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时跟踪检测
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经典原创)

柏 拉 图
代表
主要观点
领域
影响
打破传统神学的束 自然哲学 万物由水生成 自然 缚;人的觉醒 泰勒斯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 智者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 人与 严但忽视了道德和 度;所有人都 普罗泰格 社会 认识的共性。 是平等 拉 有思想力的人是 万物的尺度;知识 人性 哲学= “人” ;崇 苏格拉底 尚知识和自由探索 即美德;认识你自 的理性精神 己;重视教育 贤人治国、理性 人类 为理性主义的发展 柏拉图 社会 奠定基础 思考 亚里士 真理高于一切;人 自然与 不断追求真理,了 是自然界最高级 人类 解未知 多德
普罗 泰格拉 苏格 拉底 柏拉图
士 多德
墨子
探究: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 子百家”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①都处于思想活跃期,出现不同思想流派; ②都开始将“人以及社会”作为主要研究课题。 不同点: ①内容方面: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作用价值,人是观 察社会人生、世界的主体;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 识”总之,提倡人文思想。中国既有儒家的“仁政”; 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的君主专制。 ②关注问题的角度:前者关注人的发展、作用、价 值,具有哲学理性;后者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 实用性。
1、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①古希腊经济繁荣(在广大奴隶的劳 动基础上,古希腊的文化迅速发展起来) ②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中叶 以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③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和 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 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2、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 罗 泰 格 拉 苏 格 拉 底 亚 里 士 多 德
——泰勒斯(公元前6世纪)
神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
——赫拉特利特(公元前6世纪)
高二历史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高二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关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
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一观点;(2)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意义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影响;马丁·路德的观点;(3)探究两大运动出现的原因及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4)识记启蒙运动相关的基础知识;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情景分析法、比较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2)重视经济及文化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3)简述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教学难点:(1)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2)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内容概述: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人文精神其核心思想是: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2、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1)背景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经济繁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人们越来越多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把“人”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2)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3)研究领域及主张研究领域: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主张: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进步性: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这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局限性:过分强调了个人主观感觉,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

神的意志
封专制和 教会
核心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理性主义 思想 直接、系统 用人的眼光观 打着复兴古典 形式 披着宗教外衣 地提出反封 察、探索世界 文化的旗号
实质 影响
宗教外衣下的 人文主义精神 资’级反封建 反封建统治和 最初的体现 的思想解放运 罗马教会的政 治运动
动
资’级反封 反教的思想 解放运动
课堂精讲
1、人文主义精神发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侧重于 哲学领域;近代人文主义复兴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侧 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16世纪分裂割据时期 的德意志,侧重于宗教领域;启蒙运动发源于17世纪资本 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高潮在法国,侧重于政治领域。
2、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 与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 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苏格拉底提出“美德 即知识”,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5、成熟:17~18C的启蒙运动,提出理性主义,追求 人在政治上的自由平等和解放。
【过关知识】
1、简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2、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3、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 4、文艺复兴起源的时间、国家?其原因、核 心、成就、实质和影响是? 5、宗教改革的时间、原因?(马丁路德改革 的)主张、实质和影响? 6、启蒙运动的时间、历史背景、主要代表及 其主张、启蒙运动的影响?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1、起源: BC5C古希腊,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 作用,苏格拉底等对人本身的研究。 2、压抑:中世纪,在神学和基督教的统治下,人文 主义被压抑。 3、复兴:14~17C的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文主义,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神学贬低人。 4、发展:16C的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使人获得 了个人信仰的自主权。
高中历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元总结22

3.(2017·全国文综卷Ⅰ,4分)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
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
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 B)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分析材料可知,在希腊 神话中有诸神的存在,说明当时希腊人的宗教信仰意识并非淡薄,故A项错 误;根据材料“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 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古希腊诸神具有与人同 形共性的特点,说明古希腊神话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这是雅典在公元前5世纪 产生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础,也表明雅典人文思想植根于久远的传统神话之 中,故B项正确;理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在启蒙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公元前9 至前8世纪”不符,故C项错误;希腊神话的影响与民主进程没有必然联系,且 材料未涉及希腊神话的影响,故D项错误。
新课标导学
历史
必修③ ·人教版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单元总结
1
必 清 ·线 索 导 引
2
必 记 ·精 要 盘 点
3
必 练 ·高 考 真 题
必清 ·线索导引
线索1:西方人文精神的演进历程:起源(智者运动)→形成(文艺复兴)→发 展(宗教改革)→成熟(启蒙运动)。
古希腊时期,学者们从认识自然转移到重点认识人和人类社会,强调人的 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人 性”,提倡人的解放和自由。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反对天主教会的 等级观念,提倡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启蒙运动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专制和 迷信;提倡科学、自由、平等,反对特权等级;主张实行法治;对未来社会进 行了设想。源自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政治
创新设计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元学习小结新人教版必修3

