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合集下载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郑东文;卢家杨;陈丽恒
【期刊名称】《广州医药》
【年(卷),期】2003(034)006
【摘要】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及多样性,减少误诊.方法:对1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生化和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分析EG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EG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病变累及整个消化道,以胃及小肠常见,临床表现与其病变部位及累及深度有关.结论:EG临床表现多样性,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胃肠道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内镜检查包括腹腔腹水检查有助于该病的确诊.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郑东文;卢家杨;陈丽恒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内科三区,523000;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内科三区,523000;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内科三区,5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
【相关文献】
1.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2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J], 朱碧溱;白海涛;吴谨准;许锦平
2.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合并急性胰腺炎1例并文献复习 [J], 陈先睿;黄建琪;白海涛;吴谨准
3.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及文献复习 [J], 陈玉;刘艳辉;庄恒国;徐方平;王小冰
4.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马汉伟;李元枭;李艳;张妮
5.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治体会并文献复习 [J], 刘波;张国强;李中跃;李俊;余仲苏;朱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临床报道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临床报道

胞综合征的标准指出,较 Talley 有所区别在于,至少两次血液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 1.5×109/L 或者其他组织出现典型的、症 状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此外,根据 Klein 等的研究,根据嗜 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将 EG 分为三型:(1)黏膜型:该型最常 见,EOS 浸润范围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 ( 2 )肌 型 :该 型 较 少 见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可 浸 润 至 固 有 层 ,使 胃 肠 壁 增厚,呈结节状,导致胃肠蠕动减弱 / 消失及狭窄和梗阻。(3)浆 膜型:该型最少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至浆膜层,可累及肠系膜淋 巴结,引起腹腔积液、浆膜炎或浆膜增厚。本例患者在除外细菌性 痢疾、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等与之发病特点相似的疾病后,结合实 验室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经糖皮质激素规 范应用后患者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恢复至正常范围。
0 引言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 种少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嗜酸粒细胞局限性或弥 漫性浸润胃肠道,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该病病因复 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多样,容易导致误诊、漏诊。本院 收治 1 例 EG 患者,以反复腹痛、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来我院系统 治疗。现报道其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 供临床借鉴。
1 临床资料
患 者,女,46 岁,以“腹 痛、腹 泻 1 年,加 重 3 月”为 主 诉。 患 者诉近 1 年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腹泻症状,疼痛位置位于脐 周,伴腹泻,次数约 20 次 / 天,大便不成形,呈水样便,带有白色粘 液,伴消瘦、乏力,曾反复应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无好转。近 1 年 体重下降约 15kg,无发热,无盗汗,无脓血便等。查体:T 36℃,P 89 次 / 分,R 16 次 / 分,BP 90/60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不良, 贫血貌,自主体位,神志清楚,皮肤弹性减退,心、肺未见明显异常。 腹 平 坦,腹 壁 无 静 脉 曲 张,未 见 手 术 疤 痕,未 见 胃 型、肠 型 及 蠕 动 波。腹软,剑突下及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未及腹部包块,肝 脾肋下未触及,Murphy 征 阴性,麦氏点无压痛,肠鸣音正常。神 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有哮喘病史 10 年,间断应用沙美特罗 替卡松粉吸入剂控制病情。入院查血常规:WBC 36.61×109L-1, NEU% 12.40%,LYM% 5.50%,MON% 1.30%,EOS 80.6%,RBC 2.61×1012L-1,HGB 85g/L,HCT 23.60%。便常规 + 潜血:OB 阳性。 血沉:45mm/h。免疫八项 + 结核抗体检测:阴性。甲功五项:FT3 2.81pmol/L。肿瘤标志物:阴性。TORCH:TB-IgG 阴性,HSV-2IgM 阴性,CMV-IgG 阴性。便培养及药敏:正常。腹部彩超提示 腹腔内腹主动脉旁及腹腔内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胸部 CT:肺气肿。 电子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伴胃底腺广泛增生。电子结肠镜示:大 肠粘膜炎症改变。选取乙状结肠、直肠活检病理切片作 HE 染色 镜检见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理资料,诊断为 EG。确诊后给予 醋酸泼尼松片 30mg/d 口服,治疗 1 周后上述症状明显好转,复查 血常规提示 EOS% 0.20%,EOS# 0.01。一月后随访该病人临床症 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

