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60年代的经济学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这四个阶段。

一、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以流通领域为研究中心,主张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的原则,以保证货币流入国内的目的。

二、古典经济学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问世,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出现。

研究中心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应当按照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商品。

英国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他认为,一国应当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来参加国际分工,即“两权相遇择其厚,两害相遇择其轻”。

三、庸俗经济学(传统经济学)1830年后,资产经济经济学进入了庸俗经济学阶段。

形成了一整套论证如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微观经济理论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在英国,门格尔在奥地利,瓦尔拉斯在瑞士,顺次建立了英国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

虽然这三个学派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都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因此,将它们统称为边际效用学派。

西方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的发现及由此边际分析方法的兴起称为“边际革命”。

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说法,如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等,构成了一个折衷理论体系。

以马歇尔的折衷理论体系为基础,再加上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等人提出的新论点,形成了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

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为既存的条件,进而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价格,以便解决资源在产品生产上的分配、资源的报酬等问题。

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被解释为最好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传统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修改和补充:第一次修改和补充是关于垄断问题。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

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例如托马斯 ?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

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第十章 19世纪初-60年代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

第十章 19世纪初-60年代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
第三篇
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
经济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教程
1
第十章 19世纪初期的西方经济学
•本讲重点 •第一节 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第二节 萨伊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说史教程
2
本讲重点
19世纪初期英、法西方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马尔萨斯、 萨伊、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等。他们从不同的 角度考察当时社会,将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生产领域 转向分配领域。马尔萨斯对人口问题的研究使人口理 论成为一个新的学科。萨伊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使用 三分法(生产、分配和消费),为以后西方经济学沿 用。否认经济危机的“萨伊定律”成为西方经济学的 教条。
经济学说史教程 20
四、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工人的收入不足以购买他们所生产的物品。那怎么办?他认为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非生产性的消费。具体的做法就是希望 王公贵族地主把收到的地租,通过配偶、子女、情妇、仆役, 花费在奢侈品与非生产性的用途,这样才能刺激消费、鼓励生 产。但是要如何鼓励有闲阶级花钱救经济呢?那就要保障地主 的收益,不能废止谷物法,因为地主是唯一能累积资本、投资 产业、 雇佣劳动的阶级。 另一个消除过剩物资的办法就是对外战争,不但能刺激各种产 业,还能解决失业问题。 还有个办法就是政府扩大支出,做公共建设(修桥造路盖学 校)。这项原则后来被凯恩斯吸收,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 能快速复苏就是这么做的。 另一个办法就是政府花钱养失业者,干领薪水后去购买库存商 品。凯恩斯也学到这个观念,建议政府聘雇失业者每人发一把 铲子和50英镑,各自找个地方把钱埋在地下。再雇一批失业者, 也发给铲子,告诉他们埋钱的方向,挖到就算他们的救济金。
12
引伸出以下几点结论
1、失业和贫困并非社会制度造成,而是人口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 任何社会改革和农业条例,都不可能消除人口法则的压力。废除 财产私有制,实行婚姻自由,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势必刺激人 口增加,但生活资料增长总是有限度的,即使建立起平等的社会 制度也必然很快陷于瓦解。 2、马尔萨斯极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反对社会改革他认 为济贫法使无力维持家庭的人,也要结婚,生育子女,结果是使 得贫民制造贫民。 3、财产私有制是人口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因为财产私有制使人 们不致因纵欲而生殖过多的子女。它是发展人类的能力和智慧, 培养和提高人类德性的最良好制度。 4、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工人的生活随工人人口的增减而进退。这一 理论后来一直被资产阶级经济学所沿袭并形成为工资基金学说。

