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实的虚拟——与陈志良先生探讨
虚拟实践与虚拟实践教学

虚拟实践与虚拟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校“两课”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新增的虚拟实践内容,在明晰虚拟实践是一种新型的独立的实践活动形式基础上,结合虚拟实践的基本特征,理论联系实际,探讨了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虚拟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
标签:虚拟;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教学21世纪以来,由于实践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受到现代哲学普遍诉求的影响,实践问题逐步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同时也引起了不少的争鸣,实践的基本形式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拟以现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的虚拟实践及其虚拟实践课堂问题,来探讨虚拟实践的这一新形式。
一、虚拟及虚拟实践(一)虚拟(Virtual)虚拟(Virtual)一词在《美国传统词典》的解释是:“Existing or resulting in essence or effect though not in actual fact ,form,or name”,意思是说“虽然不是真实的事实、形态、或名义,但在事实上或者效果上存在或发生的”,即“名不符实”或“实不符名”。
牛津辞典(1989)等将其解释为:“某事物如此逼真,以致在多数情况下可视为真的。
并且,某事物具有所述事物的对应的所有相关的作用和结果,却还没有被明确地认作为该事物”或者说“虽然不是正式或实际存在的,但在实本质上或等价的效果上就是这样;就效果或影响来说,却应该用这样的名称来形容它”。
国内研究者普遍指出虚拟一词最初由邓斯·司各脱从唯名论角度加以界定,其指的是脱离现实内容的形式性的事物概念。
在汉语词典中,“虚拟”一词可以拆分为“虚”和“拟”二字。
“虚”一般与“实”相对,例如,虚假、虚构、虚幻、虚名、虚言等词组中的“虚”字都含有“不真实”的意思;而“拟”字在比拟、拟物、模拟、拟制等词组中,一般表示效法、模仿、揣度等意思。
因此,“虚拟”是相对于“真实”而言的,而“真实”一词的含义具有不确定性和歧义,“虚拟”一词的含义自然也就不确定了。
思维研究的新突破——评陈志良著《思维的建构和反思》

作者: 郑伟建
出版物刊名: 哲学动态
页码: 23-25页
主题词: 思维形式;内在矛盾;自我意识;研究方法;对思维;实践反思;概念思维;辩证思维;反思性思维;行为思维
摘要: <正>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思维的研究感到非常费劲、进展不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特性,在研究的战略上存在着问题。
陈志良博士的新著:《思维的建构和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新颖的研究视角,对思维的本质、思维的内在矛盾、思维的形态演变和发展以及思维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勾画出一幅思维研究的新图景,使思维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该书共分八章:认识思维自己、从行为思维到概念思维、超前性和认识的本质、思维的内在矛盾运动、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论人在虚拟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

从理论上来看,虚拟世界无论是从其存在本体、运行机制还是其
破了现实时空的限制,使信息传递变成了瞬间的过程。人们可以在高 价值定位而言,人在虚拟世界当中都始终是处于主体性地位,但这并
度信息化的世界中随意漫游,把世界连成一个体系,进行自由交往,成 不代表在现实中不会出现人的主体性衰落和丧失的情况。马克思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486,104 页.
变化,较自由地对大量现实素材进行可控的叠加、分解、重组、试探和 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
验证来寻找和发现事物各种新的可能性,甚至使以往在现实中无法展 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这就是说人是与动物不同的存
现的某些可能性或根本不会存在的不可能性,变为虚拟世界中的可能 在物,他来自于自然但又超越了自然,他“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
素的影响,也即人们的一切自然的、社会的“身外之物”都剥去了,人们 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
可以更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选择信息,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性、独 创造条件)。”这就意味着,虽然从人的本性上而言,人必然要成为世
立性。
界的主人,但是主体地位并非作为自然的授予而为人类所有,主体地
一、从其存在本体看,虚拟世界是人的主体性建构
制服装、特制手套、特制眼镜等从无生命的“物”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一
要探讨虚拟世界的本体论问题,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是虚拟世 个动态的有生命的有机体,成了人的世界。
界。虚拟世界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种传感器(如高性能计算机、
二、从其运行机制看,虚拟世界极大地拓展了人的主体性
现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体影像、立 结果,另一方面,他又为人类控制世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提供了
元宇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场域

