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可冀、姚新生、李恩、危北海、陈士奎等著名专家学者论中西医结合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6期.陈可冀.吕爱平.陈士奎.危北海.吕维柏.穆大伟.陈小野.王硕仁.史载祥.王学美.刘成起.宋军.马晓昌.周素云.靳秀琴.[2].病证结合与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6期.刘平.季光.陈凯先.[4].苦参碱与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85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3年1期.焦建中.康国瑜.陈林芬.朱平.冯玉萍.冯雪梅.李霞.[5].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5期.王静.吴时达.闫亚非.陈守春.黄永成.郑铿.[6].关于“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定义的讨论.《中西医结合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3年4期.陈士奎.[7].中药补肾冲剂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8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3年2期.张友祥.王灵台.陈建杰.[9].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西医结合医学类期刊影响因子和综合评价总分前10位排序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6期.[10].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西医结合医学类期刊影响因子和综合评价总分前10位排序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5期.二、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国中西医结合史论.被引次数:5作者:王振瑞.中西医结合基础河北医科大学2002(学位年度)[2].宝宝乐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中枢机制的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杜永平.中西医结合医学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2006(学位年度)[3].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赵含森.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2002(学位年度)[4].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木豆素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作者:赵子义.中医学与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5].不同功效中药对<'60>Coγ辐射损伤大鼠的防护作用研究.作者:郭军.中西医结合医学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2006(学位年度)[6].柴胡皂甙抗实验性癫痫的药效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作者:谢炜.中西医结合医学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2006(学位年度)[7]益骨胶囊[8].加味清金化痰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次数:4作者:罗丽雯.中医内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9].知识服务:语义Web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于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浙江大学2011(学位年度)[10].因病因证因症结合组方模式的探讨.被引次数:1作者:邢超.中医方剂学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三、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病证结合与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刘平.季光.陈凯先,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2]浅析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储继军.李伟莉,2012第四届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3]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哲学基础.周勇,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4]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我国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学发展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维模式.李恩,2010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5]《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教学体会.司银楚,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6]中西医结合医学是解决人类健康的医学.张玉环,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7]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有关问题(对21世纪开始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思考之二).王嘉桔,2011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暨吉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学术研讨会[8]天然药物在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吴建国.吴岩斌.吴锦忠,2011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9]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未来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学发展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维模式.,2012第十届全国疑难病学术研讨会[10]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建设的探讨.常虹.刘岩.高小明.李紫慕,2007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

中西医结合重点

中西医结合重点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重点内容一、中西医结合概念是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主要由中西医兼通医学人才,用现代科学方法发掘、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民族特点统一新医药学的过程(王振瑞)是研究中、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其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

(李恩)中西医学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李致重)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陈士奎)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方针“团结中西医”(1954年)和“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高”(1955年)。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58年)。

中西医结合工作十年发展规划(1976- 1985年)重申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明确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发展的工作方针(1980年)。

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列为“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1996年)。

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从法律上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明确指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方针,鼓励中西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

首次从法规层面明确了中西医结合的地位、目标以及相应的途径和措施。

三、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1、中西结合的渗入萌芽阶段(明.万历年间-1905)2、中西医结合的汇通互参阶段(1884-1949 )代表医家:1)唐容川(1862-1918)代表作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提出中西医应取长补短,“折衷归一”的论点,有革新但是片面。

陈士奎:厘清中医药九大问题

陈士奎:厘清中医药九大问题

陈士奎:厘清中医药九大问题
张利刚;桂克全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年(卷),期】2008(005)011
【摘要】在对《征求意见稿》的热烈讨论中,关于中医药如何发展始终没有像其他问题那样引人注目。

因此,本刊借助此次论坛的机会把来自中医药界的呼声呈现给读者。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张利刚;桂克全
【作者单位】(Missing);(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研究生导师陈士奎主任三黄胃炎汤 [J],
2.陈可冀、姚新生、李恩、危北海、陈士奎等著名专家学者论中西医结合 [J],
3.陈士奎:研读经典,传承精髓 [J],
4.张喜奎、陈锦秀2位教授荣获“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J], 本刊讯
5.陈士奎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

1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

《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导论》任课教师:职称:所在系部: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授课对象及时间: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授课章节:第一章绪论基本教材:《中西医结合导论》(戴恩来罗再琼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7月)自学资源:1、《中西医比较医学史》(李志庸主编,高等中医院校精品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结合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陈可冀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3、《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陈士奎主编,卫生部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学目标:1.知识内容:1.熟悉中西医结合的含义、意义2.了解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及方针政策2.能力培养:通过绪论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和任务;了解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概述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学生特点分析:该班为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2012级本科班。

本届学生按照最新修改过的培养计划进行授课,先期已经学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中西医学课程,于第五学期开设《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

