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均-07自体发展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读书概念

自体
• 自体指一个人自身内部真实的 、 固有的自己。包含两层意思 : 一个持久的、连续的主体和 变化为各种各样的意识状态。 自体与自我不同, 自体指对他 自己的体验所构成的主体, 自 我则指一个人的人格结构, 是 一种非个人独有的、普遍化的 模式。 自体比自我更强调个体 的体验。
读书的设置
• 来报名这个读书小组的目标? 有些不理解、有确切 的答案或希望集体的力量促进读书。
在分析师身上看到了他童年和过去的某个重要人物的复活, 因此把适用于这一模式的情感和反应转移到分析 师身上” 。 即来访者将早年对父母的感觉 、想法 、情绪等, 表现在与咨询者的关系上; 或者将过去与重要他
人的人际关系, 重现在咨询者身上。
一些关键的概念
•
counter- transference反 移 情
或一个人对他自己的 (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心理表象或概念
·
对象 (object)
指向一些所渴望的人或者直接的活动 。在本能驱力的背景脉络下, 弗洛依德论及婴儿的客体最初是母
亲的乳房, 然后是母亲本人, 最后才是那些能满足婴儿的其他人或事物。
·
自身对象或称自体客体 ( self —object)
被经验为其自身的一部分并为自身发挥某些重要心理功能的对象。
一些关键的概念
•
Disguised form隐蔽型精神障碍
•
精神病患者的典型表现是兴奋躁动 、行为紊乱 、胡言乱语, 行为异常, 连眼神都显得不太对劲 。 隐匿性精神病人
虽然没有上述症状, 但突出表现为两大类别种症状 。第一类是个性异常 、神经衰弱 、情绪异常等, 患者容易性情大变, 如爱动者变静, 勤奋者变懒惰 。有的患者动不动就感觉疲乏 、头疼 、记性变差 、心慌 、失眠 、肠胃不好, 有的则容易发
徐均-08自体心理学病理学

第八讲自体心理学的病理学自体心理学的人格评估的分类以及病理学。
不同的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评估的方式是不同的。
在精神分析的历史上有最早的佛洛伊德的神经症,移情性神经症(来访者会发生移情作用的这类来访者)和自恋性神经症(不会发生移情作用的)-在自体心理学中被科胡特推翻,自恋性神经症也发现了具有移情;精神病性,佛洛伊德最早放在自恋性神经症中,后来发现现实检验能力有问题,自恋性神经症的现实检验性是比较好的。
口欲期人格、肛欲期人格、性欲期人格这种方式也可以进行分类。
这些方式是最早的。
这就是所谓的病理和人格分类。
科胡特是佛洛伊德很忠诚的拥护者,特别是延续了佛洛伊德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尤其是科胡特所带领的经典的自体心理学的研究。
自体心理学很扎根于佛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什么是病理学?在科胡特的著作里面没有使用病理学这个词,更多的使用的是起源学-带有病理学病因学的观点。
病理学/病因学:起初是医学用语。
比如肚子痛是症状意义,但是肚子痛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许多原因。
有可能是胃痛,可能是肝部痛,可能是神经性痛,可能是消化不良引起的等,发病原因有很多种。
了解其然,和其所以然的方式是病理学的方式。
我们要更多的是去理解来访的症状,问题产生在哪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形成的人格结构是怎样的,这个人格结构本质就是精神分析所要进行的人格评估。
我们要去理解他移情的含义,在病理学的诊断和评估里面,和医学是不相关的,是属于精神分析的。
精神分析有其独有的人格评估,独有的病理评估。
在佛洛伊德一直延续到科胡特的观点里,更多的使用起源学来描述症状起源的基本属性和早期历史属性。
我们要特别理解一个格式,在亚洲的‘金刚经’里面有的一个格式-症状既非症状是明症状,比如焦虑症既非焦虑症,所以名为焦虑症。
什么叫症状?既非症状?是名症状呢?所有的症状是一个妥协物,是来自早期被压抑的创伤/需要,由于创伤而被压抑的需要,自体客体需要的欲望和愿望会不停的浮现,当我们的意识\环境不允许它出现的时候,它就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当欲望/愿望无法正面出现的时候,就会置换成其他的形式出现,这个就是症状。
徐钧自体心理学内容分享

徐钧自体心理学内容分享个体在早年关系中因为体验被覆盖所引起的压抑,在咨询关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重新被体验到。
