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嵏与九嵏文化的思考
乡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作文

乡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作文乡下的文化真的好有趣呀!我们村子里有好多神奇的东西呢!上个星期,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村子里的一位老奶奶家,她的家里有好多我们从来没见过的东西,我觉得特别好玩!“哇,老奶奶,这是什么呀?”我指着一个古老的大坛子问。
老奶奶笑眯眯地说:“这是我们村子里传下来的酱油坛子呀。
以前我们是用这个坛子来腌制酱油的,都是用自然的太阳晒干和发酵的。
”“哦,原来是这样呀!那这个坛子里藏了好多年的酱油了吗?”我好奇地问。
老奶奶摇摇头,笑道:“不是啦,这个坛子已经空了,不过我们村里的人都觉得它有特别的意义。
它让我们记得以前的那些好日子。
”我们还在老奶奶的家里看到了一些古老的布料和针线包。
老奶奶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她年轻时候做衣服用的。
她还特意教我们怎么用古老的缝纫方法缝制小布袋呢!“你们看,这个就是‘对角线缝’,可以把两块布缝得特别紧!”老奶奶用手指着布料上的线缝说。
“哇,好厉害呀!那如果我学会了这种缝法,能不能做一件超级漂亮的衣服?”我兴奋地问。
老奶奶笑着点点头:“当然可以呀!不过做衣服可需要耐心哦!”接着,我们还去了村子里的一些老房子,里面的家具都是很古老的。
有些木头椅子、木桌子,都是用大树做的,听老爷爷说,这些家具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呢!“这椅子看起来好古老啊!会不会坐上去很不舒服?”我问小伙伴小明。
小明摇摇头:“不不不,这椅子虽然古老,但是做工特别好,坐上去特别结实。
我们村子里的手艺人很厉害的!”村子里的年节庆典也很有趣,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村子里的人都会一起举行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比如放鞭炮、跳舞、唱歌。
每个人都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大家聚在一起,特别热闹!“今年的年节,我们还能一起去舞龙舞狮吗?”我问妈妈。
妈妈点点头:“当然可以!舞龙舞狮可是我们村子里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呢!”我觉得,乡下的文化真的很有趣,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过去的生活,还能让我们体验到很多有趣的传统。
我希望能把这些传统都记在心里,不让它们消失,也希望有更多的小伙伴能来我们村子里,和我们一起感受这些特别的文化!。
再谈中华文化的几个纬度及思考结论

再谈中华文化的几个纬度及思考结论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有点长,请耐心阅读;同时,本文涉及面比较广,但又都是纲要式的,所以,有些细节论述不周到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 正式开始。 第一部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大陆文化的典型代表。 人类文明,从地缘形态来说,只有两种文明形态: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 毫无疑问,中国文化是大陆文明的典型代表。而这种文明的表现,首先在于对土地的重视,对家庭血缘关系的重视。所以,在中国文化中,特别重视农耕的价值,也特别重视乡土的情怀。 就历史而言,战国时代的秦国,因为采纳商鞅的以农耕为核心的政治改革,所以最终国力强盛,统一了六国。 就今天而言,党的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 也因为此,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就形成了非常显著的民本思想。而这种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几乎成为了任何一个执政集团的一种执政基因与政治自觉选择。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才发展出了两个独具特色的政治传统:在人才选拔方面,强调贤能;在社会治理方面,强调政治节制资本。 2、西方文化——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 西方文化,源自地中海海洋地区。因此,西方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的代表。而这种文明,更强调冒险精神,更强调个人作用。 由此演变而来的,就是西方文化更重视所谓的多元文化——当然,多元化也就意味着更多分化与分裂。 