学生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中西医学基本的知识基础,但对于该专业的前景以及发展方向等还存在困惑。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医学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及方法论,明白中西医学在认识集体生理病理和诊断治疗的差异,并通过了解建国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的中西医结合的新概念、新模式等,启发学生们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呢里,初步构建起学生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将中西医学一体化的思维模式。

该班学生62名,小班授课,有助于开展讨论及与学生互动。

教学重点:1. 中西医结合的含义及意义;2.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阶段。

教学难点:中西医结合的意义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从概念出发进行深入剖析,结合中西医发展历史以及方针政策的实施,使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概述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明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原因与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研究等是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方向,从而理解中西医结合的深远意义。

自学笔记:中医八大学派摘要(下)

自学笔记:中医八大学派摘要(下)

自学笔记:中医八大学派摘要(下)自学中医伊始,倪师说自己是经方派也叫北派,相对应的南派擅长温病,那中医绵延数千年,都有哪些学派?每个学派都有哪些名家,各有哪些代表作?在《自学笔记:中医八大学派摘要(上)》中梳理了伤寒派、寒凉派、攻邪派、补土派,本篇继续梳理滋阴派、温补派、温病派和扶阳派。

五、滋阴派创始人为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拜寒凉派开创人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为师。

朱丹溪受“刘完素主火论”影响,认为人体内有“相火”,声色刺激而妄动,易耗阴精,而致“阴常不足则阳常有余”,应以补阴精而抑相火。

朱丹溪有四位传人,他们也是滋阴派的代表性人物,分别是王安道、戴思恭、赵道震和汪机。

代表方为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

朱丹溪像【朱丹溪】原名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

【王安道】元末明初医家,著有《医经溯洄集》。

【戴思恭】明代著名医家,提出了“阳易亢而阴易亏”的观点。

著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推求师意》校补《金匮钩玄》。

【汪机】明代医家,新安医派的奠基人。

著有《伤寒选录》《脉诀刊误》《石山医案》《医学原理》。

六、温补派创始人为张景岳,著有64卷《景岳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温补派在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八纲辨证。

温补派的代表人物有薛立斋、赵献可、李中梓。

代表方为右归丸、温阳补肾茶等。

张景岳像张景岳《景岳全书》张景岳《类经》【张景岳】明代杰出医学家,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著《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清顺治至道光流行近200年)。

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

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

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陈士奎陈可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和全人类迎接新世纪到来之际,总结我国在20世纪下半叶创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中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一大优势;而且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一大贡献,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深刻启示。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史简介(一)三个历史发展时期1.17世纪中叶———中西医汇通思想产生时期。

16世纪中叶始有西方医药传入中国,至17世纪中叶中医界产生中西医汇通思想。

代表人物及著作有明代方以智(1611~1671年)著《物理小识》(1653年)、《医学会通》等。

他是提出中西医“会通”思想的第一人。

其他如汪昂(1615~1695年)《本草备要》,王宏翰(约卒于1700年)《医学原始》等,王学权(1728~1810年)《重庆堂随笔》等,均吸收了当时传入的西医知识。

2.19世纪中叶———中西医汇通派形成时期。

鸦片战争后,“欧风东进”。

医学界面对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产生了“全面西化”、“废止中医”、“保护国粹”、“中体西用”及“中西医汇通”等不同主张。

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及著作有唐容川(1862~1918年)《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约生于19世纪中叶)《华洋脏象约篡》、张锡纯(1860~1933年)《医学衷中参西录》、恽铁樵(1878~1935年)《群经见智录》等。

洋务派李鸿章(1823~1901年)在《万国药方》序中也讲“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光绪皇帝谕旨(1898年)也称“医学一门关系至重,极应另立医学堂,考求中西医理,以期医学精进”。

3.20世纪中叶———中西医结合研究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在国家和政府统一领导下,首倡西医学习中医,开展有方针政策保障、有组织、有计划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大纲

绪论目的要求【熟悉】明清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术流派及主要成就。

【了解】外科学范畴、简史、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1.了解外科学范畴: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其它性质的疾病。

2.了解外科学简史:华佗的麻沸散、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病原病理学专著——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用葱管导尿薛己的《外科枢要》第一次详细地记述了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和预防;《疬疡机要》是中医学第一部麻风病专著汪机《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

3.了解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学习方法: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练就扎实的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基本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正确的手术观,勇于创新中西医结合外科的理论,正确运用手术这一扶正祛邪的重要手段。

4.熟悉明清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术流派及主要成就: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派——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心得派——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外科证治概论第一节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疾病命名与分类释义目的要求【掌握】外科疾病的分类释义。

【了解】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与疾病命名。

教学内容1.了解历代外科代表著作、作者及主要成就,例如:元朝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逐渐分立外科与伤科;明代汪机著《外科理例》,明确肯定外科的含义。