来访者作为主体体验到那些被遗失的体验。
所以,精神分析的的确确是一种全身心的实践。
精神分析一定是体验从潜意识到达意识,如果只是事件从潜意识到意识,没有任何治疗价值。
科胡特强调用共情性方法理解来访者的主体感。
治疗师把理解深度回馈给来访者的时候,来访者也能够理解。
随着自由联想进展,对事件的感受会浮现到前意识里,治疗师会对前意识进行工作。
前意识是稍加注意就能意识到的东西,这里是指稍加注意就能意识到的体验。
咨询中最重要的是帮助描述原发的情感部分,但有的来访者连继发的感受都搞不清楚的。
这种感受是不变的,但会被遗忘,相当于压抑,潜抑或分裂了。
分享2:主体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主体的体验处在不停的流动当中。
两个人都是主体,这两个人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的存在都和主体间性的互动有关。
所有疗法都有主体间,主体间观点可以用于不同的疗法当中,主体间理论很接近人本主义的观点。
主体间性的暴露比传统精神分析多,主体间性治疗师会与来访者分享自己感受,努力理解问题所隐含的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达到主体间性。
主体间不强调知识水平,调用的是自动化的反应,就象骑自行车一样。
咨询师要有足够的开放和内外一致性,主体间治疗师强调治疗师和来访者同时保持开放。
强调超越各个学派的元理论,强调一个人是带着其个人特点的,反对把一个人物化作为客体去描述。
两个主体互相开放的互动,在互动中治疗师注重微观的部分。
强调训练内功不是招式,和来访者互动当中句对句的能力。
依据操作性的概念和来访者互动,感受性保持开放。
出现阻抗时,不要和来访者对着干。
对出现阻抗的,不要突破他的阻抗,而要顺着阻抗去理解,理解那是来访者的自我保护,科胡特的观点如此。
个体是由许多体验组织起来,有不同的体验组织,与人互动的模型不可预料无法预测,在实际互动中模型自然显现出来,帮助他澄清这种模型,表达体验的方式,从潜意识到意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主要采用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方法。
纵向研究是对同一组人的发展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能够提供对个体发展的深入理解。
横向研究是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发展进行比较,帮助研究者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
2.遗传与环境的互动:发展心理学强调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互动作用。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基本特质和潜力,而环境刺激则通过亲子关系、社会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对个体进行塑造。
3.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培根斯基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冲突。
个体需要成功地解决这些任务和冲突,以达到心理和社会的成熟。
4.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个体在满足一个层次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5.神经发展:神经发展研究认为,个体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在不同阶段会经历显著的发展变化。
例如,幼儿期是大脑建立连接的关键时期,而青少年期则是大脑整合与塑造的关键时期。
6.語言和交流发展:发展心理学研究了人类语言和交流的发展。
例如,婴儿通过模仿和反应来学习语言,而成年人通过内化语言来进行思考和自我对话。
7.社会化和情感发展:个体的社会化和情感发展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例如,亲子关系对婴儿的身心健康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8.认知发展: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例如,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经历了从感知到操作、具象到形式、具体到抽象的阶段。
