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3课 桂花雨|部编版
新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教师说课稿评课稿

新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教师说课稿评课稿《桂花雨》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童年时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并过渡引出“摇桂花”;第三、四自然段具体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第五、六自然段写母亲回忆家乡金桂的同时点明“我”爱童年那阵阵的桂花雨。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
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前后拓展阅读,了解作者作品特色,并学习运用课文表达特点,仿写自己童年趣事的片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法学法说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
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记事抒情散文。
课文记叙了“摇桂花”等童年趣事,抒发了作者对快乐的童年和家乡的深切怀念。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朗读、想像等方法体会其文中“浸”“全年”等用词的精妙,解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初解课题1、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一解课题《桂花雨》: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
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想一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动笔划一划,写一写。
)读完交流(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二、分享“摇花乐”和“花雨美”,再解课题1、点题,定格摇花乐,指读语段(第五段):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2、谈感受,定位句子:哪些句子给你带来了这样的感觉,指名尝试情感朗读。
3、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想像:(出示图片,配乐)同学们,让我们置身在桂花树下,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看着树上星星点点的桂花。
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我们使劲地摇着桂花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
摇啊摇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对学生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对“满头满身”“这下”等词作一个回文。
)4、指导练习情感朗读:来,就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再有滋有味地再读读这几句话。
(自由读。
)引:用你的朗读与大家一同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美丽。
(指名学生读。
)与学生的的交流与点拨中,体验这份乐,朗读这份乐,渲泄这份乐。
完成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5、扣题,再解课题: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题──《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迷人的雨快乐的雨香气四溢的雨……)6、配乐齐摇花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第【1】篇〗细细花香中悟真情——《桂花雨》第二课时说课稿《桂花雨》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情散文,文中以“桂花雨”为题,读起来可以引起读者许多美好的遐想。
这篇课文作者文笔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全文充满着浓浓的桂花香气,第一次读时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篇课文,于是选择了这篇课文作为我公开课的课文之选。
下面我主要从课标要求、教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来谈谈我这节课是如何来设计的。
说教材:这篇抒情散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摇花乐”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点出了“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有着迷人的香气味;第二至四段着重描述了“摇花乐”。
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
我爱童年的桂花雨,篇末点题。
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分享到“摇花乐”。
说学情: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思维分析能力,但此时他们还是处在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
所以这篇课文的理解上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透彻理解文本所传递的思乡情,教学中老师还要多引导,让孩子们不同方式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说教学目标:课标对于中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第二课时的要求主要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并能体会这些词语在文本的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可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课标要求与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感受作者摇桂花的“乐”,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感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反复朗读课文精彩片断,感悟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的金桂。
”的深刻含义。
其中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的金桂。
《桂花雨》部编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

<桂花雨>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桂花雨》是部编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篇课文。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以及习作和口语交际让学生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浓浓思念。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1-2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第3-6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7-8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说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和独立阅读的能力,也有了初步的欣赏与比较的能力,但是毕竟年龄较小,缺乏领会文本内在寓意的能力,难以透过文字体会要义。
同时,本班学生共52人,男生29人,女生23人。
在学习上,学生间的水平差异大,优秀的学生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阅读和写作能力,而部分学生语文功底则较为薄弱,不能独自理解文章感情以及上课消极,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
因此鉴于本班情况,语文课上将常用于分角色朗读、角色扮演等,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作者的浓郁思乡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的内容,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10个,包括多音字两个,并理解生字所组词语的意思。
2、学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并尝试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重点词、句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浓浓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2、理解哪里的桂花都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句话。
(二)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公开课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公开课的教材是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桂花雨》一课,这是一篇以描写桂花盛开、飘香的情景为主的文章。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桂花的产地、特点以及桂花的花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写、感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对美的欣赏和珍惜之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桂花的特点和花语。
•难点:如何通过文字描绘桂花盛开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桂花的图片或幻灯片,带领学生感受桂花的美丽,并收集学生对桂花的感受和认知。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桂花雨》,注重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桂花的热爱。
3.解读(15分钟):解释生字生词,分析课文结构和表达的情感意境,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4.感悟(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对桂花的感悟和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活动设计(15分钟):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绘制桂花盛开的场景并配上诗句,展示学生的描绘能力。
6.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桂花的热爱和尊重,引导学生欣赏美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桂花这一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片、声音等多种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但也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悟,提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实地观察桂花,从亲身体验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以上就是本次公开课的说课稿,希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领略桂花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语言文字表达的热情。
感谢大家的聆听和支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桂花雨》精品教案+说课稿

3桂花雨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之情。
课文先写“我”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
作者以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和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教师在教学本篇课文时,一方面要继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另一方面要通过品析重点语句来体会“摇花乐”中的童趣,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目标:“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婆”等10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摇桂花带给作者的快乐和无穷的回味。
3.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抓住“桂花香”“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婆”等10个生字。
理解“姿态、迷人、香飘十里”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
1.识记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有关童年的游戏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
导语:童年是一首歌,清脆悦耳;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里发生过哪些趣事呢?你是不是仍然记忆犹新?回忆当时的场景,和同学分享你童年的乐趣吧!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示例:生:我童年里最大的快乐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捅马蜂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桂花雨》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参加桂花节的经历,描绘了桂花节的喜庆气氛和家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课文中的桂花雨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和幸福的时光,对学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某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文化和传统节日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增加对这些知识的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培养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生字词的掌握。
2.难点:课文中的某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对家乡文化和传统节日的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乡文化和传统节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字词。
3.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家乡文化和传统节日的意义。
4.朗读练习: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6.总结与拓展:对课文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和童年生活的价值,布置相关的写作和实践活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桂花雨》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
第二到四段写童年的“摇花乐”。
第五到六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
基于对教材的研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课标对中年级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本节课“鲜”、“谢”等十个生字,会读“拙”等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3、能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学会鉴赏,学会积累,并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仿写运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家乡的怀念。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文章不光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还有着优美的语言,学是为了用,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仿写运用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赏: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
(3)悟: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2、学法: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花雨》说课稿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
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她的这篇文章非常优美,使人读后真的象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
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不读就无法理解其中丰富的意蕴,不读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浓浓的情感。
因此,我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抓文本用心读
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
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
第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读;第二,选好读的重点去读,一篇课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我采用范读、朗读、默读、自由读、引读、配乐读、师生互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若能长期坚持这项训练,让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读
在课堂上,要想吸收和积累生动的语言,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味来。
1、为什么说母亲却说:“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呢?我让学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写桂花香的句子,那个句子最能体现桂花香呢?学生找出: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两句。
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
体会的这两句不同,这些诗句对桂花的形态、特点进行了恰当的描绘和解读。
学生通过与文中的语句进行进一步的对照,就更深刻地去理解母亲所说的话了。
2、课文第三节的第一句:“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既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又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
学生读文后,我问“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
……”接着,我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期待与迫切的心情读出来。
为了理解“缠”这个词,我用情境导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起来就比较到位了。
三、在感悟中读美
1、课文的第三小节,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理解“使劲地摇”摇出了什么?。
自己盼望已久的事情发生了,应当是怎样的心情呢?让学生带着欢乐的心情读文,学生欢乐的心情体现得不够充分,我又让学生把欢乐的词语带到句中读。
这样学生就自然理解了。
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让学生看着画面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的欢乐情景。
通过同桌共同享受着欢乐时刻,师生合作说话,来进一步享受“摇花乐”这一快乐时光。
2、理解:母亲常常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时,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通过师生合作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