 发 展 ;安 徽 ;长 三 角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1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5 7( 0l 0 —0 6 - 3 6 2 0 4 2 0) 2 0 0 0


引 言
况 , 照 形成 主 体 功 能 区 的要 求 , 主 体 功 能 区 建 设 的 进 行 按 对
年 来 , 徽 积 极 融 入 长 三 角 , 得 了 明显 的成 效 。2 0 年 初 , 安 取 08
的主 体 功 能 区承 载 不 同 的 主 体 功 能 , 化 开 发 和 重 点 开 发 区 优 域 , 集 中 产 业和 人 口 , 多地 承 担 起 经 济 发 展 职 能 ; 制 开 要 更 限
发 区域 , 有 限承 载 产 业 和 人 口 , 分地 承 担 经 济 发 展 功 能 , 要 部 更 多 地承 担 生 态 发 展 功 能 ; 止 开 发 区 域 , 以 承 担 起 生 态 禁 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安徽省1990-2008年GDP 值变动趋势及三产结构年份1980198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GDP140.9331.2658.0663.7801.21069.81488.52003.72339.32670.1一产(%)45.942.637.428.728.826.622.629.028.427.4二产(%)35.635.638.242.241.646.350.046.846.947.2三产(%)18.521.924.429.029.727.227.424.124.625.3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GDP2805.52908.63030.23290.13553.63923.44759.75375.86148.77345.7一产(%)26.425.524.222.921.119.519.417.916.716.5二产(%)44.744.042.843.043.045.445.141.643.344.7三产(%)29.030.633.034.135.936.435.540.540.038.8资料来源:安徽省历年统计年鉴整理。

表1安徽省历年GDP 值与三次产业贡献率(亿元,%)安徽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关联看,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条件得天独厚,地区合作已具有相当的基础。

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呼应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广泛参与区域分工体系,是安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的必然选择。

但在具体产业的东接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安徽省内现有的产业基础及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有效避免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着眼于安徽经济的长远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产业,实现与长三角经济体的有效对接。

本文拟在对安徽及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角度、实证分析安徽省的产业现实基础,探讨安徽主导产业选择、结构定位及产业整合问题。

从而使安徽在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体系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能更好地发挥区域功能作用,加快奋力崛起的进程。

1安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现状及其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1.1安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及与长三角的比较安徽省在近三十年,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变化的趋势与配弟-克拉克趋势基本相吻合,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所占份额,存在不断减少的趋势,第二产业份额首先是迅速增加,2000年以后趋于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缓慢上涨。

(表1、图1),从GDP 增速来看,九十年代初,由于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安徽工业发展开始起动,工业对GDP 贡献增加,1992年至1997年,我省GDP 连续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但1998年至2002年,也因为第二产业发展减缓,GDP 徘徊不前,03年至07年,GDP 虽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主要是由于全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第三产业出现恢复性的增长,二产基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安徽产业定位分析项桂娥(池州学院经贸系,安徽池州247000)[摘要]在对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及资源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角度,对安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及其调整进行系统研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 )对安徽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

探讨了安徽主导产业选择、结构定位及产业整合问题。

并提出安徽产业定位的整体思路:以现代农业为特色产业,以资源性产业为基础产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突出第三产业为第二产业服务,全面推动安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泛长三角;产业结构;产业选择;产业定位[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02(2008)06-0040-06收稿日期:2008-11-01基金项目:国家统计局安徽省调查队立项课题(200814)。

作者简介:项桂娥(1964—),女,安徽青阳人,池州学院经济贸易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Journal of Chizhou College2008年12月第22卷第6期Dec.2008Vol.22No.6第6期安徽658.0137.238.324.5江苏1416.50 2.1525.148.926浙江904.690.6424.945.130上海781.660.55 4.464.730.9安徽3030.21244333江苏8553.69 2.8212.251.935.9浙江6141.03 2.0310.353.336.4上海4771.17 1.58 1.646.352.1安徽7345.7116.544.738.8江苏25560.1 3.48 6.755.937.4浙江18638 2.55 5.554.140.4上海12001.161.640.846.652.6表2安徽省与长三角不同时期GDP 值与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年份地区GDP 值(亿元)产值比(以安徽为1)三次产业贡献率(%)安徽产业结构主要特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0一、二产比重接近;产业结构层次低2000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偏小,与长三角差距进一步拉大2007第二产业对GDP 贡献率仍偏小;与长三角存在梯度差异资料来源:根据三省一市历年统计年鉴整理。