而这种分裂化与多元化,与中国的大陆文化更强调统一与秩序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不同,我们可以从一个最简单的人际称谓可以看出来。比方说,在西方语言中,对于人际的亲属之间的称谓,词汇非常简单。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亲属之间的称谓,就非常复杂,并且在这种复杂的词汇系统中,就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秩序与亲疏远近。 由此而来的,就是西方更重视所谓的契约精神与法律秩序,但在中国,则更强调人情关系与亲疏问题。 时至今日,中国文化依然如此。不论在社会方面、公司企业方面、政治权力方面,依然可以看到这种文化的深刻影响。 第二部分、西方文化的优势与弊端。 1、西方文化的优势。 西方文化,由于起源于地中海希腊文明,因此,西方文化强调契约精神与冒险,所以,他们更重视所谓的民意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民主精神。并且,后来,又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强调对“存在”的研究,由此逐渐发展出了现代所谓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 因此,简单来说,西方文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尊重;对宇宙万物的探索精神及由此形成的科学技术精神。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发现,在西方文化中,诸如足球篮球这种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从业者,会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也才会有研究小动物的《昆虫记》这样的伟大作品。 但在东方文化中,像篮球足球这种从业者,在国人眼里都是不怎么像做官那样更有地位的;同样,在中国文化中,也恐怕不会有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去从事研究小昆虫这样的事业的。 由此,在这个意义上,西方文化的优点,就在于尊重生命个体的价值及对宇宙万物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2、西方文化的弊端问题。 西方文化的弊端问题,也恰恰在于它的优点。强调个体生命价值,固然有其巨大意义,但过分的强调,就很容易导致一个后果——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但社会存在,必然是群体性存在,不可能仅仅是个体的独立存在,所以,个体生命与社会其他生命之间,必然有互动关系,而过分的强调个体生命的价值,就必然会对社会其他生命存在造成潜在危害。而这种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社会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 其次,西方文化的科学技术精神,固然可以详细透彻的研究宇宙万物,但是,这种精神却会在不经意间忽视科学技术本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西方研究出来的核武器。 而在科学技术精神这方面,中国文化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因此,中国当发明了火药后,就意识到了火药的负面影响,因此,古人把火药的使用,导向了鞭炮这种带来生活喜庆方面的生活实用主义。同样道理,指南针发明后,导向了风水堪舆方面。 而西方文化,则知道了火药后,导向了武器制造与战争侵略。而当有了指南针后,则开始了新大陆的全球探险。 第三部分、中国文化的优点与弊端问题。 1、中国文化的优点。 中国文化的优点,最核心的优点,就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核心基础的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家庭的整体责任,强调家庭的整体利益。由此而来的,就是在社会生活乃至国家政治中,强调尊卑秩序与等级秩序,强调整体利益,强调大一统。 因此,在这种文化中,强调家与国的统一,强调小家与大家的统一。 延伸到政治领域,则强调贤能政治与民本传统。 2、中国文化的弊端。 正如上文所说,西方文化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一样,中国文化的优点,同样也是它的缺点。 中国文化的缺点,首先表现在忽视生命个体的存在价值。在本质上来说,每个生命存在,都是造物主的独一无二的创造,因此,每个人都有属于他的独特的特质与才华。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价值,包括尊重他的天分与独特的恩赐才华。 但是很遗憾,在中国文化中,个体生命只有集体的地位与角色定位,缺乏个体独立的地位空间。 而这种文化表现在社会中,特别是政治领域时,极其容易形成所谓的圈子文化与小团体文化。 