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辩证表

合集下载

中医八纲辨证(精)

中医八纲辨证(精)

三、虚

虚实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正邪盛衰的两个 纲领。 (一)虚证: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气、血、 阴、阳虚损。 1、血虚证: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全身各部,所表现 出的证候。 2、气虚证:指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出的证 候。 3、阴虚证:指体内阴液不足、亏损所表现的证候。 4、阳虚证:指体内阳气不足所表现出的证候 。 (二)实证:邪气盛,脏腑功能亢盛的表现。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小 便
清 长 短 赤
舌象
舌淡苔白 润 舌红苔黄 干
脉 象
迟 数
寒证 热证
不渴或喜热饮 口渴喜冷饮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有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在疾病危重时,还可 出现假象。 1、寒热错杂:指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 例如:上热下寒
表寒里热
表热里寒 2、寒热转化: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当热证出现时, 其寒证消失,称为寒证转化为热证,于此相反则称热转 化为寒。 例如:寒入里化热 热极转寒(如热病出现危候阳气暴脱)
[要点]
辨证的基本方法是用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的具体施治是论治。 论治是根据辨证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所以常称为辨证论治。
第一节
[概念]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把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概括病 变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部分,从而辨清 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类别的辨证方法。 [内容] 将病人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
第六章
[概念]


对四诊取得的病史、症状、体征,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综合 分析,辨清疾病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之间的关系, 从而概括和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称为辨证。 [辨证类型]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脏腑症状 (二)里证 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 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 证候。
无恶寒发热同见
里证
非表即里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
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纳入里证的范
畴。
里证
里证的成因:
外邪袭表 表证不解 外邪 情志内伤 饮食劳倦 直接损伤脏腑气血 直中 病邪传里 脏腑 里 证
实证
实证——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 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 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风
寒 火 暑 燥 疫疠 湿 虫毒
脏腑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停留 饮 水 湿 气滞 脓 宿食 瘀血

外邪侵入人体
实证


新起、暴病—“急者为虚”、“入者为实”
病情急剧

体质壮实
虚证
第一节
一、表里辨证 (一)表证
八纲基本证候
发热 头 痛 流涕 咳、 喘 浮脉
喷 嚏 鼻塞 咽痒 痛 淡红舌薄苔
恶寒
第一节
一、表里辨证 (一)表证
八纲基本证候
外感病初期
起病急
表证
病位浅
病程短
表证
起病急、病程短、病情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
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脉浮……
病位——皮毛、肌腠、经络 多是实证,容易治愈 表证≠皮毛的病变
证候错杂 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三、证候真假 证候真假——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现象与病理 本质统一性的两种情况。
寒热真假 真寒假热证 真热假寒证 真实假虚证
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证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辨证(内容与要求)

八纲辨证(内容与要求)
• 关系: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 实证、阴证与阳证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 系的四对纲领性证候,它们之间可相兼、 转化、夹杂、真假,要注意识别。
八纲辨证(概述)
• 源流:
《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晋、宋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已经形成。 《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中医诊断学》二版教材:推广、普及。
寒热 恶寒发 热并存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 往来
舌苔 薄苔 脉象 浮脉
厚腻苔 沉及其它脉
薄苔 弦脉
八纲辨证(寒热)
•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 机理:寒热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阴

寒热

八纲辨证(寒热)
张景岳“寒热乃阴阳之化也。” • 寒证是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
八纲辨证(表证)
• 表证: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正 (卫)气抗邪于肌表所产生的证候。
• 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 临床表现:
主证:恶寒发热(恶风),头身痛,舌苔 薄白,脉浮。(辨证要点)
兼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
八纲辨证(表证)
• 病因病机
六淫疠气
皮毛 口鼻
肺 卫
卫阳被郁 邪郁经络 卫气抗邪于外
八纲辨证(热证)
• 病因病机: 阳热偏盛
热邪侵犯 他邪转化 过食辛辣厚味 七情过激 房室劳伤
阴液耗伤
发热烦躁 面红目赤 吐血衄血 舌红苔黄
脉数
口渴多饮 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分泌物排 泄物黄稠
八纲辨证(寒热鉴别)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二)阴阳辩证的特定内容 主要有: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 阳盛证、亡阳证、亡阴证。
1、阴盛证
(1)概念:指寒湿等阴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实寒证 候. (2)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四肢不温或冷痛等.
2、阳盛证
(1)概念:指阳热之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实热证 (2)临床表现:壮热恶热、口渴喜冷饮,面红 目赤等。
(三)虚实转化
虚实转化:指疾病的虚实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 发生转化,提示邪与正之间的盛衰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 1、实证转虚 ⑴ 含义:先有实证,后出现虚证 ⑵ 形成原因:因邪气久留,或失治、误治,损伤人体正气而 致 2、虚证转实 ⑴含义:是指在原有虚证的基础上转化为以实证为主要矛盾 或主要矛盾方面的证候。 ⑵形成原因: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导致痰湿水饮、瘀 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成为因虚致实。
3.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临床上辨别寒热真假,一般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脉象的有力与无力 (2)舌质的淡与红、舌苔的润与燥 (3)口渴与不渴,喜热饮与冷饮 (4)胸腹是否温暖 (5)小便的清与黄 (6)欲不欲盖衣被 总之:假象多出现在疾病的极期危重阶段,而真象多贯穿疾 病的全过程,假象多见于四肢,肌肤和面部,其表现多局限、 短暂。
四、阴阳辩证
(一)阴阳是辨证的纲领
阴阳是证候分类的总纲,是辨证归类的最高 纲领。 阳 证:
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 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 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
Hale Waihona Puke 阴 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 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 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
胸胁苦满
不明显 多弦脉

