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皮瓣移植术
外科手术指导之皮瓣移植手术

⽪瓣移植是把⽪肤连同⽪下脂肪,由⼀处移植到另⼀处,被移植的组织仍与供⽪区有部分相连,此相连的部分称为蒂,故⼜名有蒂植⽪术。
被移植的部分称为瓣,故⽽称为⽪瓣移植术。
⽪瓣的⾎运暂时完全由蒂供给,移植后,⽪瓣与植⽪区建⽴新的⾎运关系,待⽪瓣能从植⽪区获得充分⾎运后,⽅可将蒂切断。
适应症 ⼀、修复全层⽪肤的缺损。
⼆、覆盖⾻胳、肌腱以及主要神经、⾎管的*露部分。
三、修复⾜底、指端等承受压⼒的摩擦⾯。
四、器官的再造,例如⿐、⽿、⼿指等。
五、供给营养,如修复放射性溃疡、褥疮以及包括⾻组织缺损的胫⾻前区或头⽪颅⾻损伤等创⾯。
⽪瓣形成和转移术中的⼀般原则和注意要点。
1、为了保证⽪瓣有⾜够的⾎液供应,蒂宽与瓣长的⽐例⼀般不应超过1:1.5,理想的应为1:1头、颈部⽪瓣宽长⽐例其长度可增⼤,下肢⽪瓣长度则应缩⼑)。
2、⽪瓣按⾎管⾛⾏⽅向设计,蒂部要落在向⼼端,并设计好在转移过程中蒂部不会过分扭转,以免影响⾎液供应。
3、尽量避免损伤。
⽪瓣为⼀暂时缺⾎的组织,活⼒较差,不能耐受粗暴操作的损伤。
因此操作上要求⼗分细致,爱护组织。
器械也要求锐利、精巧。
4、⽪瓣形成时,其厚度应包括⽪下脂肪组织在内。
在转移时如需修除脂肪,应注意保存真⽪下⾎管的完整。
5、完善的⽌⾎,避免⽪瓣下产⽣⾎肿。
术后要有良好的制动,以保证转移过的⽪瓣不受牵拉,不致造成⽪瓣坏死或被撕脱。
6、⽪瓣形成后,如⽪⾊红润,创缘不断渗⾎、⽽⾎⾊鲜红,则表⽰活⼒⽆疑问,可以转移到植⽪区。
缝合后加盖敷料包扎时,瓣部需要有适当的压⼒,以利静脉回流,但蒂部不能受到任何压⼒,以免妨碍⾎运。
7、如果蒂宽与瓣长的⽐例已超过限度;或不能按⾎管⾛⾏⽅向设计⽪瓣,因⽽估计在转移中可能发⽣⾎运不⾜影响⽪瓣活⼒时,转移前可以考虑作“延迟⼿术”。
另外在⽪瓣形成后,如发现⽪瓣远侧苍⽩或发绀,虽经适当处理,仍有⾎运障碍,估计转移后不能保证其活⼒时,可以考虑缝回原处,作延迟转移。
皮瓣移植术ppt课件

2.皮瓣的比例:
随意皮瓣:因随意皮瓣内无知名动脉,皮瓣比例有严格要求。皮瓣
比例单蒂1:1-1.5、双蒂2:1-3:1
超比例皮瓣:靠深筋膜上、下血管网供血,较随意皮瓣比例大
复合组织瓣:除轴心血管所营养的皮瓣外,还附有肌肉,骨, 肌腱等其他组织。
超比例皮瓣:长宽比例超过传统皮瓣长宽比例的一类皮瓣。 非生理皮瓣:以动静脉吻合的方法使皮瓣成活的一类皮瓣。
手外科常用皮瓣
皮瓣手术应注意的问题
1.皮瓣的设计:
逆行设计法是行皮瓣移植必须严格遵守的方法。(术前依
2.血液回流:毛细静脉先在乳头层汇成乳头静脉丛,
再汇入皮下静脉丛,经深、浅静脉回流。
何谓皮瓣?什么是皮瓣移植术?
