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矿产资源现状和勘查潜力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

02
区域一体化程度低,内部合作不够
产业结构趋同、工业老化和产业配套条件较弱
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趋于雷同化 专业化产品结构相似
正文 . 第五章
ZJ
案例
NO. 5
01
简介 优势
02
03
发展现状
04 产业结构 05 潜在挑战 06 经济转型
文化观念问题阻碍融合 规划和协调机制不够统一
第 26 页
第 19 页
02
03
发展现状
04 产业结构 05 潜在问题 06 经济转型
02
举例分析—旅游业
正文 . 第四章
ZJ
NO. 5
01
简介 优势
旅游业的区位比较优势
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区域 内其中北京、大连、青岛、
02
03
发展现状
沈阳、天津、济南等城市的
旅游业都最为发达。 北京作为这一地区的首 位城市,旅游业发展遥遥领 先于其他城市,区域内旅游 业发展极不均衡。
发展现状
04 产业结构 05 潜在问题 06 经济转型
第 15 页
正文 . 第四章
ZJ
NO. 5
01
简介 优势
02
03
第四章
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
发展现状
04 产业结构 05 潜在问题 06 经济转型
01
产业结构概述
02
举例分析
03
问题分析
第 16 页
01
产业结构概述
辽东半岛产业带: 以重型机械、造 船、化工等为主 体的重型工业基 地
第9 页
正文 . 第二章
ZJ
点评
NO. 5
01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contents•环渤海地区概述•经济发展现状目录•经济发展优势与挑战•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结论与建议环渤海地区涵盖了渤海、黄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51.5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与范围范围地理位置水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这些水资源对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都非常重要。
自然环境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该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合人类居住和经济发展。
海洋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等。
其中,渤海和黄海的渔业资源尤为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渔场之一。
矿产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油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自然环境与资源人口与社会经济概况人口经济概况总体经济状况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优势。
近年来,该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国内外投资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经济总量:环渤海地区的GDP和人均GDP均位于全国前列,但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增长速度: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存在波动和不稳定因素。
产业结构与特点01020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和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区域合作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区域合作框架和协议,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
这些合作机制为地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协同发展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环渤海地区应加强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和市场一体化建设。
特别是在环保、能源、交通等领域,应加强跨地区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政策上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有利于该地区的发展。
投资优惠该地区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投资,政府提供了投资优惠和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环渤海地区矿产资源图集》近日出版

京 市、 津市 , 宁省 , 东省 , 天 辽 山 山西省 1 2 0万黑 色 :0
金属 、 色金属 、 有 贵金 属 、 非金 属 、 固体燃 料 矿产 图及
其说 明 ; 内蒙 古 自治 区 中部 1 4 0万 黑 色金 属 、 色 :0 有
源 室李俊 建研 究员等 编 写 完成 的《 渤 海地 区矿 产 环 资 源 图集》 日已 由天 津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 出版 。 近
项 目组 成 员运 用 当代地 质 矿 产理 论和 先进 C S I 技 术 , 进行 大量信 息集成 、 场调研 和 综合研 究的 在 现
色金属 、 色金属 、 金属 、 有 贵 非金 属 、 固体 燃料 矿产 图
演 . 京 : 质 出版 社 .9 9 北 地 19 .