中医--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辨证
表证 指六淫等邪气侵犯人体而表现的症状及
产生的疾病。 病因:六淫邪气,侵袭人体肌表。 表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
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治则:辛散发表
伤寒表实证
病因:患者平日体质较好,感受风寒发病 表现:恶寒发热,头疼身痛,
无汗喘促,舌苔薄白, 脉浮紧。 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黄汤 麻黄9g 桂枝6g 杏仁6g 甘草3g 水煎服。
治则:滋阴 代表方:增液汤,百合固金汤
三、虚 实
阳虚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润滑, 脉沉迟无力。
治则:温阳 代表方:理中丸,肾气丸
三、虚 实
实证 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蕴积所 产生的证候的概括。‘邪气盛则实’ 病因:机体的阴阳偏盛或机体的功能代谢
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它们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 经过分析和综合,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 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的诊断 方法。
病位—— 表证、里证
病性—— 寒证、热证
邪正胜衰—— 实证、虚证
类别—— 阳证、阴证
一、表 里
用来辨别病邪侵犯人体部位的深浅和病邪轻 重的两个纲领。
三、虚 实
表现 气虚证:面色 白,少气懒言,
语声低微,神疲倦怠, 畏风自汗,动则由甚, 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则:益气 代表方:四君子汤
三、虚 实
血虚证:面色淡白或萎黄, 口唇指甲淡白, 头目眩晕,四肢麻木, 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 舌淡苔白,脉细。
治则:补血 代表方:四物汤
三、虚 实
阴虚证:两颧红赤,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虚烦不寐, 咽干口燥,尿黄便干, 舌红少苔,脉细数。
障碍,导致气机阻滞,产生有形之邪。 表现:呼吸气粗,痰涎壅盛,

08八纲辨证

08八纲辨证
进退变化之中,表现以往来寒热为主的证候。 ❖ 2、病因:感受外邪。 ❖ 3、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脉弦,口苦,咽干,目眩。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四)表里证鉴别要点
表里辨证
证型 寒热 表证 同时出

里证 但寒不 热或但 热不寒
其它症状
头身疼痛,鼻塞 流涕等;而内脏 证候不明显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1、阳虚证:虚寒证
久病气虚发展 年老命门火衰 寒邪损伤阳气 过服苦寒清凉
阳虚
虚实辨证
温煦不足 虚寒内生
鼓动无力 功能减退
畏寒肢冷 不渴或热饮 尿清便溏 舌淡胖,脉迟
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 蜷卧嗜睡 脉沉而无力 卫阳不足—自汗 蒸腾无力—无汗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虚实辨证
❖ 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里辨证
❖ 表里意义:
❖ 辨病位:表:病位浅、外。

里:病位深、内。
❖ 辨病势:表:病轻,入里加重。

里:病重,出表减轻。
❖ 适用范围:任何病都可辨表里,外感病尤为重要。
❖ (1)外感六淫、疫疠等邪气。
❖ (2)自外而入,两大途径。

胸痛、腹胀、腹满。

苔黄、厚。

脉沉。
❖ 5、审证要点:
❖ 无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
❖ 6、特点:
❖ 起病较缓,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里辨证 (三)半表半里证
❖ 概念: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少阳证。 ❖ 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