同时,这种文化中,由于缺乏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与发挥才能的空间,因此,人人都希望在群体中获得老大的领导地位。由此而来的,便是人与人之间,非常容易形成一种勾心斗角的,甚至是阴谋诡计式的竞争关系。从而,把人的大部分精力才华浪费在了人际关系的防范与斗争方面。 同样道理,由于缺乏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认可,也因此,整个社会对生命个体的价值取向与标准,也就变得非常单一且非常功利化。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中国社会,不论你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还是运动员,其身份地位永远不如当个官,当个领导更有地位。 第四部分、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1、首先,我们要想发展中国文化,就必须要拥有东西方文化视野。 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在未来发展出更好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文明,就必须要既要了解懂的中国文化,同时又要懂的西方文化。要对东西方文化,都要有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盲目排外。 因此,对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从而,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西方的文化精神。也就是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与精神。 简单说,就是我们要学习西方的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的精神,对宇宙万物的探索的科学技术精神,但同时,又要避免他们的这种文化所带来的潜在的弊端问题。 2、其次,就中国文化本身而言,我们既要发挥我们的家国文化下的优势,但同时,又要避免这种文化的负面因素在全社会的渗透与影响。 比如说,在公司领域、在政治领域,我们就要避免形成裙带关系,避免形成小圈子文化。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文化的应用范围与应用程度的问题。 同时,我们要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价值问题,也要大力提倡发展对宇宙万物的科学技术的探索研究精神。但又要避免走向极端的个人主义与科技中心论主义。 综上所述,简单来说,就是中国文化的未来前途,既不是盲目简单的所谓国学复兴文化的复兴,也不是所谓的盲目的全盘西化。而是在立足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并努力避免西方文化的弊端问题。
九嵕山怎么读

九嵕山怎么读
读音:
jiǔzōng shān
解释:
在广袤千里的关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横亘东西的山脉,山峦起伏,冈峰横截,与关中平原南部的秦岭山脉遥相对峙。
这道山脉在醴泉县(今陕西礼泉县)境内,突兀而起一座山峰,刺破青天,海拔高达1188米,它的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把它高高拱举。
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它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称“九嵏山”)。
九嵕山位於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东北22.5公里,有泾水环绕其後,渭水萦带其前,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
山峰海拔1188米,山势突兀,峰峦挺拔,沟壑纵横,山环水绕。
该山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面望之,形若覆斗,极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当地人称之为“笔架山”。
九嵕山“九峰俱峻”、“山峦起伏,气势雄伟”,如九龙聚首。
所谓“一峰突兀,九梁环拱”,古代把山梁称为嵕,故得名九嵕山。
陈根远在《世界石雕史上的经典〈昭陵六骏〉》中对昭陵有如下介绍:在广袤的关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横亘东西的
山脉,山峦起伏、冈峰横截....它的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如龙的山梁,把它高高拱举,因而得名九嵕山。
乡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作文

