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北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学习目标】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感悟盛唐雄风的深刻内涵。

【自主学习】一、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______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

2、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并能_________。

他鼓励臣下直言,______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_________。

3、用人:他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贞观新政1、原因:(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措施(新政内容):(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_____________制。

三省中,________替皇帝起草政令,________负责审核,最后交由_________执行。

_______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_______________,规定_____________的方式代替服役,使__________逐渐松弛。

(3)法律上:唐朝在_____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

(4)文化上: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

唐朝科举分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国力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1.材料一魏征 唐太宗 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是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载舟”和“覆舟”的例子吗?材料二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持三镜,以防己过。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 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优质学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 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优质学案

第2 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隋的灭亡,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等内容,记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懂得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贞观新政”。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他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他是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他开创了‘贞观之治’……”此人是谁?唐朝“贞观之治”的局面又是怎样形成的?二、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说出本课所有子目。

三、自主梳理:细读课文,梳理知识,填写要点。

1、隋朝灭亡的原因: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建立者_____ ____,都城_____________。

1、唐太宗即位: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在________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_________。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唐太宗用人和纳谏的原因:3、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用人原则:1、新政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在制度方面,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

2、内容:政治: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三省”指、和,其中替皇帝起草政令的是,负责审核的是,最后负责执行的是,其下又设,分管具体政务。

法律:多次修订法令,是中国显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四、合作探究1、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简单评价唐太宗。

五、自我测评:1、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A 唐高祖 B 唐高宗 C 唐太宗D唐玄宗2、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A 房玄龄B魏征C张玄D杜如晦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A “开元盛世”B“贞观之治”C“贞观遗风”D“文景之治”4、“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这是《资治通鉴》对唐朝哪一位最高统治者的评价?()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5、唐太宗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其根本目的是()A 维护封建统治B改善君臣关系C吸取隋亡教训D减少决策失误6、与唐太宗“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 (6)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 (6)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认识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②认识目标: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2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国外华人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此街。

你知道为什么吗?
(二)自学
1.自学内容1:理清本课知识体系。

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历史创造性练习P6“课前思考”。

2.自学内容2:隋的统一。

自学方法:阅读教材P8 “唐王朝的建立”一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年,建立唐朝,定都,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3.自学内容3: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P8—10“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一目的的内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善于纳谏,善于用人?
(3)唐太宗怎样善于纳谏,善于用人?请举例说明。

(4)唐太宗善于纳谏,善于用人有何影响?
4.自学内容4:贞观新政。

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
(三)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
完成创造性练习P6—7、9
(四)反思小结
【加速一】材料解析:
创造性练习P8第11题。

【加速二】探究
请你简单评价一下唐太宗。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学案 (2)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学案 (2)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贞观之治与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给他们一个恰当的评价。

【学习过程】一、自学课程二、完成自学预习练习1、隋朝灭亡的时间(),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唐太宗叫()年号()2、618年,在江都被部将杀死,朝灭亡。

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进入长安,建立。

3、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出色治绩在历史上被称位()4、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人称(),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5、()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 ),人称她的统治()。

三、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哪些反映唐朝帝王的影视作品?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你最欣赏里面的哪个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唐太宗、武则天、狄人杰等)【教师归纳】既然同学们对唐朝这么多的历史人物都有所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这段历史,并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学习,看看你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历史到底区别在哪?(讲授新课)一、唐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 618年【教师提问】同学们繁盛一时的隋朝是如何灭亡的呢?指导学生看书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介绍李渊。

2、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皇帝:李渊也称唐高祖定都:长安【教师提问】1、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6找出唐朝建立的基本要素。

2、有哪位同学知道“玄武门之变”?引出唐太宗李世民。

【教师归纳】刚刚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也说明同学们平时的课外知识是很丰富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主要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教材通过讲述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唐朝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掌握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

2.难点: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以唐太宗的治国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贞观之治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短视频。

4.图片资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

5.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短视频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展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贞观之治的辉煌。

北师大版历史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隋亡的缘故,识记唐朝的建立。

2、明白得把握唐太宗的要紧事迹3、把握贞观新政的要紧缘故、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贞观新政”的要紧内容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三、复习反馈1、581年北周外戚建立了隋朝,他确实是帝。

589年灭掉南方的朝,终止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用六年时刻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自北向南分为、、、四段,连接了、、、和五大水系,全长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统治期间,连年,多次发动,其残暴统治引发了,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建立了唐王朝,定都,他确实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确实是唐太宗。

2、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只有,才能幸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当时敢于直言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明白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他尽量做到,兼收并用。

