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15章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复习题部分

同学们好!附件是教材《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书后第四章的复习题及其解答.有几点说明如下:•在每道复习题之后标出了涉及教材中相关内容的页数,即复习题解答的出处。
•对复习题的解答只在教材范围内查找,用教材中的表述解答,不涉及教材之外的内容。
•解答力求准确、简洁、完整,但是否达到了要求,有待检验和讨论。
•复习题的解答未经授课教师审阅,亦未经讨论,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同学们指正!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P249)1.简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系。
(P257)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反两个方面。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①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②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③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异常心理活动,就是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上述三大功能。
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
(P251)⑴该理论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解释异常心理现象:①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②性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⑵按上述基本命题,佛洛伊德推演出5个判断: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名为“力比多";②力比多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肛门欲、生殖器欲阶段);③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以此对应的人格结构则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④“本我”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⑤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该能力称为防御机制。
⑶该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①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②“自我”必须不断地学习外部世界,以便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③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3.简述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P255)该理论首先提出“潜能”概念,认为不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潜能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
变态心理学测试题

变态心理学测试题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是变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A. 人格发展B. 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C. C. 社会行为模式D. 认知过程2. 变态心理学中的“变态”指的是什么?A. 非常规的心理状态B. 异常的心理行为C. 犯罪行为D. 精神疾病3. 下列哪个理论不是解释心理障碍成因的心理学理论?A. 精神分析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人本主义理论D. 遗传学理论4. 焦虑障碍的主要表现不包括以下哪项?A. 恐慌发作B. 广泛性焦虑C. 社交恐惧D. 认知功能障碍5. 以下哪种心理障碍与季节变化有关?A. 抑郁症B. 躁郁症C. 精神分裂症D. 强迫症二、判断题1. 变态心理学只关注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不涉及日常生活中的轻微心理问题。
(错)2. 心理障碍的诊断必须依据权威的诊断手册,如DSM或ICD。
(对)3. 心理障碍的治疗可以完全依赖药物治疗,不需要心理治疗的辅助。
(错)4. 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有明确的生理基础,与个人经历和环境无关。
(错)5. 儿童时期的不良经历可能会导致成年后的心理障碍。
(对)三、简答题1. 简述心理障碍的三个主要分类及其特点。
2. 解释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心理障碍中的作用。
3. 描述心理障碍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4. 阐述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5. 讨论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心理障碍的发生和治疗。
四、案例分析题1. 描述一个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的患者的典型症状,并提出可能的治疗方案。
2. 分析一个经历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士兵可能面临的心理和情绪问题。
3. 讨论一个患有强迫症的个体可能的社会功能受损情况,并提出改善建议。
4. 描述一个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可能表现出的特点。
5. 分析一个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个体在不同情绪阶段的行为变化。
五、论述题1. 论述心理障碍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的观点。
2. 探讨心理障碍患者重返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变态与健康测试题

一、单选题:1、关于“注意减弱”,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见于意识障碍时B、主动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C、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D、多见于智力障碍群2、关于“痴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多数是非器质性的能力明显受损B、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下降C、常伴有精神和行为异常D、绝大多数是器质性的3、精神分析对症状的解释遭到严格科学质疑的主要事实是()。
