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一)ppt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 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对万物总是 采取无为而任自然的态度,但万物却无 不是由它所生。侯王若能学习道的这种 特性,也对社会采取无为而任自然的态 度,社会就会自生自化。老子认为,道 之所以可贵,也正是因为它对万物采取 “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态度。
46
老子常常强调“道法自然”,“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 然”,也即道是“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意思, 说明道对于万物,是任其自然发展,而并不 下达命令或妄加干涉,也就是采取无为的态 度。由于道本身就是以不干涉、少干涉为特 点的,因而,人们也应以之为榜样。学道, 就要任物自然,不妄加干涉,也就是对万物 采取“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 态度,即培育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帮助了 万物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 的主宰者。
53
荀子以为人类生活的理想应是“经纬天地而 材官万物”,“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 尽其美、致其用”。主张改造自然、利用万 物,以利于人类的生活。 荀子提出了改造自然的理想,是对人类的本 质力量的素朴理解,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 但他不重视对自然的研究。他说:“君子之 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 其材”。事实上,利用万物,必须掌握万物 的规律,不理解万物的“所以然”是难以 “善用其材”的,这是荀子学说的不足之处。
52
荀子的改造自然学说
荀子强调改造自然的重要。他说:“大天而 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 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 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 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这里指出了 “制天”、“化物”、“理物”的理想,也 就是主张改造自然、治理自然。 荀子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庄子只是歌颂自然而不能理解人为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些变化:一、古代时期:顺应自然的农业文明在古代时期,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人们注重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
这种农业文明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形成了朴素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
二、近代时期:工业化的挑战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逐渐开始了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工厂排放污水、废气等污染物,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同时,过度开垦土地、乱砍滥伐森林等问题也加剧了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
三、现代时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践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包括加强环保法规制定和执行、推广清洁能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
四、未来展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人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这将包括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努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在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有所不同。
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讨材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讨材料一、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话题。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与自然相互作用中生存和发展,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给这种关系带来了巨大变化。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演变1.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依赖于自然的资源和环境,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和谐共生的。
2.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
3.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环境的破坏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三、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1. 过度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工业化生产、城市化进程中的大量能源消耗、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侵蚀等问题。
2. 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的自然灾害: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特殊天气事件的增多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害风险。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与对策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意识形态的引导,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2. 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的研发和应用,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人们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五、结论与展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话题,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建设美丽我国、美丽世界贡献力量。
我的观点与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制度、加强法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绿色发展;要加强环境教育,培养人们自觉尊重自然的态度。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

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以往社会不可比拟的物 质财富,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 。使得 人类由过去的恐惧自然、崇拜自然,转变成 为所欲为地支配自然、征服自然。
那么,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应 该怎么做呢?
我们必须实现下列几项关键的转变:
• 人口方面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稳定的世界人 口转变 • 能源资源方面向生产和使用的高效率以及更多的 依靠可再生能源的转变。 • 经济方面向持续发展和利益的更广泛分配的方向 转变。 • 政治方面向南方和北方,东方和西方之间以互利为 主的全球对话的方向转变。
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它不只是一个地区或 一个国家的努力,更应该是全球全人类的努 力 ,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结
人类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三个时期:敬畏与依赖 阶段,征服与控制阶段,协调发展阶段。其 中“协调发展”阶段是整个阶段中最重要的 阶段,它体现了人类的反思,具有辩证唯物主义 的思想. 我们相信,人类最终能与自然界和谐共生,自 然界永远是人类的朋友
1.原始社会
• 大约在300-----400万年以前, 地球上出现了人类 ,刚刚脱 离自然母体的人类,只能抓 住自然之母的直接馈赠,依 赖自然。 由于人类刚刚从古猿进化而 来,只能制造简单的工具, 主要依靠采集果实和狩猎来 维持生存。 再加上一些难以理解的自 然现象,如雷电,火山,地 震等,是的人类更加恐惧崇 拜自然。
当人类陶醉于“胜利” 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却 是自然界的种种“报复” 与“惩罚”:温室效应 加剧,酸雨污染,资源 短缺、森林破坏、耕地 减少、土地沙漠化、生 物物种灭绝……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

2、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的历史演变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的基础上的, 它必然随着实践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与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一样,也是由异化走向对异化的扬弃的。
由于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使得人对自然的认识与对自身生活的认识有着内在的关联性。
(一)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随着实践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出发,论证了人与自然认识关系的源起和变化。
对这一变化最经典的表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随着实践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观点, 也在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佐证。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对自然的抽象认识经历了一下阶段:第一,古代有机整体的自然观。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开始出现,奴隶制社会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从事科学文化活动。
这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己逐步摆脱神话的想象,而更多相信以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来探讨自然的本质。
此时,虽然人类己开始依靠自己的观察来试图认识自然,但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对自然的认识还缺乏科学的认证,而是处在朴素直观的猜测的基础上, 是一种直观觉察和天才思辨的结果。
这时,由于人们对人一神一自然三界认识仍带有浑然一体的特色,其自然观具有物活论、整体论、目的论的倾向,是一种有机论的观点。
所以,这时的自然观也是以有机整体的朴素辩证的唯物自然观占主导,当然也有神秘宿命的唯心自然观。
如,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活的具有内在秩序的有机体,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灵魂的、有生命的、有“心灵”的、“活的”世界。
这也就是常说的“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坚持“整体论”,认为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
在对人与自然何以存在的思考上,他们基本认同“目的论”,即认为自然界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都是有目的的,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 为了某种目的而运动。
这种目的论,最终往往导致世界是“神”为了某种目的而创造的,“神”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或“第一推动力”。
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及其演变

