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恩怨情仇为何得以化解?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俄两国是历史上长期的友好邻邦,彼此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本文将回顾中俄关系的历史,并对双方现状进行探讨。
1. 第一阶段:古代交往时期中俄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17世纪,中国明朝的皇帝派遣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得到了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的支持。
此后,两国开始了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另外,中俄边境地区的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和资源交易上有很多合作。
2. 第二阶段:苏联时期苏联时期是中俄关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上世纪20世纪初,中共建党团结苏联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苏联对中共革命事业的支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支持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之间爆发了领土争端和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中苏两国的分歧和对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外关系的重要因素。
3. 当代: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中俄两国关系逐渐恢复。
正式建立了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两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方面,中俄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长,能源、高科技和军工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
另外,中俄还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共同致力于区域稳定与发展。
在政治方面,中俄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密切协作。
双方不断就重大国际问题保持沟通,相互支持对方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双方也经常进行高级别的交往,以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和合作。
在文化方面,中俄两国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了友谊。
两国交流了大量的学生和游客,使两国的人民更加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传统。
此外,中俄两国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节庆和艺术展览,增进了两国民众之间的友谊。
4. 小结中俄关系几经波折,但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中历久弥新。
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对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两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将继续深化,为两国及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与成果。
中俄 国与国正确相处之道

中俄国与国正确相处之道
中俄两国的正确相处之道应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和平等协商的原则。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做法:
1. 加强高层交往:通过定期的国家元首和高级官员的互访,促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增进互相了解和友好感。
双方应加强对彼此核心利益的尊重,避免采取一些挑衅性行动。
2. 深化经济合作:两国应加强经济领域的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双方可以通过签署更多的双边协议和协定,加强双边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3. 拓展人文交流:两国应加强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学术交流、文化交流、青年交流等。
通过促进人员往来和互学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理解。
4. 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保持密切合作:两国应加强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协调,加强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构内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地区和国际和平与稳定。
5. 畅通有效的对话渠道:两国应建立和完善各层级之间的对话机制,包括政府间的会晤、外交部门的磋商、学者交流等,及时沟通和解决双方关切,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总之,中俄两国应本着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加强高层交往、深化经济合作、拓展人文交流、在国际事务中保持
密切合作以及畅通有效的对话渠道,推动中俄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俄关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那个时候,中苏两国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并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成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冲突。
19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两国在国际事务上产生分歧。
1970年代,中苏边界冲突爆发,导致两国关系从合作转向对抗。
随着苏联解体,中俄关系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
1990年代,