产业结构主要产业支撑发展的主要资源优势上海市 4.4:64.7:30.9江苏省24.9:45.1:30浙江省25.1:48.9:26.0安徽省37.2:38.3:24.5表3改革开放初(1990年)安徽省与长三角间资源和产业的比较汽车制造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钢铁制造业、生物及医药工业、电站设备及配件制造业和家用电器制造业技术人才丰富、资本基础厚;市场化程度较高;优惠的开放政策及高对外开放度纺织、食品、冶金、家电、机械制造业等劳动力成本低、融资灵活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纺织服装、非金属矿物制品、皮革制品人力资源、乡镇企业基础、历史上创业文化、土地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基地、传统劳动密集产业矿产、土地、能源、生态、旅游、水资源丰富对GDP 的贡献变化很小,图形则近似一条水平线。

与“长三角”两省一市相比,安徽省因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差距在这个阶段明显拉大。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1990年,安徽的经济总量与浙江、上海接近,但到了2007年,浙江的经济总量已是安徽的2.55倍,江苏则是安徽的3.48倍,仅上海市的经济总量就已是安徽的1.64倍,人均量更是远远高于这个数。

从安徽省经济增长趋势看(图1),安徽正处在经济快速成长期,我们根据1990-2007年安徽GDP 长期变动趋势进行二次曲线拟合(Y =14.503x 2+69.883x +683.3,R 2=0.9657),2010年,安徽省GDP 总量只能接近8000亿元,若用近五年的平均增长速度12.2%递推,2010年,安徽省GDP 总量虽能超过1万亿元,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但既便如此,因二产发展滞后,与长三角差距也仍在拉大之中。

从长三角内部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看,上海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就开始显现出向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过渡的经济发展特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构成中,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从1990年到2000年,上海第二产业的比重从64.7%下降到46.3%,10年间下降了18.4个百分点,之后保持了相对稳定,而同一时期,上海的第三产业比重从1990年的30.9%增加到2007年的52.6%,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角”,金融、贸易、房地产及相关配套的服务产业成为上海主导产业,传统的制造业逐步压缩转移,产业升级特征明显,产业结构变成“三、二、一”的格局;江苏、浙江两省的第三产业正在逐步拓展,但整体上两省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2007年分别达到55.9%和54.1%,工业尤其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而与之相比,安徽省第一产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明显偏低,与江苏、浙江相隔10个百分点,存在着悬殊的产业梯度差异(表2)。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的观点,安徽正进入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这一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安徽提出东向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层次。

1.2不同时期安徽与长三角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和产业优势比较分析分析长三角二省一市近三十年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依附于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原有的经济基础,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外向型的加工制造业是其迅速发展的关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无论是上海市,还是江苏省、浙江省,都是依赖于自身的区位优势以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的(表3),通过产业集群式发展,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层次。

到2007年,上海传统的六大制造产业中,汽车制造业、设备制造业仍保持较高竞争力,但出于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的需求,与周围地区的相关企业已进行了生产环节或产业链上的联合、协作,该产业已向周围地区呈现扩张性转移。

其它几个产业则由于成本的推动,基本呈衰退性转移至周边省份,信息产业成为上海第一大产业。

而江苏、浙江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呈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的新特征。

目前,正着重发展汽车、电子及通讯设备、大型电站及机械成套设备、精品钢铁、造船、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区域带动力强的高增长行业及服务业。

区域内的化工、纺织、食品、冶金、家电、煤炭、钢铁、电力、有色、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传统行业,在劳动力和土地、能源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已在不断向外转移和扩张(表4)。

而安徽的资源优势,可缓解长三角发展的资源瓶颈。

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的产项桂娥:基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安徽产业定位分析41第22卷池州学院学报业转移可使先进地区加快产业升级,集中优势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而后进地区则可以较低成本引进相对先进的产业和技术,以“后发优势”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和接受转移方的“双赢”。

基于此,安徽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对在“长三角”地区仍有绝对优势的产业,如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等应注重与其在生产环节或产业链上的进行联合、协作,立足于承接其扩张性转移。

而对在长三角因资源紧张处于衰退性转移的劳动密集性产业,如纺织、食品、家电、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则应立足于安徽丰富的矿产、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选择若干产业确定为其大力发展的产业,与周边地区进行横向联合或进行直接竞争。

2安徽与长三角的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2.1基于第一产业分析安徽是农业大省,粮、棉、油、茶等农产品和畜牧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供应及畜牧水产养殖基地,也是全国7个商品粮调出省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