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及其演变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自古以来,人类就依赖自然的资源来生存和发展。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的演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共生关系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的石器时代。
那个时候,人类只是依靠自然界的资源来维持生命。
他们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生活在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状态下。
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逐渐开始种植农作物,驯养家畜。
这种对自然的依赖更加深入,人类开始改变自然环境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但与此同时,人类也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转变为一种相互尊重和保护的共生关系。
二、共生关系的演变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化的推进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但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开采,破坏了生态平衡。
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共生关系变得脆弱。
然而,近年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
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人类开始反思自己对自然的过度剥夺和破坏,积极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从节能减排到推广可再生能源,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到推动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次趋于平衡,共生关系得以恢复。
三、共生关系的意义和影响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水、土地、空气等资源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
只有保护好这些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共生关系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持至关重要。
自然界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
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会打破这个平衡,导致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只有保护生态平衡,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生态环境 保护责任。
科技创新助力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环境治理 水平。
环保技术
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相协调。
06 跨文化视角下人与自然关 系思考
物种灭绝与生态失衡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物种灭绝,生态平衡被打破,给地球生 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把握现在,积极应对挑战
倡导绿色发展
积极推广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加强环境治理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健康。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方面,近年来中国学者在人与自然关系 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理论探讨、实证研究 等方面。
2
国外研究方面,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与自然 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生态学、环境伦理学、 哲学等。
3
国内外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共同 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深入发展。
02 古代人与自然关系
环境破坏转移
全球化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 国家,加剧了当地的环境破坏。
跨国生态问题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问题已超越国界,需要全球共 同应对。
气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涝、干旱、台风等)频发, 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对自然的初步认识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对自然 现象进行初步的观察和解释,形成 了一些朴素的自然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经历的一切告诉我们:相互依存才是我们所追求 的,这种观念的转变体现了人类的反思,我们相信, 人类有信心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环境永远是人类最 亲密的朋友.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2010 级 临床医学 0060班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演变规律 目的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
时间可以追述到700万年前某一天,从那天起 突然出现了一个让地球无比纠结的问题,因 为人来了… 随着最早的人类出现,人与自 然的关系在不断演变,这就使得人成为了一 切环境问题的根源。
早期工业文明时期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产生了一 系列技术革命,从而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 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产生,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 使得人类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 各种机械装置被发明出来,人类从此进入了工业社 会。
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和生 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 力也飞跃前进,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 足感,驱使他们不断创造出新技术去“征服自 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 夺。然而,这种征服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人与自然关 系的不和谐问题。由此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 个时期——征服阶段。
进入21世纪,“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人类关心的主 题,对自然界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一系列的绿色, 低碳工业相继出现。
正是由于我们的这些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缓 和,我们所预期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的被构建出 来。
探究这一系列变化的目的
自从人类的出现,自然界就被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经历了最初的崇拜与依赖;认识与了解之后的开发 和利用;为满足自身无止尽欲望的征服和索取;遵 循自然界自身规律后的和谐相处和发展。我们应该 知道: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 “人本身是自然的 产物”,目光短浅的利用自然,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 惩罚;破坏环境,必将破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人 类的未来面临困境。
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 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 的报复与惩罚。
现代工业文明时期
20世纪以来,大工业的发展更把人工自然扩展到空 前的范围,引起了资源短缺、森林破坏、耕地减少、 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灭绝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 题,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出自然界的再生能 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逐渐的,人类感受到了自然界 愤怒的力量,但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动物,当这种 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 一个新的时期——和谐相处阶段。
因此也就对应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四个时 期即依赖阶段,开发利用阶段,征服阶段以 及和谐相处阶段。
原始文明时期
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 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 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
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 胁。这一时期,人类更多的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甚 至于崇拜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 状态。(依赖阶段) 状态。
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一个叫 潘多拉的星球上,这个星球上存 在着一种特有的矿物元素。能够 吸引人类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拓荒 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种矿物元素 将彻底改变人类的能源产业。
然而在这个星球上还存在一 个叫做Navi的生物种族,他们不 满人类的到来,更不喜欢人类的 机器在这个星球的土地上因为到 处挖矿而留下的斑斑伤痕。 于是在影片中,就是因为人 类的对资源的掠夺威胁到了Navi 族的生存,而引发了两者之间的 战争。
农业文明时期
在这段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 器的使用及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 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 阶段。
但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对自 然资源如土地、林木、草场、山川、河流等有较强 的依赖性,所做的更多只是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 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 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开发利用阶段)
地球至少存在了数十亿年。人类有文字记载 的历史只有几千年,然而人对于环境的影响 却是巨大的。ຫໍສະໝຸດ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自然界的外在价值:是指它对人和其他生命 的生存意义。自然界的事物作为人和其他生 命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实现人和其他生 物的利益。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它自身生产发展的需 要。它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自我维持和再生 产,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演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 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 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 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 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演变规律
人类文明的历程走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 早起工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