中俄两国改善了彼此的关系,并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协议。
双方开始加强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
2000年以后,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
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
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了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双方在贸易、投资、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
此外,中俄还加强了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协调合作。
近年来,中俄关系进一步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高层交往密切。
双方在经济、能源、军事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
同时,中俄还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密切协调,共同维护了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总体来说,中俄关系经历了起伏和波折,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逐渐走上了稳定和良好发展的轨道。
中俄关系的发展对于两国和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关系更重要的辩论稿

中俄关系更重要的辩论稿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军事,经济都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由于它离中国的距离,导致了中俄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多变性。
在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时,由于历史的多变性,中国和俄罗斯前身苏联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摩擦以及恩怨。
众所周知,中共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中国的进步人士因国家内忧外患而从当时的苏维埃共产党学习借鉴从而产生的。
从清朝康熙时期到如今21世纪,从1689年签定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到2001年7月中俄两国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可谓是历经坎坷,过去的历史已不能改变,在这历经坎坷,风雨变换的四百年来后,中俄关系终于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道义上还是物资上,苏联也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甚至在抗战末期,出兵东北,建立远东军,击败了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为中国抗战胜利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友好,是至今中方,俄方津津不忘的话题之一。
在那个充满动乱的年代,苏联给予中共的各种物资的援助,还有接受大量中国赴苏青年学习高等知识,从而报效祖国,参与建设中国的新社会主义作出了大量贡献。
正是有了中苏之间的伟大友谊,苏联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派请了超出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大批专家。
正如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薄一波等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所记录的那样,苏联人民在50年代对中国的援助是真诚的;正是有了苏联的技术援助,才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自己的汽车、飞机和坦克的历史。
苏联在20世界50年代对华的经济援助不仅帮助中国提前实现了工业化改造,更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人遗憾的是、之后中苏关系发生了裂痕,由于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或者说是国家的经济利益的冲突,导致两国的冲突,分歧越来越大,甚至到了发生战争的边缘。
不过好在21世纪,中俄关系复苏,又回到了一个全面合作全面交往的时期。
另外,从中俄两国的战略关系和外交关系来看,两国的战略协助伙伴关系需要不断加强。
中俄关系_精品文档

中俄关系中俄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之间的国际关系。
作为两个领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中俄关系在全球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围绕中俄关系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分析。
中国和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友好关系。
二战期间,中苏两国是反法西斯的战略合作伙伴,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冷战后的一段时间里,中俄关系经历了一段紧张的时期。
当时,双方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争端和对抗。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俄关系逐渐得到改善和加强。
政治上,中俄两国建立了密切的高层交往和战略协作机制。
双方经常举行高层会晤,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战略对话和协调。
中俄两国都主张多极化世界格局,维护国际关系的公平正义,坚决反对干涉他国内政。
此外,中俄两国还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中保持密切合作,为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上,中俄关系也得到显著提升。
双方签署了许多重要的经贸合作协议,扩大了双边贸易额。
中俄边境贸易逐年增长,同时双方在能源、交通、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俄之间的天然气合作在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国开展了大规模的能源合作项目。
中俄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能源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军事领域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俄两国都积极推动双边军事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军舰互访、联合军事演习等活动。
