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阈值探讨
甲胎蛋白诊断肝癌的标准

甲胎蛋白诊断肝癌的标准
全国肝癌研究防治协会,会议拟定的甲胎蛋白诊断肝癌的标准为,对流电泳法阳性或放射免疫法,大于等于四百微克每升,持续四周并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及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按此标准对肝癌进行定性诊断其准确率极高。
若afp高于正常值,大于20微克每升,小于400微克每升,则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并密切随访,大多数小肝癌病例都是在这组患者中筛选出来的。
此外,甲胎蛋白阴性afp也不能绝对排除肝癌,因为afp的阳性率一般只有60%至70%,大约三分之一的肝患者afp成阴性,这部分患者的afp目前还无法测出。
甲胎蛋白诊断肝癌的标准是什么?

甲胎蛋白诊断肝癌的标准是什么?提到癌症的诊断,或许大家会想到肿瘤标记物的检测。
就肝癌而言,它的理想肿瘤标记物是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
目前,医学界公认AFP是诊断肝癌特异性最强的标记物和主要指标。
那么,AFP诊断肝癌的标准是什么呢?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看看甲胎蛋白是什么?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后约两周,AFP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AFP的含量不到20μg/L。
AFP广泛用于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及预测复发,但是同样需要知道,AFP阳性未必都是肝癌。
在生殖腺胚胎瘤、少数转移性肿瘤以及妊娠、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炎症活动期时,AFP可呈假阳性,但升高不如肝癌明显。
比方说妊娠,在女性怀孕3个月后,血清AFP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到高峰,一般在400μg/L以下,在分娩后3周便恢复正常。
血清甲胎蛋白(AFP))诊断试剂盒通常,血清AFP浓度与肝癌大小呈正相关。
医学规定,在排除妊娠、肝炎和生殖腺胚胎瘤的基础上,血清AFP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标准为:1.AFP大于500μg/L持续4周以上;2.AFP在200μ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以上;3.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FP可呈低浓度升高,但大多不超过200μg/L,常先有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AFP呈同步关系,一般在1~2月内随病情好转,ALT下降,AFP随之下降。
除此之外,临床上发现,部分肝硬化病人会长期出现AFP达到上千水平,但多年都没有肝癌发生的迹象;也有发现约20%的晚期肝癌病人,直至病故前AFP仍不超过10μg/L。
鉴于临床上常遇到良性肝病的AFP明显升高以及肝癌的AFP偏低,造成利用AFP浓度鉴别良恶性肝病的困难,随着医学检验水平的发展,医学家们发现AFP异质体的检测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且不受AFP浓度、肿瘤大小和病期早晚的影响。
甲胎蛋白标准值

甲胎蛋白标准值甲胎蛋白(AFP)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标志物,通常在肝癌和胚胎性肿瘤中检测。
AFP的标准值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甲胎蛋白的标准值以及其相关知识。
甲胎蛋白是一种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的糖蛋白,在正常成人体内的含量非常低。
一般情况下,AFP的标准值在成年人体内是极低的,通常在20ng/ml以下。
在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AFP水平会逐渐下降,直至降至正常水平。
因此,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AFP的水平显著升高,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某种疾病,特别是肝癌或其他肿瘤。
在临床上,医生通常会通过血液检测来确定AFP的水平。
正常情况下,AFP的标准值在0-10ng/ml之间被认为是正常的。
而超过10ng/ml的水平则可能暗示着某种疾病的存在。
当AFP的水平超出正常范围时,医生通常会进一步进行检查,以确定具体的疾病情况。
除了肝癌外,AFP的水平也可能在其他疾病中升高,比如胚胎性肿瘤、肝硬化、肝炎等。
因此,当发现AFP水平异常时,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AFP的标准值在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之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孕妇的AFP水平在怀孕期间会显著升高,这是因为胎儿在发育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AFP。
因此,针对不同人群,医生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AFP标准值范围。
总的来说,AFP的标准值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旦发现AFP水平异常,患者应及时就医,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确定疾病的具体情况。
同时,定期体检和血液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人们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了解AFP的标准值以及其相关知识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定期的体检和血液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对于预防和治疗肿瘤等疾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自己的健康,定期进行体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摘要】研究探讨了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方法,发现糖类抗原19-9在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
甲胎蛋白作为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特异性较差。
而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结合不同肿瘤标志物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结论指出多种肿瘤标志物的结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精准度,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展望未来,多学科合作将深化研究,提高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诊断,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研究方法,实验结果,研究结论,临床应用,改进措施。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挑战。