皮瓣:具有自身血液供运的皮肤和皮下组 织构成的组织块。
皮瓣移植:为了覆盖创面并替代缺损组织, 用于恢复外观和功能的组织移植方法。
皮瓣移植术的适应证
1.伤情需要:有骨、肌腱、重要神经血管 裸露的新鲜创面或陈旧性创面需要覆盖。
敷。如为血痉挛引起,不久即可缓解。同时静滴低右或肌注罂粟碱, 暂停手术操作,观察血运变化。游离皮瓣检查吻合口,给予适当处理。 带蒂皮瓣将皮瓣缝回原处,仅作一次延迟术,10天后再次形成皮瓣并 作移植。如果在行轴形皮瓣移植时未能将轴心血管带在皮瓣内,可将 轴形皮瓣超长部分脂肪组织切除,将之变成带蒂皮瓣,远端变为中厚 层或全层皮片。2)静脉回流受阻:抬高皮瓣部位体位引流,或在皮 瓣上从远至近作局部按摩,以助静脉回流。必要时拆除皮缘缝线,切 开皮瓣边缘的小静脉,再用含肝素、利多卡因的溶液湿敷。
制动不牢固。
(医学课件)皮瓣移植术

皮瓣的分类和特点
皮瓣的分类
根据皮瓣的来源和供区不同,皮瓣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腹部皮瓣、背部皮瓣 、侧胸皮瓣等。不同类型皮瓣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使用范围。
皮瓣的特点
皮瓣移植术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皮瓣移植术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供区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高等 。
皮瓣移植术的手术过程
1 2 3
术前准备
包括受区准备、供区准备等。受区准备包括清 创、止血等;供区准备包括选择合适的皮瓣供 区,进行必要的消毒、麻醉等。
手术操作
根据受区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皮瓣,按照一定 的手术步骤进行移植。手术步骤包括切开、分 离、吻合血管等。
术后处理
包括抗感染、抗凝、制动等措施,以保障皮瓣 的成活和受区的功能。
03
皮瓣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皮瓣移植术在整形外科的应用
皮肤肿瘤
01
常见于恶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等,手术切除后可直接缝合
创面或植皮修复。
瘢痕修复
02
对于瘢痕性秃发、瘢痕挛缩畸形、皮肤组织缺损等,可采用皮
瓣移植进行修复。
美容整形
03
如双眼皮成形术、鼻整形术、乳房再造术等,通过皮瓣移植术
可达到更好的美容效果。
06
学习参考资料推荐
专业书籍及教材推荐
《皮瓣外科学》第二版
该书由国内知名的整形外科专家编写,内容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皮瓣 移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皮肤与整形外科》杂志
该杂志为国内权威的皮肤与整形外科专业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临床指导 意义,有助于读者了解最新的皮瓣移植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网络学习资源推荐
中国知网
该网站提供大量的医学文献资料,包括中文和外文文献,可 以帮助读者括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论文、 研究报告等,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皮瓣移植的相关知识。
皮瓣移植术