产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产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产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标签: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腹水;产后期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在临床较为少见,是以胃肠壁某一层或全层出现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

EG病因尚不明确,可伴或不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在整个胃肠道均可发生,其中胃窦、近端小肠、末端小肠及回盲部相对多发[1],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2]。

现将本院近期收治的典型EG,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5岁,以腹痛40余天,恶心、呕吐20余天于2014年2月17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正常足月产1女。

患者2014年1月7日出现腹痛,为阵发性上腹拧绞痛,疼痛不剧,上午明显,无腹胀、发热,疼痛可自行缓解,未予诊治。

2014年1月18日产后妇科超声检查示腹腔、盆腔积液,在外院考虑缺血性肠病、细菌性腹膜炎,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后腹痛好转。

后多次因进食不适出现腹痛,伴恶心、呕吐、腹泻,行胃镜检查反流性食管炎(B级),慢性浅表性胃炎,Hp(++),口服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L-谷氨酰颗粒,腹痛稍缓解,但仍有间断恶心、呕吐,近2个月体重减轻8 kg。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发育正常,营养尚可。

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巩膜无黄染,结膜无苍白;心、肺无异常。

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双下肢无水肿。

既往史:2002年因咳嗽、气紧,曾疑似“哮喘”,口服中药治疗,未再发作,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院外已做相关检查如下。

盆腔、腹腔超声:盆、腹腔积液;腹部B超:脾大,胰头体积略增大,腹腔内肠管壁增厚(炎症反应可能);腹部增强CT:小肠肠壁增厚,考虑缺血性肠病,腹水形成;电子肠镜:大致正常;尿淀粉酶:451 U/L;血常规:WBC 13.12×109/L,红细胞5.19×1012/L,Hb 157 g/L。

产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产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产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作者:赵洁武希润王琦蔚梅芳钟燕明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03期[关键词]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腹水;产后期[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1(c)-0191-03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在临床较为少见,是以胃肠壁某一层或全层出现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

EG病因尚不明确,可伴或不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在整个胃肠道均可发生,其中胃窦、近端小肠、末端小肠及回盲部相对多发[1],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2]。

现将本院近期收治的典型EG,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5岁,以腹痛40余天,恶心、呕吐20余天于2014年2月17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正常足月产1女。

患者2014年1月7日出现腹痛,为阵发性上腹拧绞痛,疼痛不剧,上午明显,无腹胀、发热,疼痛可自行缓解,未予诊治。

2014年1月18日产后妇科超声检查示腹腔、盆腔积液,在外院考虑缺血性肠病、细菌性腹膜炎,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后腹痛好转。

后多次因进食不适出现腹痛,伴恶心、呕吐、腹泻,行胃镜检查反流性食管炎(B级),慢性浅表性胃炎,Hp(++),口服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L-谷氨酰颗粒,腹痛稍缓解,但仍有间断恶心、呕吐,近2个月体重减轻8 kg。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发育正常,营养尚可。

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巩膜无黄染,结膜无苍白;心、肺无异常。

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双下肢无水肿。

既往史:2002年因咳嗽、气紧,曾疑似“哮喘”,口服中药治疗,未再发作,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院外已做相关检查如下。

盆腔、腹腔超声:盆、腹腔积液;腹部B超:脾大,胰头体积略增大,腹腔内肠管壁增厚(炎症反应可能);腹部增强CT:小肠肠壁增厚,考虑缺血性肠病,腹水形成;电子肠镜:大致正常;尿淀粉酶:451 U/L;血常规:WBC 13.12×109/L,红细胞5.19×1012/L,Hb 157 g/L。

