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压强复习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压强复习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复习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进一步了解压强的概念,并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包括大气压强、流体压强)2、会运用P=F/S和P=ρgh 进行计算。

3、熟练分析实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学习重点: 计算和实验学习过程备注【知识回顾】(学生默写知识点+答案汇报)1、压强①定义:与之比,叫做压强。

②公式:各物理量的单位③增大压强的方法:① ,② 。

减小压强的方法:① ,② 。

2、液体压强①液体对容器和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都有压强;②在同一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③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④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它的有关,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越大,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计算公式:各物理量的单位3、大气压强①著名的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第一次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一标准大气压相当于__ __厘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约________帕、②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

③ 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

(应用:高压锅)④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 _。

【应用夯实基础】(红色为重点讲解题目)模块一:压强1、如图所示的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压强的是()A、刀刃磨得很薄B、坦克装有履带C、铁轨下铺枕木D、书包背带很宽2、质量为45kg的某同学站在水平地面上,两脚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300cm2,则他对地面的压强Pl= Pa,若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为P2,则有Pl ____P2(填“>”、“<”或“=”)。

(取g=l0N/kg)3、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邹同学用一块海绵和两块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砖块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仔细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的__________程度来确定、(2)分析比较图乙和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比较图_______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4)进一步综合分析图甲、乙、丙和丁的实验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_____ 模块二:液体压强1、如图,关于液体中a、b、c、d四点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盐水密度大于水密度)()A、a点的压强最大B、b点的压强最大C、c点的压强最大D、d点的压强最大2、如图,A、B两的容器中装有同一种液体,且液面a点的压强小于b 点的压强,当a、b之间的阀门打开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液体由A向B流动B、液体由B向A流动C、液体静止不动D、液体来回流动3、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木桶来装水,若制作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木板来决定,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如图所示,那么决定木桶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大小的是_____(选填“A”,“B”或“C”)木板、如果A,B,C的长度分别为20cm、40cm、50cm,则木桶底部受到的最大压强为__________Pa、(g=10N/kg)4、小强利用U形管压强计和装有水的大烧杯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前,他注意到U形管两边的液面已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甲所示、(1)当他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后,发现U形管两端液面如图乙所示的情景,则实验装置可能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问题、(2)排除故障后,他重新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发现随着金属盒没入水中的深度增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逐渐变大,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________有关、(3)接着小强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则应保持_______不变、(4)小强保持图丙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实验情形如图丁所示、比较丙、丁两次实验,小强得出了: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的压强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可靠?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块三:大气压强1、下面事例中不属于利用大气压的是()A、用离心式抽水机把深井中的水抽上来B、在茶壶盖上作了一个小孔C、帕斯卡用几杯水就撑裂了木桶D、吸盘吸玻璃2、如图为托里拆利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将玻璃管稍微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大B、将玻璃管稍微向上提起但没有离开液面,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大C、向槽中继续注入少量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小D、换用更粗一些的等长玻璃管,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3、随着青藏铁路开通,到西藏旅游人数逐渐增多,到西藏时,很多人会出现“高原反应”,这除了高原缺氧、寒冷之外,还因为那里的大气压强比平原地区______得多(填“大”或“小”)、在高原上用普通锅难以煮熟食物,是因为普通锅的密封性能较差,锅内气压受外界大气压影响,使得水的沸点____100℃(填“高于”或“低于”)、模块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如图所示将一个普通的乒乓球轻轻放入漏斗中,用电吹风从管口向上吹,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球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大;B、球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小;C、球不会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大;D、球不会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小2、如图所示,打开水龙头,让水流注入,可观察到D、F管两液面相平,E管的液面(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F液面,这是因为、【练习检测】1、很多动物为了适应自身生存的环境,进化出了符合一定物理规律的身体部位,对此,从物理学的角度给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骆驼的脚很大,可以减小压力,从而使其在沙漠中自如行走B、啄木鸟的嘴很尖细,可以增大压强,从而凿开树杆,捉到躲藏在深处的虫子C、壁虎脚掌上有许多“吸盘”,从而利用大气压使其在天花板上不会掉下来D、深水海鱼,捕到岸上时会死掉,主要原因是水面上的压强比深水处小得多2、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匀速滑动,在木块前端离开桌面至一半移出桌面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木块对桌面的压力_______,木块对桌面的压强__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在装修房屋时,工人师傅常用一根灌有水(水中无气泡)且足够长的透明塑料软管的两端靠在墙面的不同地方并做出标记,如图所示,在做标记时用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再列举一例_________、4、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静止放在斜面上,容器底部A、B、C三点的压强Pa、Pb、P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压强单元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压强单元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
⑹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垂直于接触面
受力物体的表面
压力由重力引起时才与重力有关;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大小,方向不一定相同
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引力
地球
总是竖直向下
物体的重心
例2如图3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例3:通常情况下,物体压在同样的泥地上,如果压强相同则压痕深度相同.野生动
物调查员在野外泥地上发现黑熊刚留下的足印.为了估算黑熊的质量,他把一个底面积是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GF+GG – FF-GF
⑸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1)利用p=FS计算固体压强的关键是确定受力面积,解题时,要抓住“受力”二字,
分析物体表面到底有多大面积受到压力作用,而不能取任意的一个面积代入。
(2)解题的思路:①根据物体平衡条件和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求出压力F;②确认受力面积S;③再根据公式p=FS求出压力对受力面的压强,要特别注意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压强复习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压强复习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复习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熟记压力、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2、理解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比较方法3、能利用公式进行压强的计算一、课前知识回顾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方向是于受力面。

