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 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一教皇的权威
• 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 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 除授职礼外,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 的。生活在西欧社会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 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必须在这 一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人的一生,从出生 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甚至连 日常生活吃饭,都在宗教的控制之下。各种习俗 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
一 教皇的权威
教皇和教会在宗教领域具有绝对权威
一 教皇的权威
• 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他们的一切(肉 体与心灵)全部被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生 活是苦闷的、是悲哀的、是压抑的,他们 不能有追求,不能有自我,不能有思想。 他们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总之, 生命的一切都是为了上帝,或者说是为了 上帝的代表教皇和教会而活着。罗马教皇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 那么怎样赎罪,使灵魂得救?罗马天主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 “义人”的含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 • “因行称义”的含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订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 圣礼制度,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 • 灵魂得救的途径: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服从教会、遵守 教规、购买赎罪券(自我惩罚),进入修道院是最佳途径。每个人都 应该过苦行僧的生活,不应该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一个生活在西欧的 天主教徒,要经常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听从教会的各种安排, 还应该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教会,通过这种不断的赎罪,以求得灵魂 得救。 • 教徒是否能得救,关键在于他是否听从教会的安排,遵守教会的各种 规章仪式。 • 在“因行称义”说法中,教会扮演什么角色? • 灵魂能否得救的关键地位。(遵守教会的制度) • “因行称义”这种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 实质:精神独裁。把教徒紧紧束缚在教会的控制之下,听命于教会的 安排和统治。在这一主张下,人们失去了个人自由,教会、教皇的权 威地位得到强化,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全国各地2015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含解析)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1.(2015·北京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考点】宗教改革【解析】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材料中1521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这幅画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A项正确;材料与“赎罪券”无关,故B项错误;这幅画意在提倡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宗教改革,而不是倡导宗教宽容,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5·安徽文综·20)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考点】宗教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解析】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虽然后来扩展至西欧等地,但是中心区主要在意大利,这种结构与图片不同颜色构成的区域分布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图片中出现“教皇国”,可以看作是一个关键信息,据此出发,罗马城所在的淡黄色分布区域、以日内瓦为中心的绿色地区、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偏北的深黄色地区分别对应传统天主教、加尔文教和其他新教的势力范围,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高潮是在法国,这与图片所示侧重点不符,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接着扩展至法国、美国等地,与图片不同颜色标示的示意结构不吻合,故D项错误。
【答案】B昨天我所在学校期中考试成绩,有个别同学考的不太理想,跟我发微信,自己在期中考试前已经非常努力的做题了,但最后的成绩却很差。
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很努力,却始终考不出成绩,问到底如何才能学好物理?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讨论以下,努力和好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成绩?答案是否定地!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有学生24小时不断地学习就得保送清华北大;中国足球只要训练的足够刻苦,就一定能踢赢巴西;我作为老师只要足够的努力就能当上教育局局长?很显然,努力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在努力和结果之间,还有存在一桥梁,那就是方法。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 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
课标要求
• 1、知道马丁· 文主义的含义。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 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圣彼得 大教堂
材料1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 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冲 破教会的垄断和束缚。
2、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阅读材料:
⑴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 材料一 :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 ⑵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 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 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的分裂、落后,使 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统 得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 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 常尖锐; 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 ⑶同时没有强大的王权,反倒有利于各种反 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 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计 教会思想的存在。
宗教改革的 性质?
宗教改革的 历史意义?
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性质:在宗教外衣下的资产阶级反天主教会反封建
的社会运动
本课小结
天主教 日益阻碍 欧洲资本 主义的 发展 马丁· 路德的 “因信称义” 宗教 改革 新教摆脱了 罗马教廷的 控制,推动了 资本主义的发 展
加尔文的 “先定论”
知识结构
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
具体体现:森严的教阶、繁琐的仪式、僵 化的教规、贪婪的敲诈
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经济(根本原因)
政治(主要原因)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
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思想的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一个?梵蒂冈城国——教皇国,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
今天虽小,但中世纪的的教皇国势力很大。
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究竟有怎样的权威?展示——“卡诺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
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
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
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讨论:是欧洲中世纪王权屈从于教权。
(教权强于王权)投影:教皇英诺森三世说过这样一句话:“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的势力受到削弱从何时开始的呢?宗教改革。
讲授新课:情景一:教堂门前的大字报1517年10月31日,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聚集起了更多的人,他们不是来做弥撒的,而是来看教堂大门旁边贴出的一张文告:“关于赎罪券的效能......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教皇贪婪爱财的欲望......”“教皇在一切富人中是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伊朗高原米底国王的还要多,为什么他自己不出钱造教堂呢?为什么要穷苦百姓筹集募捐呢?......” 教堂里的神父挤进人群,看到文告的作者署名“马丁·路德”,他立即去向主教报告此事。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2015

• 8、有人说,中世纪的‚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 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但后 来的人们已经拥有了‚直拨上帝的‘热线’了‛。出 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 A.天主教会被打倒 • B.人们不再信仰上帝 • C.上帝已经不再是人们膜拜的对象 • D.出现了因信称义的宗教主张
3、在哪些领域进行? 思想、社会
实质: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天主教会 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
分析宗教改革的意义? 过客留言
楼主 路德:教皇没有权力赦免罪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皇的权威,使人 过,这一权力属于上帝! ^o^ 摆脱了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 2楼 加尔文:顶楼主!你让我们得 思想:宣扬了人文主义, 到了更多个人自由,我可以放开手 促进了思想解放。 脚干工作了,马哥,我爱死你啦。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发展 政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
资产阶级
获 得
资本主 义发展
要求
阻碍
自由
天主教会的 宗教特权
改革
资 料 卡 片
马丁路德(1483— 1546),德国宗教改革 运动的发起者。少年时 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 18岁时进入爱尔福特大 学学习法律。1505年, 在父母朋友诧异的目光 中,他断然放弃学业, 当上了修道士,曾于 1510和1511年两次访问 罗马,目睹了罗马教廷 的腐败,这促使他改变 了对天主教会的传统看 法,并从事于宗教改革。
君主可处罚教士甚至教皇
改革深入-----加尔文改革
结合教材和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是 如何继承和发展马丁· 路德思想的?
