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引言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大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还能在未来的职场中占据优势。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理解文化差异1.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群体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仰、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
1.2 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差异可以表现在语言、饮食、礼仪、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例如,西方人通常直接表达意见,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含蓄表达。
二、提高语言能力2.1 学习外语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通过学习外语,不仅可以了解其他文化的语言特点,还能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2 语言实践参加语言角、与外国朋友交流、观看外语电影等都是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增强文化意识3.1 阅读相关书籍通过阅读有关不同文化的书籍、文章,可以增加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2 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国际交流项目、文化节等活动,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四、培养开放心态4.1 尊重多样性学会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观点,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评判他人。
4.2 主动沟通在跨文化交流中,主动倾听对方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促进相互理解。
五、提升适应能力5.1 适应新环境面对新的文化环境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快速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规范。
5.2 解决冲突学会使用适当的方式处理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寻求共识。
结语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本人的积极参与和学校、社会的支持。
通过上述方法的实践,相信每位大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跨文化交流者。
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育方法

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要求: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越来越重要。
在一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便他们能够适应和融入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教育机构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包括各种国际课程、教材和学习材料。
通过让学生接触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他们可以增加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此外,学校可以和其他国家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互访和交流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流,拓宽他们的视野。
二、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学校可以设计专门的跨文化交流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和应用跨文化交流技巧。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语言学习、文化差异认知、实地考察等内容。
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对话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习惯。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来自其他国家的讲师或文化专家来进行分享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节、国际交流会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美食、舞蹈等方式,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比赛、交流项目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竞争和合作。
四、鼓励国际交流和游学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和游学项目,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此外,学生还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生活方式,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总之,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鼓励国际交流和游学,学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多元化社会,还能够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与跨文化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与跨文化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外语交流和跨文化能力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际交往非常重要。
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外语交流和跨文化能力。
一、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有趣的课堂活动和互动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例如,使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真实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外语,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中。
可以邀请外籍教师或者组织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多媒体技术与资源的利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丰富的资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外语交流和跨文化能力。
例如,通过观看国际新闻、纪录片和外语电影,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时,教师可以使用语音识别软件和在线语言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发音和语法能力。
三、提供真实的交流机会为了让学生真正提升外语交流和跨文化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地为他们提供真实的交流机会。
这可以通过组织对外语国家的实地考察、交流项目或者实习机会来实现。
通过亲身经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环境,并且锻炼他们用外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此外,学校可以建立国际交流项目或者与国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机会。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去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学习,与外国学生一起生活和学习,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外语交流和跨文化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他们提高外语交流和跨文化能力至关重要。
学生应该学会独立地寻找资源、制定学习计划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独立研究项目和学术竞赛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用游学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用游学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游学是指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旅行,融学习与旅行于一体,以扩展视野、增长见识。
游学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国界、体验不同文化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本文将探讨游学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游学活动的具体案例。
