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

1 病 因病 机 1 1 中医 病 因病 机 .
食 , 胀 , 鸣 音 亢 进 , 滑 细 , 期 多 为 3 。 ③ 恢 复 期 : 腹 肠 脉 此 ~5d 小 儿 疲 乏 无 力 , 胀 , 鸣 音 亢 进 , 下 稀 水 样 便 日十 余 次 。 腹 肠 泻 精 神 萎 靡 或 烦 躁 不 安 , 伴 有 脱水 、 中毒 症状 , 并 不 明显 , 并 酸 但 经 大 量 补 液 后 多可 纠 正 。舌 淡 苔 白腻 , 濡 弱 。 脉
‘2 9 ・ 15
中西 医结 合治 疗 婴 幼儿 秋 季 腹泻
张彦 平 , 李淑 霞 ( 宁夏 青铜峡 市人 民医院 , 宁夏 青铜峡 7 1 0 ) 560
[ 键词 ] 婴幼儿 ; 季腹 泻; 关 秋 中西 医结合 疗 法
[ 图分 类 号 ] R 7 2 1 2 中 0 2 .3 [ 献标识码] B 文
增 高 , 合 并 细 菌 感 染 ,tWB 如 g C会 增 高 。 4
32 便常 规 . 多为 黄 色 稀便 , 检 有 脂 肪滴 , 无 白细 胞 , 镜 多 如
合并细菌感染 , 也可见脓细胞。 则 33 免疫学检查 , 血 清 抗 体 一 般 在 感 染 后 3周 上 升 。 有 条
维普资讯
现 代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 en o r a o t rtd r d i a C i s n s r d i 0 8Ma , 7 1 ) dr un l f n e ae a io l hn ea dWet nMe i n 2 0 y 1 ( 4 J I g T tn e e ce
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

的主要原因之一。
概述
范围 中医“泄泻”
西医病因
1.感染因素: • (1)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
寄生虫引起。 • (2) 肠道外感染: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
的毒素、抗生素治疗、滥用抗生素也可引起 肠道菌群紊乱、直肠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 用而并发腹泻。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 同时感染肠道。
小儿腹泻
第一临床医学院 儿科教研室
教学要求
• 掌握:小儿腹泻的诊断要点,中医辨证治 疗,西医治疗原则;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和液体疗法。
• 熟悉:小儿腹泻临床表现、西医病因病理 及中医病因病机。
• 了解:小儿腹泻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及预 防调护。
概述
定义
•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 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 消化道综合征。
b某些婴儿和儿童的双眼平时就有点凹陷。向母亲询问儿童的双眼与平常相比是正常的还是凹 陷的,有助于正确回答此问题。
c皮肤弹性对腹泻伴有消瘦或重度营养不良的婴儿或儿童或肥胖儿童意义不大。
图为11个月男婴,因水样便、
呕吐、发热3天造成脱水和
体重下降,患儿精神萎靡,
表情淡漠,眼窝凹陷,口唇
图1
粘膜干燥(图1),皮肤弹 性差(图2和图3)。
酶及血清胰蛋白酶原以判断蛋白质的消化吸 收能力,测定十二指肠液的脂酶、胆盐浓度 以了解脂肪的消化吸收状况。
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四、小肠粘膜活检 了解慢性腹泻病理生理变化的最可靠方法
诊断
• 1.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流行病学资料)。 • 2.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较该儿平时明显增多。粪呈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90例病人采用推拿配合药物贴敷和口服消食止泻散治疗。
结果:痊愈77例,占85.6%,好转9例,占10%,无效4例,占4.4%,总有效率达95.6%。
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秋季腹泻;小儿9——11月份是小儿秋季腹泻的多发季节。
小儿秋季腹泻又名病毒性肠炎,发病急骤,腹泻每日5次以上,临床上或检验上可排除特异性病原菌(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肠炎或痢疾;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病程在2周以内。
1.一般资料90例患儿,男57例,女33例;年龄1个月——1岁64例,1岁——3岁26例。
症状表现:发病急骤,腹泻频繁呈水样,一日5——10次不定,量多少不等,或屎水随矢气而出,或带有泡沫,有或无恶心呕吐,少数患儿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咳嗽、咽红。
大多数患儿伴有轻,中度脱水,少数有重度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正常或中性偏高,大便常规大多示消化不良,脂肪球サ——#,个别出现少数白细胞。
2.治疗方法2.1饮食调节给予母乳、米粥喂养,采取少量多次法,渐加清淡,少含脂肪的食物。
2.2西医治疗以本科多年来所用的消食止泻散为主方治疗。
药物组成:维生素b1、b6,食母生,葡萄糖酸钙,病毒灵,将上药每种取10片研细、包装,根据患儿年龄决定剂量。
(一般半岁以内每包分20次服,半岁以后每增加1个月龄减少1次,1岁后每增加2个月龄减少1次,2岁半以上则不再减少。
)若重度脱水,先行输液以纠正脱水及酸碱平衡失调后再按常规治疗。
2.3中医治疗①推拿:以运脾经,运内八卦,清天河水,推大肠,推上七节骨,拿双足三里,推涌泉为主。
随症加减:有外感症状配四大手法、拿风池;恶心呕吐加推天柱骨;热重加推脊。
②药物贴敷:若伴发热,肛门红,便下气臭,用吴茉萸粉碎、过筛,制成吴茉萸粉,每次取5g,醋调后贴双涌泉穴,每日1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0例疗效观察