矛头指向 继承 思想主张 发展 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 信仰得救
把“信仰得救”发展成为“先定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三单元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共29张PPT)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练习巩固
2.16世纪以前的欧洲,当你问:“你是什么
人?”,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家族的。”;16
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天主徒”或“我是
新教徒”。18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国
中世纪的火刑柱
思想:垄断人们的意识形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领域 必要性
可能性
经济 政治
最大的封建主 教权高于王权,腐败
文化 禁锢思想
导火线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讨论:15-16C 转型下的欧洲
例2材料1 “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 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追求 发财致富的梦想受到教会轻商思想的严重阻碍。
中学西渐
同时传教士又把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带到欧 洲,为启蒙运动提供支持,形成中学西渐。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例4材料1 宗教改革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收教 会财产出售给贵族和租地农场主,得到土地的人 往往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这部分教会土地 的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兜售赎罪券
经济:欧洲最大封建主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材料2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 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 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问2:据材料可知,教皇与国 王的权力如何?
卡诺莎之辱
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文化史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具体体现:森严的教阶、繁琐的仪式;僵化的教规、贪婪 的敲诈
2、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 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二、宗教改革运动
(一)马丁.路德改革(德国) 1、直接原因:
1)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2)教皇向教民兜售赎罪券
2、改革内容:
1)主张“因信称义”学说,认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2)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卷功效微不足道, 只要内心真成悔罪,就能赦免 3)创立反对罗马教皇的新教 《马丁路德教》
真题练习三
(2013广东学业57).欧洲中世纪的绘画作 品中很少留有作者的姓名,但到文艺复兴 时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 留下签名,甚至将自己的形象绘入其中。 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A.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B.对 宗教权威的认同 C.对教会腐败的批判 D.对 现实生活的逃避
真题练习二
(2010广东学业57).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 《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 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 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 )
A.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职业 B.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不信仰宗教 C.教士的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 D.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
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追求平等;加强资本积 累; 惜时如金
(二)加尔文改革(法国) 1、直接原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
家先后接受新教。
2、改革内容:
1)出版《基督教原理》,反对 上帝预定获得永生和成功的人,他的 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否定教皇 内心充满对上帝的信仰,而他的道德行为、 权力,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 宗教生活、日常工作等必定是具备勤奋、友 得救.(称新教百科全书 ); 【问题探究】联系加尔文先定论谈谈你怎样 爱等美德(善功)。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 理解“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 成先定论 ; 把劳动、放贷生息、聚敛财富说成是教 徒获得上帝恩宠的唯一手段 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 建立不受制罗马教皇的政教 合一的加尔文教; 4)创办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 加尔文
第13课 挑战教皇权威

D
• 2、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 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说明 •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 C人文主义在意大利兴起 • D通俗的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C
• 3、“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 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信仰即可得救 •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主张因行称义
甲: 上帝是不与油嘴之 乙:每个教徒,只要自己 人直接交往的,只有 面对《圣经》,真诚 在我们教士的主持下, 忏悔,就可直接与上 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 帝心灵沟通,无须你 音;否则,就要受到永 们所谓尊贵的教士, 世惩罚。 凡信徒皆为祭司。
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
1)核心:“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 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马丁·路德观点与人 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
路德新教容许个人 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 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 和个人主义因素,人获
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 自主权.带有资产阶级倾
向,人文主义思想。
练一练
• 宗教改革前,有关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 样一种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归 上帝,凯撒(泛指皇帝)归凯撒。这种认 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 C教皇的权力一直大于皇帝的权力 • D教皇的权力在下降,皇帝的权力在上升。
材料: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堕落
《主教的俱乐部 》油画
欧洲在16、 17世纪时候,教会 把他们尊崇的圣人 不当人看:随便拿 一块破毯子,胡说 是基督用过的,随 便找一块破头巾, 说是圣母玛利亚戴 过的,最无耻的是 用猪,羊等畜生的 骨头冒充圣彼德的 遗骨,5个金币出 售一块。至于用一 堆鸡毛冒充天使的 羽毛出售,他们就 更不难做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7年,路德在维登堡教堂大门上 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甲:人生来是有罪的,