一、开拓视野游学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和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能够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视野。
在课堂之外,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并参与当地的生活和活动,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社会风俗等。
这种全身心地融入当地文化的体验,让学生能够以更加宽广和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促进跨文化交流游学不仅仅是被动地接触和体验,更是积极主动地促进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彼此分享自己的文化和经历。
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够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和理解他人,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通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文化特点,从而增强自我认同和文化自信。
三、培养国际视野游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时代,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基本能力。
而游学正是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文化,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国际事务的全球视野。
游学能够让学生跳出狭隘的国内视野,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发展的趋势。
案例一:中国学生赴美国游学去年暑假,一群中国学生参加了一次为期两周的美国游学活动。
在这次游学中,学生们不仅参观了美国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还和当地的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通过参与讨论和合作项目,中国学生们更加了解了美国教育体系和学习方法。
同时,他们也和美国学生一起参观了博物馆、名胜古迹等,深入了解了美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次游学不仅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了美国,还促进了中美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如何在校期间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如何在校期间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职业发展还是日常生活中,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多元的世界。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和学习机会,积极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习多元文化知识了解不同文化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第一步。
学校通常会开设各种文化类课程,如世界历史、地理、宗教、艺术等,学生应该积极选修这些课程,系统地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价值观、社会规范等。
通过课堂学习,我们可以获得对多元文化的理论认识,为实际交流提供知识储备。
此外,图书馆也是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
可以借阅有关不同文化的书籍、杂志和纪录片,深入探究各种文化的细节。
参加文化讲座和研讨会也是不错的选择,能够与专家和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最新的文化研究成果和观点。
二、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学校往往会提供国际交流项目,这是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绝佳机会。
可以选择参加短期的游学项目、交换生计划或者国际志愿者活动。
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我们能够直接接触到当地的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与当地人进行日常交流,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参加国际交流项目还能锻炼我们在陌生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跨文化沟通技巧。
三、参与跨文化社团和活动校园内通常会有各种跨文化社团,如国际学生社团、多元文化俱乐部等。
加入这些社团可以结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学,参与他们组织的文化活动,如国际美食节、文化展览、文艺表演等。
在活动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合作策划、组织和执行,不仅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还能提高团队协作和跨文化管理能力。
此外,学校也会举办一些跨文化主题的比赛和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跨文化案例分析竞赛等。
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同时从其他参与者身上学习和借鉴,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水平。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方法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方法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中变得越发重要。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学生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需求。
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习俗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步骤。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各国的历史、地理、宗教、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只有深入了解文化的根源,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其次,语言能力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学生应该尽可能地学习掌握多种语言,特别是英语这种全球通用的语言。
除了语法和词汇的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帮助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如地表达思想和理解对方的意图。
此外,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也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文化交流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另外,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和包容性也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
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观念和价值观。
只有拥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心态,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融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环境。
总的来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从知识、语言、体验、心态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训练。
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培养和实践,学生才能真正具备在不同文化环境下进行交际的自信和能力。
学校教育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对于学生而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多元化的社会,还能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了解不同文化背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需要他们对不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学校可以组织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比如文化节或国际交流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习俗、传统和价值观。
同时,学校可以邀请外籍教师或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来讲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其他文化。