乡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作文
乡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
它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
我觉得乡土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是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环境中,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出来的。
比如,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种下一颗颗种子,收获了一片片金黄的稻田。
这种精神,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乡土文化是一种情感寄托。
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
这些都成为了我们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
比如,我们的祖先就有“家和万事兴”的观念,他们认为只有家庭和睦,才能有事业的成功。
这种观念,就是我们应该传承的。
乡土文化是一种创新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乡土文化。
比如,我们的祖先就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精神,他们认为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种精神,就是我们应该发扬的。
我觉得乡土文化是一种责任。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人,应该承担起传承乡土文化的责任。
我们应该把乡土文化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历史。
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的来说,乡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
我们应该珍视它,传承它,发扬它。
让我们一起,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吧!。
远古部族文化融合创新与《九歌》的形成

远古部族文化融合创新与《九歌》的形成远古部族文化融合创新与《九歌》的形成“远古部族文化融合创新与《九歌》的形成”这个题目引领我们探索着远古时代的文化融合与创新,以及这种融合创新如何在《九歌》这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在远古时代,人类部落和部落之间经常发生相互交流和融合,这使得各个部落的文化得以交融和发展。
《九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融合了多个远古部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学作品。
在远古时代,人类分散在各个部落中生活,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语言、宗教、信仰和习俗。
然而,随着交流的不断加深,不同部落的文化开始相互影响和融合,特别是在婚姻、贸易和战争等方面的接触中。
这种文化融合为远古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九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而闻名。
《九歌》中的诗篇融合了不同部族的文化元素,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远古部族的文化交流。
其中最著名的部分之一是关于巫咸部的歌,这是一支展示了逐渐融合并最终统一的巫咸部族的族群歌曲。
这首歌曲中融合了各个部族的音乐、舞蹈和信仰,成为巫咸部近千年来的文化象征。
《九歌》中还融合了其他部族的文化元素,比如关于呈祥部的歌,这是一首描写祭祀仪式的歌曲。
根据文献记载,呈祥部族是远古时期的一个重要部族,他们以祭祀为生,并在祭祀仪式中融入了多个部族的宗教信仰和仪式。
通过融合不同部族的祭祀仪式,呈祥部得以形成独特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也体现在了《九歌》中。
《九歌》的形成过程中,不仅融合了各个远古部族的文化元素,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的转变。
诗篇中的情感、描写和主题都呈现出了不同于前人的创新,这可以追溯到当时文化融合的背景。