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术得护理各种外伤引起得严重手部皮肤缺损,单纯植皮成活困难,且影响手功能得恢复。
临床上常采用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得皮肤缺损,有利于创面得愈合与后期手功能得重建,由于带蒂得腹部皮瓣将患者与腹部连为一体,一般要3~4周,长时间得单一体位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精心得护理对于皮瓣得顺利成活至关重要。
方法:对伤口进行彻底清创,热压伤者,先行切痂,待2~3d后再行皮瓣移植术、对合并骨折、肌腱、血管损伤者均Ⅰ期修复,移植皮瓣后妥善固定。
手术分期进行,Ⅰ期手术:在腹部按照便于转移、适宜血管蒂部生长、兼顾血运就是原则根据创面大小按比例设计皮瓣,在深筋膜浅层分离,形成皮瓣。
修剪皮瓣得皮下脂肪,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将皮瓣转移至手部创面上,抗菌纱布内敷,包扎固定、Ⅱ期手术:Ⅰ期手术后8~15d,经皮瓣阻断试验证实血供良好后行断蒂术,修复受损创面、一、术前心理护理病人伤后担心手部功能受影响或残废,术前担心皮瓣移植不成功或外形不美观,会影响今后得工作、学习与生活。
对此,入院后即对病人得思想状况与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以便为合理得心理护理提供依据。
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耐心解释修复软组织缺损得必要性及选择皮瓣得重要性,帮助病人了解手术方法、目得及手术后注意事项并以成功病例作宣教、二、一般护理①保持病室得安静舒适,室内严禁吸烟,以免导致血管痉挛,造成修复组织坏死;②做好病人得饮食指导,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以增强机体得抵抗力;③注意保护病人供区与受区组织,感染创面必须做好创面及其周围皮肤得清洁工作;④参与手术方案得制订,以便配合术后得护理。
三、术后护理1、体位护理腹部皮瓣移植术后固定妥善与否,直接影响手术得成败。
术后患者体位要有利于皮瓣得动脉充盈及静脉回流通畅,并应防止皮瓣受牵拉、受压与皮瓣张力过大,需调整患肢至皮瓣蒂部,不过度扭曲影响皮瓣血运,保证皮瓣远端稍高于蒂部,选择尽可能舒适得体位。
要求患者术后1周绝对卧床休息,1周后可下床做适度活动、夜间加强巡视病房,防止睡眠时无意识得动作致皮瓣蒂部扭转或影响固定,必要时用枕头垫托肘部及手臂,以增加肢体血运,减轻肌肉疲劳与不适、2、皮瓣血运观察及护理及时观察创面敷料有无渗出、出血,观察皮瓣得颜色、皮瓣颜色微红或鲜红表示血运好,皮瓣颜色灰白或苍白则表示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如有水泡或发紫多由于静脉回流不畅或蒂部受压引起,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观察皮瓣得张力,正常皮瓣质地柔软且有弹性,如果发现皮瓣肿胀、发亮,说明张力太大,应打开敷料解除压迫。
皮瓣移植 ppt课件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皮瓣的转移过程
转移过程
在皮瓣形成与转移过程中,必须有一部 分与本体(供皮瓣区)相连,此相连的部分 称为蒂部,以保持血液供应,其他在面及深 面均与本体分离,转移到另一创面后(受皮 瓣区),暂时仍由蒂部血运供应营养,等受 皮瓣区创面血管长入皮瓣,建立新的血运后, 再将蒂部切断,始完成皮瓣转移的全过程, 故又名带蒂皮瓣,但局部皮瓣或岛状皮瓣转 移后则不需要断蒂。
PPT课件
31
术后护理
疼痛护理