二、提供语言学习机会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
学校可以设置外语角或外语俱乐部,为学生提供练习和交流的机会。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通过学习外语的同时,教授学生如何适应和理解其他文化的方式和习惯。
同时,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语言交换项目或暑期语言学校,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或活动组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比如,可以邀请专家来讲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和谐相处。
此外,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事务,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四、鼓励交流与合作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需要创造一个积极的交流与合作的环境。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共同完成任务或项目。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或志愿者活动,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或志愿者互动,加深彼此的了解与交流。
五、提供跨文化沟通技巧培训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知识和意识,还需要实践和技巧。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跨文化沟通技巧的培训,教授他们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
大学教育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大学教育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一、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素质,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大学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内涵、培养现状、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大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内涵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指个体在跨文化情境中,能够有效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情感和行为的能力。
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认知: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价值观、习俗、信仰等,能够识别和解读文化符号。
2.文化适应: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
3.沟通技巧:能够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协商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
4.冲突解决:能够识别和处理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大学教育中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现状当前,大学教育在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不够全面。
目前,大多数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其次,教学方式单一。
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和互动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缺乏国际化师资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大学教师大多在国内接受教育,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最后,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也是问题之一。
现有的评价体系大多侧重于学生的学术表现和专业技能,对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评价较少涉及。
四、培养策略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学教育应该采取以下策略:1.优化课程设置:大学应该增加跨文化交流相关课程的比重,如跨文化交际、国际关系、多元文化管理等。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认知能力。
此外,大学还可以开设语言课程,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何琳煜(海南大学旅游学院语言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所中国海口 570228)摘要:游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文化中常见的教育方式。
游学,简言之就是在“游”的过程中达到“学”的目的,现代的游学更多的是一种跨文化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有助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本文简单讨论古代游学和现代游学的特点,探讨游学对高效率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游学;跨文化交际;教育方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Study Tour and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bstract: Study tour is a common education pattern in many countries and nations, it enables people to acquire knowledge through tour. Modern study tour is regarded as a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atter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can be improved during study tour. This paper aims to simply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y tour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discus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tudy tour to cultivat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efficiently.Key words: study tou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pattern;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一、引言游学是许多国家和民族文化中,非常常见的学习和教育方式。
游学,简言之就是通过“游”的手段达到“学”的目的,是书本学习之外不应缺少的重要部分,是一种有效地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
重新梳理古代和现代的游学活动,不仅是强调游学在中国及西方古代社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探讨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以增进素质教育建设,更好地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
“游”字可谓内涵丰富,除了游山玩水的意思外,还含有“学习”的意思。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就是将学习六艺的过程称为“游”。
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诗句“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表现出了一种沉浸在研习古代经籍中的非常享受的意境。
中国古代,“学”也不是仅指学习六经,孔子曾在《论语》中强调“学”是一种广义上,增强自我修养的过程[1]。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将游学理解为在游中实现自我提升。
本文的“游学”是指不以在学校取得相应的学位证书为目的的国外的或异地的短期学习、游历,不同于长时间的以取得某种学历为目的的留学,也不同于单纯的国外旅游。
二、中国的游学发展游学在中国始于何时,暂无确切年代可考,但可以知道的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游学就已出现,最有名的莫过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
汉代以来,游学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中国历代文人学者素来重视游学活动,古人在游历中不仅欣赏了优美的风景,也在自然山水中陶冶了情操,实现了自我提升。
例如孔子就是从山水自然中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许多著名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沧州书院等也都选择建在风景优美、环境清幽的山林之中。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强调从自然中领悟格物致知。