9.文化差异与发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同的挑战和需求。
发展心理学研究了文化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以理解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高危儿童和发展障碍:发展心理学也关注那些处于高风险环境中或有发展障碍的个体。
研究表明,及早的干预和支持对这些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澄清对自体心理学的几个误解徐钧

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的一种新发展,不过对于自体心理学由于许多与客体关系概念的仿佛类似,还有对于自体心理学文献阅读的局限,所以经常引起误解.这里就几个经常出现的一般误解作一个简单的澄清。
1、自体心理学的发生来源于自恋型人格障碍(DSM所定义的)——这是错误的。
这里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并不是指DSM所定义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而是指一系列自体缺损的自恋型症侯群。
在科胡特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或自体缺陷疾患定义中,它除了DSM所定义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还包括神经症,也包括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甚至反社会人格障碍等等。
2、科胡特仅认为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传统的一个补充。
——否定,这不是全面的。
这是把科胡特有利传统精神分析的观点断章取义拿出来说的原因。
按照科胡特著作中观点的进展来看。
在1971年的著作中,他还作为一种技术来讨论自体心理学的某些理念,但自体心理学可以说还没有正式被提到议事日程。
在1978年的著作中,他发展出自体心理学的框架,提出有五种自体缺陷,包括部分神经症等等的治疗。
这时候他主张传统精神分析和自体心理学平行互补的理论观点,也就是以上认为的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传统的一个补充。
但到1984年出版的他的遗作(科胡特逝世于1981年11月)中,科胡特已经很明显的驳斥了传统精神分析诸根基性概念——俄底浦斯情结等,也不再使用超我等等概念。
在科胡特看来,俄底浦斯情结的形成并不是人类的先天性宿命,而是不善于养育的父母之于儿童自私且没有耐心及其不神入的不良后果。
如果父母居然在家庭的孩子、父、母的三角关系中竞争,正如那个希腊故事中所阐述的,那对父母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能自私的准备杀死和抛弃亲生孩子,这是一种对于自体胜任感的伤害性行为。
这一不神入自体客体,导致孩子的自体胜任感的崩解,随之而起的就是暴怒和衍生的攻击行为。
所以俄底浦斯情结绝非人类命运必须面对的诅咒,而是某些无法神入的人类在家庭中扭曲关系的后果。
俄底浦斯情结在自体心理学看来,绝非所有神经症的源头,而最多是少部分神经症的原因。
徐均-19分支介绍--动机系统学派

19-自体心理学分支:动机系统学派科胡特之后自体心理学发展,由经典自体心理学发展出的一个新的--动机系统学派或者叫动机激励学派。
这是在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之后发展出来的(1990年前后)一个学派。
他的创始人是一位很著名的精神分析家,他最早是自体心理学的合作者,也对自体心理学有许多推动的--李西恩伯格Lichtenberg。
他早期是位医生,他二战的时候服役于美国海军,之后再美国马里兰大学就读,后对精神分析很感兴趣并接受了精神分析。
他当时遇到了他的第一个分析家海伦,当海伦给他做分析时,他的整个体验都很好,他对海伦也有强烈的理想化移情,整个分析进展的很顺利,但是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海伦因为怀孕的并发症忽然去世,所以分析突然断裂,这也是一个创伤。
在之后跟另一个分析家里瓦尔德进行分析,但是那个分析家对海伦有竞争,评价海伦这个分析家,这让李西恩博格对这个分析家感觉很不好,这之后就暂时停止了分析。
直到后来他又找到另外一位分析家(大概三四年之后),叫安德森,然后通过安德森进行分析,之后在巴尔的摩华盛顿的精神分析中心开始接待病人,那个时候是1970年。