乙:只要虔诚地信仰
只有尊崇上帝,忠实
耶稣就可灵魂得救,
地履行七种圣礼:
无须经过烦琐的仪
洗礼、圣餐、悔罪
式。这些仪式中,
等,通过苦修才能得
除圣餐外,皆是糟蹋
到上帝的恩典。1表谁.他的们观各点代?钱 可财 废的除多。余之举,皆
资料卡片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原罪 救赎
原罪:原罪是人类始祖亚当 和夏娃违背上帝命令偷吃禁 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 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 的根源。 救赎:人类因有原罪而无法 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 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 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 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 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
德国:德国四分五裂,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导火线:1517年教皇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 引发宗教改革。
性质:宗教改革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罗马神权 统治的思想和社会运动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517年马丁·路德针对教皇 兜售“赎罪券” ,在教堂
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 纲》,痛斥了“赎罪券”
实质是上为帝加强 罗马天主教会 的绝对权威, 是为神封职建人宗员教 神学的精神垄 断服务信的徒
否定了教皇上和帝教会的 权威,使人获得精神 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 权,体现了人文主义 色彩。
信徒
如何理解路德因信称义主张的潜台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思维整合
1.开始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思想主张: (1)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2)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即可赦 免。 (3)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结婚。 (4)每个基督徒有权阅读《圣经》。 3.意义: (1)性质: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人文主义的体现:使人获得了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 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欧洲宗教格局的变化:改革后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 舞台,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2. 二者主张
甲:上帝是不与 有何不同? 乙:每个教徒,只要
油嘴之人直接交往 的,只有在我们教士 的主持下,才能聆听
自己面对《圣经》, 真诚忏悔,就可接 与上帝心灵沟通, 无须你们所谓尊贵
到上帝的福音;否则,
的教士,凡信徒皆
就要受到永世惩罚。
为祭司。
我的信仰教会做主 天主教的因 行称义
我的信仰“我”做主 路德教的因信称义
基督教 (诞生于1C的罗马帝国)
第一次分裂(1054年)
天主教(西派) 东正教(东派)
第二次分裂(16C)
路德宗
天主教 新教(宗教改革的产物) 加尔文宗
英国国教
世界基督教徒约有 21亿(其中天主教徒约 11.3亿,新教徒约6.8亿, 东正教徒约2亿多)。 天主教译名始于明朝, 又称公教 。在基督宗 教的所有公教会中,罗 马天主教会的会众是最 为庞大的。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 卡 诺 莎 之 辱 ”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 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教皇英诺森三世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 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 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 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材料六
教皇出行和出售赎罪券
导火线:1517年教皇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 民兜售,引发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背景
思维整合
政治: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教权高于王权;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天主教会 的束缚。
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 用。
材料二: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 用金钱买到。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 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 当选的。
政治方面:
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教权高于王权;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
材料三 :14——16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 展,资产阶级力量成长。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 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资本主义蓬 勃发展的趋势背向而驰。
关注热点 聚焦全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内容:
掌握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知道宗教改革 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含义。
关于宗教
宗教不同于迷信。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 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
世界上首世界天主 教的中心, 而且是全球8亿多 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圣彼得 教堂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 教堂。梵蒂冈将一个宗教的神 奇演绎得美轮美奂。
资料卡片 — 教阶制
上帝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教阶制是基督教逐渐形成的 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信徒
耶稣
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拿撒勒 人耶稣创立。他是上帝的独生 子,为圣灵感孕童贞女玛丽亚 而降生;他曾行过很多神迹, 让瞎子复明,跛子行走,死人 复活,但是因为犹太公会不满 耶稣基督自称为上帝的独生子、 唯一的救赎主,把他交给罗马 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 第三天复活,显现于诸位门徒, 复活第40天后升天;还会于世 界末日再度降临人间,拯救人 类,审判世界。他被12使徒中 的犹大叛徒出卖并受难,受难 日为星期五,最后的晚餐连耶 稣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 人们忌讳的数字,并且与星期 五一起视为凶日。
经济方面: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四: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 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 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 放的作用。
德意志,你在哪里?我找不到那个地方!——席勒
材料五:对于罗马教皇来 说,意大利是它的老巢, 法兰西和西班牙是两个动 辄诉诸武力的超级大国, 英格兰又远在海峡彼岸鞭 长莫及,因此只有积弱不 振的近邻德意志是可以任 意欺凌压榨的最佳对象。 教会巨大的财政开支在很 大程度上要靠老实的德国 人来支付,德国被称为“ 教皇的奶牛”。 德国:德国四分五裂,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