压力的作用效果由和共同决定的。

物体叫压强,用符号表示。

压强是描述的物理量。

压强的定义式是:,压强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1帕= 牛/米2。

由公式P=F / S可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就可以增大压强;压力一定时,增大可以减小,即压力分散;减小,可增大,即压力集中。

2、液体的压强液体的压强是由于而产生的,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使液体对容器的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

由公式可知:液体的压强只与和有关;液体的压强与液体重力的大小,液体质量的大小,体积的大小无关,与容器的形状和大小无关。

上端,下部的容器叫连通器。

当连通器里盛有同种液体,在液体的情况下,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应用:等。

3、大气压强是由于而产生的,大气所对浸在它中的物体的压强叫。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就是利用把水抽上来的。

实验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

实验是测定大气压值的重要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当管内水银面下降到某一高度后,管内上方是、管外水银面受作用,所以支持着管内一定高度的水银柱,这一定高度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跟大气压强。

通常把________Pa的压强叫标准大气压,它相当于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大气压强可以用测量。

大气压值随高度的增加而。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气压增大时。

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流速越大,流体的压强越。

二、典型例题1、小明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做了如下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1)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木块(2)若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再做图(填“丙”或“丁”)所示实验。

八年级物理下册9压强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9压强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三 维 目 标
过程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项 目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压强概念的应用。
: ( 1 )帮助学生学会小结一章内容。 (2)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提高学生上复 习课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 学 札 记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一. 1. 2. 压力: 压强: (1) (2)
酒精
=0.8×10 千克/米 )
3
3
压强
章节 (课题) 名 知识 技能 称 压强复习 学时 1 总课 时 17
(1)掌握压强概念,理解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 (2)能用公式 SFp=、ghpρ =进行基本计算。 (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梳理、归纳知识点的方法。 (1)课前准备:学生自己对本章内容的小结。 (2)通过展示学生《压强》小结,来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3)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通过练习 和应用掌握压强知识。 (1)通过自我小结《压强》 ,让学生 学会学习,培养总结归纳 的能 力。 (2)用压强知识分析具体实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3)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复习 课也有收获。 内容 解决措施
5.注射器的针 头做得很尖,其目的是为了增大 ___________ ;注射 器能将药液吸入针筒是利用了 __________ ______ 的作用. 6.如图所示,将实验用的“小桌”放入砂盘中,观察 中的深度.比较图甲与图乙的情况,可知压力作用的效果与 关; 比较图乙与图丙的情况, 可知压力作用的效果与 陷入砂 有 有关.
9.一个平底圆柱形容器的质量为 0.2 千克,底面积为 1×l0 米
2
-2
。在容器中装入 0.8 千克的酒精后,将它放在水平地面上。求: (1)酒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压强》复习教案【推荐】.doc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压强》复习教案【推荐】.doc
多媒体展示:通过 应用多媒 体,来展示生活中很多流速影响压强的实际例子,为学生提高实验研究的平台。
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展示三个生活情景1.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2.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3.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例 3】已知人体的密度与水相近,若将人体近似看作为一个圆柱体,由此可估算出身高为1.7m的人直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Pa.
高h.圆柱体重力G=ρShg,对地面压力F=G=ρShg,对地面的压强p= F/S=G/S=ρgh
若人体密度与水相近,近似看作圆柱体.则人对地面压强p =ρgh=1×103kg/m×1 0N/kg×1.7m=1.7×104Pa.
对于“野人”的质量测量,可通过F=p.s算出“ 野人”对地面的压力得到重力,算得质量.
“野人”对地面的压强测量,可以利用“现场同样的土质条件下,泥土被压下深度相同,泥土受到的压强相同.”将正方体铝块放在脚印旁的泥土上,在上面加放重物,直到铝块压入泥土中的深度与脚印深度相同,算出此时铝块对泥土的压强.【解答】脚印的面积是369 cm2,身高大约1.89m,质量约95.9kg (也可取96.2kg)
液体压强的公式:P=pgh
6、连通器:定义:上端,下端的容器。特点:静止在连通器内,各液面。
应用:船闸、等就是利用的原理来工作的。
7、帕斯卡原理:内容:加在液体上的压强,能大小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应用:是液压系统和液压机工作的基础。人们利用帕斯卡原理发明了技术。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复习课)》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复习课)》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复习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压强概念,理解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