例如,其中一部分歌诗描绘了女性的自由和婚姻观念的转变,这与传统部落社会的婚姻制度和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总的来说,《九歌》作为一部远古时期的文学作品,展现了远古部族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远古社会的机会,而且也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乡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作文

乡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作文“妈妈,乡土文化是什么呀?”小明瞪大了眼睛,满脸好奇地问道。
妈妈笑了笑,摸了摸小明的头:“乡土文化就是咱们这个地方的传统和习俗呀。
比如说咱们每年过春节的时候,家里都会贴春联、放鞭炮,这些就是乡土文化的一部分。
”“哦,我明白了!”小明点点头,“那我们还做过什么特别的事情呢?”妈妈想了想,眼睛一亮:“记得去年咱们去村子里参加了庙会吗?那可是我们地方特有的节日活动。
村里的人都会穿上传统的衣服,摆摊卖小吃,还有舞龙舞狮,热闹得很呢!”小明眼睛瞪得更大了:“对对对,我还记得有好多好吃的!那些小摊上的糖葫芦特别好吃,还有那种炸丸子,真是太好吃了!”“对呀,这些传统小吃也是乡土文化的一部分。
”妈妈点头赞许,“其实,乡土文化还包括我们的语言、民间故事、节日习俗等等。
比如咱们这儿有个故事叫《白蛇传》,说的是一个白蛇变成了美女,和一个书生相爱的故事。
这可是咱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呢!”“哇,听起来真有趣!那我们还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小明好奇地问。
妈妈思索了一下,笑着说:“当然啦,比如说咱们每年中秋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吃月饼,赏月亮。
这些习俗让我们记住了家乡的文化,也让我们和家人更加亲密。
”“我明白了!”小明高兴地说,“乡土文化就是咱们家乡的传统和习惯,真的很特别!”妈妈点了点头:“没错,小明,乡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也是我们文化的根基。
了解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珍惜和传承。
”小明认真地思考了一下:“那我们以后要继续保持这些传统,对吧?”妈妈微笑着回答:“对啊,小明,保持和传承乡土文化,就是对我们文化的最大尊重。
希望你能把这些传统记在心里,也让更多的人知道。
”小明用力点了点头:“我会的,妈妈!”。
历史文化的回顾与思考

历史文化的回顾与思考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塑造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回顾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更需要思考如何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历史文化的回顾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从远古时代的黄河文明到商周的封建社会,再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每个时期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例如,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规范,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
而道家思想则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开放,融合了禅宗的冥想和修行方式。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贯穿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影响了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中国历史文化的回顾也包括对于艺术和文学的欣赏。
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例如,中国画强调意境和意蕴,追求“写意”而不拘泥于形态;中国古代诗词则注重意象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审美的享受,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二、历史文化的思考回顾历史文化之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历史教育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应该注重实践和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挖掘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利用。