2.了解传统中医外科与现代外科的区别。

现代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

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以病位区分于内科,而现代外科的范围以治疗方法(是否以手术疗法或手法治疗为主)区分于内科。

3.掌握疡、疮疡、肿疡、溃疡的定义与鉴别;掌握痈、有头疽、发的定义与鉴别;掌握疖、疔的定义与鉴别;掌握无头疽、流注的定义与鉴别;掌握丹毒的定义;掌握走黄、内陷的定义与鉴别,有头疽的不同阶段,又分别称为“火陷”、“干陷”、“虚陷”;掌握痔、漏、肛裂、脱肛、锁肛痔的定义;掌握瘿、瘤、岩、失荣的定义;4.熟悉瘰疬、流痰、结核的定义;熟悉疫疔、烂疔指现代医学烈性传染病;5.了解肛门周围痈疽的定义;了解以风、毒、痰命名的疾病的特点。

_我国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及其启示(七)——著名危重病急救医学家王今达教授与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研究

_我国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及其启示(七)——著名危重病急救医学家王今达教授与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研究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 100700) Tel: 010 - 64709969,E-mail: wawapapa9@126.com DOI: 10. 7661/j. cjim. 20170227. 011
选为筹委会主委; 1981 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急救医学 杂志———《中 国 急 救 医 学 杂 志 》; 1982 年,美 国《Science》杂志刊登的《中国四个现代化的橱窗: 天津第一 中心医院 ICU 监护病房》赞誉王今达教授是开拓中国危 重病急 救 医 学 新 兴 学 科 的 奠 基 人[1]。1982 年—1983 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危重病急救 医学,1983 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急救医学研究所———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急救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他说: “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是专门从事危重病急救中西 医结合研究的单位”,“指导思想是中西医结合,强调的 核心是中医和西医必须在各自的前进中结合”[1]。他领 导的急救医学研究所,于 1994 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批准为“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培训基地”,1997 年 被卫生部批准为“卫生部危重病急救医学重点实验室”; 1986 年,他领衔创建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 专业委员会并任主任委员。1989 年,鉴于王今达教授 对世界急救医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 五届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大会上,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 联合会,接纳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为成员 国 学 会,王 今 达 教 授 为 中 国 急 救 医 学 组 织 代 表[1]。从此,在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联合会有了我们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登上了国 际舞台,推 动 了 我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急 救 医 学 学 术 国 际 交 流,扩大了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 为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我国首创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 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89 年他陆续创办了《中国危重 病急救医学》杂志( 现为《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和《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杂志( 现为《中国中西医 结合急救杂志》) ,均担任主编,等等。可见王今达教授 为创建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之 用心,堪为至善,不愧为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中西医 结合急救医学界伟大先驱和开拓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 士 奎 : 结 合 医 学 ” 概 念 是 在 “ 的
1 9 第 一 届 世 界 中 西 医 结 合 大 会 上 97年
由 中西 医结 合 学 会 的 专 家 首 先 提 出 的 ,
来 概 括 , 紧 跟 时代 的 步 伐 , 即 采取 一切 科 学 的 、 效 的 研 究 方 有
法 , 掘 和 研 究 我 国 传 统 医 药 。一 方 面 , 医 药 是 医 学 宝 库 发 中 的 宝 贵 财 富 , 着 丰 富 的 内 涵 和 不 可 估 量 的 珍 贵 价 值 ; 一 有 另 方 面 , 于 中 医学 是 经 验 医 学 , 乏 科 学 理 论 基 础 。 现 代 医 由 缺 在 学 高 速 发 展 的 今 天 , 要 我 们 运 用 现 代 化 的研 究 手段 。 “ 需 用 科
结 合 ; 期治愈和长 远调摄相结合 。 近
1 怎样理 解“ 中西 医 结 合 ” ?
9 5来近 药今世 识种术 与就半 法西概 纪出医 0整的 精,念 、是的 ,不个 年医优 方至理 技同点 中理知 华用、 陈结自 代体 西研 、现 术合 可已 中系 医究 、这 ,代 冀有 方学 取个 期中 结科 :学 法 两 提 合 中
维普资讯
20 0 2年 1 第 2 第 5期 0月 0卷
中 医 药 学 刊
・5 1 5 ・