西方经济学四个阶段和六次革命

西方经济学四个阶段和六次革命

创立: 威廉·配第 发展: 亚当·斯密 终结:
边际革命: 杰文斯、 门格尔、 瓦尔拉斯 集大成: 马歇尔
新古典经 济学危机 与凯恩斯 革命
大卫·李嘉图
现代西方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至今)
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19世纪60年代) 重商主义(16世纪~17世纪中叶)4.Leabharlann 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
标志: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 论》)的发表。凯恩斯因此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
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使经济学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发展。具体又分 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恩斯革命时期。凯恩斯革命被称为经济史上的第 三次革命。 第二阶段: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 和新剑桥学派(罗宾逊、斯拉法)的争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 了相当大的影响。斯拉法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被认为是经济 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第三阶段: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时期。货币主义革命被认为是 经济史上的第五次革命;理性预期革命被认为是经济史上的第 六次革命。
其思想和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门格尔(奥)、杰文斯(英)、瓦尔拉斯 (法)、马歇尔(英) 标志: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出版。边际效用 论的出现(边际革命)是经济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核心思想:自由放任是最高准则,资源配置是研究中心, 研究价格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它是古典经济 学的延续和深化,但研究方法和角度都是全新的。 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贵族化)倾向:用一系列 假设、概念、数学建立严谨、精致、标准化的分析框架 使其对现实缺乏解释力。

经济学说史1

经济学说史1

绪论1、按时间顺序,叙述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古希腊——古罗马——重商——重农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3、体现“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主要研究?美国,乔治·斯蒂格勒《经济学:帝国主义?》加里·贝克尔:《分析人类行为的经济学方法》(1976年)波斯纳(Posner):《正义的经济学》(1983年);《法律的经济分析》布坎南:政治领域,《公共选择》(1987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法国孟克列钦(1575~1621):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英国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年)。

提出经济学3、知识体系及分类?认识宇宙世界的三种思想体系神学哲学科学(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1)什么是经济学1.经济学不只研究人的经济行为。

2.经济学的“二分法”思维模式:作为研究人之行为的一种模式,其特征是:供给需求成本收益(2)经济学作用经济学包括三个方面或者起着三种作用:极力要理解经济是如何运转的;提出改进的建议并证明衡量改革的标准是正当的;断定什么是可取的,这个标准必定涉及道德和政治判断。

经济学决不可能是一门完全…纯粹‟的科学,而不掺杂人的价值标准。

”(5)(3)经济理论1、定义一个“工具箱”(概念,公理,假设,定理与定律,假说等)。

(重要)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系。

Y=F(X)2、功能:解释和预测3.与自然科学相比,经济理论的功能有何特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划界是观察和研究对象。

但在社会科学内部,各种学科【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的划界并不是研究对象或领域,而是研究模式或方法。

6、如何完整地理解和把握“经济人”假设?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经济学“大厦”的基石,整个经济分析的基础。

命题:自利性,会算计。

方法论意义:人的行为选择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我们开展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利何在?弊何在?“账”究竟是算对了,还是算错了。

人的行为:理智?情感?经济人假设不仅适用于分析个体的人,也适用于分析政府等集团组织。

经济学说史

经济学说史

分配规律:财富的分配要取决于社会 的法律和习惯,完全是人类的制度问 题 。决定这种分配的规则,是依照 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见和情感而形成的, 这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家内是很不相同 的。
评价:约翰·穆勒认为生产规律和分 配规律具有不同性质的观点是错误的。

原因:①、他没有认识到生产规律和分配 规律具有不同性质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不 懂生产和分配规律都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 的产物,是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它们 的性质是一致的。绝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下,随意改变分配的形式。 ②、他把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割裂开 来,幻想通过改善分配方式来调整资本主 义矛盾,为他的社会改良主义政策理论纲 领提供理论依据。
坎蒂隆:人口增长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主张对人口增长采取预 防性抑制

3、工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规律:劳动的力量和生 产财富的其他手段的力量,借助于将由此生产的 产品作为继续生产的工具,可以无限增加。(继承
萨伊生产三要素论,物品的价值由劳动,自然力,资本协 同生产;是其价值理论和生产成本论的前提和基础)
朱宇婷
崔红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叶倩
谭曙艳
朱文杰
殷美娜
周海蓉
沈袁圆
穆勒
凯里
1110220018
朱宇婷
19世纪30-60年代社会背景
一、经济: 19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比较繁荣发展的时期。 第一次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巩 固和扩大了英帝国作为当时头号工业强国和殖民大国的地 位。 二、政治: 英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自然是在激化,宪章运动标志着英 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劳动 生产手段 自然要素(土地) 节制(资本)——节欲论