A、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B、宗教理论的作用C、哲学理论的运用D、人本主义的出现4、关于滞后型临床症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当类似的事件出现时,积存的观念被激活并还原为其原来的意义B、原先模糊的观念在事件中被明朗化C、明朗化的观念对个体再次发生作用而形成临床症状D、压力初次经由认知系统处理时,形成意义模糊的观念并积存起来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的是()。
A、在4周~6周内急性起病B、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C、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D、在2个月~3个月内痊愈6、“神经症”的主要类型不包括()。
A、神经衰弱B、易性癖C、强迫症D、躯体形式障碍7、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
这种对压力引发疾病机制的解释是()。
A、器官敏感论B、体质、压力论C、心身转化论D、心身一体论8、下列描述中不符合人本主义理论的特征的是()。
A、首先提出某种假设B、赋予这种假设某种“固有特性”C、吸收了以往心理学各种理论的合理内核D、从这种“固有特性”推论成“学说”9、个体响应压力后,经过中介系统的处理,迅速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是()。
A、及时型症状B、附带症状C、滞后型症状D、中间型症状1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自知力完整”涵义的是()。
A、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应B、不能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和接受治疗C、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D、可以随病情的演变而发生变化11、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下列表述中反映了“统计学标准”局限性的是()。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窕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6.孤立病灶:乂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乂称心里生理障碍。
12.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疫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考大了的。
14.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
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变态心理学章节知识点汇总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共有8节22个单元的内容。
第一节共有两单元,分别是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学科简史。
1.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2.下列关于心理异常经过系统治疗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
3.关于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C.以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为对象)。
4.精神病研究的侧重点是(D.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
5.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显现出“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推论的雏形)。
7.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A.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9.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A.意识与潜意识同样重要)。
10.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看法是(B.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11.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是(C.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表述的是(D.“力比多”决定了人的心理结构)。
1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表述的是(D.人格结构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14.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防御机制”的表述的是(B.是一种压抑或克制的能力)。
15.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解释,下列表述中与其内涵不符的是(D.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无论接受怎样的刺激,都不会导致其遭受挫折)。
17.弗洛伊德主义诞生后,遭到严重的抨击和打压,这种力量主要来自(C.宗教界)。
19.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依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以研究自我概念为主要内容)。
20.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演变不包括(D.彻底抛开关于潜意识的研究)。
21.精神分析对症状的解释遭到严格科学质疑的主要事实是(A.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
变态心理学答案

变态心理学答案变态心理学练习题一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变态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临床心理评估是指通过观察、会谈和测验等手段对来访者的心理或行为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分析描述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临床评估,可以描述和判断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是否异常,分析评价异常的性质与程度,辅助诊断。
3.恐怖症(phobia),又译为恐惧症,是指对于特定事物或处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
4.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严重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一种心理障碍,它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
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冲动意向,尽管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是没有现实意义、不必要或多余的,虽极力摆脱和排斥,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和焦虑。