手术后伤口的疼痛发生在麻醉作用 消失后,24 h内最为剧烈,其次为术后 特殊体位和局部制动,使患者感到的不 适,所以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 疼痛可使机体释放5-羟色胺等疼痛介质, 有强烈收缩血管的作用,导致血管腔闭 塞成血栓形成,遵医嘱给止痛药(如曲 马多等),有条件可在术后留置镇痛泵。
PPT课件
5
适应症
由于皮瓣自 身有血液供应 ,同时又有皮下 脂肪待优点,因 而它的用途也就 不同于游离皮片 ,主要用于以下
几方面
修复有肌腱、骨、关节 、大血管、神经干 等组织裸露的新鲜创面或陈旧性创伤
器官再造 如鼻、唇、眼睑、阴茎、手指的再造皆 以皮瓣为基础,再配合其他支持组织(如软骨、 骨、筋膜等)的移植。
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如面颊部洞穿性缺损,除制 作衬里外亦常需要具有丰富血运的皮瓣覆盖。
增强局部血运 改善营养状态如放射性溃疡,褥疮等
PPT课件
6
三、皮瓣的分型
局部 皮瓣
推进皮瓣(又称滑行 或滑行推进皮瓣)
手外科常用的皮瓣移植术

精心整理手外科常用的皮瓣移植术第一节 局部皮瓣局部旋转皮瓣【适应证】肢体小面积皮肤缺损伴肌腱或骨外露【禁忌证】1.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2.手术区局部有感染病灶1. 2. 3. 4.1. 2. 3. 4. 1.1.2.3手术操作:1. 沿线状瘢痕的纵轴切开瘢痕。
2. 在纵轴的两侧作辅加切口,形成角度相同的两个三角形皮瓣。
3. 在充分游离两个三角皮瓣后,自行换位,并缝合皮肤相对缘。
缝合后的切口呈“Z”字形。
4. 三角皮瓣角度的大小,取决于挛缩线所需延长的长度。
一般三角皮瓣的角度以45~60°为宜。
【注意事项】1.跨关节的线状瘢痕挛缩,常伴有深部组织如肌腱、关节囊、甚至神经血管束的挛缩,必须在形成两三角皮瓣的同时,彻底松解深部的挛缩组织,使关节能被动充分伸直后,再进行皮瓣的交叉换位,以达到延长挛缩线并改变其瘢痕挛缩的力学方向。
2.若线状瘢痕挛缩线过长,两个三角皮瓣达不到完全松解的目的,此时可设计多个对偶三角皮瓣,并将对偶的数组三角皮瓣互换,以达到总的松解延长的效果。
推进皮瓣V-Y推进皮瓣【适应证】手指末节远端皮肤缺损,伴骨外露。
【禁忌证】1.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2.手术区局部有感染病灶【操作方法及程序】麻醉:根据需要可选择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1.2.3.4.1.2.1.2.1.2.12.3.矩形皮瓣全部游离后,向前推进,覆盖创面。
4.首先在拇指或手指屈曲位,将皮瓣远侧缘与指端缺损的背侧缘缝合,然后再缝合两侧切口。
【注意事项】1.矩形推进皮瓣移位覆盖指端缺损,术中必须将患指屈曲,因此术后患指可造成屈曲畸形,需功能锻炼,逐渐拉长指掌侧皮肤。
2.为使矩形推进皮瓣能顺利向前滑动,覆盖指端缺损、拇指又不需屈曲,可在基底部V型切开皮肤,直达腱鞘表面,但不能损伤指神经血管束,形成双指神经血管蒂岛状推进皮瓣。
前移后若留下的皮肤缺损植皮覆盖。
3.手指如需要较长的指掌侧推进皮瓣,则必须确保有一侧的指血管神经留在皮瓣上,而另一侧的指血管神经留在原位,此时指侧方切口可向近指关节近侧延长。
手外科常用的皮瓣移植术

精心整理手外科常用的皮瓣移植术第一节 局部皮瓣局部旋转皮瓣【适应证】肢体小面积皮肤缺损伴肌腱或骨外露【禁忌证】1.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2.手术区局部有感染病灶1. 2. 3. 4.1. 2. 3. 4. 1.1.2.3手术操作:1. 沿线状瘢痕的纵轴切开瘢痕。
2. 在纵轴的两侧作辅加切口,形成角度相同的两个三角形皮瓣。
3. 在充分游离两个三角皮瓣后,自行换位,并缝合皮肤相对缘。
缝合后的切口呈“Z”字形。
4. 三角皮瓣角度的大小,取决于挛缩线所需延长的长度。