在1970年之后自己独立开业。
当时1971科胡特的《自体的分析》出版,当时费城有份报纸想请人对科胡特的书写书评,偶然的机会,李西恩伯格被邀请写书评。
他开始就注意到科胡特的观点,之后呢他和科胡特认识。
有一次科胡特正好去华盛顿去旅行的时候,李西恩博格正好写完这篇评论,写完评论后他带着这份书评去见了科胡特,当时科胡特很坦然接受了李西恩博格书评的内容。
李开始去的时候很忐忑,因为科胡特当时是全美甚至是全球都很知名的分析家,而李当时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分析师。
两周之后李被邀请参加科胡特著作的研讨会,但是科胡特在研讨会当中对自己书中有评论的一些观点,其中也包括李写的一些评论观点都进行了回复,并给了李一些启发性的重点。
在这场研讨会之后,李在他的自我分析当中,运用自体分析的观点领悟到之前一直没有领悟的一些问题。
徐均-01自体题解

第一讲自体题解围绕概念,历史定位,自体心理学的最重要的临床的概念和现象、对应,实现技术,自体心理学的新发展科胡特为主的经典学派的内容,包含一些自体的主体间性学派和动机学派。
自体心理学当代正统精分的一大学派,当代精神分析里,自体心理学和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平行的精分学派,在北美和澳大利亚新生的学派,最近十多年在中国新生。
1999年在中国最早的,由苏晓波和贾晓明的《精神分析的圣经》《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其案例》带过自体心理学。
韩岩老师的带动,在自体心理学特落的学派。
2001年2002年引进的图书,2006年华东师范史特路罗的自体间性,和自体有很深的连接,在中德班有教学,2006、2007年有教授自恋和自体的框架,受到北美的,德国法兰克福的影响。
2008年2009年美国欧洲的学家来到教学,2006年武汉中德医院徐均的教学。
自体self,在中文中不常用,在汉语的系统里面是比较罕见的,最早的翻译来自于台湾的版本,科胡特的三本著作中翻译成自体。
在中国文献的检查中,最早唐三藏的著作中。
当时使用的时候,中国有些学者对这个词比较陌生,有些人直接翻译成自我,但是这个词翻译成自我就会产生误解,因为精分EGO也是自我,为了区分,台湾的翻译的学者就用了自体。
中国大陆一开始使用自身心理学,这个是由蔡飞博士(自身心理学,翻译成自身)。
自身是蛮接近SELF,但是使用自身有疏漏,英文比我们翻译自身的含义更广阔。
科胡特并没有特别重视SELF这个词,最早重视EGO,两者是有区分的:自体在使用EGO这个词是基于概念性的差异,1)EGO更多的是作为功能性的,是一种结构:功能包括看、听、运算能力、计算、筹划、策划、客体关系能力。
在佛洛伊德晚期的一个学生,也是科胡特发展自体心理学的一个老师,海因茨.哈特曼,使用EGO的时候确定为各种功能的总集。
在佛洛伊德晚年注意在EGO的组织内部有SELF的表象和客体表象是类似的,比如做梦的时候里面有一个人,有一个自己,我在梦里面讲课、听课,会感觉自己穿着什么衣服自己是什么人,这就是所谓的自体的表现,SELF在佛洛伊德晚年所使用的一个意义。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它涵盖了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理、认知、情感、社会和人格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以下是对发展心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组个体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了解其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过程。
这种方法能够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但也存在研究时间长、样本流失等问题。
2、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的个体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其优点是研究时间短、效率高,但难以揭示发展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
3、聚合交叉研究聚合交叉研究结合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的特点,先对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在一段时间后对同一批被试进行纵向追踪。
这种方法可以克服纵向和横向研究的一些局限性。