美沙拉嗪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美沙拉嗪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美沙拉嗪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徐国峰;赵书锋;黄才斌【摘要】目的:了解并学习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和诊疗过程,以期为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患者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以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相关文献,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相关检验明确诊断,停用致敏药物美沙拉嗪,并给予对症处理,患者好转出院.结论:美沙拉嗪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罕见,需仔细甄别,预后较好.【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3页(P567-568,570)【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诊断;美沙拉嗪【作者】徐国峰;赵书锋;黄才斌【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二科,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消化系统良性疾病,且病因尚不明确,其特征为胃肠道有弥漫或局限性嗜酸粒细胞浸润,常同时伴有周围血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可发现嗜酸粒细胞(EOS)在胃肠道浸润及胃肠道水肿增厚,偶可累及食管、肝脏和胆道,引起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肝炎和胆囊炎。

现结合我科2016年收治的1例美沙拉嗪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患者男,70岁,因“腹泻3月余”入院。

患者诉缘于3月余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解稀水样便,每日3~4次,伴脐周隐痛不适,无畏寒、发热,无里急后重感,无粘液脓血便,无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头痛。

在当地医院完善电子肠镜、血分析等检查,考虑“克罗恩病”,予以美沙拉嗪等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

20天前再次解稀水样便,每日7~8次,其性质同前,于2016年7月6日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院。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_例并文献复习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_例并文献复习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Vol.14 No.6 March 2024185[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J01733)。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李丽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福建泉州 362000[摘要]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是一种罕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以胃肠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

目前认为其机制可能是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和2型辅助性T 细胞(Th2)介导的免疫反应共同完成。

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甚至是腹水,可伴或不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缺乏特异性,病理诊断标准不规范,临床诊断较困难。