质具 有 同源性 、 深源 性 , 浆 活动性 质 、 岩 岩石 类型 、 化
《 渤 海 地 区矿 产 资源 图集》 日出版 环 近
环 渤 海经 济 区陆地和 海 洋的矿 产 资源独 具特 色 和优势, 油、 石 天然 气 、 、 、 、 、 、 、 煤 铁 铜 金 钼 硼 菱镁 矿 、 地热等 资 源丰 富 , 已建 成 多个 著 名 的 能 源和 矿 业 基 地, 为促 进 区域 的和全 国的经 济发展 , 理 开发 和保 合 护环 渤海 地 区的矿 产 资 源 , 由天 津 地调 中心矿 产 资 析 了矿产 资 源现状 , 证 了该 区的矿产 资源潜 力 , 论 包
一
太行 山一 武 陵 山 巨型 构造 岩浆 带 的典型 区段 。燕 山运 动 中晚 期 , 随着深 断裂 带活 动的 加剧 , 裂切 割 断 深度 已达 上地 幔 , 控 了大 规 模 的火 山喷 发 及 岩 浆 导 侵 入活 动 。在形 成规 模宏 伟 的北 北 东 向 I 型花 岗岩 带 的 同时 , 也形 成 了大规模 的金 、 、 金属 成矿 带 。 铜 多 而地 幔物 质 大规模 上涌 正是 导致 太行 山深 断裂 带强 烈 活动 、 幔物质 发生 混熔作 用 、 壳 岩浆 大规 模喷 发 和 侵位 以及 本 区 内生 成矿 作用 广泛 发育 的最 根本 的 因 素 和最 原始 、 重要 的动力 源泉 。 最
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现代经济信息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的现状与主要特点姚腾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北京 100101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
环渤海经济圈指包括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在内的环渤海区域所形成的经济地带,包括三省两市:即北京市、天津市两直辖市,河北省、山东省和辽宁省三省。
环渤海区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强大的科技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密集的城市群和优越的人力资源条件等优势。
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发展迅速。
从1995年到2008年13年时间里,环渤海区域的GDP 总量由1.3万亿元增加到7.8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4.4%,占全国GDP 的比重也由21.40%提高到25.79%。
一、环渤海区域产业总体布局情况(一)环渤海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环渤海区域产业基础雄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快速,整体经济实力增长迅速,环渤海区域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
环渤海区域三省两市2008年共实现增加值77564.65亿元。
环渤海第一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6574.64亿元,第二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40505.92亿元,第三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30484.08亿元。
2008年环渤海区域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8.48%,第二产业占52.22%,第三产业占39.30%。
环渤海区域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呈现出“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的特征。
最近八年来环渤海区域的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出一产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二产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三产所占比重先下降后上升的良好态势。
(二)环渤海区域三次产业分布状况环渤海第一产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和辽宁三省。
其中山东第一产业发展较为突出,2008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三千亿元大关,达到3002.6亿元。
河北省第一产业也发展较好,2008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两千亿元,达到2034.6亿元。
渤海海湾污染现状分析报告

渤海海湾污染现状分析报告一、引言渤海海湾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海湾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渤海海湾的环境状况出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本报告旨在对渤海海湾污染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提供相关决策者和公众更全面的了解,并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渤海海湾污染源调查1. 工业污染渤海海湾周边地区集聚了众多重工业企业,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成为了主要的污染源。
其中,重金属、化学品、有机物等物质的排放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鱼类和海洋生物的生存繁衍产生了巨大威胁。
2. 农业污染渤海海湾周边地区大面积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农业污染严重。
农业养殖排放的大量有机废物和养殖废水进入海湾,引起水质富营养化、藻类过度生长,形成大面积赤潮,严重损害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城市污染渤海海湾周边城市的工、农污水排放、固体废物处理不当,也对海湾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
尤其是废水处理不彻底和河流污染物的输入,使得海湾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超过了安全标准,并对沿海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渤海海湾污染影响分析1. 生态系统崩溃风险增加渤海海湾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风险不断增加。
过量的有机肥料和化学农药导致海湾水质富营养化,引发海藻大规模繁殖,进而导致牡蛎、鱼类等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最终破坏海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净化能力。
2. 渔业资源减少渤海海湾污染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十分严重。
大量的农药和工业废水排入海湾,导致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下降。
不仅损害了当地渔民的收入和生计,也影响了人民对于渔产品的安全和品质的需求。