目前,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
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是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它们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糖类抗原19-9是一种糖类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甲胎蛋白是原发性肝癌的常见标志物,其水平与肿瘤的大小和恶性程度相关。
癌胚抗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的抗原,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快速的诊断手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通过对这些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和探讨,有望为原发性肝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新的可能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目标是探讨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潜在价值,并比较它们在诊断准确性、灵敏性和特异性上的差异。
PIVKA-Ⅱ、AFP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经 验论坛• Experience Forum/2020 年 12 月第 23 卷第 12 期 Dec. 2020 Vol. 23 No. 12982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Chin J Curr Adv Gen SurgPIVKA- ||、AFP 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杨启吕新远万春南阳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河南南阳473000)【摘要】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异常酶原II (PIVKA II )、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选取我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为肝癌组,8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80例健康体 检对象为对照组;检测3组的血清PIVKA- I 、AFP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PIVKA- I 、AFP 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肝硬化组的血清ALT 、AST 水平高于对照组和肝癌组(P<0.05),肝癌组的血清ALT 、AST 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肝癌组的血清PIVKA- I 、AFP 水平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
血清PIVKA- I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91.10%、特异度为84.38%、ROC 曲线下面积AUC 值为0.888;血清AFP 诊断原 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94.01%、特异度为89.27%、ROC 曲线下面积AUC 值为0.928;血清AFP 联合PIVKA- I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98.33%、特异度为93.45%、ROC 曲线下面积AUC 值为0.971。
联合检测PIVKA- I 、AFP 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肝肿瘤•异常酶原I •甲胎蛋白•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5.7【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9905.2020.12.020【文章编号】1009-9905(2020)12-0982-03原发性肝癌患者短期内病死和致残的风险较 高[1],早期诊断能够显著提高临床干预的效果,延长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糖类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是常见的肝癌标志物,它们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研究CA19-9、AFP和CEA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CA19-9是一种糖类抗原,其水平在胰腺癌和胃癌的诊断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最近的研究发现,CA19-9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一些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CA19-9水平显著升高,而且CA19-9水平与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血清CA19-9水平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癌的筛查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AFP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血清标志物,其水平在诊断和评估原发性肝癌疗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AFP水平的升高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密切相关,因此AFP被广泛用于原发性肝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AFP水平还可以用于监测肿瘤的进展和预后评估。
一些研究表明,AFP水平与原发性肝癌的肿瘤负荷、转移情况以及预后密切相关。
AFP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CA19-9、AFP和CEA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单一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不够理想。
通过联合检测CA19-9、AFP和CEA等多个标志物,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最近的研究发现,联合检测CA19-9、AFP和CEA可以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别是对于早期肿瘤的检测和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AFP-原发性肝癌最特异的指标

AFP:原发性肝癌特异性指标原发性肝癌:中国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早期浸润和转移性强的恶性肿瘤,我国是PHC发病大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高居第二。
早期患者有效治疗后5年生存率高达70%,而晚期HCC切除后复发率高,易转移。