资料 与方 法
20 04年 1 0月 ~20 0 9年 9月 收 治 不 稳定型心绞痛 ( A) U 患者 9 , 2例 既往有冠 心病 、 心绞 痛史 1~l , 0年 在人 院前 3天 内心 绞 痛 至 少 发作 2次 以上 , 机 分 为 两 随 组各 4 6例 。治疗组 4 6例 , 3 男 O例 , 1 女 6 例, 年龄 5 7 5— 7岁 , 平均 6 . ; 5 4岁 对照组 4 , 3 , 1 , 6例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5 7 6~ 8岁 , 平均 6 . 7 1岁 , 组治疗 前年 龄 、 别 、 两 性 血 脂、 血糖 、 血压 、 吸烟史 、 病程 、 心绞痛发作 情况 、 心功能分级 、 心电图及 药物治疗 、 血 液流变学等一般情况差异无 显著性 ( P>
准差 ( ±S 表示。组间及组 内计 量资料 ) 比较用 £ 检验 , 有效率用 检验。
结 果
上或 由平坦变 直立 ; ②有效 : 绞痛发 作 心 频率减少 , 程度减轻 , 电图 s— 心 T段有不 同程度的改善 ; ③无 效 : 绞痛 发作无 改 心 善或加重 , 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 统计 学处理 : 所有数据均 以均数土标
s J 患秋季腹泻后 合理 饮食 和适 当 lL , 用药 , 可缩短病程 , 很快恢复 , 则对d J 健 ,L 康影响不 大。如 果 处理 不 当 , 并发 脱 常 水、 中毒及 电解 质紊 乱 , 重者危 及患 酸 严 儿生命 ; 或者导致 病情 迁延 , 造成患 儿营 养不 良, 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 婴 幼 儿 秋 季 腹 泻 , 发 生 于 秋 冬 季 多 节, 近年来有 向冬 季后移 的趋势 , 呈散 发 性或小流行 , 普遍 表现 为起 病急 , 吐后 先 泻、 尿少 、 易脱水 , 其发病机制是 由人类轮 状病毒侵入小肠破坏小肠 黏膜绒毛 , 成 造 小肠运转和吸收功能障碍及 电解质紊乱 。 双歧三联活菌有调整肠道 菌群 , 改善 胃肠 道功能作用 。本 方运用 止泻汤具 有健 脾 燥 湿 、 利 湿 热 、 理 胃肠 功 能 。 本 方 中 清 调 葛根清热生津 , 升举 以止泻 ; 白术 、 茯苓健 脾化湿 , 和胃厚 肠 ; 黄芩 、 黄连 清热燥 湿 , 具有抗 病毒作用 ; 泽泻 利小便 而实 大便 ; 甘草和 中。
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观察

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4-05-07T11:47:11.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华秩军[导读] 本文作者的临床应用观察发现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实可靠。
华秩军(浙江省江山市张村乡卫生院浙江江山 324106)【摘要】目的探讨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2013年秋季对收治的腹泻患儿9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治疗组48例采用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应用收敛药(蒙脱石散)、助消化药(胃蛋白酶、小儿消食片)、抗病毒药联合治疗,两组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具有显著差异性。
结论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秋季腹泻山莨菪碱复方丹参注射液【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177-01 秋季腹泻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自限性疾病,主要发生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
目前在治疗上一般无特效药药物,作者以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8例与用收敛药(蒙脱石散)、助消化药(胃蛋白酶、小儿消食片)、抗病毒药联合治疗的48例进行比较,发现两组疗效明显不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96例住院患者起病均在3天以内,大便每日6-7次至数10次,呈黄色浠水便或蛋花汤样便,无脓血,可伴有发热,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不伴或伴有轻、中度脱水,大便镜检示部分患者有少许红细胞、白细胞、粘液及脂肪球,96例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大便PCR检查轮状病毒阳性65例,患者年龄均在4个月至2岁之间,1岁以内占61例,占63.5%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上差异无显著意义。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2岁,<1歲约50%。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但是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很关键,很多患儿因治疗手段单一,忽视中医药的治疗,腹泻时间较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病情加重或影响预后。
小儿腹泻分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前者称小儿肠炎,后者称消化不良或单纯腹泻。
①感染性腹泻: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②慢性腹泻: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