3. 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渤海海湾的污染使得海洋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许多物种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或被消失,使得海湾生物链条受到破坏,最终威胁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四、渤海海湾污染治理建议1.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加强对渤海海湾周边企业的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惩违规排放和恶意污染行为,确保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符合环保法规的要求。
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一、引言海洋矿产资源是指存在于海洋中的各种矿产资源,包括油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增加,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逐渐成为国际上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介绍我国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现状1. 油气资源开发我国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和渤海等海域。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海洋油气田,如南海深水区域的琼东南、中南和珠江口盆地等。
同时,我国还积极开展深水油气勘探和开发,以提高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2. 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我国海洋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锰结壳矿、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和铁锰结壳矿等。
目前,我国已经探明了一批海洋金属矿产资源,如南海的龙门山和东海的深海热液硫化物矿床等。
我国正积极推动深海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以满足国内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
3. 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我国海洋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盐、石油天然气水合物、磷矿、钛矿等。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海洋盐场,如山东半岛的盐场和广东的盐场等。
同时,我国还积极开展石油天然气水合物、磷矿和钛矿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三、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1)技术挑战: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存在技术难题,如深水勘探、海底采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2)环境保护挑战: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废水排放、废弃物处理等问题需要解决。
(3)国际竞争挑战: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是全球竞争激烈的领域,我国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 机遇(1)资源需求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技术不断提高,为我国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3)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为我国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研究报告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研究报告环渤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沿海的海洋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亮点。
本文将分析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现状1.1 海洋产业发展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港口物流业、海洋工程、海洋能源、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领域。
其中,港口物流业是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主要支柱。
据统计,环渤海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港口,港口吞吐量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1.2 海洋环境保护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但由于多年的过度开发,其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政府对环保投入不断加大。
如沿海各省市已逐步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环渤海地区已建立起完善的海洋环保监管系统等。
1.3 海洋科技创新环渤海地区海洋科技创新迅速发展,海洋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海洋科技创新重要体现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
其中,海洋新材料的研发,海洋轨道交通技术的创新等项目,都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趋势2.1 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需要全面、深入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特别是在产业协同、环境保护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环渤海地区需要共同合作,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2.2 切实推进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生态建设是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
政府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海洋环保机制、加大海洋生态建设、推进海岸防护建设等。
2.3 完善海洋投融资机制为了推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必将重新制定投资机制。
引入市场化机制,扩大海洋融资渠道,加强投融资平台协同发展等,将有利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潜力巨大,急需政府和企业全面的合作、开发和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保持稳定发展。
环渤海经济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四、环渤海经济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产业优劣势分析主导产业是指一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某阶段有若干产业部门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的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进步能力的产业。