八纲辩证

八纲辩证
21
寒邪遏制,阳气被郁 或阳气虚弱,阴寒内盛 形体失于温煦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肢冷踡卧;
阴寒内盛,津液不伤——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 ——痰、涎、涕、尿等分泌物 排泄物皆为澄澈清冷。
22
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 ——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
阳虚不化,寒湿内生——舌淡苔白而润滑。
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脉迟; 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紧脉。
16
17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 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病邪属性的属阴属阳。
18
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 而是通过四诊对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 的各种症状、体征的概括。
具体的说: 热证——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 寒证——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
八 纲 辨 证 (一)
1
一、八纲辨证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医生通过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 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 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 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 法。
2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3
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 而对于外感(热)病来说,其意义则尤为重要。
阳热偏盛——恶热喜冷。 大热伤阴,津液被耗——小便短赤; 津伤则须引水自救——口渴冷饮。 火性上炎——面红目赤。 热扰心神——烦躁不宁。
26
津液被阳热煎熬——痰、涕等分泌物黄稠。 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热征,舌干少津——伤阴。 阳热亢盛,加速血行——数脉。
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 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 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

辨证的本质及八纲辨证

辨证的本质及八纲辨证
精神不振、脉无力等
八纲辨证—热证
• 概念: 外感热邪,素体阳盛 寒邪化热,五志化火,素食辛辣
八纲辨证—热 证
• 热证分类
– 按病位:表热、里热 – 按病机:实热、虚热
八纲辨证—表热证
• 主要表现及病机: 发热 恶寒轻 苔薄黄舌边尖红 脉浮数
卫阳与邪气奋争 邪伤卫阳 表热,邪轻浅证
另可见:口微渴、少汗、咳嗽咽痒、头痛
• 症状: 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
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小便清,
便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
表寒证
• 表现及病机: 恶寒 发热 头痛 苔薄白 脉浮紧或缓
寒伤卫阳 阳遏或正气奋争 寒致气血流行不畅
表寒邪轻浅证
里寒 证
• 里实寒证(胃寒、肺寒寒) • 里虚寒证(心、肝、脾、肺、肾寒)
里实寒证
• 表现及病机 受寒史、恶寒喜暖、 寒伤阳气,机体 面色苍白、肢冷卧、 失于温煦
证的错杂、真假、转换
• 寒热 • 虚实 • 表里 • 阴阳
八纲辨证—里实热证
• 主要表现及病机 身热 ------------------ 邪热炽盛 口渴溲赤便干苔干 ------ 热灼津液 心烦或躁扰 -------------- 热扰心神 面红目赤舌赤脉数或出血 ---- 热迫血行 苔黄 --------------------------- 热证
所病脏腑的功能亢奋
八纲辨证
蒋文跃 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
致病因素 机体
保护 机制
• 功能亢奋 • 功能低下 • 紊乱
八纲辨证
• 八纲: 阳、阴、表、里、寒、热、虚、实 • 八纲辨证:
– 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 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 正盛衰等情况,归纳为阴证、阳证、 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 证八类基本证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Array一、阴阳
阴证、阳证辩证 (1)
阴虚、阳虚辩证 (2)
二、表里
表证、里证辩证 (3)
表里寒热虚实辩证 (4)
三、寒热
寒证、热证辩证 (5)
各种热证辩证 (6)
寒热的上下虚实辩证 (7)
寒热的真假辩证 (8)
四、虚实
虚实辩证及气血虚实 (9)
虚实相杂辩证 (10)
五、津液受伤辩证 (11)
治解表散寒①80.260.50②50.60.80③260.5000
里寒:不发热、怕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手足凉、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溏、舌淡、脉沉迟
治:温里散寒①650.3820②380.650③80.70.2650
表热:发热重、恶寒(恶风)轻、口干咽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清热疏风解表①050.00300.020②00500.060.020③020.060.00500④00600.050
里热:发热或潮热或五心烦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尿黄、舌红、Array脉数
治:清热除疑、养阴安神①00600.00400.00300②003.006.00500 ③001000.06500.0200
表虚:常见发热出汗、恶风、脉浮数
治:扶正解表为主①2650.80.70②650.820③2000.650.70
表实:常见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脉浮紧
治:解表清热疏风①080.020.650②260.40.500③720.6400
里虚:气虚①720.650②2000.650
血虚:①400.300.880②4300.260.800③2600.4500
阴虚:①00600.00400.700②600.5400.70
阴盛:①650.380.20②05000.60.4380
里实:凡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脉实有力、均为里实证
实热:上述症状兼发热面赤、烦燥不安、口渴欲饮、尿短赤、脉淡大有力
①003.006②006.004.00100③00300.00600.00400
实寒(里寒实)上述症状兼形寒肢冷、喜热怕冷、口不渴、尿不黄、苔白、脉沉迟有力
①650.3820②650.380.260③650.30.820
五、津液受伤辨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