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推广中国历史文化的国际交流。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的独特性和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通过国际交流,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文化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野。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尽管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回顾和崇拜的层面上。
关于“陇秦文化”的思考

关于“陇秦文化”的思考关于“陇秦文化”的思考少时读史,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历经伏羲女娲黄帝神农之后,到尧舜禹,再到夏商周,至秦统一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帝国秦王朝,以后即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一直沿承下来,所谓“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三字经》)耳。
稍长研究文化,更明白盘古造世,伏羲女娲传人烟,黄帝制器,尧舜禅让,夏建世袭、行农耕,商立城市、创文字,周治礼法、兴百家,从而开启并延承了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史。
这个脉络已确凿无疑。
除去盘古、伏羲、黄帝时代还属于神话传说中人物之外,夏商周的文明已有充分考古证据,或说中国文化的三个源头即是夏商周莫属。
2009年,我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录片《麦积山石窟》的拍摄,亲临天水,获得了一些材料,引发了我的思考兴趣。
今年,因参加几个会议,先后造访了陇南、临夏、平凉,尤其是参观了新落成的陇南礼县秦文化博物馆之后,烂漫头绪在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甘肃的东南部是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大帝国的秦国发祥之地,这段历史过去可是相当模糊的。
我在教授李斯《谏逐客书》时,发现李斯是研究过秦国历史的,他从秦国有记载的41代国君中特别举出4位秦缪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讲述四君的招才纳贤,终使秦国成就帝业的故事。
当时有个疑问,秦国有多少代国君?再查《史记·秦本纪》,司马迁记载了从襄公立国到二世胡亥亡国,共计41位。
而在襄公之前,从最早有名字的秦人先祖女脩、大业、伯益等,大约也都属于传说中的史实时代;但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嬴氏”的记载,以及后来大费玄孙费昌曾“为(商)汤御”,后裔造父“为缪王御”一日千里而平徐堰王之乱,后裔“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
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并被周孝王“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以及襄公救幽王郦山之乱,以兵送平王,被封诸侯,赐以岐西之地始建秦国,确是一部较为清晰的秦国史,而其中秦人善养马、善御车以及西犬丘、西垂的传说与地名,在实地考察中都能找到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九嵏与九嵏文化的思考近得两本嵕山文化研究会编的《嵕山人》,前有阎纲先生《“嵕山”薪火》序言,后有刘向武《〈嵕山人〉命名述评》、陈希胜《〈嵕山人〉命名感言〉》和刘吉华《九嵕山来历初探》等文章。
我土生土长礼泉九嵏山下,读后引起我对九嵏山的兴趣,也引起我对九嵏与九嵏文化的思考关于九嵏山九嵏山在礼泉县东北部,是一座自然形成的小山,和一些大山、名山相比,既不崇峻,也不奇险,更不具备“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真可谓小巫见大巫。
关于“九嵏山的来历”,那是地质学的事情,不懂地质学的人还真的难搞清楚。
要说九嵏山名的来历,倒是一般人特别是我们家乡人应当关心和需要了解的。
“九嵏山”之名古已有之。
“嵏”,各种字典、词典大都解释是“数峰并峙的山”。
所谓“九”,当然是泛指多的意思。
如果在“九嵏”名下非得找够九座山的名称、或数够九道山梁、或在笔架形的三个山头上再加够九个小山尖,都是对“九嵏”山名的片面理解。
九嵏山一名的正确用字是“嵏”,《正字通》中称嵏“俗譌作嵕”。
唐宋以前的文献中,九嵏山未见写作“九嵕山”的,只在明清后才有见到,但“九嵕山”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也应当说是惯用的一种写法。