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指连续病程<2周者;腹泻为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型和重型。
①急性腹泻轻型:起病可急可缓,多由饮食原因、肠道外感染或肠道内病毒引起。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每天数次大便,一般为<10次,量少,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可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
患儿一般无发热症状,可有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可数日自愈。
②重型腹泻:多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一般>10次/日,水分多而粪质少,或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脱水症状明显,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大多是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而来。
中西医结合治疗秋季小儿腹泻5O例临床观察

2 . 1 对 照 组 :常规 西 医治 疗 :预 防 和 纠 正 水 、 电解 质失 衡 ,轻 度 脱 水 以 口服 OR S补 液盐 为 主 , 中、重 度脱 水采 用 静 脉 补 液 法 ; 口服 思 密 达 或 培 菲 康 散 剂 , 转移 因子 口服 液 ,常规用 量 ,并调 节饮食 。 2 . 2 治 疗 组 :在 对 照 组 治 疗 基 础 上 ,加 服 中药 。方 药 :葛根 、谷 芽 、麦芽 各 5 g ,防风 、连 翘 、苍术 、车 前子 、水 半夏 、茯 苓 皮 、神 曲、鸡 金各 3 g ,生 姜 2 g , 炙甘 草 1 g 。每 E l 1剂 ,水煎 分早 晚服用 。
关键词 秋 季 小儿腹 泻 中西 医结合 疗 法 轮状 病毒
4 , J b 腹 泻是 5 岁 以下 儿 童 的 常见 病 ,发 病 率位 居 第二位口 ] ,尤 其 在 农 村 常 见 。秋 季 为 小 儿 腹 泻 频 发 期 ,轮状病 毒 为最 主要 病 原 ] 。笔 者采 用 中西 医结 合
[ 2 ] Ka p i k i a n AZ ,C h a n o c k RM1 R o t a v i r u s e s l I n :V i r o l o g y ,
Chi e f - Ed b y Fi e l d s BN , e t a l l 3 r d e d, Li p pi ne ot t Ra v e n Pub l i s h —
组 。治疗 组 5 0例 中 ,男 2 9 例 ,女 性 2 1例 ;年 龄 1 ~
6个 月 8例 ,7个 月 ~ 1 2月 1 8例 ,1 3 ~2 4月 1 7例 , 2 5 ~3 6月 7例 ;对 照 组 5 0例 中 ,男 2 7例 ,女 性 2 3 例 ;年 龄 1 ~6个 月 9例 ,7个 月 ~ l 2月 1 9例 ,1 3 ~ 2 4月 1 4例 ,2 5 ~3 6月 8例 。病 例 病情 均 出现 大便 次
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

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小儿秋季腹泻是小儿时期的多发病,多发于3个月~2岁小儿,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10月至来年2月间。
其病因主要为轮午大病毒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轮状病毒入侵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受损的上皮细胞脱落,使小肠粘膜吸收水份及电解质的能力减弱,从而发病。
中医认为小儿体质特点为脾常虚,脾脏运化失常,遂成泄泻。
秋季腹泻多起病急,腹泻重者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本病西医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对症、补液等治疗。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趋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情况综述如下。
1内治法中药注射剂联合西药在小儿秋季腹泻治疗中得到较广泛应用。
较常用中药注射剂有喜炎平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等。
喜炎平注射液是采用现代提取技术,从植物穿心莲中提取的水溶性穿心莲内酯,为纯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具有抗病毒、杀菌、解热作用,喜炎平与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广泛应用于临床。
李莹洁[1]等应用喜炎平注射液与维生素B1联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根据病情喜炎平采用肌注或静点,维生素B1用量10mg/次,2次/d肌注。