这些产业一般应具有发展潜力与需求较高、劳动生产率上升或技术进步速度较快、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强、进出口能力大和资金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等特征,选择这样的主导产业并加快其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具有重大作用。
一、现状分析4.1.1环渤海区基本情况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这个报告研究的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和内蒙古共七个省市区在内。
环渤海地区是全国工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北方重要的工业和制造业城市,如北京、津、青岛、大连、沈阳、鞍山等大城市基本都该区域内。
2003年,环渤海七省市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660.3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将近8%。
环渤海经济区2007年的GDP值约占全国总量的24.6%,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力。
4.1.2环渤海区各省市主导产业概况(1)北京和天津具有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北京具有明显的科研实力优势。
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员在人口中的比重较大、物质条件优越、科技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也较强等方面;另外,万人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的人力投入以及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科技活动财力投入等都较大,科技论文、发明专利等科技资源的产出方而也占有优势;天津具有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素质较强的优势。
随着近几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的快速发展,其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及效益等方面较北京和河北强。
河北是京津的发展腹地,随着京津产业结构的调整,河北将承接京津两市向外转移的产业。
(2)辽宁具有重工业优势辽宁是新中国的东北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支柱产业为钢铁、石化、汽车、机电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渤海地区矿产资源现状和勘查潜力李俊建1,2, 沈保丰2,杨春亮2, 陈安蜀1,2, 覃志安2, 李春明1,骆辉2,曹秀兰2, 杨兆才3, 刘晓阳2,(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 ;2.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 300170;3.华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天津 300170)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环渤海地区黑色、有色、贵金属、非金属、固体燃料和油气矿产矿产资源现状和勘查潜力。
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环渤海地区仍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找矿领域集中在已知矿床的边部、外围及深部,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和新类型矿床的找寻等方面。
关键词:资源现状;勘查潜力;环渤海地区中图分类号:P618.1/619.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环渤海地区的范围包括环绕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海岸地区所组成的地域,从行政区划上看,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1]共五省(区)二市,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环渤海地处滨太平洋和古亚洲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我国少有的结构复杂、活动性强的复合大陆。
处在这一特定的构造位置,经历复杂多变的地史演化,使该区的矿床资源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与我国其他重要成矿区带相比,该区矿产资源的品种较全,总量较丰,但人均不足;大宗矿产储量相对不足,稀有和稀土矿产资源较丰富;就大宗矿产(Fe、Mn、Al、Cu)看,中、小型矿产较多,大型、超大型矿少;中低品位矿石较多,高品位矿石较少;伴生、共生多组分矿石较多,单一组分矿石较少。
此外矿产的多样性、广布性和分散性也是较明显的,这些特点主要是由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所决定的[2 ~ 13]。
1 黑色金属矿产环渤海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钒、钛五种,其中铁矿资源最为丰富,地质勘探程度与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是我国铁矿重要生产基地。
已查明矿产地574处,保有储量255.69亿吨[14 ~ 16],占全国总量的55%。
多分布在环渤海北缘铁矿带和晋冀鲁豫铁矿区。
主要矿床集中产于鞍山本溪、冀东—密云、五台山—吕梁山、包头—白云鄂博和邯邢、鲁中和晋南等铁矿区,另在辽西和太行山收稿日期:2005-基金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01DIB10056)作者简介:李俊建,男,1962年生,研究员,在职博士生,主要从事矿床学研究工作。
北段也有少量分布。
依占有储量,辽宁、河北、山西三省为主。
据矿床规模,大型、超大型矿床有47处,占全区铁矿产地的8.2%。
主要矿床类型为沉积变质型和接触交代型,次为沉积型、岩浆岩型、热液型与火山岩型。
成矿时代主要为早前寒武纪和中生代(图1)。
该区虽然富铁矿找矿难度较大,但随着铁矿石入选品位的降低,该区铁矿仍具巨大的资源潜力。
2 有色金属矿产环渤海有色金属成矿强烈,已探明储量的有铜、铅、锌、钼、钴、钨、锡、镍、汞和铝土矿等10余种,以铜、铅、锌、钼、钴和铝土矿为主,在我国同类矿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铝土矿,其资源量居全国首位。
全区矿产地589处,其中超大型3处,大型31处,中型102处。
累计探明储量最多的省区依次为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辽宁和山东。
主要矿床类型为接触交代型、沉积岩型、斑岩型、热液型和沉积变质型。
主要铜、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为中生代、次为晚古生代(图2)。
铜矿:截止到2000年底,环渤海有铜矿床152处,其中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14处。
保有储量830.72万吨[14 ~ 16],占全国总量的13%。
其储量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和辽宁。
矿床类型多样,有Sedex 型、VHMS 型、接触交代型、斑岩型、热液型和岩浆岩型,以斑岩型、Sedex 型、VHMS 型和接触交代型最重要,大、中型矿床无一例外地产自这些类型。
