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说课稿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第【1】篇〗《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
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桂花雨课文,欢迎阅读参考!四年级上册桂花雨课文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
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
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桂花雨》说课稿

《桂花雨》说课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桂花雨》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桂花雨》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七册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课文有6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
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
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
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总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桂花雨》说课稿(14篇)

《桂花雨》说课稿(14篇)《桂花雨》说课稿(1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桂花雨》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桂花雨》说课稿1一、说教材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课文有6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
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
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
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总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第1篇】《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
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她的这篇文章非常优美,使人读后真的象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
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不读就无法理解其中丰富的意蕴,不读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浓浓的情感。
因此,我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抓文本用心读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
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
第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读;第二,选好读的重点去读,一篇课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我采用范读、朗读、默读、自由读、引读、配乐读、师生互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若能长期坚持这项训练,让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读在课堂上,要想吸收和积累生动的语言,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味来。
1、为什么说母亲却说:“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呢?我让学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写桂花香的句子,那个句子最能体现桂花香呢?学生找出: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两句。
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体会的这两句不同,这些诗句对桂花的形态、特点进行了恰当的描绘和解读。
桂花雨说课稿

桂花雨说课稿《桂花雨》这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语文五班级上册的第七课,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桂花雨说课稿,盼望能够帮到您!桂花雨说课稿一《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
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妙生活的眷恋。
她的这篇文章特别美丽,使人读后真的象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
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不读就无法理解其中丰富的意蕴,不读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浓浓的情感。
因此,我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抓文本专心读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把握靠读,语感的领悟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同学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
好的朗读赛过繁琐的讲解。
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同学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认真揣摩,反复体会,内心融入。
第一,让同学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读;其次,选好读的重点去读,一篇课文不能平均使用力气,必需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我采纳范读、朗读、默读、自由读、引读、配乐读、师生互读等方式指导同学朗读课文,提高同学的朗读力量。
若能长期坚持这项训练,让同学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读在课堂上,要想汲取和积累生动的语言,就要引导同学深化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让同学绽开想象,体会的思想感情,读出味来。
1、为什么说母亲却说:"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呢?我让同学扫瞄课文,从中找出写桂花香的句子,那个句子最能体现桂花香呢?同学找出:桂花开的最茂密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雨说课稿

桂花雨说课稿桂花雨说课稿1一、说教材内容《桂花雨》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
作者通过桂花寄托个自己和母亲深深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本课生字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积累好的语段会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师怎样表达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__主要内容质疑问难,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三、说教学重难点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1、以读代讲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
__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快读、浏览、默读、有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2、启发诱导法。
我努力做到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质疑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得个性的体验。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我努力实践着以学定教,鼓励自主探究,适时点拨,并通过课外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学法:1、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从学生最初接触最初质疑开始层层推进,理解课文。
2、读、思、记、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因为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已经烂熟于胸,因此我就通过复习旧知,把学习的切入点定在了什么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思念家乡的`什么上。
《桂花雨》教师说课稿

《桂花雨》教师说课稿《桂花雨》是一篇描写农村生活的散文,通过描写桂花雨的景象和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表达了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节课以学生感受和理解文章内容为导向,通过扩展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家乡情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朗读《桂花雨》散文,感受其意境,了解桂花雨的含义。
(2)培养学生使用意象的能力,感悟桂花雨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3)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散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采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启发学生对家乡情感的思考与表达。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理解文章的意境。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散文《桂花雨》、图片、录音机、小组合作活动材料。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与预习(5分钟)1. 向学生展示桂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联想桂花的特点和意义。
2. 师生进行一次简短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桂花的认识与感受。
二、新课讲授与学习(20分钟)1. 首先,师生一起进行课文整体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提问:桂花在散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象征着家乡、描绘了美好的生活)3. 分段解读散文,师生共同分析文章的意象和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桂花雨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4. 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情感表达。
三、小组合作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 每组选择一段散文,进行小组合作朗读和理解,通过多角度的理解和表达,深入挖掘文章的意义。
3. 每组选出一位代表,用自己的话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师生进行总结。
四、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概括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第1篇】《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
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桂花雨课文,欢迎阅读参考!四年级上册桂花雨课文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
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
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花雨》说课稿
四十四团第二中学
李晶
2015年10月20日
《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
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父亲所写的诗。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
3、在体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练习写作。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童年的摇花乐,体会浓浓的思乡情。
2、难点:理解母亲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强,但是光有兴趣是不够的。
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他们阅读经验尚停留在感知层面,对文章的寓意还不能准确的把握,必须引导学生凭借想象将文字变成活动的画面。
三、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四、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
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
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我校学导练的教学模式,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课前辅助环节:
1、谈话导入(课前欣赏桂花图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桂花雨》这篇优美的课文(生:读题),刚才我们也交流了有关描写桂花的古诗,真是让人回味无穷,现在,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去看一看美丽的桂花吧!
2、板书课题: 7* 桂花雨
3、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和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感情。
(二)自学指导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独立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5分钟)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
(三)师导
1、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正确读并理解词义。
2、阅读课前阅读提示,看看我们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
预设:(1)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质疑,还有什么疑问?
3、学生开始自学,4分钟后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4、解决剩余质疑的问题:
明确:八月桂花,十里飘香。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1)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
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
(3)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的珍爱。
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出示)
(a)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b)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c)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四)巩固练习
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说一说你童年难与忘怀的人和事,或说一说你喜欢的植物或家乡的特产。
(五)课堂小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
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完成课时通一至六题。
2、选做题:动手写写童年中难忘的事
板书
忆摇花乐
桂花雨
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