双方还加强了信息交流和情报共享,为维护两国安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此外,中俄两国还致力于推动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积极参与亚洲安全合作机制,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然而,中俄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其中之一是两国边界问题。
尽管中俄两国已经签署了相应的边界协议,但一些具体问题尚待解决,如黑龙江流域的争议。
此外,两国在一些地区问题上的立场和利益也存在差异,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和协商解决。
总的来说,中俄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俄两国恩怨情仇为何得以化解

中俄两国恩怨情仇为何得以化解?2016-06-03 01:04:34归档在政治时评擂台| 浏览34987 次| 评论0 条那小兵:最近中国有些媒体就普京访华用“迫不及待”来解读,您认为这是一种傲慢心态,而且您一直认为中国应当继续向俄罗斯学习,可以与读者漫谈您的一些想法吗?莫洛夫:我也感到惊讶中国方面为何用“迫不及待”这个词来翻译“немогудождаться”,其实,这个俄语词更接近英语的“I can't wait”(热切期待)的语意,是一个俄罗斯人通常用来表达友好的词,并不带任何自贬的含义。
我认为这种翻译错误来自于中国人对于俄罗斯的常见误解,而这种误解背后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有的涉及到部分中国人长期贬低俄罗斯的言论影响,我想借这个机会探讨一个“中俄民族性比较”的话题,让大家更多了解俄罗斯民族是什么样的一个民族。
我首先要说的一条,那就是“这个世界离不开俄罗斯”。
也许不少人感到不以为然,因为人们习惯从美国所宣传的俄罗斯威胁论中去理解俄罗斯。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遇到了空前经济危机,那个时候有些人嚷嚷要把乌拉尔以东的西伯利亚用1000亿美元卖给美国和日本,当然,这些人的背景我不说你也可以猜到。
那是个什么话都敢讲的时期,但俄罗斯人普遍的反应是“我们情愿饿死,也要保住领土完整”。
在俄罗斯人的感情世界中,哪怕是一寸领土失去了,每个俄罗斯人的生命就有了缺陷,这种护土意念全世界独一无二,我们可以从二战中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保卫战这两个典型战役中看到。
列宁格勒当时饿死那么多人,可是保管农业种子的科学家宁可自己饿死也不吃那些种子。
莫斯科战役中苏军战死那么多人,与德军展开拉锯战,有一次只差六十米就被德军赶出莫斯科了,最终还是大反攻胜利了。
斯大林那时举行了红场大阅兵,每个苏联士兵都抱着必死之心走过红场,然后奔赴战场。
连西方人都承认,没有苏联击败德国,美英集团不知何年才能取得胜利。
卢宇光:中国借助上合组织缓解与俄罗斯矛盾

卢宇光:中国借助上合组织缓解与俄罗斯矛盾
核心提示:在中国和俄罗斯关系上,一个特别焦点的地方是中亚,俄罗斯一直把中亚当作它的后院,中国在一带一路方面中,中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
凤凰卫视1月31日《寰宇大战略》,以下为文字实录:
刘一超(观察员):我有一个问题就想跟各位专家探讨一下,在我们跟中国和俄罗斯关系上,还有一个特别焦点的地方就是在中亚,因为俄罗斯一直把中亚当成是它的后院,但是我们中国在一带一路方面中亚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我就想说这个地区我们的一带一路的这个计划会不会跟俄罗斯在这个地方的一个利益产生一些矛盾。
卢宇光:我个人谈谈我的看法,刚才讲起一带一路,中亚地区一直是俄罗斯的一个非常传统的,因为它原来是苏联地区对吧,有很多的俄罗斯的产业包括它的出口链都集中在中亚地区,那么中方介入到中亚地区的开发,对中方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面临的,刚开始的时候在上合组织刚刚组建的时候,我个人现在这么回忆,当年组建上合组织我觉得有这个考量的,中方也是大智慧,你上海合作组织来缓解和俄罗斯之间的矛盾,那么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规模了,变成一个地区性非常强大的,有说服力的能够表决的,能够左右地区安全的这么一个国际组织,我觉得有可能。
邱震海:届时北约会怎么看呢,会怎么看这个2036年那么厉害的一个上合组织。
柳怡:现在对于欧洲来说,他现在因为俄罗斯他经过这一段时间,因为俄罗斯和北约也是有对话的,我记得2011年当时在对话的时候,美国人把导弹系统已经架到了波兰,然后架到了俄罗斯门口,俄罗斯就这个事情去跟北约来摊牌,你必须用法律的白纸黑字写下来,你的这个系统你说是为了共同安全,那你不会用这个系统来对准我。
中国为什么要力促俄乌通过谈判解决冲突,请从三个目标上论述500字

中国为什么要力促俄乌通过谈判解决冲突,请从三个目标上论述500字中国力促俄乌通过谈判解决冲突是出于以下三个目标的考虑:首先,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中国作为一个亚洲重要的大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这种政策理念也是中国对世界的态度。
对中国来说,地区和平稳定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如果进一步扩大和升级,将给欧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安全隐患。
通过促成双方对话和谈判,中国旨在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其次,促进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遵守。
中国一直将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遵守看作国际行为准则的重要标尺。
乌克兰危机是涉及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国际问题。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半岛的行动被视作侵犯乌克兰主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中关于领土完整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中国相信只有通过国际合作、遵循国际法的路径来解决争端,才能真正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通过推动乌俄两方进行谈判,中国旨在呼吁各方恪守国际法和国际秩序,为国际社会建立稳定和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提供示范。
最后,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外交关系。
中国与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乌克兰位于中国与欧洲之间的重要战略位置。
中国与乌克兰之间的经济合作具有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能源等领域。