二、胎儿的发展胎儿的发展从受精卵开始,经历了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三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母亲的营养、健康状况、情绪等)都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母亲在怀孕期间饮酒、吸烟或接触有害物质,可能导致胎儿出现生理缺陷或认知障碍。
三、婴儿期的发展1、生理发展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身体迅速成长,身高和体重不断增加,大脑也在快速发育。
他们逐渐掌握了抬头、翻身、坐立、爬行和行走等动作。
2、认知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他们逐渐发展出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明白物体即使不在眼前仍然存在。
3、语言发展婴儿在 1 岁左右开始说出第一个词,然后逐渐增加词汇量,掌握语法规则。
语言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父母与婴儿的交流互动对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4、情感和社会发展婴儿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之间形成依恋关系,安全型依恋有助于婴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婴儿也开始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并逐渐学会与他人互动和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自体的发展心理学无论哪派精神分析,都会牵扯到发展心理学,每一派精神分析在分析汇总都会涉及到童年的发展,一旦涉及到童年的分析意味着需要熟悉发展心理学。
每一派精神分析都有自己的发展心理学。
比如自我心理学的8个阶段;客体关系本身有许多学派,每一个小的理论都有自己的发展心理学,克莱因的偏执分裂到抑郁心位;佛洛伊德的口欲期、肛欲期、性期、潜伏期、生殖期;温尼科特的,拉康的观点等。
发展心理学实际上幼儿养育的心理学,每一个分析家都需要理解来访者的早年,早年人格养育失败的问题或者创伤的问题,这种创伤就会因为发展方面的受挫。
有更多的了解才能真正理解病人和理论。
自体的发展心理学的图:在科胡特对来访者的理解中,科胡特会强调一个自体客体的概念或者自体客体经验这个概念,这个是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是发展的核心。
是和自体这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如果你一定要强调自体心理学是强调关系的话,虽然自体心理学家不这么认为,自体心理学重视的是自体与自体客体的这种关系。
一个人内在和一个人内在之间的关系。
科胡特把早期的自体客体的关系成为原始的关系一种古老的客体,这种客体就像自己的一部分一样,就像一个婴儿在小时候想要吃的时候就模模糊糊有一个人立即满足他的要求,当给予他回应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很原始的自体客体。
在自体客体发展中,科胡特对来访者的理解是基础于的哦罗伊德的观点。
早期是一种全能自恋的观点,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而存在的,他本身是对自己充满活力和支柱的,也就是全能性的支柱的。
在这个部分力,整个宇宙似乎就只有一个人一样。
全能自恋社会适应是比较弱的,稍有不满足就会崩溃马上会哭会闹,这就是一个婴儿出现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给予他的关注会增强他的自体感,一个婴儿就随着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他足够的关注,他就会慢慢感觉到自己比较实在的体验,而这种自体感也会慢慢的稳定。
就像我们抱婴儿,有的时候会有压力,越健康的父母抱孩子的时候会有一个失窃的压力,有的时候会抱的送一些,有的时候会抱的紧一些(这个时候孩子会感觉到蛮好的,就觉得被父母抱紧了,孩子就会感觉到一种实体感)。
婴儿早起会抚触练习,抚触婴儿的背等也会让孩子体会到一种自体的存在。
温尼科特说,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的眼中看到自己。