本文报道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关键词]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6-0185-05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6.43A case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and literature reviewLI Libi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jian, Quanzhou 362000, China[Abstract]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E) is a rare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infiltration of eosinophil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issue.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unknown. At present, it is believed that its mechanism may be a combination of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mediated by immunoglobulin E (IgE) and immune response mediated by type 2 helper T cells (Th2).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is disease are diverse, including abdominal pain, diarrhea, vomiting, and even ascites, with or without elevated peripheral blood eosinophils. Due to the lack of specificity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auxiliary examinations, pathological diagnostic standards are still not standardized, and clinical diagnosis is still difficult. This article reports a case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in order to enhance clinical physician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Key words]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Treatment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局灶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尤其是胃和十二指肠。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onecasereport武希庆ꎬ赵洪力ꎬ陈华成(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放射科㊀山东㊀潍坊㊀261041)㊀㊀ʌ关键词ɔ㊀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ꎻ体层摄影术ꎬX线计算机㊀㊀中图分类号:R573.3ꎻR814.4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B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19)04 ̄0709 ̄02㊀㊀患者㊀女ꎬ25岁ꎮ1月前出现腹胀不适㊁阵发性腹痛ꎬ便后腹痛缓解ꎬ伴乏力㊁食欲不振ꎬ时有恶心㊁呕吐ꎬ无发热ꎮ在外院行抑酸㊁消腹水㊁增强免疫及对症处理ꎬ症状缓解ꎮ近来又出现上述症状入院ꎬ患者既往体健ꎬ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㊁长期服药史及家庭遗传病史ꎮ实验室检查:WBC9.3ˑ109/Lꎬ中性粒细胞比值0.58ꎬ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6.8%ꎬ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3ˑ109/Lꎮ腹盆腔CT平扫+增强(飞利浦256层螺旋CTꎬBrillianceiCT)显示:胃窦部胃壁增厚强化ꎬ胃腔变窄ꎬ全结肠㊁直肠㊁部分小肠肠壁弥漫增厚ꎬ呈 同心圆 ㊁ 分层样 征象(图1a~1c)ꎬ腹盆腔大量积液ꎬ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ꎮ肠镜示直肠㊁乙状结肠㊁降结肠㊁横结肠粘膜充血水肿ꎬ散在糜烂ꎬ血管纹理消失(图1dꎬ1e)ꎬ病理提示粘膜慢性炎ꎮ腹水细胞学检查ꎬ腹水中查找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图1f)ꎮ结合患者病史ꎬ初步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 ̄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ꎬEG)ꎬ给予抗炎㊁利尿㊁糖皮质激素㊁增强免疫力等治疗ꎬ患者病情明显好转ꎬ复查CT示肠壁增厚水肿㊁大量腹水等症状消失(图1gꎬ1h)ꎮ讨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ꎬEG)是嗜酸粒细胞弥漫或局部浸润胃肠道为特征的罕见疾病[1]ꎮEG发病机制不清ꎬ以嗜酸性粒细胞局限性或弥漫性图1a~1c㊀CT增强扫描示胃窦部㊁结肠㊁小肠壁分层样增厚ꎬ腹腔积液㊀图1dꎬ1e㊀降结肠㊁横结肠粘膜充血水肿ꎬ散在糜烂ꎮ图1f腹水中检出嗜酸性粒细胞㊀图1gꎬ1h㊀糖皮质激素治疗后ꎬ胃窦部胃壁㊁肠壁增厚及腹水等征象已基本消失ꎬ梗阻症状解除浸润消化道为主要特征ꎬ其临床表现多变ꎬ无特异性[2]ꎮ当血嗜酸粒细胞增多ꎬ且伴有原因不明消化道症状应强烈怀疑EG可能ꎮKlein等根据胃肠道受侵的层面及深度将其分为3型[3]:1)黏膜型:累及黏膜与黏膜下层ꎬ多出现消化吸收不良等症状ꎻ2)肌层型:累及肌层ꎬ壁增厚僵硬ꎬ多出现梗阻症状ꎻ3)浆膜型:浆膜层浸润为主ꎬ累及肠系膜淋巴结ꎬ可出现腹盆腔积液等症状ꎮ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增高是EG诊断的重要线索ꎬ阳性率约为70%~80%ꎬ病理学检查是确诊EG的主要手段ꎮ建议活检至少取6点以上ꎬ每高倍视野嗜酸粒细胞计数>20个有助确诊[4]ꎮ检出率最高的部位为十二指肠ꎬ其次为食道及回盲部ꎮ内镜下可无明显病变ꎬ或仅有黏膜充血㊁糜烂改变ꎬ偶伴出血点ꎬ活检阴性临床上并不能完全排除本病ꎬ肌层型及浆膜型通常难以检测出嗜酸粒细胞浸润ꎬ必要时需进行