九嵏山的概念既有确指,亦有泛指。
九嵏山确指就是以海拔1188米主峰为代表的与其周边相连续的一座群山,主峰是九嵏山的主体和象征。
九嵏山所处的北山,是陕北黄土高原的南沿,西从宝鸡的岐山、凤翔一带东至渭南的富平、蒲城一带。
关中自古形胜之地,南有秦岭称为南山,北有北山形成南北屏障,乃有十三王朝建都。
“北山”是因对应南山而直呼北山。
北山山脉东西绵延数百里,在不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段亦有不同的名称,如扶风、岐山一带称为“岐山”,周人祖先曾经从古豳越过岐山定居周原是也;乾县一带称为“梁山”,秦人建都咸阳,曾在梁山修建“梁山宫”,梁山宫并未在今乾陵所在的梁山主峰可以为证;而礼泉一带的称为“九嵏山”,史籍记载唐太宗多次“猎于九嵏”,肯定不是在孤零零的九嵏山主峰一处地方打猎。
那么岐山山脉、梁山山脉、九嵏山脉等不同地段怎样划界,恐怕也只有一个大体的范围。
史籍载,咸阳因位于九嵏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其实,咸阳并不在九嵏山主峰之南,从南北方向上看应在泾阳的嵯峨山之南,可见这里的九嵏之南是泛指在九嵏山山脉之南。
所以九嵏山的泛指,就是位于咸阳以北北山山脉中以九嵏山主峰为代表的东西连绵的一段山脉。
一般人认为九嵏山的“嵏”或“嵕”是个孤僻字,刘吉华先生在文章中说:“全国只有一个…嵕山‟就是九嵕山”,把九嵏山也当成了一个孤僻的专用地名。
其实,全国同名同姓的人数多多,同名山水亦为数不少。
湖北孝感就有同名的九嵏山,在孝感市城区东北45公里处。
孝感的旅游景区双峰山简介中介绍说,顺双峰山北坡而上有五大怪石聚集一处,颇似群猴。
主峰西侧有一条山脉名为九嵏山,层峦叠嶂,林壑幽香,大坳横前,景色秀美,峭壁悬崖,迤俪起伏,俨似横屏。
《古代诗人咏孝感》中,在清代诗人顾龙裳的《游九嵏》中解释说:九嵏山又叫上界山,现在叫大悟山。
九嵏山不但在《方舆纪要》、《守城录》、《孝感县志》等典籍文献有记载,在当地还被称为“诗山”,宋代范雍、清代顾炎武、程正揆等名人都有关于孝感九嵏山的诗词留存。
山上寺院众多,当地人叫九嵏山寺,佛教文化颇盛。
有一本文学作品《赤月江湖》就是以孝感九嵏山为背景,在序章中第一节是“魂断九嵏山”,第二节是“九嵏山朝元洞”,以下各个章节的故事内容都产生在这九嵏山和朝元洞。
与九嵏山名字近似的还有山西屯留县的三嵏山,《淮南子》记载“尧使羿射九乌于三嵏之山,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
“三嵏之山”即三嵏山,三嵏山至少在唐代的时候已很出名。
《新唐书·地理志》中就写得很清楚,讲“屯留,有三嵏山”。
《古今图书集成》、《潞安府志》都明确记载:“三嵏山,在(屯留)县西北四十五里,递高三十里,周三十余里,三峰巍峻,一名徐陵山,一名麟山,一名灵山.相传羿射九乌之所”。
以九嵏命名的还有安州的九嵏山等,在《景德传灯录》中有记载:“安州九嵏山和尚。
僧问,如何是佛。
师曰,即汝是。
问远闻九嵏及至到来只见一嵏。
师曰,阇梨只见一嵏不见九嵏。
曰如何是九嵏。
师曰,水急浪华粗”。
又记曰:“安州九嵏敬慧禅师(第二世住)僧问,解脱深坑如何过得。
师曰,不求过。
僧曰,如何过得。
师曰,求过亦非”。
既然有“九嵏山和尚”和二世住持“九嵏敬慧禅师”,就应有九嵏山。
安州在河北,当与孝感的九嵏山、礼泉的九嵏山、屯留的三嵏山无关,起码“九嵏山和尚”一名中的九嵏山是有其自己的来历的。
礼泉的九嵏山并不孤独。
九嵏山和五台山、六盘山、九嶷山、九华山、昆仑山等山名一样,是专用名词。
一般情况下这些山可以简称为五台、六盘、九嶷、九华、昆仑等,九嵏山也应当简称为“九嵏”才合乎语言文字的规范和习惯。
如果再要从史籍中找出依据,可以肯定地说:从清末的宋伯鲁往上,不管是汉唐典籍,还是昭陵诗词,是没有“嵏山”一说的,宋伯鲁的字画手迹中就写着“九嵏山樵夫”。
当然九嵏山简称“嵏山”也没有什么大不可,不是当地群众口头中就有“嵏山玉”的说法吗?但我总觉得不能以此为依据解释“嵕山”之简称的合理性。
作为“嵏山文化研究会”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专门用语,就应当更合乎语言文字的用词规范。
群众的口头语言因有与其所指对象的方位、距离、习惯等特定因素影响,可以少受语言文字规范的约束。
例如九嵏山脚下的住户可以省略九嵏直呼为山,为了区别九嵏山的主峰和其他山头,还可以把主峰称作“陵山”,西边的称为西山,东边的称为东山,南边的称为前山,北边的称为后山等。
我们礼泉县城以南的人还把九嵏山称为“北山”。
把九嵏山以北的地方称为“山上边”等等。
“嵏山玉”是当地群众叫起来的,由于玉的知名度不高,在社会上影响区域有限,也没有人去关心或者专门研究该叫什么玉,任由群众去叫吧。
但作为文化研究团体命名就要比群众口头语言斟酌地更为严谨,“嵕山文化研究会”如果改名为“九嵏文化研究会”岂不更好?关于“九嵏文化”九嵏山从秦孝公定都咸阳开始就带上了文化色彩。
秦都咸阳以九嵏山为坐标,九嵏之南,渭水之北,故名咸阳。
表南山为阙,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
秦都咸阳,南有南山秦岭,北有北山九嵏,渭水穿城而过,体现了秦咸阳的恢弘气派,从而使九嵏山和秦王朝的建国史和秦咸阳的建城史密不可分。