这就是婴儿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
在婴儿的发展中也伴随着一些延迟满足,或者是在全能需求未必得到回应,这个时候,只要是恰好的偶尔的,对婴儿来说,这个部分会让婴儿理解到外在的世界和内部的需求是不那么一致的。
婴儿最早的感受是外部提供的和内在的需求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完全接近一致的追求,就是对自体客体的追求。
随着成长,婴儿会发现到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一致的,随着这种不一致越来越多,只要这种不一致不是创伤性的,不是大跌眼镜的,对婴儿来说就会形成对世界的基本适应感,就会形成外部世界和内部自体的世界的差异,这种差异婴儿就会随着母亲有时候不在,通过回忆母亲在的时候对他的关注,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内驱性,增强自己的自体胜任感,在这个时候,婴儿就发展出一种自体,叫核心自体。
核心自体在科胡特的观点里是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自体感,最早的全能性自体是在0~8个月,主要是共鸣性的,在当代的依恋研究中,0~8个月中孩子的依恋的特点是和父母有共鸣,如果是父母精神病人或者主要养育者是重度抑郁症,那孩子和母亲之间的互动就很糟糕。
一般的人看到孩子时,特别是当婴儿对我们笑的时候,一般都会不由自主的笑起来。
(叫成人的婴儿社会化行为),通过这种行为我们的种群可以延续,如果是重度抑郁症养育者的话,孩子通常是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回应,婴儿通常会有一种强烈的窒息感,如果被抑郁症的母亲抱在怀里,母亲完全没有任何回应,孩子会由崩溃哭闹到窒息。
8~1岁左右,核心字体就开始慢慢凝聚起来。
开始有自我清晰的认识了,这个时候婴儿具有内聚性,但是这个时候内聚性不够强大,还需要稳定的依恋让孩子能够确认这种基本的关系,核心自体发展过程中,和依恋是有直接关系的,依恋会涉及到自我安全感,依恋发展到24~30个月的时候结束,但是在十几个月开始孩子的核心自体完成,依恋感觉慢慢稳定下来,有时候父母离开一会孩子也能够抗住这种感觉,在这个时候孩子就发展出一种独有感觉就叫做夸大自体(中性词,科胡特开始的时候用的是自恋的自体,后来用夸大的自体/有企图心的自体更能说明问题)。
夸大自体的表现:婴儿在有一些表现,有的时候会把很小的东西比如小西红柿和大西红柿捏在手里一下撕碎,然后使劲扔在地上。
在这种方式表现的时候,婴儿是不是在攻击呢?不是。
只是在展示自己的胜任感和能力。
为什么会有这种破坏性行为呢?婴儿没有我们成人的价值观,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的价值观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是并没有所谓的浪费的价值观。
科胡特把这类观点称之为成熟的道德主义/成熟的现实主义,这样的观点是对儿童不共情的,没有站在儿童的主体位置,因为这个时候儿童就完全乜有破坏的意思,只是觉得好玩,展示他的胜任感,觉得世界被他控制了。
比如婴儿会搬很重的东西,但不一定搬得动,有的时候搬动了就会表现出来很高兴的样子,虽然这种搬东西对他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婴儿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现,这种也是所谓婴儿的夸大自体的感觉。
比如想要一些东西,让妈妈尽量给,当他们进入儿童期会吵的越来越潮,这种愿望会转化为希望被关注的愿望,比如婴儿在走路的时候,时不时的会过来和你说话,或者在地上爬的时候会看你一眼是不是在关注他,还有就是看你怎么对待他的等,这些都是寻求关注,这中寻求关注的表现科胡特用了一个词‘镜映的需要’,成人能够理解孩子的需要,给予孩子的一些回应就是一种自体客体的经验,当孩子回头看了父母一眼,父母在这个时候也一回头看见了孩子,像孩子笑或者抱起来孩子,孩子就会觉得一种胜任感和被关注感。
这中感觉就叫夸大自体的自体客体经验,也可以叫镜映的自体客体经验。
在稍大一点也是会有,比如幼儿园时孩子穿了什么衣服让你看,小学时读书,学了一些东西和你说等,这些情况也是需要寻求关注。
反例,‘你不能骄傲哦’-这里面是不具有自体客体经验的;‘你要每一个都考100分’-对孩子夸大自体的打击,完全体会不到共鸣性的同频的共振,打击的自体会被压抑,压抑到潜意识中-如果正面无法表现的时候,就会以一种变形的方式来表现-以一种症状的方式表现-就会成为基本症状,让孩子往往无法承受,包括成人以后也会造成影响。
得到的只是成就,而没有体验。
一两岁开始到三四岁,三四岁后有新的夸大自体的发展。