元宇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场域
黄焱森;程孝良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4)3
【摘要】元宇宙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耦合共生的数字空间,以新的技术、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设了新的场域。
元宇宙赋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样化实践教学资源、智能教育环境、个性化教学定制、实现教学效果精准评价,但也带来了技术成瘾、人文关怀缺失、资本影响教育环境等风险。
为应对元宇宙赋能过程中的风险,需要探索教学模式、提高师生认知,优化评价体系、规范数据使用,加强资本管理、完善监管机制,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总页数】3页(P127-129)
【作者】黄焱森;程孝良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实践教学创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r——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2.构建省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赛观感
3.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政队伍角色的冲
突与调适——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冲突——场域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研究》4.新图景与新场域:元宇宙成为职业教育模式的一种新可能5.教育元宇宙场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兴良讲座关于三阶层体系

陈兴良教授:今天晚上很高兴来到北航法学院作讲座。
今天晚上我讲的题目,刚才郑老师作了介绍,就是犯罪构成及其方法论。
当然刚才郑老师介绍的主要是犯罪构成,我在今天晚上的讲座当中,实际上是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犯罪构成,第二个是方法论。
我认为犯罪构成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正是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讨论犯罪构成,才能使我们对犯罪构成的实践价值和理论功能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
刚才郑老师也提到了,我国目前的通说是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这四个要件就是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我国现在传统的刑法教科书都是按照这四个要件来排列,由此建立起一个犯罪构成的体系,把有关的刑法知识,尤其是关于定罪方面的知识都纳入到这个犯罪构成的体系当中来,由此形成了我国目前的刑法总论的体系。
现在这种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并不是我国所独创的,而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从当时的苏联引进的。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在我们国家随着政治上全面向苏联一边倒,在法学领域也曾经出现过一个苏俄化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我国的法学各个领域,都全面地引入、接受了苏联的法学知识,不仅仅是刑法学,包括法理、宪法、民法以及诉讼法等学科,全面地学习苏联。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这套犯罪构成体系被我国学者所接受,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的刑法学体系。
当然我国学者在接受的同时也结合中国本身的立法、司法情况,做了某种本土化的处理,以使这样一个犯罪构成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刑事法治的实践需求。
这当中尤其应该一提的是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苏联著名的刑法学家特拉伊宁的一本书——《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这本书对于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的形成曾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到一个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
随着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法学各个学科都得到了重新恢复重建。
我们以现在为一个时间点,返回去看过去三十年来我国法学各学科的发展,可以看到在其他的部门法学科,无论是法理、宪法、民法还是诉讼法,苏俄法学的影响可以说已经荡然无存,而惟独在刑法学领域苏俄刑法学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主要就是从苏联引进的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仍然是我国目前刑法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框架,在这种框架没有改变情况下,苏俄的影响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深刻的烙印。
虚拟_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_陈志良

[收稿日期] 2000-05-26[作者简介] 陈志良(1945-),上海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虚拟: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陈志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摘 要] 虚拟是数字化表达方式和构成方式的总称,它构成了人类新的中介革命,形成了虚拟现实和虚拟世界,并将导发人类思维和行为框架的转换。
虚拟形成了“真的假”与“假的真”,否定了真与假的传统的二分法;虚拟使间断性转化为新的连续性,否定了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简单对立;虚拟形成了新的整体性,即形成了个体与所有个体直接相关的整体性,否定了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整体性和个体性;虚拟是人类新的生存平台,将成为人类的新的元起点。
[关键词] 虚拟;数字化;中介系统;表达方式;构成方式[中图分类号] B8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20(2000)04-0057-07 虚拟正在改变我们的时代和人与世界的中介方式,它表示人类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表示人类从现实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进入到虚拟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虚拟将成为人类新的元起点。
虚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虚拟是指规则文明,指各种规则的合成、选择及其演化,随着多样化时代的到来,人的行为规则也将更多地虚拟化;狭义的虚拟是指我们时代的数字化虚拟,数字化虚拟正在成为我们时代的主体色彩。
当然,狭义的虚拟是在广义的虚拟基础上的现代发展,是形成数字化平台后人类中介系统的突变。
本文主要揭示狭义的虚拟本身的意蕴,以及其作为人类的数字化中介系统所带来的表述方式和构成方式的革命。
一、从《易经》、莱布尼茨到比特虚拟作为一种中介方式不同于人类历史上的其他中介方式。
虚拟使人类第一次真正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拟世界;拥有了两个生存平台:一个是现实的自然平台,一个是虚拟的数字平台。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然平台与数字平台,相互交叉,相互包含,从而使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悖论之反思_陈志良