第11章19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

第11章19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说史教程
21
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 第二节 约翰 穆勒的经济学说
3.经济思想: 经济思想: 经济思想
青年时代,受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自由主义和边沁
的功利主义的影响,成为边沁功利主义的信徒。但 英国宪章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思潮广泛传播之 后,约翰穆勒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对功利主义产生 了怀疑,逐渐成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 和英法其他经济学家不同,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 的弊端,对雇佣劳动者的处境深表同情。他设法寻 找克服资本主义矛盾和改善这种社会制度的方法。 但由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限制,他不可能和传统的 经济理论决裂。他的经济理论体系是毫无生气的混 合主义、折衷主义。
经济学说史教程 10
第一节 西尼尔的经济学说
四、利益协调的分配论
西尼尔对资本及利润的本质和功能提出了新
解释。他接受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但认为应当 把其中的“资本”改称为“节欲”。
经济学说史教程
11
西尼尔说,资本是协助继续生产的那部分财富,是节
欲的结果,而“节欲是一个人的行为;他或者节省他所控 制的财富的不生产,使用或者有意识地选择将来的产品 而放弃目前的享用”。他认为,劳动是工人放弃安乐和 休息,是一种牺牲,而资本则是资本家放弃目前享用,也是 一种牺牲。为了强调资本家的牺牲,他主张用“节欲” 一词来代替资本。
品相交换,应取决于两个因素:1.决定这种商品的 需求与供给;2.决定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供 给则是受劳动、自然要素和节制这三种生产手段 制约的。
经济学说史教程
8
第一节 西尼尔的经济学说
西尼尔认为,如果生产中得到了自然要素的协助,它
的商品价值必然高于没有自然要素协助、用同样劳动 和节制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这种商品叫做独占商 品。独占的形式分成以下四类: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 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公元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

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如托马斯·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