一般三角皮瓣的角度以45~60°为宜。
【注意事项】1.跨关节的线状瘢痕挛缩,常伴有深部组织如肌腱、关节囊、甚至神经血管束的挛缩,必须在形成两三角皮瓣的同时,彻底松解深部的挛缩组织,使关节能被动充分伸直后,再进行皮瓣的交叉换位,以达到延长挛缩线并改变其瘢痕挛缩的力学方向。
2.若线状瘢痕挛缩线过长,两个三角皮瓣达不到完全松解的目的,此时可设计多个对偶三角皮瓣,并将对偶的数组三角皮瓣互换,以达到总的松解延长的效果。
推进皮瓣V-Y推进皮瓣【适应证】手指末节远端皮肤缺损,伴骨外露。
【禁忌证】1.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2.手术区局部有感染病灶【操作方法及程序】麻醉:根据需要可选择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1.2.3.4.1.2.1.2.1.2.12.3.矩形皮瓣全部游离后,向前推进,覆盖创面。
4.首先在拇指或手指屈曲位,将皮瓣远侧缘与指端缺损的背侧缘缝合,然后再缝合两侧切口。
【注意事项】1.矩形推进皮瓣移位覆盖指端缺损,术中必须将患指屈曲,因此术后患指可造成屈曲畸形,需功能锻炼,逐渐拉长指掌侧皮肤。
2.为使矩形推进皮瓣能顺利向前滑动,覆盖指端缺损、拇指又不需屈曲,可在基底部V型切开皮肤,直达腱鞘表面,但不能损伤指神经血管束,形成双指神经血管蒂岛状推进皮瓣。
前移后若留下的皮肤缺损植皮覆盖。
3.手指如需要较长的指掌侧推进皮瓣,则必须确保有一侧的指血管神经留在皮瓣上,而另一侧的指血管神经留在原位,此时指侧方切口可向近指关节近侧延长。
(医学课件)皮瓣移植术

2023-11-05
目 录
• 皮瓣移植术概述 • 皮瓣移植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皮瓣移植术的手术方法与步骤 • 皮瓣移植术的并发症与防治措施 • 皮瓣移植术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 • 皮瓣移植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皮瓣移植术概述
定义和简介
定义
皮瓣移植术是一种外科手术,用于修复或重建皮肤和软组织 缺损,通过将自体或他人的皮肤、脂肪、肌肉等组织移植到 受损部位。
术前准备
充分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控 制血糖、血压和血脂,预防感 染。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皮瓣的血运情况,及 时处理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并发症,如皮瓣坏 死或脂肪栓塞,需及时进行手 术治疗。
05
皮瓣移植术的成功案例与 经验分享
成功案例介绍
案例一
一位男性患者,因工作时不慎被机器压伤,导致右手掌缺失,经过皮瓣移植 术,成功修复了手部损伤,术后恢复良好,手部功能基本恢复,外观也得到 了改善。
简介
皮瓣移植术是整形外科领域的重要技术,可以用于修复各种 原因导致的皮肤和软组织缺损,如创伤、烧伤、肿瘤切除等 。通过皮瓣移植术,可以有效地恢复受损部位的功能和外观 。
皮瓣移植术的分类
01 02
自体皮瓣移植
使用患者自身的组织进行移植,包括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带蒂皮瓣 是指将组织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而游离皮瓣则是指将组织 从供区完全切取后转移到受区。
异体皮瓣移植
使用他人的皮肤、脂肪、肌肉等组织进行移植。由于免疫排斥反应的 存在,异体皮瓣移植需要严格的组织配型和免疫抑制治疗。
03
人工皮瓣移植