此外,中国和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伙伴关系,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合作。
因此,中国有责任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和外交关系。
通过促进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和平解决,中国努力避免危机升级,保持地区稳定,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战略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力促俄乌通过谈判解决冲突是为了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法和秩序的遵守,以及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外交关系。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并努力成为国际社会的负责任大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俄两国恩怨情仇为何得以化解?
2016-06-03 01:04:34
归档在政治时评擂台 | 浏览269412 次 | 评论 1 条
那小兵:最近中国有些媒体就普京访华用“迫不及待”来解读,您认为这是一种傲慢心态,而且您一直认为中国应当继续向俄罗斯学习,可以与读者漫谈您的一些想法吗?
莫洛夫:我也感到惊讶中国方面为何用“迫不及待”这个词来翻译
“немогудождаться”,其实,这个俄语词更接近英语的“I can't wait”(热切期待)的语意,是一个俄罗斯人通常用来表达友好的词,并不带任何自贬的含义。
我认为这种翻译错误来自于中国人对于俄罗斯的常见误解,而这种误解背后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有的涉及到部分中国人长期贬低俄罗斯的言论影响,我想借这个机会探讨一个“中俄民族性比较”的话题,让大家更多了解俄罗斯民族是什么样的一个民族。
我首先要说的一条,那就是“这个世界离不开俄罗斯”。
也许不少人感到不以为然,因为人们习惯从美国所宣传的俄罗斯威胁论中去理解俄罗斯。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遇到了空前经济危机,那个时候有些人嚷嚷要把乌拉尔以东的西伯利亚用1000亿美元卖给美国和日本,当然,这些
人的背景我不说你也可以猜到。
那是个什么话都敢讲的时期,但俄罗斯人普遍的反应是“我们情愿饿死,也要保住领土完整”。
在俄罗斯人的感
情世界中,哪怕是一寸领土失去了,每个俄罗斯人的生命就有了缺陷,这种护土意念全世界独一无二,我们可以从二战中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保卫战这两个典型战役中看到。
列宁格勒当时饿死那么多人,可是保管农业种子的科学家宁可自己饿死也不吃那些种子。
莫斯科战役中苏军战死那么多人,与德军展开拉锯战,有一次只差六十米就被德军赶出莫斯科了,最终还是大反攻胜利了。
斯大林那时举行了红场大阅兵,每个苏联士兵都抱着必死之心走过红场,然后奔赴战场。
连西方人都承认,没有苏联击败德国,美英集团不知何年才能取得胜利。
当时德国和美国在原子弹研发势均力敌,飞弹更是大大领先,如果没有俄罗斯,二战的结局很可能是德国和日本获胜。
另外,如果没有俄罗斯比较早占领西伯利亚,日本人或美国人很可能成为西伯利亚的主人了,那时中国的下场就是墨西哥或朝鲜了。
反过来我们看看中国历史,中国人真正为民族而战的战役就是崖山之战,最后十多万宋朝残兵与宫女自杀殉国,连皇帝本人也不例外。
自从蒙古人元朝统治之后,中国不再有民族之战,基本上都为填饱肚子而战,或者是皇帝一个人的战争,明朝崇祯皇帝最后守卫北京就是典型例子。
蒙元之后,中国人的民族概念瓦解了,剩下的只是“我是奴才”的自我认知,全北京上下口口声声都是“皇上能给我多少钱,我就打多少仗”。
满清入关之后情况更加恶化,除了为了反抗不被剃头外的小战役外,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反清运动,有的只是农民要填饱肚子的叛乱。
满清人比较聪明的做法是保持了八旗建制,形成了一个“全族一党”的体制,在比较长久的时间内保持了中国对外扩张的能量,于是才有了今天中国版图。
俄
罗斯东进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只用了很少部队,可是满清方面出动了包括康熙本人在内的精锐部队,后来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按照俄罗斯历史学者的说法,如果当年没有满清的出现,俄罗斯就会扮演多尔衮的角色,直取北京取代明朝了。
即使俄罗斯占领了全中国,也不见得会有什么反抗,反正汉人农民都窝在农村搞宗法自治,事不关己,国家只是皇上一人之责。
中国不会出现民主制度,为何?因为农民和皇帝其实是分家的,各管各的,没有一个宪法统治概念,硬是用民主选举统一起来,反而弄的水火不容。
当时的美国社会刚好相反,教会统治在现代社会必须转化成宪政体制,两者本来就是一回事。
俄罗斯这个民族和满洲人有不少类似之处,这个民族非常记仇,满洲人用七大恨起兵,而俄罗斯人从古至今都是“只能赢,输不起”,总认为别人欺辱自己,自己必须对抗到底。
一千年前,莫斯科公国只有数千人口,蒙古人没有能够击溃这个公国,只能收税,俄罗斯得以保住了主权地位。
莫斯科公国与罗斯公国这点不一样,很早就形成了“全族一党”的思想,连农业土地都是所谓“农民公有制”和“农奴制度”混合体,带有某种社会主义公有制色彩,这点是从蒙古人那里学的。
因此,俄罗斯人比其他西方国家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而且发扬光大,形成了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
共产主义给中国当时的部分知识分子极大的启示,陈独秀和毛泽东这些人终于认识到一个道理:必须通过“全民一党”制度把中国人团结一体,否则中国人依然是农民归农民,皇帝归皇帝,民族力量统一不起来。
相比之下,清末改革派和国民党都没有这种意识,比如,谭翤同一直要“用长城以北之地换取英俄财政支持”,因为他这个南方人根本不
把北方当成中国。
国民党搞驱逐鞑虏,反清复明,结果国体崩溃,军阀运动由此而生。
可见,多党制在中国难以实施,因为它把中国人一盘散沙的特点彻底暴露了,放开之后无法统合。
俄罗斯不同,苏联瓦解了,但俄罗斯依然在,虽然有不同党派,但其实只有一个党,那就是“俄罗斯民族党”,“全族一党”是俄罗斯人潜意识中的必然选择。
我说这些也许得罪不少中国读者,不过我是凭良心说的。
俄罗斯这二十年来经历了一场严峻考验,即使苏联没有了,但“全族一党”的体制依然用另种方式生存着,西方人很有怨气,没有看到俄罗斯崩溃他们也很纳闷。
俄罗斯毕竟实现了民选制度,这意味着具备了民主国家的合法性,西方人无可奈何。
目前俄罗斯遇到的经济困难,原因大家也都明白,但这比二战时期好多了,俄罗斯不会因此倒下。
中俄两国形成了背对背战略伙伴关系,这保护了整个欧亚大陆内核的安全,这种结构是世界和平的基础之一,否则德国和日本这些民族不会那么乖巧听话,伊斯兰社会也会迅猛膨胀起来,美国应当明白这点。
尤其值得注意,中国如今也学会了俄罗斯民族的“底线思维”,这种思维来自俄罗斯军事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反客为主,防守反击”战略思想。
中国在东海把底线划到了钓鱼岛,在南海把南沙群岛划入底线,用中国人的话说,这是背水一战,把整个民族意志统一在这条线上,凝聚全国人气,这无疑是打另一场中国式的“莫斯科反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