陈 可 冀 、 新 生 、 恩 、 北 海 、 士 奎 等 姚 李 危 陈 著 名 专 家学 者 论 中西 医 结 合
关 键 词 :陈可 冀 ; 姚新生 ; 陈士奎 ; 李恩 ; 危 北海 ; 中西医结合 ; 研究 中图分类号 :2 66 R 5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5 7 (0 2 0 —0 5 —0 10 2 6 2 0 )5 5 1 3 证 治疗 相 结 合 ; 邪 和 扶 正 治 疗 相 结 合 ; 部 和 整 体 治 疗 相 祛 局
效 。 它 与 中 医 药 现 代 化 这 个 概 念 有 所 不 同 , 者 更 强调 现 代 医 学 与 传 统 医 学 的 融 合 , 种 医 学 互 前 两 为 补 充 , 长 补 短 ; 中 医 药 现 代 化 这 个 概 念 涉 及 的 范 围 则 取 而 更 广 泛 , 括 与 数 学 、 理 、 学 等 非 医 学学 科 的 结 合 。 包 物 化
结 合的性质 、 内容 、 法 和 目的 。 方 危北海 : 西 医结合 治 疗观 念 。 中 可
所 谓 结 合 医学 , 指 传 统 医 学 与 现 代 医 学 结 合 的 统 称 。 是 中 西 医结 合 医 学 在 世 界 结 合 医 学 中 占 有 主 导 地 位 。 因 为 中 医 学 在 传 统 医 学 中理 论 完 整 , 验 丰 富 。 因 此 。 西 医 结 合 经 中 的 根 本 任 务 在 于 研 究 中 医 、 展 中 医. 是 中 医学 的 重 要 组 发 它 成 部 分 , 是 发 展 中 医药 学 的 一 支 重 要 力 量 。 也 3 中 西 医 结 合 医 学 体 系 形 成 的标 志 是 什 么 ? 陈可冀 : 中西 医 结 合 医学 体 系 形 成 的 主 要 标 志 是 其 临 床
陈 士 奎 :9 6年 毛 主 席 就 提 出 了 中西 医 结 合 的 概 念 , 15 就
针 灸、 功、 摩疗 法 、 气 按 心理 治疗 、 整脊 疗 法、 眠疗 法 等 ) 催 进
行验证 。
是把 中医中药 的知识和西 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 。
姚新生 : 谓 “ 所 中西 医 结 合 ” 可 以 用 “ 时 俱 进 ” 个 字 。 与 四
它 指 的是 传 统 医 药 知 识 与 现 代 医 药 知
识 的 结 合 , 及 的 面 较 中 西 医结 合 医 学 涉 更 广 泛 。 因 为 传 统 医 学 是 包 括 中 医 在 内的 各 国 、 民族 医 学 的 总 称 。 各
学” 去揭 开 它 的神 秘 面 纱 。
李 恩 : 西 医结 合 的 定 义 。 概 括 中 可 为 : 西 医结 合 是 一 门 研 究 中 医和 西 医 中
在 我 国 就 是 中 西 医 结 合 。 不 过 “ 合 医 学 ” 美 国 的 概 念 则 结 在 略 有 不 同 。 指 用 现 代 科 学 的方 法 对 补 充 与 替 代 医学 ( 括 是 包
将 两 种 医 学 融 汇 或 整 合 , 成 形

个 更 完 善 的 医 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 系 , 高 临 床 疗 提
李恩 : 医学模式从 “ 生物 医学模式 ”
向“ 物 一 心 理一 社 会 医学 模 式 ” 变 . 调 了 心 理 因 素 和 社 生 转 强 会 因 素在 致 病 和 治病 中 的 作 用 。 求 宏 观 整 体 与 微 观 局 部 相 要 结合 , 认识健康 和疾病 , 医重视前 者 , 西 医偏 重 后者 。 来 中 而 因 此 , 统 医学 与 现 代 医学 结 合 已成 为 未 来 医 学 发 展 的 一 种 传

2 什 么 是 “ 合 医 学 ” 它 与 中 西 医结 合 的 关 系 如 何 ? 结 ? 陈 可 冀 : 最 早 接 触 “ 合 医学 ” 个 概 念 是 在 18 我 结 这 9 1年
访 问印度的时候 , 时新 德里有 一本 < 当 印度结 合 医学杂 志> ,
是 由 印 度 卫 生 部 支 持 创 办 的 。 当 时 我 国 还 没 有 结 合 医 学 杂 而 志 。从 国 际 上 讲 , 合 医 学 这 个 概 念是 指 各 国 的 传统 医 学 与 结 现 代医学的结 合, 比如 在 印 度 就 是 指 印 度 的 传 统 医学 与 现 代 医学 的 结 合 . 日本 就 是 汉 方 医 学 与 现 代 医 学 的 结 合 , 么 在 那
趋势 。
在 形 成 和 发 展过 程 中 的 思 维 方 式 、 象 对 内容 、 察 方 法 , 观 比较 二 者 的 异 同 点 , 吸
取 二 者 之 长 , 汇 贯 通 。 建 医 学 理 论 融 创
新 体 系 , 务 于 人 类 健 康 和 疾 病 防 治 的 服 整 体 医学 , 称 为 中 西 医 结 合 ( 学 ) 简 医 。 用“ 究、 研 比较 、 取 、 建 、 务 ” 0个 吸 创 服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