(三)贞观新政1、贞观新政显现的缘故:吸取的体会教训。

2、贞观新政的要紧内容:①赋役制度方面: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规定可用的方式代替服役②政治方面: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

其中中书省,门下省,最后交由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分别是、、、、、,各部分管具体政务。

③法律方面: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宽省刑法。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阻碍3、结果: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复原和进展,国力增强,被誉为“”五、随堂练习1.下列事件中属于引发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缘故是()①大兴土木②多次发动战争③滥用民力④酷虐残暴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①③④2.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闻名,他确实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3.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丞相制D.军机处4.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A.《水经注》B.《隋律》C.《齐民要术》D.《唐律疏议》5.下列有关“贞观之治”显现的缘故的叙述中,不合适的是()A、合并州县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役,减轻人民负担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6.以下关于唐太宗与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A、开国皇帝B、重视进展生产C、提倡节俭D、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7、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课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

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

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案 周至县四群中学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案 周至县四群中学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周至县四群中学张璐教材背景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二课的内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唐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灭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

两则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认识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贞观新政的内容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一、复习提问:隋朝统一的原因,大运河的中心点、南北两端的起止点,分为哪四段、哪几大水系?二、导入新课隋唐时期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鼎盛时期,隋朝第二次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大一统,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一系列重要制度,给我们留下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并且富庶,这么强大的一个政权,为什么如此短命?只存在了37年,就在人民的大规模反抗中土崩瓦解。

三、新课内容〈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的灭亡提问: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答: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提问: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又表现在哪里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我们可以知道隋炀帝的残暴表现在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年年巡幸,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精题精讲
例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例2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A.房玄龄B.魏征C.马周D.常何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隋朝灭亡原因的是()
A.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B.酷虐残暴的统治
C.大兴土木工程
D.国家财政困难,军费不足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A.《汉律》B.《隋律》C.《贞观政要》D.《唐律疏议》
3.1945年9月,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公开发表了词《沁园春·雪》,不知倾倒了多少人。

其中有
“唐宗宋祖”一句,这里的“唐宗”是指()A.唐高祖B.唐高宗C.唐太宗D.唐玄宗
4.“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句话是谁对君民关系的
认识()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高宗
5.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是()A.接受隋亡教训B.有名谏臣魏征C.他是开明君主D.三省制的要求
6.唐太宗从隋亡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是()
A.必须重用贤臣,善于纳谏
B.必须保证农民有土地和生产时间
C.完善科举制度
D.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
7.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8.下列部门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六部
●我综合我发展
9.阅读下列材料: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唐太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曾出现的治世局面是什么?
参考答案:(1)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中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2)吸取隋亡的教训。

(3)贞观之治。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
(1)618年,贵族李渊父子以关中为根据地,起兵反隋,建立了________,定都长安,最后兼并各割据
势力,全国又归于___________,李渊就是_______。

(2)李世民于626年继承皇位,改年号为“__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

他明白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_______,他知人善任,尽量做到________、________。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
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以前统治者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当贤明君主
B.减少决策失误
C.笼络人才
D.维护封建统治
3.简析唐朝前期繁盛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启示。

答案:形成原因:①隋朝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廉洁奉公,政治清明。

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
善于用人和纳谏,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政策和措施,为唐朝前期繁盛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③唐初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和努力发展生产。

④人民安居乐业后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唐朝前期繁盛作出了直接的贡献。

历史启示: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②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③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
1.自隋唐以来,负责选用、考核官吏的中央部门是()A.吏部B.户部C.礼部D.工部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3.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4.为唐代盛世奠定了基础的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唐高宗
5.某班举行“话说唐太宗”的演讲比赛,评委认为张军的演讲有一处错误,表现在()
A.李世民和他父亲李渊于隋朝末年起兵造反
B.李世民认识到农民起义力量的伟大
C.李世民上台后提高百姓上交的租税
D.李世民是我国古代一代明君
6.小王在看族谱时得知,祖上曾有一人在唐太宗时做过吏部官员.当时管辖吏部的中央部门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督察院
7.填唐朝三省六部简表。

8.阅读下面材料: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

或(有人)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1)材料中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政治主张?
(2)唐太宗采取这样的主张,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1)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轻徭薄赋,选用廉洁的官吏。

(2)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统治。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得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论任贤》
(1)说这话的是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2)为什么他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过去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我们做今天的事,通过半年多的历史学习,你认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案:(1)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2)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就像一面镜子,使唐太宗随时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失。

所以,魏征去世,唐太宗觉得好像失去一面镜子,十分伤感。

(3)略,言之有理即可。

课本第12页自我测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