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ꎬ因EG对糖皮质激素较敏感[6]ꎬ可行激素诊断性治疗ꎬ从而避免有创检查ꎮ对糖皮质激素有禁忌或依赖的EG患者ꎬ可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治疗[7]ꎮ对于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的幽门梗阻及肠梗阻患者ꎬ可考虑行手术治疗ꎮEG的影像学检查多无明显特异性ꎬCT表现与嗜酸粒细907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年第29卷第4期㊀JMedImagingVol.29No.42019胞浸润的部位及程度相关ꎮCT表现中ꎬ消化道壁的分层状水肿增厚有一定的特征性[5]ꎬ原因在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粘膜及肌层ꎬ引起充血导致强化程度相对增高ꎬ粘膜下层疏松ꎬ水肿增厚ꎬ呈相对较低强化ꎮ本例患者消化道壁分层状增厚ꎬ与文献相符ꎮ需与淋巴瘤㊁Crohn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㊁寄生虫感染㊁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㊁硬皮病及药物等引起的继发性嗜酸粒细胞增高相鉴别ꎮ参考文献:[1]IngleSBꎬHingeIngleCR.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anunu ̄sualtypeofgastroenteritis.World[J].Gastroenterolꎬ2013ꎬ19(31):5061 ̄5066.[2]StraumannAꎬSpichtinHPꎬGrizeLꎬetal.Naturalhistoryofpri ̄maryeosinophilicesophagitis:afollow ̄upof30adultpatientsforupto11.5years[J].Gastroenterologyꎬ2003ꎬ125(6):1660 ̄1669.[3]KleinNCꎬHargroveRLꎬSleisengerMHꎬetal.Eosinophilicgas ̄troenteritis[J].Medicine(Baltimore)ꎬ1970ꎬ49(4):299 ̄319.[4]张安忠ꎬ杨崇美ꎬ崔凯ꎬ等.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和内镜特点[J].中国内镜杂志ꎬ2007ꎬ13(5):602 ̄604.[5]郑贤应ꎬ曹代荣ꎬ游瑞雄.等.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CT与MRI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ꎬ2015ꎬ34(3):411 ̄414. [6]ZhangLꎬDuanLꎬDingSꎬetal.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clinicalmanifestationsand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ꎬaretro ̄spectivestudyof42patients[J].ScandJGastroenterolꎬ2011ꎬ46(9):1074 ̄1080.[7]DeMaeyerNꎬKochuytAMꎬVanMoerkerckeWꎬetal.Monte ̄lukastasatreatmentmodalityfor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J].ActaGastroenterolBelgꎬ2011ꎬ74(4):570 ̄575.(收稿日期:2018 ̄02 ̄27)(本文编辑:钮宇培㊀崔国明)原发孤立性膀胱绒毛状腺瘤1例Villousadenomaoftheurinarybladder:onecasereport叶胜强1ꎬ杨新国1ꎬ田昭俭1ꎬ岳振营2ꎬ庞闽厦1(胜利油田中心医院㊀1.放射科ꎻ2.病理科㊀山东㊀东营㊀257034)㊀㊀通信作者:田昭俭㊀教授㊀E ̄mail:tzhj64@126.com㊀㊀ʌ关键词ɔ㊀膀胱肿瘤ꎻ绒毛状腺瘤㊀㊀中图分类号:R445ꎻR737.1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B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19)04 ̄0710 ̄03㊀㊀患者㊀男ꎬ40岁ꎮ因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3个月于2014年12月22日入院ꎮ尿呈鲜红色ꎬ偶有血块ꎬ无尿急㊁尿痛㊁尿频及排尿困难ꎮ尿常规检查示尿隐血(+++)㊁尿RBC3414个/ulꎬ尿WBC84个/ulꎮ影像表现:超声示膀胱前壁类圆形不均质低回声团块突向腔内ꎬ大小约4.5cmˑ3.2cmꎬ边界毛糙ꎬ似见短蒂与黏膜层相连ꎻCDFI其内见穿支样动脉血流(图1)ꎮ静脉尿路造影示膀胱内类圆形充盈缺损ꎬ边缘毛糙(图2)ꎮCT平扫示膀胱内类圆形实性肿块影ꎬ边缘不整ꎬ肿块与膀胱前壁间见细短蒂相连ꎬ局部膀胱壁无增厚ꎬ周围无肿大淋巴结ꎻ增强扫描呈渐进性明显强化ꎬ平扫㊁动脉期㊁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分别为44㊁76㊁79和83HU(图3~6)ꎻ排泄期膀胱前壁突向腔内类圆形充盈缺损ꎬ边缘不甚规则(图7ꎬ8)ꎮ手术所见:于膀胱前壁见一实性肿物ꎬ大小为4cmˑ3cmꎬ质软ꎬ表面呈乳头状㊁绒毛状ꎬ有短蒂ꎬ将肿物完整切除送检ꎮ病理表现:肿瘤组织呈绒毛膜状突起分支ꎬ细长乳头状㊁花冠状生长ꎻ显微镜下肿瘤由大量中央为纤维血管成分的绒毛状或分支乳头状结构及管状腺体组成ꎬ被覆假复层柱状上皮(图9)ꎻ上皮细胞核呈杆状ꎬ核染色质细腻ꎬ核仁不明显ꎬ未见病理性核分裂ꎬ近腔面可见较多分泌黏液的细胞(图10)ꎬ部分区域细胞复层化明显ꎬ细胞核重叠㊁拥挤㊁从基底部上移至细胞中部ꎬ核呈卵圆形ꎬ核质比增大ꎬ核染色质粗糙ꎬ分泌黏液的细胞减少ꎮ肿瘤基底清楚无浸润现象ꎮ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Villin㊁CK20和上皮膜抗原(EMA)弥漫性强阳性ꎬCDX ̄2和PSA均不表达ꎮ病理诊断:(膀胱前壁)绒毛状腺瘤ꎬ随访17个月无复发或转移ꎮ讨论:绒毛状腺瘤是胃肠道的常见肿瘤ꎬ具有较高的恶变率[1]ꎬ而原发于泌尿道的绒毛状腺瘤则较为少见ꎬ可发生于膀胱㊁脐尿管㊁肾盂㊁输尿管及尿道等处ꎬ其中绝大多数发生于膀胱ꎬ尤以膀胱顶及膀胱三角好发[2]ꎮ患者多数为中老年人ꎬ无明显的性别差异ꎬ伴发腺癌者以老年男性居多ꎮ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血尿㊁粘液尿㊁腰腹部胀痛及尿路刺激症状ꎮ该病发生机制尚不清楚ꎬ有学者认为在成人的膀胱和脐尿管中可能有泄殖腔残余[3]ꎬ并转化为腺上皮肿瘤ꎮ但也有学者根据泌尿系统腺癌常伴有化生性成分ꎬ推测这些肿瘤来自尿路上皮的异常分化ꎮ泌尿道孤立性绒毛状腺瘤完整手术切除ꎬ无复发或远处转移ꎬ预后良好ꎮ然而ꎬ大约有35%的泌尿系统绒毛状腺瘤患者伴有原位癌或浸润性癌[2]ꎬ这些病例更017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年第29卷第4期㊀JMedImagingVol.29No.42019。