(2)能用公式、进行基本计算。

(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梳理、归纳知识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课前准备:学生自己对本章内容的小结。

(2)通过展示学生《压强》小结,来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3)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通过练习和应用掌握压强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压强概念的应用。

2、难点:(1)帮助学生学会小结一章内容。

(2)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提高学生上复习课的兴趣。

三、教学任务分析(1)学生起点:基本掌握压强知识,知道固体、液体、大气压强的特点和一些应用实例(2)学习支架:运用压强知识分析实例,会用公式定性(定量)解决基本问题。

(3)教学媒体:教具、自制教具、多媒体、网络信息等。

四、教学模式归纳-应用-分析-讨论五、教学流程1、分析中考此类题型在中考总分所占比分引入本节教学目标,再复习与压强有关的知识。

2、复习:让学生说出压强的概念、计算压强的公式。

教师总结:计算压强的公式有两个,并要注意应用公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典例分析及跟踪练习:让学生通过导学案自主学习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上台板演再讲解解题思路。

4、教师总结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并指明解题方向的突破口。

5、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压强:1、压力: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3、概念:4、公式:5、符号的意义及单位:6、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液体的压强:1、定义:2、规律:3、计算公式:4、连通器:三、大气压1、首先测量大气压值的实2、一个标准大气压:3、大气压的影响因素: 4 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规律:2、飞机的升力:五:典型例题:六:跟踪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相关知识点;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压强相关的问题;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复习压强的定义;2.复习压强的计算公式;3.复习与压强相关的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压强的定义、计算及应用;2.教学难点:能够熟练运用压强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与方法1. 导入与引入(5分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提问题或呈现相关图片等方式导入。

2. 复习压强的定义(10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压强的定义,帮助学生回忆与巩固基础知识。

定义:压强(P)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

公式为 P = F / A,其中 F 表示力的大小,A 表示受力面的面积。

3. 复习压强的计算公式(15分钟)复习压强的计算公式,通过具体案例的演算,让学生掌握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子:某个力为 50 N 的物体静止在一个 5 平方米的平面上,请计算该平面受到的压强。

解:根据压强的定义,压强等于力除以面积,即 P = F / A。

代入数据,P = 50 N / 5 m² = 10 N/m²。

4. 复习与压强相关的知识点(15分钟)复习与压强相关的知识点,如浮力、气压等。

5. 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给出一些压强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提供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

案例:如果一个物体的底面积是 2 平方米,质量是 100 克,那么它在地球上的压强是多少?提示:先计算出物体的重量,然后将重量除以底面积得到压强。

6. 总结与小结(5分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五、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解答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案例分析: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压强的大小。

2.掌握利用力和压力的关系,能够解释为什么尖刀较容易刺入物体。

3.知道压力的大小与作用力的大小、作用面积的大小有关,能够应用导出压强的公式。

4.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压强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利用力和压力的关系。

3.压力的大小与作用力、作用面积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压力与力的关系。

3.压力与面积的关系。

4.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章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概念解释与示例演示讲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压强的概念。

3. 相关概念的解释和讨论解释力和压力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尖刀较容易刺入物体,以及压力的大小与作用力、作用面积的关系。

4. 实例分析和讨论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和解决与压强有关的问题,如压力对物体的影响、液压系统原理等。

5.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压强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6. 总结与展望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所学的知识点,并展望下一章的内容。

五、教学手段1.板书:对关键概念和公式进行清晰的板书,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示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5.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

2.案例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压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课堂练习成绩:检验学生对压强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坞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
九章《压强》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压强的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理解压强的大小
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3.初步认识液体压强的规律,知道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会液体压强的简单计算。

4.知道大气压强,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复习巩固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2.通过师生共同理
顺知识结构,使压强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通过课堂训练,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2.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是本单元知识结构的核心和重点。

●难点:液体压强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压力小桌、海绵、100g砝码1个。

●学生:学案
教学过程
一、回顾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结构
教师设问:“你对压强知识都知道哪些呢?”
1.用课件展示,要求同学们快速抢答下列问题:
(1)压力: _______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_______的大小和_______的大小有关。

(2)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_______的物理量。

物体_______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_______。

增大F,减小S,可以_______压强,减小F,增大S,可以_______压强。

(3)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_______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
_______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_______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
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_______有关。