使用人工材料制成的皮瓣进行移植。人工皮瓣通常由生物相容性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皮瓣移植术第一节概述一、皮瓣的定义皮瓣(skin flap)是具有自带血供的一块皮肤和皮下组织,在形成与转移过程中,有一部分组织与本体相连,此相连的部分称为蒂,被转移的部分称为瓣故称皮瓣。
皮瓣的血运与营养在早期完全依赖蒂部,它既可是含血供的皮肤皮下组织,也可是单一的血管蒂,包括吻接的血管蒂,故又称带蒂皮瓣(pedicle skin flap)。
皮瓣转移到受区,待与受区创面建立新的血运后,姑完成皮瓣移植的全过程。
此时,有的皮瓣尚须断蒂修整。
二、适应证由于皮瓣有自身血液供应.又包含皮下脂肪组织等,故在整形外科的应用比较广泛,主要适应证有以下几方面:1、修复有肌腱、骨、关节、大血管,神经千等组织裸露的新鲜创面或陈旧性创伤对有深部组织(肌腱、神经、骨、关节等)缺损或外露的创面,或不稳定疤痕紧贴骨面,或合并有溃疡形成等,为加强局部软组织的厚度,或为后期进行肌腱、神经、骨、关节等组织的修复,都应该施行皮瓣修复手术。
2、器官再造如鼻、唇,眼睑、耳、阴茎、手指的再造皆以皮瓣为基础,再配合其他支持组织(如软骨、骨、筋膜等)的移植。
3、洞穿性缺损的修复如面颊部洞穿性缺损,除制作衬里外亦常需要有丰富血运的皮瓣覆盖。
此外,鼻、上腭、面颊等处的洞穿性缺损,阴道膀胱瘘或直肠皮的修复亦须按照洞穿性缺损的治疗原则施行手术,包括衬里组织和覆盖组织两部分。
4、增强局部血运,改善营养状态如放射性溃疡,褥疮等局部营养贫乏,伤口很难愈合,可通过皮瓣输送血液,改善局部营养状态,最好采用局部轴型皮瓣或岛状皮瓣。
且不需作断蒂手术,这样不仅可保持修复区的良好血供,并可能有较好的感觉恢复。
5、头皮及眉毛的修复仍以皮瓣移植的方法较好。
因带毛发的全厚皮片游离移植往往有缺血过程,毛囊可能变性或坏死,毛发即无法生长,因之不能保证再造完全成功,而带蒂移植效果安全可靠。
三、分类既往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类:①按形态可分为扁平皮瓣与管形皮瓣(即皮管);②按取材及修复缺损部位远近而分为局部皮瓣(成邻接皮瓣)与远位皮瓣(带蒂皮瓣)。
70年代后,由于对皮瓣血液供应,血管分布研究的深入,而提出了按皮瓣血循环类型的分类法,即将皮瓣分为任意型皮瓣(random pattern skin flap或称随意型皮瓣)与轴型皮瓣(axial pattern skin flap)两大类,在轴型皮瓣中又有直接皮肤动脉、肌皮动脉、动脉干网状血管及肌间隔或肌间隙血管等类型。
后三种血管供应若在手术时不能将深部的血管干包含在皮瓣内,就不能形成轴型皮瓣,而只能作为任意型皮瓣应用。
(一)任意型皮瓣1.局部皮瓣(又称邻接皮瓣,local skin flap or adjacent skin flap)(1)推进皮瓣(advance skin flap)(2)旋转皮瓣(rotation skin flap)(3)交错皮瓣或易位皮瓣(transposition skin flap),还可称对偶三角皮瓣或Z形皮瓣。
2.邻位皮瓣(ortho-position skin flap)3.远位皮瓣(distant skin flap)4.管形皮瓣(tubed flap)或简称皮管。
5.筋膜皮瓣(fascia skin flap)(二)轴型皮瓣1.一般轴型皮瓣2.岛状皮瓣(island skin flap)3.肌皮瓣(myocutaneous flap)4.游离皮瓣(free skin flap),宜称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更为确切。
5.含血管蒂的复合组织移植(pedicled compound tissue transplantment)四、皮瓣的设计(design of skin flap)1.缺损的判断首先搞清缺损处的伤情,包括:①部位;②形状;③大小;④有无严重挛缩情况;⑤周围的皮肤条件;⑥创基条件等。