元学习小结新人教版必修31.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含义和意义(1)含义:人的需求是衡量事物的标准,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强调个人选择。
(2)意义:①积极性: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体现了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本质。
②局限性:重视人的作用,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的道德,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泛滥。
3.文艺复兴的实质和意义(1)实质:是反映了14~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从表面上看文艺复兴是欧洲思想文化界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实际上,这场运动是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它是以资本主义萌芽为经济基础,以反封建反教会为内容,以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为目的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2)历史意义: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宣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在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4.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有哪些发展?(1)从批判对象上看,由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扩展为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2)从涉及的领域看,由文学、艺术领域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的各个方面。
(3)从批判形式上看,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从思想特点上看,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为了解放全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5.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及其内涵1.对2011年3月某日的暴风雨天气,甲说“风雨真大,有点冷。
”乙说:“风雨虽大,但让人感觉凉爽舒适。
”他们的说法符合谁的观点( )A.柏拉图 B.普罗泰格拉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2.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摘要:从古代希腊到现今,几千年的历史,西方的人文精神随着古希腊的思想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历史发展进程经历了产生、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关键字: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发展,古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上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上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它是西方哲学思想在两千多年探索一些不可解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
周国平教授曾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西方的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但其核心是与上述内容相一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人文精神是不同与人文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
人文主义一词,无论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出现。
英国学者布洛克认为,这一词汇迟至1808年才由一个叫做F.J>尼特哈麦的德国教育家在一次有关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辩论中用德文“humanismus”杜撰出来,后来在乔治·伏伊格特写的一部著作中首先用于文艺复兴,书名是《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第一个世纪》(于1859年出版)。
布克哈特在其1860年出版的名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大量使用“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等概念,并做了深入的探讨。
英语“humanism”是从德文“humanismus”转译过来的。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点传统知识的存在和使用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与发展中国家许多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1第一讲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一、人文精神的含义名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
广义:指欧洲开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智者学派:1、产生背景:①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②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③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2、主要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3、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4、评价:①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②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苏格拉底:①认识你自己,注重伦理道德问题;②“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即知德合一;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四、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最大哲学成就:创立了逻辑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2第二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1、历史背景:①经济因素: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③思想因素: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④人才因素:意大利人才众多。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励冒险;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元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3

【金版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元整合新人教版必修3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条重要主线: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四大重要阶段:起源、复兴、发展、成熟二、重大历史线索1.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比较类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选取的素材看: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历史结论、历史人物等以比较的形式呈现。
2.从考查的功能看:归纳历史事件、现象等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考查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
【典型例题】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孕育出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学派,与智者学派同处一个时代的著名哲学家还有苏格拉底。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共同主张是( )A.神是不存在的,人是万物的主宰和中心B.强调“知识就是感觉”C.“道德就是知识”D.热衷于研究自然和观察世界【技法攻略】审对象┄→一审比较对象: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
二审比较项目:共同主张。
提信息┄→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是古希腊先哲,其主张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类,都对知识有一定的看法。
析选项┄→A符合两者的共同主张;B是智者学派的观点;C说法不准确,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D两者都不符合。
明答案┄→神是不存在的,人是万物的主宰和中心是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共同主张,故选A。
【针对训练】1.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与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观点的相同点是( ) A.强调人的主观性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C.对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D.世上的一切完全由我所决定解析:题干中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为我所具备;“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尺度,二者都强调了人的主观性。
B是苏格拉底的贡献。
C与孟子思想的影响不符。
D在题干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答案:A2.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
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 )A.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B.与上帝直接对话C.追求思想自由和理性思考D.批判神学统治解析: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不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六)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温家宝总理在《同文学艺术家谈心》中认为: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百花竞放、硕果累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光辉时代。
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 ) A.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
B.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
C.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D.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封建制度
2.但丁在《神曲》中批判道:“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这里的“你”是指
( ) A.专制君主B.封建教会
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3.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以上观点反映了( ) 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B.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4.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
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 )
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
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
C.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素质
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
5.某中学开展“以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
小王准备参加这次活动,他给自己选了以下几个课题进行研究。
你认为他所选的下列课题中哪个存在问题( )
A.达·芬奇的“圣像图”的呆板画法
B.但丁的《神曲》
C.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D.彼特拉克的“人的学问”
6.观察下图,指出德国首先进行宗教改革的原因是( )
A.受文艺复兴的影响
B.德国是罗马教皇的牛奶供应国
C.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
D.“九十五条论纲”的传播
7.德国电视台曾举办“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
下列给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
A.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他主张购买赎罪券的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C.他主张灵魂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
D.他主张人不要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8.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
①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利③否定了教会权力高于国家权力的思想④简化了宗教仪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
一座群雕像。
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震动一时,
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材料二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
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什么社会思潮?这一思潮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是什么?《拉奥孔》的出土为什么会在意大利引起“震动”?(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批判兜售赎罪券的依据。
(4分)
(3)综合材料一、二,用关键词概括出这两个时期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4分)
答案
1.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原因的理解。
A、B、C、D都是原因,A、C两项是历史原因,B项是根本原因,D项是阶级条件。
2.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但丁生活于文艺复兴时期,他在《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表达了憎恶。
3.选A “我不想变成上帝……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这说明彼特拉克主张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主张现实的享受,这符合人文主义的含义,故选A项。
4.选C 人文主义学者主张通过研究学习古典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成为优秀人物,C项符合题意。
5.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强调的是“人文精神”,B、D两项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C项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文精神;A项中“圣像图”的呆板画法是宗教绘画的特点,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特点,不能体现“人文精神”。
6.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16世纪时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势力很大,从德意志掠夺了大量财富。
1517年,教皇出售赎罪券,搜刮民财,此举激怒了德国各阶层,引起了马丁·路德的反感,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7.选B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反对购买赎罪券。
8.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依据教材,②③④均是它们的共同点。
①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故应排除。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再现史实、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问作答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中“1506年”及“意大利”等关键词判断出是“人文主义”这一思潮。
第(2)问要依据材料内容总结“依据”。
第(3)问要结合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概括阶段性特
征。
答案:(1)思潮:人文主义。
主旨: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或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或人性解放);追求现世幸福等。
原因:再现了古典文明的辉煌与伟大,增强了人们创造新文化的信心。
(2)真诚悔改便可免罪,即信仰得救;教皇兜售赎罪券是敛财的表现。
(3)人文主义的复苏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