尤其是数字化革命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是现时代哲 学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
化的空间, 体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 的共同进步, 体现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进程的统一。 具体表现在:
人文精神是数字化技术本身应有的内涵。因为
) ) ) 人的自由时间的空前增加。数字化时代生
/ 自然科学的确通过工业进入人的生活, 改造人的生 活, 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0。112在人类实践过程中, 科 学和人文是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 科学表征关于世 界和人类存在的事实性知识, 人文则表征关于世界
的动感十足的电子视听世界的同时, 数字化平台却
显增强, 人的个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数字化时代人的生存悖论
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 降低了人们对大自然最本 真的感受力。人们的网际交往频繁了, 现实人际关
早在 100 多年前, 马克思就警示我们: / 在我们 这个 时 代, 每 一 种 事 物 好 像 都 包 含 着 自 己 的 反
现了一种 新的交往 关系 ) ) ) / 网缘 关系0, / 网缘关 的认识深度密切相关的。马克思早就提出感觉的解
系0 是 网民 通过 虚拟 空 间 构 建 的一 种 以 符 号 为 中介 的人际互动关系, 它使人的交往摆脱了物理时空和
放既是实践的又是历史的, 因而把感觉的解放上升 到了与人 的解放紧密相关的高 度。在很多学 者看
富足的同时, 也使人类面临不可逃避的生态危机一 样, 数字化革命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两面性。数字
文精神, 是科技时代人类的精神支柱。它不仅要体 现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类未来命运与归
化技术在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 也使人的全面发 宿的思考与关注, 而且要反映数字化平台上科技发
艺术的数字化“虚拟空间”探究