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近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甲胎蛋白(AFP)与原发性肝癌人类AFP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11-12区,调控区包含有启动子,沉默子,增强子,是由590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170kD ),属于胚胎性蛋白,是诊断HCC的重要特异性指标。
总AFP含有3种组分:L1(存在与肝炎和肝硬化中)、L2(卵黄囊肿瘤和孕妇血清)和L3片段(HCC细胞特异性片段)。
研究发现胚胎发育过程中的AFP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保护胎儿免受母体攻击。
因此该阶段中AFP基因的mRNA增强子始终处于激活状态,而沉默子则受抑制,AFP蛋白大量表达。
胎儿出生后,沉默子被激活,抑制了增强启动效应,使AFP表达受阻。
研究发现HCC发生时,增强子再次激活,导致AFP蛋白大量表达,使的HCC产生免疫耐受而获得生长空间。
1956年在科学家第一次在胎儿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胚胎专一性的甲种球蛋白,命名为甲胎蛋白。
1964年临床发现在肝癌患者血清中亦可检测到AFP,从此AFP开始在临床中体现其价值:1)正常情况下甲胎蛋白在出生后迅速消失,如重现于成人血清中,则提示有肝癌的可能。
2)在生殖腺胚胎瘤和少数转移性肿瘤如胃癌,以及在孕妇、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甲胎蛋白,但升高不如肝癌明显。
3)甲胎蛋白现已广泛应用与肝细胞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预测复发。
普查中阳性可早于症状出现8~11个月。
肝细胞癌患者的甲胎蛋白阳性率为70%~90%。
甲胎蛋白>400ug/ L持续1个月,或>200ug/ L持续2个月而无肝病活动证据,并排除了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者,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AFP)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
AFP含量显著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70~95%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
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大小,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是显示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
AFP值异常高者一般提示预后不佳,其含量上升则提示病情恶化。
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AFP值应降至20ng/m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的可能。
在转移性肝癌中,AFP值一般低于350-400ng/ml。
妇产科的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AFP也会明显升高。
AFP中度升高也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HBsAg携带者。
某些消化道癌也会出现AFP升高现象。
孕妇血清或羊水AFP升高提示胎儿脊柱裂、无脑症、食管atresia或多胎,AFP降低(结合孕妇年龄)提示未出生的婴儿有Down’s综合征的危险性。
正常参考值:0~15 ng/ml2.癌胚抗原(CEA)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CEA很难测出。
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腺癌患者CEA高度阳性,在其它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
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阳性检测率更高,因为这些肿瘤“浸泡液”中的CEA可先于血中存在。
CEA含量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存在一定关系,当发生肝转移时,CEA的升高尤为明显。
CEA测定主要用于指导各种肿瘤的治疗及随访,对肿瘤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CEA浓度进行连续观察,能对病情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依据。
CEA 的检测对肿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极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临床、病理检查及X光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胎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阈值探讨
何建伟1,曹薇薇2,李静3,曹文江1,程江1
(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石河子832002;2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民族
高发病重点实验室;3新疆农九师师部医院)
摘要:目的评价血清甲胎蛋白(AFP)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最佳阈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地区汉族人群中200例PHC、83例肝硬化、53例乙型肝炎及89例其他非肝脏疾病患者血清AFP水平,采用多种指标评价5.6 500IU/mL(共10个浓度)AFP阈值对PHC的诊断价值。
结果AFP阳性诊断阈值100 IU/mL时诊断敏感度为50.5%、特异度为92.4%,两者之和最大,为1.429;诊断准确度最高,为72.7%;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为0.701,坐标点对应于曲线左上角位置。
AFP>400IU/mL时,其诊断敏感度较低(39.5%),具有较高的阳性似然比(14.63)和较高的诊断优势比(23.83),坐标点对应于曲线右上角位置。
结论在新疆石河子地区,100IU/mL是诊断PHC的AFP最佳阈值。
关键词:甲胎蛋白;原发性肝癌;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2-266X(2012)07-0073-02
甲胎蛋白(AFP)作为原发性肝癌(PHC)的血清诊断标志物至今已应用40余年,其对PHC的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1年9月全国肝癌学术会议确定将AFP>400ng/mL作为PHC临床诊断的阳性阈值[1]。
近10年来,关于诊断PHC的AFP最佳阈值存在较大争议[2 5]。
现对200例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地区汉族PHC患者的AF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AFP的最佳诊断阈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PHC组为200例本院2009年1月 2011年7月住院的PHC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其中男159例,女41例;年龄32 87(59ʃ12)岁。
对照组为本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83例,乙型肝炎患者53例,其他疾病患者89例(包括肝血管瘤、胃息肉、慢性胃炎、结肠息肉、结肠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塞等),均为临床确诊,男133例,女92例,共225例,年龄17 91(52ʃ13.7)岁。