夫妻同患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报道并文献复习

夫妻同患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报道并文献复习

实用医药杂志2019年10月第36卷第10期Prac J Med &Pharm.Vol 36,2019-10No.10[作者单位]271000山东泰安,解放军第960医院泰安院区(李义,杨德利,聂慧,刘恒新)[通讯作者]杨德利,Email :ydl311@研究进展[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5):393-396.[5]张贺香,胡萍香,胡业深,等.TI-RADS 分类量化评分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15(3):300-301,304.[6]梁晓雯,陈智毅.甲状腺结节超声分类诊断研究进展[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8,27(9):823-826,828.[7]邬亮,姚树新,何东方.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8,29(5):309-312,319.[2019-05-18收稿,2019-06-14修回][本文编辑:韩松]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 )是一种少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Kalantar 等[1]在1937年首次报道。

近几年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及诊疗手段的普及,该病的国内外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但因其缺乏临床特异性,故该病的误诊率仍较高。

该文将笔者诊治的一对夫妻同患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报告如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因“间断腹痛伴恶心、腹泻19d ”入院。

患者19d 前进食韭菜等食物后出现全腹间断性绞痛,无放射痛,伴恶心、呕吐,呕吐呈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食物及黏液,具体量不详,与体位无关,黄色稀水样便2~5次/d ,偶混黏液,无脓血,无发热,呕吐或排便后腹痛减轻,无呕血,无黑便,无心慌,无胸闷等,于当地卫生室予以药物(具体不详)静脉滴注4d ,效果不佳,遂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行血常规:白细胞27.45×109/L ,嗜酸性粒细胞19.16×109/L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69.8%,红细胞5.61×1012/L ,血红蛋白141g/L ,血小板265×109/L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