历史上诸多大家,如孔子、玄奘、李白、徐霞客、顾炎武等,都是从游学生涯中积累了广博的学识。
孔子率领学生,首开用游学来进行教学的风气,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传统[2]。
两汉时期,经学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许多学生为了学习经学,甚至不远万里前往著名学者处求教,这就有效地调节了当时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使更多有志者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司马迁在其游学生涯中,通过实地的采风访俗,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具有很高科学性的《史记》。
唐代有著名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主张顶天立地的有志之士应该辞别双亲,闯荡天下,施展自己的才华。
北宋著名学者胡瑗特别提倡游学,胡瑗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
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有益于学者矣[3]。
”到了近代,清政府为了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于1872年挑选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由此诞生,古时的游学也由此深入发展为留学,洋务大臣张之洞曾说“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人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
三、英国的大陆游学(一)英国大陆游学的兴起与发展“The Grand Tour”,即“大陆游学”,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大陆游学”是指“旧时英国富家子弟到欧洲观光的大旅行,为学业的必经阶段”。
中世纪时期,为了培养信奉基督教、忠于国王的骑士,英国的贵族大多是接受家庭教育。
在15到17世纪这段时期,英国一方面受到文艺复兴及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增强,使得英国的教育和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巨大变化,贵族们开始摒弃传统的骑士教育和文化,接受新的教育和文化。
这一时期的英国出现了许多学校,贵族子弟们纷纷走出家门,到学校里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
但是,一些上层人士认为,学校教育的结束并不标志着学业的完成,因此,许多家道殷实的青年贵族渡过英吉利海峡,周游欧洲大陆。
他们在欧洲列国游学期间,不仅参观了异国风光,开阔了视野,还学习了外国文化,“大陆游学”由此兴起。
“大陆游学”作为英国贵族对其继承者的一种教育方式,早期主要是大贵族的子弟到欧洲游历,在18世纪达到鼎盛时期时,游学开始流行于小贵族、乡绅、商人等子弟中。
大陆游学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给了游学者极大的学习自由,游学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合适的日程和路线,不受限于学校内部,使得游历过程本身就是学习过程。
(二)大陆游学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英国贵族子弟在欧洲大陆游学期间的主要活动是学习语言、参加学术活动、参观旅游及参加社交活动。
当时英国贵族的文化素养与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大陆一流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英国游学者们虽然没有进入欧洲大陆的学校进行正式学习,但也会学习语言和礼仪、参加学术活动。
除此之外,英国贵族子弟在游学过程中一般会拜访当地的名门望族,甚或参观宫廷,他们通常参加沙龙以结识当地的贵族、富商、学者等。
大陆游学对英国的文明程度、学术、艺术、科学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游学者在游学期间参观绘画、建筑等艺术作品,这有助于培养艺术爱好、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游学者参加学术活动及上流社会的沙龙,增进了学术交流、接触了新思想和新文化。
大陆游学的影响在于增强了英伦岛与欧洲大陆的联系,增加了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相互影响。
例如,英国文学之父杰弗雷·乔叟,通过多次游历欧洲大陆,接触了彼特拉克、但丁、薄伽丘等人的作品,乔叟的创作思想受到这些作家反封建、反宗教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写出了《坎特伯雷故事集》等许多优秀的作品,甚至开创了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拜伦勋爵的几次欧洲之行给他的创作带来丰富的素材,才有了像《唐璜》这样的优秀作品,才有了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英国近代杰出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 实验生理学、解剖学和胚胎学奠基人之一的威廉・哈维,都是通过在欧洲大陆的游学,接触到了古代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由于同欧洲大陆上流社会的接触,使得他们有机会欣赏高雅的艺术品,并从中获得灵感。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游学者的欧陆游学是失败。
随着大陆游学的发展,许多贵族青年到欧陆游学是为了追逐大陆游学这一“时尚”,把游学作为一种高级消遣和炫耀身份的经历,过分在意“游”,却忽略了提升自我修养的初衷。
有的贵族青年在欧陆游学期间,生活糜烂,作风不正,以致白白浪费光阴。
四、当代游学随着各地区、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频繁交流,地球村为游学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教育方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当代的游学,多以修学旅游、游学夏令营、游行冬令营等形式存在。
在许多发达国家,非常流行修学旅行,在中国,游学多以各机构组织的游学活动居多,主要是到国外参观风景名胜的同时学习语言,这俨然已成为一种时髦的学习和教育方式。
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游学中的“游”是学习方式,“学”才是目的。
在亲身经历中学习,使得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接受。
每到寒暑假,各大城市随处可见游学夏/冬令营的宣传单页。
虽然游学夏/冬令营的教育成本不小,但这种既游又学的时髦教育方式却阻挡不了家长和学生的热情,已然成为学生们假期自我提升的风潮。
还有一些游学项目针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白领,为白领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提供充电、放松的新选择。
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人们只重“读万卷书”,而忽略了“走万里路”的重要性,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游学让人们走出枯燥的钢筋水泥丛林,亲近自然,亲身感受多元文化的五彩缤纷,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让人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从实践中学习。
游学让教育方式多元化,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素质教育。
五、游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良好的外语能力是基础,同时还要求具备异国的文化知识。
胡文仲教授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
所以,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要求我们同时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和异国的文化知识。
课堂上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侧重理论知识,当真正身处跨文化交际情景时,书本知识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
游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国际性的跨文化体验式学习,边旅游边学习,且没有任何学业任务和压力。
除了语言的学习外,许多游学者同当地居民住在一起,有机会体验最本土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增进了游学者对目的国的文化、风土人情的了解,这对语言的学习也大有裨益。
深入目的国普通居民的生活,才能真正获得生活体验,而不是惊鸿一瞥,让游学者有机会了解语言以外的东西,亲身体验国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隐性文化,真正做到长见识。
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异国文化和语言,不仅可以丰富游学者的人生经历,拓展视野,还能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为在游学过程中,处处蕴含着异国文化,这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真正做到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结合,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1][2]刘玉叶.中国传统游学活动与现代教育[J].郑州: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3]涂春容.游学教育发展脉络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