1.2AFP水平检测及价值评价所有患者均采集静脉血2mL分离血清,采用CLEIA法(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夹心法)测定AFP水平。
试剂购自德国曼海姆公司,由专人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根据不同切割值(诊断值)算出真阳性(a),假阳性(b),假阴性(c),真阴性(d)例数,计算敏感度(a/a+c)、特异度(d/b+d)、阳性似然比[(a/a+c)/(b/b+d)]、阴性似然比[c/(a+c)/d/(b+d)]、诊断优势比(aˑ
通讯作者:程江d/bˑc)、准确度[(a+d)/(a+b+c+d)];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AFP诊断PHC的价值。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以左上角最上方点对应的切割值定为诊断阈值。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AFP切割值诊断PHC的a、b、c、d例数见表1,诊断PHC的价值见表2,ROC曲线见图1。
由表1可见,随着AFP切割值增加,真阳性逐渐减少,假阴性逐渐增多,真阴性逐渐增多,假阳性逐渐减少;敏感度逐渐降低,特异性逐渐增高。
切割值为20、100、200、400、500IU/mL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367、1.429、1.411、1.371、1.363,即当切割值为100IU/mL时敏感度+特异度最高。
随着切割值升高,阳性似然比、诊断优势比呈渐升趋势,这两项统计指标均以切割值为400IU/mL时为最高;当切割值为20IU/mL时,阴性似然比最低,为0.53,但与切割值为400IU/mL时的阴性似然比(0.62)相近。
3讨论
本研究选择的肝癌患者均是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PHC患者,AFP值是首次诊断、治疗前的数值。
对照组包括了AFP升高的疾病肝硬化和乙型肝炎(为去除混杂因素,特意除去了其他类型的肝炎如丙型肝炎)及部分非肝脏疾病。
设计的病例和对照组可以保证统计结果更适合于AFP在临床鉴别诊断时的诊断效果。
本研究测定AFP的方法采用CLEIA法(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夹心法),测定仪
37
山东医药2012年第52卷第7期
表1不同AFP切割值的a、b、c、d例数
AFP切割值(IU/mL)真阳性
(a)
假阴性
(b)
假阳性
(c)
真阴性
(d)
5.61435715075 201168447178 501099133192 1001019917208 1509710315210 2009110910215 250901109216 300861149216 350821189216 400791216219 500781226219
注:1IU/mL=1.2ng/mL
表2不同AFP切割值诊断PHC的价值
AFP切割值(IU/mL)敏感性
(%)
特异性
(%)
准确度
(%)
阳性
似然比
阴性
似然比
诊断
优势比
5.671.533.351.31.0700.8551.25 2058.079.169.22.7750.5305.23 5054.585.370.83.6730.5306.97 10050.592.472.76.6400.53512.48 15048.593.372.27.2400.55213.18 20045.595.672.010.3400.57017.95 25045.096.072.011.2500.57319.64 30043.096.071.110.7500.59418.11 35041.096.070.110.2500.61516.68 40039.597.370.114.6300.62223.83 50039.097.369.914.4400.62723.
34
图1ROC曲线
注:ROC曲线下面积为0.701,显著性水平P=0.000。
按照判断规则,AFP诊断PHC的正确度有统计学意义。
ROC曲线上左上角最上方点对应的切割值为100IU/mL,将该值作为AFP对PHC的诊断阈值:当AFP为100IU/mL时诊断PHC的特异度为0.924,灵敏度为0.505,两者之和为1.429。
器和方法均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保证了检测结果的正确性[6]。
本研究判断诊断阈值的方法与其他文献报道相同[2,4]。
分析本研究结果,AFP切割值为100和400IU/ mL是相对较有意义的PHC的AFP诊断值,AFP切割值100IU/mL时,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1.429),诊断准确度也最高(72.7%);从ROC曲线看,切割值100IU/mL对应的点位置在曲线的左上角位置较好。
因此,将AFP为100IU/mL作为诊断阈值是有道理的。
而将AFP为400IU/mL作为PHC的诊断阈值时虽具有较高的阳性似然比和诊断优势比,但阳性率仅为39.5%,此与其他文献报道相似[10],明显低于AFP为100IU/mL时的诊断阳性率(50.5%),势必造成部分肝癌病例漏诊,且不能实现PHC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分析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将AFP100IU/mL 作为PHC诊断阈值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和准确度,同时联合其他辅助检查手段如腹部CT、肝脏彩超、肝穿病检等有助于早期诊断PHC。
在新疆石河子地区,100IU/mL是诊断PHC的AFP最佳阈值。
参考文献:
[1]杨秉辉,夏景林.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分期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6):324.
[2]贾户亮,刑戌健,叶青海,等.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4):4410-442.
[3]丁国华,顾猛.肝癌实验室诊断指标的选择及最佳阈值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8):1515-1516.
[4]徐建业,林丁,李伟道,等.甲胎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准确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5):525-530.
[5]青柳丰,韩少良.甲胎蛋白(AFP)L3组分[J].日本医学介绍,2005,26(2):49-50.
[6]张龙锋,项守奎,刁叶秋,等.AFP三种定量测定方法的比较及其临床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9,16(6):380-383.[7]杨秉辉,夏景林.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分期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6):324.
[8]Parkin DM,Pisani P,Ferlay J.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1999,49(1):33-64.
[9]Yang L,Parkin DM,Ferlay J,et al.Estmiates of cancer incidence in China for2000and projections for2005[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5,14(1):243-250.
[10]王鹏,刘鲁明,孟志强,等.2528例原发性肝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其并发症[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10):758-762.
(收稿日期:2011-11-26)
47
山东医药2012年第52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