如果发展的健康,父母能即使的回应,父母通过有选择的,孩子通过延迟满足和恰好的挫折就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理想化自体,孩子在发展夸大自体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夸大自体不够力量,就会把对自身的夸大自体投射到父母身上,认为父母是具有那种超级力量的,这个时候就成为理想化父母影像或者理想化自体,也会有一些动漫的人物。
孩子会喜欢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当孩子觉得自己力量不足的时候,父母就成为孩子力量的补充部分。
比如之前的‘我爸是李刚’,对孩子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成人就是一个问题。
科胡特说有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理想化是好的,但是过度的理想化,没有恰好的挫折对于他理想化自体的逐步的修正的话,对孩子也是不利的。
我们不要有意的去打破孩子的理想化,孩子的理想化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进程,突然的去打破的话孩子一方面接受不了,另一方面会造成一种伤害。
理想化在生活中最主要是在养育者身上,有的时候孩子很崇拜父母,理想化的失败也会造成压抑,比如父母在孩子理想化过程中,孩子突然注意到父母给予的是一个失败的理想化或者父母一下失败了或者是父母做的事情不怎么样,这会让孩子对父母理想化的失败,这种失败可能会造成孩子理想化的断裂,造成无法投射的力比多压抑到潜意识中,成为未来治病的基础。
比如一个女孩子对父亲的理想化在早年的发展中失败,可能成年后会过早结婚,或者在家庭中往往找的异性是比自己年纪大很多的,和没有结果的异性恋爱。
孩子随着自己的长大对现实的理解越来越多,也会慢慢的认识到父母的能力有限,比如父母有时候去买东西发现真的没有足够的钱等,都会对孩子形成恰好的挫折或者是延迟满足,也会由儿童向青春期发展中认识到父母和自己是一样的人,对父母的过度理想化慢慢消除。
随着发展的进行,由核心自体、夸大自体、理想化自体,到孪生自体/另我自体-更成熟的位置,接近俄狄浦斯期,孩子找到一种伙伴,有的时候是次要的养育者比如爷爷奶奶;也有的时候是小朋友,伙伴等。
比如和爷爷奶奶一起包饺子,也有的是自己拿着面粉玩,这种就是另我自体,这种需要就是密友需要。
在一起有些伙伴,自己有一些秘密活动,这些都是密友自体,有的时候幼儿园、小学的同学;密友自体比夸大自体和理想化自体更具有现实性,在有的观点里面,就觉得密友自体不重要,在科胡特的观点里面觉得很重要,是发展的很重要的位置,在M有字体的过程中,是一个对婴儿儿童来说很重啊哟的发展过程,科胡特认为一个人的技能和才智的发展就是来自于密友自体作为基础的,在密友自体中孩子可以有很多伙伴技能,就像小动物一样,小狮子老虎等都会和小伙伴之间打架,通过打架来学习捕猎技能,对于儿童来说,也是这样的。
比如对于男孩子来说通过打架、游戏来学习男性技能,女性通过办家家或者玩洋娃娃这些方式来学习女性技能。
有的时候孩子还会像三四岁的孩子给旁边的人讲故事,这种情况下也是参与到看护者的角色里,有的时候会看到更小的孩子或者是洋娃娃,这是一种技能的学习。
有的时候也是知识的分享。
这是所有的密友自体的位置。
有的时候也会发生密友自体被打断的情况,比如长辈的去世,或者说孩子一下搬家和小伙伴分手等,这种情况一定有,就看父母怎么去理解,能够帮孩子说出这些体验,就是有益的;如果父母是忽视的甚至是贬低的,‘这有什么呢’孩子的感觉就十分不同,就会构成一些压抑,并不是所有压抑都是坏的,压抑太多总是不好的。
自体的四种需要:融合的需要-核心自体、全能自体;镜映的需要-夸大自体;理想的需要-理想化自体;密友的需要-孪生自体/另我自体。
由渐进的延迟满足和恰好的挫折慢慢的建立和构成,这些需要慢慢会更具有适应性,同时保持活力。
夸大自体-企图心、雄心理想化-人生的理想密友-才智、技能这些自体的发展和需要当被压抑的时候,在未来的临床中,这些需要表达出来的时候,突破是潜意识的防御,出现在前意识的位置的时候,这些需要就是移情,这种移情就是理解来访者、给予来访者诠释的重点。
当代的波斯顿小组、依恋研究、丹尼尔斯屯等,对自体心理学丰富了更多的内容。
《母婴关系和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性》提问:1.碰到产后抑郁的母亲不是问题,因为很多女性有产后抑郁。
如果面对孩子还是能够回应孩子就不够成问题,或者是有次要的养育者能够补偿进来更好的回应孩子;极端的情况是母亲是产后抑郁而且是重度抑郁对孩子的回应很稀少,旁边的辅助养育者也无法填补这一部分的时候,才会造成很严重的创伤,这种创伤一旦造成,当然是可以修补的,之后对孩子也适度的关注,这种关注随着发展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