治愈率96.3%,平均治愈时间为2.59d,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于启明[2]等应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思密达口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26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两组患儿主要症状持续时间、治疗3d后粪便轮状病毒转阴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戴颖[3]等应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96例,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时间上,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丹参注射液具有抗炎、增强免疫及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肠粘膜循环等作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儿[4]采用消旋卡多曲联合丹参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0例,对照组应用礞脱石散,结果,观察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呕吐停止时间、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配合西医的液体疗法、微生态制剂及适当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结果显示,通过中医中药为主、液体疗法为辅助的方法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秋季腹泻;液体疗法;中医中药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病因多由湿热蕴积肠道,肠道传导功能失调所致,泄泻迁延不愈则致脾胃虚弱。
本病有自限性,但部分患儿吐泻较重,加之不能进食,因此可出现轻至中度脱水症状。
笔者在临证时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
本病的临床诊断不难,根据发病年龄、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发病季节,结合外周血象正常、大便镜检为水样或有少许黏液等可诊断。
有条件的单位可行病原学检测。
诊断明确后即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促进病情康复。
1西医的治疗措施主要有:①脱水程度的判定及液体疗法。
在临床上应准确判断脱水程度,了解在院外的治疗情况,然后确定补液方案。
每日的补液按补液原则进行。
②一般不用抗生素。
由于本病多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所以不能应用抗生素,且抗生素只会加重肠道的菌群失调,除非有明确的大便检查提示由条件致病菌引起者方可适量应用。
③微生态制剂的使用。
根据病情大多数情况都可使用,常用的有乳酶生、妈咪爱、整肠生、乐托尔等。
④选用对轮状病毒有效的药物。
目前建议使用潘生丁,其他抗病毒药物对轮状病毒基本无效。
2中医中药的辨证治疗中医学将本病归为“泄泻”范畴,而在古典医籍中亦有归为“吐泻”范畴的,如钱乙所论夏秋季节的“吐泻”,即是认为由于时令气候变化所致。
本病的病因为秋冬季节经肠胃感受外邪,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因其属外邪感染,故可表现有表证之象,如发热、流涕、轻咳等。
从其临床表现来看,泻下水分较多或如水样,粪色深黄或有少许黏液,呕吐,发热,小便短黄等,属中医之湿热泻;吐泻日久或治疗失当,致脾胃虚弱,大便稀薄,色淡不臭,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而表现为脾虚之证。
因此临床上可将秋季腹泻分为湿热泻及脾虚泻。
2.1湿热泻发热明显,泻下黄色或黄绿色稀水样便,量或次数较多,伴呕吐,小便短黄,苔腻。
治以清热利湿之葛根芩连汤加养阴生津止泻之剂:葛根10~15g、黄芩炭5~8g、川黄连3g、车前子5g、生地黄10g、麦冬10g、荆芥炭5~8g、炒三仙各10g、焦白术5g、枳壳5g。
病例1患儿石某,男,1岁半,于2005年11月20日就诊。
症见发热,体温39.6℃,频繁呕吐,腹泻1d,吐出为胃内容物及黏液,食水入则即吐,泻下黄色稀水样便,夹少许不消化食物及黏液,达10余次,腹胀满,小便近4h未解,精神萎靡,舌红苔稍腻,指纹暗紫。
粪常规示黏液(+),白细胞(+),外周血象正常。
诊断为秋季腹泻伴中度脱水。
中医证属湿热泻,遂给予补液治疗,口服妈咪爱及潘生丁。
处方:葛根15g、黄芩炭8g、川黄连3g、生地黄10g、麦冬10g、荆芥炭8g、法半夏5g、炒三仙各10g、焦白术5g、车前子5g,水煎频服。
2剂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偶有呕吐,能稍进流质食物,腹泻黄色稀水样便,每日约6次,脱水征不明显。
遂减少补液,中药以前方去法半夏,加焦白术至8g、诃子8g,再进2剂,大便成形,诸症消失。
[!--empirenews.page--] 2.2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时泻时止,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加生津止泻之剂,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10~15g、茯苓8g、炒苍术5~8g、焦白术5~8g、陈皮3~5g、法半夏3~5g、砂仁4g、荆芥炭8g、诃子8g、炒三仙各8g、炙甘草3g。
病例2患儿张某,女,11月,2005年12月5日就诊。
因发热、呕吐、腹泻黄色稀水样便、精神萎靡、小便量少,在外院诊为秋季腹泻。
予补液、对症治疗10d,其他症状缓解,惟腹泻仍时作,每日5~6次,泻下淡黄色稀水样便,无黏液,纳乳差,时有哭闹,小便量偏少,舌淡苔白,指纹淡红。
辨证属脾虚泻,予健脾益气生津之剂。
处方:太子参10g、麦冬10g、茯苓6g、炒苍术5g、焦白术5g、陈皮3g、法半夏3g、砂仁3g、升麻3g、炒谷麦芽各6g、诃子5g、炙甘草3g。
服药2剂后大便渐成形,吃奶可,尿量正常,临床治愈。
由于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一部分轻症患儿临床仅表现为腹泻,每日数次或伴轻度呕吐,发
热等症不明显,对于此类患儿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配合服用微生态制剂及止泻药思密达等,往往收效甚佳。
对能进食的患儿继续进食流质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糊等,除非呕吐较重,一般不应限制饮食。
同时本病属消化道传染的疾病,因此做好婴幼儿的清洁卫生工作甚为重要,鼓励幼儿便后、进食前洗手,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