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 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桂花雨》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桂花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桂花雨》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描述作者童年时在故乡摇桂花、赏桂花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选择了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散文这类文学体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方面仍需指导。
此外,学生对故乡的情感体验可能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课文内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
3.理解课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欣赏散文:分析课文语言特点,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5.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故乡的美好时光,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第【1】篇〗细细花香中悟真情——《桂花雨》第二课时说课稿《桂花雨》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情散文,文中以“桂花雨”为题,读起来可以引起读者许多美好的遐想。
这篇课文作者文笔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全文充满着浓浓的桂花香气,第一次读时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篇课文,于是选择了这篇课文作为我公开课的课文之选。
下面我主要从课标要求、教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来谈谈我这节课是如何来设计的。
说教材:这篇抒情散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摇花乐”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点出了“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有着迷人的香气味;第二至四段着重描述了“摇花乐”。
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
我爱童年的桂花雨,篇末点题。
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分享到“摇花乐”。
说学情: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思维分析能力,但此时他们还是处在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
所以这篇课文的理解上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透彻理解文本所传递的思乡情,教学中老师还要多引导,让孩子们不同方式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说教学目标:课标对于中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第二课时的要求主要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并能体会这些词语在文本的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可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课标要求与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感受作者摇桂花的“乐”,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感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反复朗读课文精彩片断,感悟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的金桂。
”的深刻含义。
其中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的金桂。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公开课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公开课的教材是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桂花雨》一课,这是一篇以描写桂花盛开、飘香的情景为主的文章。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桂花的产地、特点以及桂花的花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写、感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对美的欣赏和珍惜之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桂花的特点和花语。
•难点:如何通过文字描绘桂花盛开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桂花的图片或幻灯片,带领学生感受桂花的美丽,并收集学生对桂花的感受和认知。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桂花雨》,注重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桂花的热爱。
3.解读(15分钟):解释生字生词,分析课文结构和表达的情感意境,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4.感悟(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对桂花的感悟和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活动设计(15分钟):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绘制桂花盛开的场景并配上诗句,展示学生的描绘能力。
6.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桂花的热爱和尊重,引导学生欣赏美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桂花这一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片、声音等多种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但也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悟,提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实地观察桂花,从亲身体验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以上就是本次公开课的说课稿,希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领略桂花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语言文字表达的热情。
感谢大家的聆听和支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第1篇】《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
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桂花雨课文,欢迎阅读参考!四年级上册桂花雨课文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
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
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桂花雨》是人教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7课。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课文有6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
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
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这一学习目标融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
如认识生字、读记词语是知识维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学习课文的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又和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一样,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感情渗透的目标。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的困难,但同时他们的语文素养现状决定了他们很难对语言文字形成丰富的想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桂花雨》精品教案+说课稿

3桂花雨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之情。
课文先写“我”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
作者以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和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教师在教学本篇课文时,一方面要继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另一方面要通过品析重点语句来体会“摇花乐”中的童趣,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目标:“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婆”等10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摇桂花带给作者的快乐和无穷的回味。
3.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抓住“桂花香”“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婆”等10个生字。
理解“姿态、迷人、香飘十里”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
1.识记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有关童年的游戏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
导语:童年是一首歌,清脆悦耳;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里发生过哪些趣事呢?你是不是仍然记忆犹新?回忆当时的场景,和同学分享你童年的乐趣吧!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示例:生:我童年里最大的快乐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捅马蜂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案-第26课 *桂花雨。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难忘的事和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课题。
2、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回忆童年的事吗?是啊!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3、齐读课题。
4、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文要求我们怎么学习?5、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自学这篇课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第26课 *桂花雨》。
6、师:老师已经把阅读提示细化了,请看阅读要求。
(出示课件)7、生:齐读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自学情况,师: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主要写了“我”小时候在故乡摇桂花的乐趣。
(主要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院子里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3、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三、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1、师:指名读。
你喜欢哪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2、生: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师:为什么喜欢这段?这段描写了什么情景?生:自由发言。
师:喜欢这段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
(适时表扬)【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第2篇】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桂花雨》。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桂花雨》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
桂花雨说课稿部编版

桂花雨说课稿部编版《桂花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桂花雨》。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八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桂花雨》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在家乡摇桂花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文章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
这篇课文被选入部编版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体会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但是,对于文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点拨。
此外,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不同,对于作者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和思乡之情可能理解不够深入,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花雨》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
三篇文章《桂花雨》,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桂花雨》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
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
作者先写了自己
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
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
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快乐的童年时代和家乡的怀念。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朗读体会、启发诱导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是:
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课后作业,下面我主要就各个环节设计意图给大家进行说明:
1、谈话导入环节设计意图:我用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
导入本课学习,这样既能复习过去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
探究欲望。
2、自主学习展示环节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充分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把握课文内容,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
3、合作探究环节,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抓住文
中的重点词句,通过分析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承载的作者的思想感
情来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4、展示交流环节设计意图:
首先我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摇花乐”和“桂花雨”带给作者的快乐,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从人物的表情感受快乐,最后让学生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进行情感和能
力的迁移。
其次,我向学生展示:不光作者喜爱桂花,她的母亲也非常喜欢。
但作者的母亲认为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
的桂花香。
对此学生有两种观点,既然有分歧就让他们进行辩论,
辩论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
当他们各执己见时我再让他
们明确: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从而体
会思乡情。
5.课后作业,我打破了常规的“完成课后练习”的方式,通过
让学生写一写自己难忘的人或事,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当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适时的
引导,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爱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桂花盛开,香气四溢
摇桂花摇落桂花,如雨飘下充满欢乐
一年四季,香甜生活点点桂花雨
桂花雨片片思乡情
杭州赏桂花
思桂花给母亲带桂花深埋心中
又现故乡桂花情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呈现。
因此,在设计板书的时候,我根据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进行板书。
这个板书结构清晰,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意思。
五、教学效果预设。
文本是载体,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让学生学到知识,能力得到提升。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体会“我”以及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我想,通过这样的过程和方式,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煎鸡蛋
第一次煎鸡蛋
人生有许多个第一次,许多第一次都是战胜自己、自我提升的
过程。
其中,第一次煎鸡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我最喜欢吃煎鸡蛋,平时都是妈妈做给我吃,那天我决定自己
学做煎鸡蛋。
开始了,我先打开煤气灶,再往平底锅里放入少许油,等锅
热了后,我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鸡蛋,朝着桌子的一角一嗑,然后用
手掰开来,只见一团液体涌了出来,原来是蛋清和蛋黄,蛋黄像一
个金太阳,蛋清像一大团白云。
过了一会儿,蛋清不再是透明的了,而是白色的了,蛋黄也变成干巴巴的了。
又过了一会儿,鸡蛋的一
面变黄了,我用锅铲把它翻了过来,接着,我往鸡蛋上洒了半勺盐,再把锅子抖了抖,让盐渗透进每一处地方。
最后就出锅了。
我把它盛进碗里,让爸爸妈妈品尝,他们尝了后,赞不绝口
地说:“真好吃。
第一次就做这么好,不容易。
”我又乐滋滋地端
去给爷爷奶奶吃,爷爷奶奶吃了后也对我说:“味道不错。
”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做家务是很辛苦的,我以后要多做一
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我还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朝
着你的目标去努力,肯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