“虚拟空间”是数字时代视听艺术空间构成的重要体现,这里的“虚拟空间”不同于以往所说的文学的超现实空间、音乐的想象空间,也不同于二维屏幕的空间幻象,虚拟空间在数字时代有着它独特的意义。
要认识“虚拟空间”的内涵,我们先从词义本身说起。
“虚拟空间”由“虚拟”和“空间”两个词语构成。
在汉语中,虚拟由“虚”和“拟”两个字组成,“虚”通常意为假的、空的、不真实的。
一般常用词语有虚假、虚空、虚幻、虚名。
“拟”的常用词组有模拟、比拟、拟真、拟制,一般意为模仿、揣度、效法,或者设计、制作、起草、编写等。
“虚”和“拟”组在一起,常和“真实”“现实”等词语相对,通常认为是“真实”“现实”的对立面。
《现代汉语辞海》中对“虚拟”的解释有两个:“(1)作形容词,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2)作动词,虚构;编造;捏造。
”[1]《新华字典》对“虚拟”的解释也是设想和虚构。
中文词典对于“虚拟”的解释误导了很多人对于“虚拟”的认识,这和长期以来人们对“虚”的理解有关。
我们来探究一下“虚拟”的词源就会知道,把“虚拟”认为是不真实的、虚假的观点是比较草率的。
在英文中,“虚拟”一词用的是“virtual”,而不是unreal (不真实的)、visional(虚幻的)。
在1984年版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中,“Virtual”的意思是“事实上、实际上”,如“the virtual head of the business”译为“商店实际上的老板”,“a virtual defeat”译为“实际上的失败”。
“virtual”最终指向“实”,the virtual head of the busi⁃ness,这个老板或许名义上不是老板,但其实这个店所有的事情都是他说了算,是店里真正的老板,有实无名。
但“virtual”的“实”和“real”的“实”不一样,“re⁃al”是在形式与效果上都是真的,而“virtual”形式上不是真的,但效果和真的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类 号 :N0 3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8 — 9 6 4 0( 2 0 1 5 )0 9 . 0 0 0 6 — 0 3
陈志 良先生在三篇关于虚拟哲学的文章 , 即《 从 方式的构成角度阐述虚拟与现实的对立。但如此定
与现 实相 对立 。现实 的东 西不需 要 虚拟 , 只需 要模 拟 存 事物 的虚拟 ’ 是 一种 没 有脱 离 现实 性 范 畴 的虚 拟 。
和反映。只有现实性不能涉足其 中的领域 , 虚拟才真 这 种 “ 对实存事 物的虚拟 ” 是 否 与现 实 的模 拟 和 反 正发挥 自己的作用 。… ” 在《 虚拟 : 人类中介系统的 映不 同 , 这也值得商讨 。陈先生关于虚拟与现实相 革命 》 一文 中, 陈先生为从定义上区分虚拟与现实,
对 现实 超越 性 的虚 拟 , 即对可 能性 或可 能性 空 间的虚 人对 “ 虚拟” 一词 的定义存在很大差异。陈志 良先生 拟; ( 3 ) 对 现 实 背 离 的虚 拟 , 一 种对 现实 而 言是 悖 认 为 , 虚 拟 不是 思维 空 间 的构 想 , 虚拟不是虚构 , 是 论 的或 荒诞 的虚 拟 , 即对现 实 的不可 能 的虚拟 。” _ 3
对 虚 拟 与 现 实 关 系做 了重 要 补 充 。 “ 虚 拟 作 为 一 种 只不 过是 从技 术层 面 上对 ‘ 虚拟 ’ 一词 的一个 简 单概 数 字化 的存 在 , 对现 实性 的背 离不 是完 全否定 性 的 。
一
括, 并 没有 从 哲 学 角度 说 明 ‘ 虚拟 ’ 的 实质 。从 认 识
特指 用 0 — 1 数字 方式 去表 达和 构成 事物 以及 关 系 , 具
对立 的观点存在诸多疑点 , 笔者希望借此文与 陈先
一
给 虚拟 下 了一 个 明确 的定 义 。 “ 在 我们 的时代 , 虚 拟 生 进 行探 讨 。
、
虚 拟是 理解 虚拟 与现 实关 系的前 提
体地说 , 虚拟是用数字方式去构成这一事物, 或用数 有现实特点的、 真实的数字空间。_ 2 ’ 在《 虚拟 : 哲学
一 一
与 陈 志 良先生 探 讨
史永 荚 史水 英
( 湖 南师 范大 学 公 共管理 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1 )
摘
要 :2 0 0 0 年, 陈志 良先 生在 报刊 杂 志上发 表 了一 系列 关于虚 拟哲 学的 文章 , 引起 不 小震 动 。随 着电脑
网络技术的发展 与普及, 虚拟 已走进人们的生活, 成为当今哲学必须面对 的课题。而陈先生把虚拟与现 实等 同起 来的观 点在 这一 时代 背景 下很 难 成 立 , 从 虚拟 与现 实的 关 系入 手 , 探 讨虚 拟 的存在 , 得 出结论 : 当下 的虚
陈志良认为 ,“ 虚拟 , 就其本身来说 , 无非是数字
个虚拟空间 , 而这 一 虚 拟 空 间 与 网络 、 电脑 、 高科
字方 式 去代 码这 种关 系 , 从 而形 成一 个 与现 实不 同但 化方式的构 成。虚拟通过数字化方式为人类提供 了
一
必须面对 的课题 》 一文 中, 陈先生再次肯定 了虚拟与 技相结合 , 为人类的发展提供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 时代 。 J , ’ 对 于这 一定 义 , 殷 正坤 先生 不 以为然 ,“ 这 现 实是 相对 立 的 , 并通 过 区分 三种 不 同形 式 的虚 拟 ,
般来说 , 有 三种 不 同形 式 的虚 拟 : ( 1 ) 对 实 存 事 论 角 度来 说 , ‘ 虚拟 ’ 首先 是 指一 种 超越 现 实 的创 造
物 的虚 拟 , 即对 象性 的虚 拟 或 现实 性 的虚 拟 ; ( 2)
性思维活动。 J , ’ 可见 , 陈志良先生与殷正坤先生两
现 实性 哲 学 到 虚拟 性 哲 学— — 哲 学 思维 方 式 的时代 义虚拟是否正确 , 尚待讨论 。其次 , 陈先生从虚拟只
转换 》 《 虚拟 : 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 》 及《 虚拟: 哲学 有 在 现实 性 不 能 涉足 的领 域 才真 正 发 挥 作用 这 一 层 必须面对的课题 》 中, 反复重 申了虚拟是与现实相对 面 来证实 虚 拟与 现实 的对 立 , 但 虚拟 能 否在 没有 现实 立的观点 。在《 从现实性哲学到虚拟性哲学——哲学 的前提下存在 , 这值得探究。最后 , 在陈先生区分 的 思 维 方 式 的 时代 转 换 》 一文 中, 陈先 生 认 为 ,“ 虚 拟 三 种 不 同 形 式 的 虚 拟 中 , 第一种虚拟 形式 即 “ 对 实
第3 5卷 第 9期
V01 - 3 5 No . 9
开 封 教 育 学 院学 报
2 0 1 5年 9月 2 0日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5 . 0 9 . 0 0 3
基 于现 实 的虚 拟
用0 — 1 数字方式去表达和构成事物及关系, 从而构成
一
在上述陈志 良关于虚拟与现实相对立的观点中,
个 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数字化世界。与陈志 良
有三个方面值得商榷 。首先 , 陈先生从虚拟是数字化 相反 , 殷正坤先生认 为,“ 虚拟 ” 是一种超越现 实的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9 — 0 8
作者 简介 : 史 永英 ( 1 9 9 O 一 ), 女, 湖南 郴 州 人 , 湖南 师范 大学 公共 管理 学 院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专业 2 0 1 3 级 硕士 研究 生 。研 究方 向 :
历 史唯 物主 义和 马克 思主 是 一种 人类 自古就 有 的思维 活 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