并针对上述情况选择适当的供皮瓣区,如颈前及关节部位若有挛缩,瘢痕松解后的缺损区将可能增长数倍必须充分估计,此时可用健侧或健康人相同部位的大小作预测,以减少设计上的误差。
2.供皮区与皮瓣类型的选择选择的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点:(1)选择皮肤质地,颜色近似的部位为供皮瓣区;(2)以局部,邻近皮瓣,安全简便的方案为首选;(3)应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延迟”及间接转移;(4)皮瓣设计的面积大小,应比经切除疤痕松解后的实际创面还要大20%左右;(5)应尽量多选用血运丰富的轴型皮瓣或岛状皮瓣移植。
3.逆行设计此法为Gillies于1932年所首创,沿用至今。
逆行设计或“试样”是皮瓣设计必不可少的步骤,其大致程序如下(图5-1):(1)先在供皮瓣区绘出缺损区所需皮瓣大小、形状及蒂的长度;(2)用纸(或布)按上述图形剪成模拟的皮瓣;(3)再将蒂部固定于供皮瓣区,将纸型(或布型)掀起,试行转移一次,视其是否能比较松弛地将缺损区覆盖。
这种在病床上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可以耐受的体位,模拟比试的设计方法叫逆行设计,也叫皮瓣逆转设计法(planning a skin flap in reverse)。
它可防止设计脱离实际情况,在术前讨论时不可忽视和省略,因为只有通过这种逆行设计才能检验所设计之皮瓣的大小、位置、形状能否与缺损区准确吻合,病人对这种体位能否耐受。
所以,任何皮瓣手术设计最后均应通过此种方法检验。
4.皮瓣的形成皮瓣形成时应注意皮瓣的血液循环,因为皮瓣形成后早期的营养主要依靠蒂部血液循环供应,以维持其活力;任意皮瓣长与宽的比例一般不宜超过2:1,在面颈部由于血液循环良好,长宽比例可略增至2.5~3:1;超过一定的比例,皮瓣远端即可出现血运障碍或坏死;设计皮瓣时还应使蒂部略宽,并循主要血管的走行方向,以保证血液循环。
第二节任意型皮瓣局部皮瓣又称邻接皮瓣或邻近皮瓣,是利用缺损区周围皮肤及软组织的弹性,松动性或可移动性,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安排局部皮肤的位置,以达到修复组织缺损的目的。
因局部皮瓣色泽、厚度、柔软度均与受区近似,且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可即时直接转移,手术多可一次完成不需断蒂,一般修复的效果比较理想,因而是极为常用的方法。
局部皮瓣的血液供应主要依赖于皮瓣的蒂部,一个皮瓣被掀起和转移至新的部位,在血管和淋巴管尚未从受区长入该皮瓣以前,皮瓣的血液供给只有通过蒂部获得。
因此,在设计局部皮瓣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皮瓣蒂部有足够的动脉血供应及足够的静脉回流。
在血运较差的部位(如小腿下段)1.5:1有时也会有血运障碍,以1:1比较安全。
并且不能有张力。
(一)推进皮瓣推进皮瓣(又称滑行皮瓣,sliddins skin flaP) 是利用缺损创面周围皮肤的弹性和可移动性,在缺损区的一侧或两侧设计的皮瓣,经切开及游离后,向缺损区滑行延伸以封闭创面,临床应用时有多种形式。
1.矩形推进皮瓣(rectangle advance skin flap) 即在缺损的一侧沿缺损缘的上下(或左右)作平行辅助切口,剥离皮下组织形成一矩形的单蒂皮瓣,将皮瓣向缺损区滑行推进覆盖创面,此时在皮瓣蒂部两侧常可出现皮肤皱折,可切除一块三角形的皮肤,这样即可以消除皮肤皱折,又可使皮瓣远端在无张力的情况下缝合及愈合,因此又称为单蒂滑行推进皮瓣。
单蒂滑行推进皮瓣设计及缝合见图5-2。