如山西铜矿峪、内蒙霍各乞、炭窑口铅—锌—铜矿床和辽宁红透山锌—铜矿床。
近年来铜需求量迅速增长。
2002年我国进口铜精矿206万吨①,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铜原料进口国,寻找大型铜矿和富矿已成为矿产勘查界的当务之急。
环渤海重要铜矿床远景区:①中条山地区;②中蒙边界地区;③太行山地区;④辽北清原地区等。
此外在大型铅锌矿床的深部与外围注意发现铜矿的可能性(按多组分伴生和金属矿化分带规律)④。
铅矿:在98处已探明储量的铅矿床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7处。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北、辽宁和山东。
保有储量432.78万吨[14 ~ 16],占全国总量的12%。
其储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矿床类型以Sedex 型和热液型为主,其次为接触交代型和斑岩型,成矿时代主要为中元古代和中生代,主要形成于裂谷环境和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
大型矿床为内蒙古霍各乞铅—锌—铜矿床、内蒙古白音诺尔和辽宁青城子铅锌矿床。
锌矿:已探明锌矿床105处,其中大型8处、中型18处。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北、辽宁和山东。
保有储量1 820.67万吨[14 ~ 16],占全国总量的20%。
其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内蒙古和河北。
矿床类型主要是Sedex 型和热液型。
大中型矿床主要产于狼山—渣尔泰山裂谷、燕山—太行山裂谷、太古宙绿岩带和兴蒙造山带。
大型矿床有内蒙古甲生盘、白音诺尔、河北蔡家营铅—锌矿床和内蒙古霍各乞、炭窑口、东升庙铜—铅—锌矿床以及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等。
就全国铅—锌矿床资源看比较丰富,目前能基本保证需要,锌可少量出口。
预计到2020年我国对锌铅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长,如不加快增加基础储量,缺口将很突出①。
环渤海铅锌矿床的类型多、分布广,矿石的共生、伴生组分多,综合利用价值大,其中伴生的银(金)储量较为可观。
重要铅—锌矿床远景区有:①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南段;②冀晋太行山北段;③辽东地区;④华北陆块北缘等。
近年在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南段的锡林浩特地区和冀晋太行山北段均发现了大型铅锌银矿床,显示该区仍具有较好的铅锌矿找矿前景。
铝土矿:环渤海是我国铝土矿最丰富的地区,已探明矿床118处,其中大型矿床17处,中型矿床41处,主要分布在山西,其次是山东和河北。
保有储量102 198.49万吨[14 ~ 16],占全国总量①翟裕生.中国重要金属矿产的地质环境及勘查潜力.第一届中国探矿者年会主题论坛.2004的45%。
铝土矿储量主要集中于山西。
山西铝土矿矿床累计为71处,为本区铝土矿总数的60.17%。
山西不仅铝土矿床多,规模也大,17处大型矿床全产自山西,87.80%的中型矿床也产自山西。
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的宁武、五台、河东、太行、霍西、霍东及平陆7区,产有大型矿床孝义相王矿床(矿区)、五台天河矿床(矿区)、宁武宽草坪矿床(矿区)、孝义克俄矿床(矿区)、霍县什林矿床(或矿区)、平陆下坪矿床等,铝土矿矿石化学成分以高铝、高硅、含铁和低硫为特征[13]。
山东铝土矿主要分布在鲁中偏北的淄博地区;河北主要分布在井陉、唐山、峰峰和武安地区。
随着铝工业的迅猛发展,对铝土矿的需求逐年大幅增长,铝土矿资源保障形势相当严峻。
今后勘查重点将以隐伏和深部找矿为主,本区找矿前景良好。
钼矿:已探明钼矿42处,其中大型5处。
钼矿床分布普遍,在7省和两市都有产出,以河北、山东、内蒙古和辽宁较多。
矿床类型以斑岩型为主,次为接触交代型。
大、中型矿床全为斑岩型和接触交代型。
大型矿床分别是辽宁杨家杖子铅—锌—钼矿、河北撒岱沟门钼矿、北京董家沟钼矿和山东邢家山钼矿等。
杨家杖子大型钼矿共生有小型铅矿和锌矿,接触交代型,其余矿床均为斑岩型。
保有储量188.35万吨[14 ~ 16],占全国总量的16%。
3 贵金属矿产环渤海是我国重要的贵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区,已探明的贵金属矿种以金矿、银矿为主,少量铂矿。
截止2000年底,已探明贵金属矿产地575处,其中金矿产地413处(其中大型25处,中型56处),银矿产地130处(其中大型12处,中型13处)和小型铂矿产地5处。
累计保有金矿储量1 139.05t,占全国总量的27%;银矿18 636金矿:环渤海已探明岩金矿产地320处(大型23处,中型49处),以中生代岩浆岩体内外接触带型金矿床为主,其次为绿岩带型金矿床和中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金矿床(图3),近年来发现了产于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中的一批金矿床,如辽宁小佟家堡子大型金矿、冀东长城式金矿床、太行山北段孔格庄金矿床等。
主要岩金矿床分布区有胶东、鲁西、冀东、太行山—张宣地区、辽东、辽西、内蒙古赤峰和大青山—乌拉山地区、山西五台山—恒山地区等。
已探明砂金矿产地53处,以小型为主。
伴生金矿产地60处(大型2处,中型5处),如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内蒙古白乃庙铜矿区内均伴生金矿,其储量可达大型规模。
重要金矿床远景区有①胶东地区;②辽东—辽西地区;③冀东—张宣—太行山地区;④大青山—乌拉山地区等都是找矿前景较好的地区。
此外,胶东等地一些老矿山的攻深找盲工作已初见成效。
总的看来,环渤海找金还有相当大的潜力。
银矿:环渤海已探明主要(共生)银矿产地35处(大型4处,中型1处,小型23处)和伴生银矿产地95处(大型3处,中型9处,小型83处)。
主要银矿类型为中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银矿,其次为中生代岩浆岩侵入体内外接触带型银矿。
其中以中生代形成的银矿床占绝对优势(图4)。
环渤海主要银矿床累计探明储量以内蒙古自治区为最,占43%,其次为河北、山西、辽宁等省区。
重要银矿床远景区有①辽东地区;②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南段;③太行山北段;④冀北地区等。
近年在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南段的锡林浩特地区、辽东青城子铅锌矿外围和河北太行山北段均发现了大型银矿床,标志着该区银矿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4 非金属矿产环渤海非金属矿产品种繁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经济效益明显。
区内已发现非金属矿种近80种,已探明小型以上矿产地1 294个(其中超大型矿床22个,大型矿床232个,中型矿床497个)。
其中菱镁矿、金刚石、滑石、硼、玉石、硅灰石、石墨、硫、磷、石膏、珍珠岩、澎润土和芒硝等是本区的优势矿产,这些矿产主要分布在胶辽、鲁西、燕山、太行山—吕梁山和内蒙古等地。
此外辽宁、河北、天津、山东还是我国北方海盐的主要产区。
非金属矿床以沉积岩型占绝大部分,少量变质岩型。
主要非金属矿床形成于古生代,其次在新生代、中新元古代、太古代—古元古代和中生代 [14 ~ 17] (图5)。
菱镁矿:主要分布在辽宁省海城地区,其次在山东莱州和河北邢台地区,为我国菱镁矿主产区,区内探明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0%以上,目前多用于生产工业所用的锻烧镁砂。
菱镁矿主要产于古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组上部,其次产于粉子山群张格庄组和五台群板峪口组镁质碳酸盐岩中。
区内菱镁矿规模大,有7处探明储量在亿吨以上的大型矿床,最大的铧子峪菱镁矿储量达7.83亿吨,矿石质纯,品位高,属沉积变质型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