5.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时过境迁后的痛苦体验仍然驱之不去,持续回避与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觉焦虑状态。
6.心身疾病(psycholosomatic disorders),又称为心理生理障碍(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s),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密切有关。
7.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渗透性的、僵化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影响个体正常的生活,并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快。
8.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LD)是一种在学业方面未达到同龄儿童应该达到的水平的不适当的发展状态,可以表现在言语、数学、运动等不同方面。
9.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多迁延。
心理咨询师(二级):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试题预测二

心理咨询师(二级):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试题预测二1、多选按"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包括()。
A.主-客观世界统一原则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C.情感与理智协调原则D.人(江南博哥)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正确答案:A, B, D2、多选根据幻觉体验的不同真实性,幻觉可以分为()。
A.内脏幻觉B.真性幻觉C.假性幻觉D.躯体幻觉正确答案:B, C3、单选关于"恐怖情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出现与处境不符的情绪反应B.属于心理学性质,一般无明显的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C.伴随明显的、无法摆脱的紧张、害怕D.紧张、害怕的感受与特定环境或事物有紧密联系正确答案:B4、单选违背本人意愿地在脑海中涌现出大量观念,这种症状可能是()。
A.破裂性思维B.强迫观念C.强制性思维D.超价观念正确答案:C5、单选我们往往用"四面楚歌"来形容()。
A.单一性压力B.同时性叠加压力C.继时性叠加压力D.破坏性压力正确答案:B6、单选当同时面临两种既有利、又有弊的选择时,我们将体验到的冲突称为()。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正确答案:D7、单选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界定的是()。
A.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B.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C.情绪反应已经泛化D.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于最初事件正确答案:C8、单选抑郁状态和较轻度的意志缺乏都可以出现意志减退,它们的区别是()不同。
A.主动性缺失程度B.行为减少程度C.内心的情绪体验D.被动性的表现正确答案:C9、单选记忆增强是一种病理性改变,下列疾病中一般没有记忆增强的是()。
A.抑郁发作B.躁狂发作C.偏执障碍D.强迫症正确答案:D10、单选下列说法中符合一般单一生活压力特征的是()。
A.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B.经历无法避免的生活事件C.经历某种足以使个体崩溃的,并不能通过努力适应的事件D.经历某种不足以使个体崩溃的,并可以努力适应的事件正确答案:D11、单选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是由()提出来的。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习题练习(含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下列表述中反映了"统计学标准"局限性的是()。
A、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获得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B、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呈常态分布C、位于平均值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D、远离平均数的两端被视为"异常"参考答案 B2、个体响应压力后,经过中介系统处理,迅速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是()。
A、滞后型症状B、中间型症状C、及时型症状D、附带症状参考答案 C3、个体处在全力投入对事件应对的过程中,或消除和适应压力,抑或退却,这一阶段是()。
A、恢复阶段B、衰竭阶段C、搏斗阶段D、警觉阶段参考答案 C4、压力和个体的身体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同时起作用,这种观点的理论被称为()。
A、心身特化理论B、体质——压力理论C、心身一体理论D、器官敏感论参考答案 B5、精神性压力源是指()。
A、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B、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C、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事件和外在事件D、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活的事件参考答案 C6、因社会交往不良而形成的压力源属于()A、社会性压力源B、精神性压力源C、生物性压力源D、混合型压力源参考答案 A7、面对压力,个体能否控制行为的自由是关于()的问题。
A、认知的控制B、环境的控制C、行为的自我控制D、对他人的控制参考答案 C8、"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不包括()。
A、严重心理问题B、心理问题C、确诊的神经症D、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参考答案 C9、经受破坏性压力的个体,出现逢人就述说自己遭遇的行为,可推断其处在()。
A、恢复期B、初始使C、康复阶段D、惊吓期参考答案 A10、关于"继发性妄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诊断精神分裂症时,其临床价值大于原发性妄想B、可以见于多种精神疾病C、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妄想D、指以错觉、幻觉、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参考答案 A11、癔症分离性障碍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中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烟与肺癌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 卵巢癌、膀胱癌、口腔癌发病率也很高。 与慢支、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功能损害、心血 管病等发生、死亡有关。 环境污染、不吸烟者的被动吸烟
以烟民数计算,占前四位的分别是中国()、 美国()、俄国()、日本()。 死于吸烟有关疾病
世界: 万人(目前); 万人(年) 中国: 万人(年)