九嵏山地处中国封建社会十多个王朝国都长安的京畿近郊,汉唐皇室的皇亲国戚常常在此活动,使其文化色彩愈来愈浓。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述“九嵕嶻嶭,南山峨峨”;班固在《两都赋》里记载“其阳则崇山隐天,幽林穹谷。
陆海珍藏,蓝田美玉。
商洛缘其隈,鄠杜滨其足。
源泉灌注,陂池交属。
竹林果园,芳草甘木。
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其阴则冠以九嵕,陪以甘泉,乃有灵宫起乎其中。
秦汉之所极观,渊云之所颂叹,于是乎存焉”。
这些彪炳千秋的文辞诗赋使九嵏山的文脉凸显,正像阎纲先生在《“嵕山”薪火》中所说的“九嵕屹立千千年,风脉永存”。
唐太宗慧眼识九嵏,选择其孤耸高绝之势建昭陵,悬宫高踞,卜尽风脉灵气。
《兰亭序》深藏秘宫,六骏马御驾驰骋,十四国酋长永久侍立,群臣陪葬拱卫北辰,碑石墓志承载文化史迹,壁画三彩映射艺术绚丽。
柏城郁郁,古冢累累,苍松叠翠,五云氤氲。
有功者祈愿昭陵陪葬,有屈者期颐贞观归来。
杜牧乐游原上远眺,杜甫山下悲凄凭吊。
历代官方修葺保护,名人骚客诗文感怀,六骏故事,金石碑拓……,真乃是巍巍九嵏,天下名陵,悠悠千年,文化高标。
昭陵文物,九嵏文化之核心也。
有宋以来,金石学兴起,从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开始,到明赵崡的《石墨镌华》、苟好善的《醴泉县志》、清朱枫的《雍州金石记》等都把昭陵碑文作为重要内容,罗振玉的《昭陵碑录》则集昭陵碑文之大全,从此使昭陵碑文成为金石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九嵏山巍峨,烟霞洞清幽。
郑子贞躬耕高隐不仕,刘古愚办学传授新知,一代精英为科技爱国奔忙,一批栋梁为革命走上疆场。
变法义士宋伯鲁的诗句“茫茫浩劫谁能救,那有地下长明灯?”向封建帝制发问;革命家、外交家符浩登上昭陵大声疾呼,“一上昭陵千古恨,肢离六骏添新仇”,“文章未必医贫病,宝剑应能解国忧”,一改历代昭陵诗词中哀叹封建盛世、呼唤封建明君的思想,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千年九嵏传统文化自始展开胸怀,吸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
美国盗运昭陵六骏,不但引起文化界人士舆论哗然,更加激起民众的爱国热情,礼泉籍爱国人士曹骥观参与过截阻美国盗运其余四骏的爱国行动,他的《昭陵六骏歌》既是爱国主义思想的表述,也是对昭陵文物惋伤和对九嵏文化哀叹的代表。
以昭陵文物为底蕴的九嵏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思想密切相连。
从宋代游师雄勘察昭陵、绘制昭陵陪葬名位图、镌刻昭陵六骏碑、在醴泉县城修建唐太宗庙开始,把昭陵从历代皇家专门祭祀的社稷宗庙性质转化成民间民俗的普通庙宇,至今留下了礼泉县骏马乡的地名。
清末,礼泉人士邢廷荚邀请刘古愚结庐“烟霞草堂”,他说:“此地四望累累,褒(国公段志玄)、鄂(国公尉迟恭)、英(国公徐懋功)、卫(国公李靖)其魂魄宅于兹,是皆中原之杰特也,伴吾师朝夕讲诵,著书立说,以为后世取法之资”。
精英们的魂魄不是鬼神,而是一种文化精神。
在刘古愚的主持下,“烟霞草堂”培养了李敷仁、李仪祉等许多爱国主义仁人志士。
解放前1940年,礼泉县以昭陵命名,成立了礼泉县昭陵中学,学校有力地保护过党的地下组织,掩护过许多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
九嵏昭陵成为文化教育、传授进步思想的重要阵地。
解放后,以九嵏、昭陵、骏马命名的各种商标或志号比比皆是。
如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有骏马乡、昭陵乡、魏(征)陵村、皇城村、昭陵小学、昭陵中学等;企业团体或经营门店有昭陵集团公司、昭陵饭店、贞观大酒店等;商品商标或牌号有骏马牌火柴、骏马牌砂纸、骏马牌香烟、昭陵六骏浴巾、九嵏牌水泥、骏牌电动车等等,显示了九嵏文化的普及和繁盛。
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1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礼泉县联合成立“昭陵唐墓发掘小组”,1972年,经陕西省文化厅批准,礼泉县成立了昭陵文物管理所,1978年陕西省文化厅批准,在昭陵文管所的基础上成立昭陵博物馆。
改革开放,国内外旅游观众络绎不绝,千年昭陵传统文化大展风采。
祭坛发掘修整,六骏神奇复原,国人研习,外宾赞叹,旅游带动了系列产业,地域经济发展,百姓收入增加。
九嵏文化在促进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九嵏文化的等等特质与精神,阎纲先生在《“嵕山”薪火》序言中已阐述得十分深刻,毋须一一重新归纳。
关于“九嵏文化”研究刘向武先生在《<嵕山人>命名述评》中考得九嵏山“从西周迄今三千余年从未易名”。
《春秋說辭》曰:“山之為言,宣也。
”是说山具有象征的意义。
秦建都咸阳,选择“九嵏之阳”;汉长安封畿之内,“其阴则冠以九嵏山,陪以甘泉”;唐太宗选择九嵏山“孤耸回绝”营建昭陵,乃为“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