单蒂滑行皮瓣临床应用于一些较小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2.三角形推进皮瓣(triangle advance skin flap) 即临床常用的V-Y成形术或Y-V 成形术(图5-3),此类皮瓣适用于错位的组织复位,组织长度的延长,用横轴加长纵轴或纵轴加长横轴均可,达到组织复位、畸形松解、小缺损覆盖、外形及功能改善或恢复的目的。
可应用于鼻部(图5-4),上、下睑外翻的矫正(5-5),某些张力较大的挛缩畸形可采用改进后的V-Y成形术修复(图5-6)。
3.双蒂推进皮瓣(bipedicled advance skin flap) 适用于头皮、面颈、小腿部的梭形缺损创面。
方法是在创缘一侧或两侧的正常组织作松弛性切口,使蒂的高度尽量搔近缺损上缘,将切口与创缘间的皮下组织进行剥离,形成双蒂皮瓣,以减少组织的张力;继发创面最好游离后缝合,若张力较大,则应游离植皮。
双蒂推进皮瓣的设计与转移见图5-7,在颈部设计双蒂皮瓣可修复下颌部及上颈部的缺损(图5-8),在指端缺损时亦可设计双蒂皮瓣转移,使指端有良好的外形及感觉功能(图5-9)。
4.皮下组织蒂皮瓣(subcutis pedicle skin flap) 这种皮瓣与动脉岛状皮瓣不同,它的皮下组织蒂不包含知名的动脉、静脉,其优点是不再切除缺损区附近的正常组织,减少张力,皮肤质地近似,可即时转移,转动灵活,缩短疗程,愈合平整。
手术时在缺损一侧作一个三角形皮下组织蒂皮瓣,向缺损处推进闭合。
亦可在缺损的相对两侧各作一个三角形皮下组织蒂皮瓣,或在不同方向作三个三角形皮下组织蒂皮瓣,共同向缺损处推进闭合,供区可直接缝合,如V-Y手术一样(图5-10)。
留有小皮桥的三角形皮下组织蒂皮瓣,是为防止形成环形瘢痕而设计的,即在三角形皮瓣的一侧留有小皮桥.皮瓣转移缝合后像一短斧头形,将皮瓣向缺损处旋转推进闭合(图5-11)。
供皮区的闭合用V-Y法张力常较大,用Z成形术较佳,对侧出现的“猫耳朵”需作一小三角形皮肤切除。
若作两个短斧头形皮下组织蒂皮瓣转移则较平整(图5-12)。
各型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颜面部小缺损情况见(图5-13)。
(二)旋转皮瓣旋转皮瓣是在缺损处的外缘形成一局部皮瓣,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转移至缺损部位进行修复。
在临床上遇到缺损面积较大,周围皮肤弹性和移动性较不能用推进皮瓣修复的病例可选用旋转皮瓣,它特别适用于圆形或三角形缺损。
设计旋转皮瓣时,所作的切口长度应为三角形缺损的4倍(图5-14),皮瓣的长度应较创缘略长,以便旋转后蒂部不致过紧或过度扭曲(图5-15)。
此种旋转皮瓣在转移后,在旋转轴线上张力最大,一般称之为最大张力线。
若遇到转移后张力过大的情况,可在最大张力线上作与此线垂直交叉的仅深及真皮下的短小切口,这种切口叫“逆切”(back cut)或倒切,也可在皮瓣外侧缘作延长切口(图5-16)。
在应用局部旋转皮瓣时.依据缺损的形状、大小及周围皮肤的情况,可有以下几种设计:1.双叶皮瓣(bilobate skin flap) 即在缺损区或拟切除的肿瘤或瘢痕附近设计两个叶形皮瓣,第一个皮瓣靠近缺损区,大小与其创面大致一样或稍小。
第二个皮瓣为第一个皮瓣的1/2。
第一个皮瓣掀起后转移至缺损区,第二个皮瓣转移后形成的创面尽量设法游离周围组织后直接缝合,参见第二章(图2-20)。
临床多用于颜面部肿瘤切除后缺损区的修复(图5-17及图5-18)。
2.菱形皮瓣及其变异菱形皮瓣首先由苏联学者林伯格提出,林伯格菱形皮瓣是在校形或菱形缺损的一边设计一菱形的皮瓣,即沿菱形刨面的一个边DB,作一平行线EF,使DE与缺损区CD等长,然后将BDEF形成的菱形皮瓣转移至菱形缺损区ACBD即可,继发创面经游离后可以缝合(图5-19),以后Dufourmental作了改良使转移角度及转移后的张力均缩小,(图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