免疫系统的作用
近代免疫学研究已证实,免疫功能 受中枢神经系特别是下丘脑调节。紧张 刺激或情绪可通过下丘脑及由它控制分 泌的激素影响免疫功能,如产生胸腺退 化,影响细胞成熟,使细胞免疫功能降 低;皮质类固醇的增高对巨噬细胞有抑 制作用,降低吞噬功能,使病原迅速扩 散,影响细胞产生抗体,降低抵抗力而 致病。
(二)人格因素
• 型行为是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 .) 于世纪五十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他们发现许多冠心病人都表现 出一些典型而共同的特点,如:雄心勃勃、争强好胜、醉心于工 作但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敌意,常有时间紧迫感等等。他们把这 类人的行为表现特点称之为型行为类型(),而相对缺乏这类特 点的行为称之为型行为()。型性格被认为是一种冠心病的易患 行为模式。冠心病人中有更多的人是属于型性格,而且型性格的 冠心病人复发率高,愈后较差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与心理因素相关的 生理障碍
第一节 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关于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概念 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作 为重要原因参与发病的躯 体疾病。
心身疾病的范围
(一)心血管系统 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心绞痛、累诺氏病、心动过速
(二)胃肠系统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厌食症
(三)泌尿生殖系统 排尿障碍、阳萎、阴冷、月经失调或痛经
薛宝钗、林黛玉分别带有型和型人格特征
(三)生理因素
• 个体身体素质,易感性 • 疾病的基因基础 • 生理、生化、内分泌、解剖特点 • 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特征
(四)社会因素
•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 学技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卫生服务等。
• 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环 境关系密切。
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一、素质和压力 生理易感性(素质) 心理混乱(压力) 二、生物机制 应激与应激反应 免疫系统与心理神经免疫学 三、心理调节机制
(一)应激的概念
• 应激:在应激源的作用下机体产生的一种反应。 • 心理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威胁或挑战时做
出的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 所引起的反映可以是适应的或适应不良的。 • 年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 )
(四)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机能障碍、糖尿病
(五)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过度唤起综合症、慢性呃逆
(六)皮肤 荨麻疹、斑秃、神经性皮炎
(七)肌肉和骨骼系统 周身疼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心身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心理因素
良好积极的情绪
促进身心健康
不良消极的情绪
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
心理因素治病作用的实验研究
(四)应激过程的模式
•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认知评价)到环境变 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 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应激源
中介机制 (察觉与认知评价)
应激反应 (心理、生理)
(五) 应激对健康的影响与应对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二)应对方法 利用防御机制 改变认知评价 学会放松技术 社会支持
海南省: 到年月日为止,海南省累计发
(二)应激源及其种类
躯体性应激源:疾病 心理性应激源:挫折、心理冲突 社会性应激源:生活事件,琐事,变故 文化性应激源:民族、种族、国家、移 民
(三)应激的三个阶段 警觉期:体重↓ 肾上腺皮质↑肾上腺分泌↑ 血
压↑ 脉搏↑呼吸↑ 心脑血流量↑ 血糖↑ 抵抗期:体重 肾上腺皮质↓淋巴腺激素水
平
衰竭期: 肾上腺 ↓体重↓淋巴系统功能紊乱, 激素↓
酗酒 长期、过量地饮酒,有害。
危害: 急性:急性酒精中毒、车祸、犯
罪、打 架、家庭不和等;
吸毒
⒈吸毒的危害
⑴吸毒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一次过量——中枢神经衰竭或抑制, 导致死亡。
长期使用——大脑器质性病变,形 成器质性精神障碍。
中枢神经受损也会殃及各器官、系
毒成瘾后,身体严重衰败
⑵吸毒对家庭的危害 经济问题、人格个性改变。 ⑶吸毒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
艾滋病()
一、了解艾滋病 概况 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 至年底全球累计感染人数已达万人,已有
万人死于 目前每天大约有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全球艾滋病的传播流行重点正由非洲转向
亚洲
艾滋病流行可能成为中国的国家性灾难
• 我国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 • 据估计,到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已达余万,占中国总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千分之零 点六,居亚洲第 位 • 病人数累计达万人以上,现存活病人万
三、心理调节因素
(一)生活事件 生活中的小事件会使人陷入一种易感状态; 不可控的生活事件更易引起心脏病; 人格特质会影响和改变一个人对生活事件
的反应方式。 (二)负性情绪 (三)随意行为:吸烟、酗酒、吸毒、不洁
性行为等
吸烟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有害成分超过种。 其中以烟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 的含量最大,毒性最强。 焦油是一种致癌和促癌物质,支香烟 的焦油含量约为—毫克,长期吸入可使 正常细胞癌变,积累越多,发生肺癌的 可能性越大。 尼古丁是剧毒物质,一支香烟所含的
抢劫、强奸、卖淫、贩毒等犯罪行为, 危害社会治安。
⒉吸毒的控制 法律和行政手段药物和心理治疗
不洁性行为
不洁性行为的危害
性传播疾病( , ): 指主要通过性交或类似性行为而传播 的疾病,即一般习惯上说的性病。
病原体共同点:病原体很脆弱,对 外界湿度与温度变化的适应力很低, 离开人体后难以存活。人类性行为往 往成为这类疾病传播的主要方式。
我国年发现第一例爱滋病患者,主要是以同性 恋传播为主,后来以针管吸毒为主,大概占了 %,而现在通过性传播途径传播的就占了%。
其中有患者:
例(年)
例(年)
感染者的数字占中国总人口的千分之零点六, 亚洲第二。
第二节 与免疫系统有关的心身障碍
• 免疫系统在传染病、、癌症和哮喘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
• 心理因素在免疫系统疾病中有什么作用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