计算公式:
=_______。

(4)连通器:上端开口,底部相____
___的容器叫连通器,当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并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保持_______。

(5)大气压强: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_______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1标准大气压=_______Pa=760 mm汞柱产生的压强。

参考答案:
(1)垂直;压力;受力面积;(2)作用效果;单位面积;
;增大;减小;(3)侧壁;各个;深度;相等;密度;
;(4)连通;相平;(5)马德堡半球;托里拆利;1.01×105。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师同时用课件展示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
二、联系典型实例,掌握重点、难点
利用压强知识的思维导图,针对本部分的知识重点和难点,采取边复习边练习的方式各个击破。

(一)复习“压力”
教师引导提问:“压力与重力一样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它们有联系吗?”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
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点拨。

点拨:压力与重力的联系:①有的压力是由于重力产生的;②只有处于水平面的物体对水平面压
力的大小、方向才跟重力的大小、方向相同,尽管如此,压力仍不是重力。

课件展示练习,学生解答:
1.在图2中能正确表示压力的是( )
答案:1.C
(二)复习固体压强
教师出示一些器材(压力小桌、海绵、砝码),引导提问:“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大小的物理量,怎样用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大小的因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如图3所示的实验图和下面的问题:
问题:将同一小桌,按甲、乙、丙三种方式放入沙盘中,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实验中运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先由学生交流展示解题结果,再由教师归纳总结知识要点:
实验结
论: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可以发现,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比较乙、丙两次的实验可以发现,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归纳总结:综合分析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有关:①受力面
积相同,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②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本实验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常采用的方法是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而保持其他的因素不变,从而确定这个因素是否影响我们所要研究的物理量。

这种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设问:“根据压强的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学生回答。

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后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解答。

先由学生交流展示解题结果,再由教师归纳总结解题要点:
2.(2010·百色)图4中的推土机有宽大的履带和锋利的土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宽大的履带是为了减小压力
B.宽大的履带是为了增大压强
C.锋利的土铲是为了减小压力
D.锋利的土铲是为了增大压强
3.(2010·泸州)如图14-1-15所示,在水平地面上铺一张方格纸,质量为54Kg的人左脚单脚站立时,在方格纸上留下的鞋底贴地部分的轮廓。

每一个方格的面积为4×10-4m2,数方格时,超过半格的算一格,不
足半格的忽略不计,请回答:此人左脚单脚站立时,与地面接触面积大约是
_______m2,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是_______Pa,(取g=10N/Kg)
答案:2.D;3.2.16×10-2;2.5×104
(三)复习液体压强
通过课件展示问题,学生解答。

先由学生交流展示解题结果,再由教师归纳总结解题要点:
4.(2010·哈尔滨)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某同学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先后放人两种不同液体中,根据如图6所示
提供的信息能够探究的是( )
A.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密度的关系
B.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的关系
C.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
D.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是否都有压强
5
.(2010·东营)20
10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直播了“南澳一号”古沉船水下考古过程。

古沉船位于水下27m的海底,已知海水密度为1.03×103kg/m3,g取10N/kg。

则潜水员在海底受到海水的压强是_______Pa。

答案:4.A;5.2.781×105
(四)复习大气压强
通过课件展示问题,学生解答。

先由学生交流展示解题结果,再由教师归纳总结解题要点:
6.(2010·盐城)小华想用空易拉罐来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下列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手捏易拉罐,易拉罐变瘪
B.将密封易拉罐置于深水中,易拉罐变瘪
C.让易拉罐从高处下落撞击地面,易拉罐变瘪
D.用注射器
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空气,易拉罐变瘪
7.(2010·天津)用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的数值(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
)。

下列过程会导致测量数值发生变化的是( )
A.将实验从山下移到山上
B.使玻璃管稍下降一点
C.使玻璃管稍倾斜—点
D.换用稍粗点的玻璃管
答案: 6.D;7.A
三、考点聚焦:利用课件展示中考要点以及出现的题型,使学生了解压强知识在中考中会如何出现、会考那些知识点。

四、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以竞赛及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学案上的课堂训练(由教师命制包含本节主要考点的几个典型习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导演,学生抢答。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处理有关压强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
如图所示,某工厂要用大型平板车运送180t的大型设备。

若每个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140cm2,平板车的质量约为30t,如果平板车对地面的压强不能超过1.5×106Pa,那么该大型平板车应至少有多少个轮子?( g取10N/kg)
板书展示
教学反思
在实施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由于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很多上课前预想不到的情况。

如有的班级学生参与不积极,这时就要由教师利用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引导。

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后出现了“冷场”的现象,可能是提的问题过难,此时应将问题细化为几个循序渐进的小问题,这样降低了难度,使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学生回答的积极性自然就会高涨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