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说史 11
J.S.穆勒的思想。
第六、改良主义思想 穆勒揭露了私有财产制度的弊端,但是他认为
现有的私有财产制度并不是它的最好形式,很难和 共产主义进行对比。
改变工资制度 征收土地税 限制遗产权
经济学说史 12
第六:穆勒、泰勒和妇女的权利 给予女性以平等的权利也会让男性受益。
经济学说史 13
经济学说史 9
J.S.穆勒的思想。
第四、信用周期理论
穆勒总结了前人的论述,提出信用周期理论,用来解释 商业恐慌,并否认普遍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在信用条件下,对商品的需求由货币和信用构成,价格 与货币和信用总和成比例上升。国民经济中会出现信用急 剧扩大和收缩的现象。商业界人士是否把信用作为购买力 以增加对商品的需求,取决于他们对利润的预期。当预期 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增加存货,并吸引投机者进入,投机 性购买又加剧了价格上涨。当人们觉察到投机现象存在, 开始出售商品时,价格停止上涨并很快转入急剧下跌的趋 势之中。
画、古玩等,它们的价值取决于供求。 2)、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增加,其单位生产费用不
会提高的商品中,如工业品。他认为这种商品的价值由生 产成本决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或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 因素是劳动。他又说,劳动一词可以用工资来代替,实际 垫支的资本家所花费的就是工资。生产除了劳动以外还包 括资本,是“节欲”的结果,节欲的报酬就是利润。
由此所生产的产品为继续的工具,可以无限制地增长。 (制造业报酬递增 资本积累原理) 4、假定农业技术不变,在某一地区内的土地上,增加劳 动,总的报酬会有所增加,但报酬不能随着劳动成比例 地增加。(土地报酬递减)
经济学说史 2
从主观心理因素来解释价值。把萨伊用来决定价值的效用 看做防止痛苦或产生愉快的手段。 劳动是安逸的“牺牲”,资本是当前享乐的节制,也是 “牺牲”,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牺牲”决定价值,报酬分别 为工资、利润,这两者共同构成生产费用。 认为劳动和资本之间是一种“协力”关系,劳动不借助于 节制的成果即资本,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节制不借助于 劳动也不起作用 最后一小时论
1821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并与D. 李嘉图结识。他把李嘉图经济学说系统地叙 述出来。穆勒还是J.边沁的忠实信徒,他积 极宣传功利主义。
经济学说史 4
2.穆勒,J.S.
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J.穆勒的长子。1806年生于
英国伦敦,幼年时便受到良好教育,13岁开始在父亲 指导下学习D.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20年旅居法国,结识J.-B.萨伊和H.de圣西门等,一 年后回国学习法律和J.边沁著作。1823年进东印度公 司任职,至1856年公司变更组织时辞职。 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几十年间西方最流行、 最有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 1859年发表《论自由》一文,阐述个人自由的一般原 则。 1861年发表《功利主义》。 1865~1868年当选为下院议员。
经济学说史 5
J.S.穆勒的思想。 第一、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
断言生产规律具有自然真理的性质,不能任意选择, 是自然的、永恒不变的。
分配规律是பைடு நூலகம்个人类制度问题,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 习惯,是历史的、可变的。
经济学说史 6
J.S.穆勒的思想。
穆勒把商品分为三类: 1)、数量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如古
经济学说史 10
J.S.穆勒的思想。
第五、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
穆勒坚持了斯密论述的自由放任原则,同时又对这上原则进行了 补充。他对自由放任原则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证。
在自由放任的前提下,政府干预是不可缺少的: 1、教育、政府有义务资助初等教育; 2、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保护; 3、永久性盟约; 4、委托经营,如容易形成垄断的行业; 5、对实现当事人愿望必不可少的政府干预; 6、利他行为; 7、其他,如公益服务。
在自由竞争制度下,一个国家的商品同另一个国家的商品相互交 换的价值是由为支付进口而出口商品的生产费用来决定,即这个 国家的出口额恰好等于支付进口总额所需的价值。这种国际价值 规律,称为需求与供给方程。它是一般价值规律的扩大。
在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上,穆勒认为,双方都能获得好处,但富 国、穷国之间进行贸易时,富国在数量上得到的利益要少,而穷 国却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
三、巴师夏,F.
巴师夏,F.。Bastiat (1801~1850) 法国经济学家。1801年 6月29日出生于法
国大商人家庭。早年学习经商,1825年继 承其祖父遗产成为一个酒业资本家。 1830年法国革命后,当选为本地法官,不 久任区的总顾问。 1848年欧洲革命后,巴师夏著述反对空想 社会主义。主要著作有《经济诡辩》 (1845)、《经济和谐》(1850)。 认为社会组织建立在人类本性的普遍规律 之上。
1830~60年代的经济学
经济学说史 1
一、西尼尔
建立“纯粹”政治经济学(实证经济学) 经济学的基础方法论:四个命题、四个法则 1、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 (享
乐法则 收入或效用最大化原理) 2、限制世界上的人口数量的,只是精神或物质上的缺陷,
或者受到对财富缺乏的恐惧的限制(人口法则) 3、劳动的力量 和生产财富的其他手段的力量,借助于将
3)、供给数量可以增加,但其单位生产费用会随 之提高的商品,如农产品。由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这类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最不利条件下的生产成本。
经济学说史 7
J.S.穆勒的思想。
第二、价值与国际价值理论
J.S.穆勒试图建立一个折衷的经济学体系。他指出劳动几乎是生 产费用的唯一因素,价值决定于生产费用,便决定于工资和利润。
经济学说史 3
二、穆勒父子
1.穆勒 J. James Mill (1773~1836)。 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学派的主要代表。出生于苏格兰鞋 匠家庭,家境贫困。1790年入爱丁堡大学学习。1798年获准 当长老会的传教士。但不久放弃僧职改当家庭教师。1802年 移居伦敦,靠向几家定期刊物投稿维持生活,同时还从事经 济学、哲学、历史等学术研究。
经济学说史 8
J.S.穆勒的思想。
第三、分配理论
穆勒主张工资基金理论。他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在利润问题上,他吸收了西尼尔的“节欲论”,但他 作了补充。他把利润分成三个部分:利息、保险费和 管理工资。
地租理论。穆勒沿袭了李嘉图的理论。但随着技术进 步,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会下降。随着经 济增长,地租和土地价格会增加,他认为,这一部分 财富应收归于国有,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经济学说史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