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6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城市癿产生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幵向奴隶社会迆渡癿时期产生癿。城市是伴陹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癿。
上古时代癿城市廸设
(夏商周三朝癿城市廸设简论)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廸设
进古时代
上古时代
夏代城市建设 叱载夏代都城: 禹——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启——阳城(夏邑、钧台,河南登封告城镇 禹县) 太庩——阳翟 斟寻(河南禹县 巩县不偃师县之间) 少庩——原 老丘(河南济源市 陈留县) 廑——西河(河南浚县不滑县之间) 桀——洛汭(河南洛阳附近) 夏代城市廸设癿一个特点是频繁迁都 频繁迁都是殷盘庚以前癿常事。原因是:“盖古者邑居无常,择利而后动。其宗庙、社稷、朝 市之制,简而丌伙,约而丌费,故丌以屡迁为劳也。”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资源匮乏有关。据 叱料记载,夏代有六次迁都。
夏代癿生产力低下,当时国圁洪水泛滥,社会面临癿首要仸务是不自然灾宦癿抗争,争取生存 权,城市乊所以能生存下来癿原因是中原地区癿自然地理条件较好,而丏第一代帝王对山川癿有敁治 理。
夏朝癿城市
商朝癿城市
周朝癿城市
夏代城市癿考古记载——平粮台 位二淮阳县城东南、新蔡河西岸癿台地上。平面呈正斱形,长宩各185米。城垣系平地起廸,采 用小版筑堆筑法夯成。南北城墙癿中段均发现缺口和路圁,应为城门。关中南门两侧有圁坯垒筑癿 门卫房。中间路圁下还铺设有陶排水管道。城内发现夗庚廸二夯圁台基上、用圁坯垒筑癿长斱形排 房及陶窑遗址。城址始廸年代当早二距今4500年
进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癿形成
原始社会居民点以及城市癿形成
•原始社会居民点以及城市癿形成
社会第一次分巟促使社会居民点癿形 成,而第二次癿分巟则促使形成了最 初癿城市。
原始居民点 城市癿产生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中国城市建设史(快速记忆版)

一、原始时代城市形成: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有永久性大型建筑3、有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一定城市基础设施5、密集的居民居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二、周代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周礼.考工记》背景:《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营国制度的总结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背景:1、社会伦理2、是儒家学说的基石3、礼乐关系的建立为政治制度而服务。
影响: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
3、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意义:体现的营国制度是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偏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
(3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三、春秋《管子》;制度:选择城址强调了城市的给排水、防洪,要求因地制宜。
影响和意义:是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3)提倡因地制宜4)创立较全面的功能分区5)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的协调6)城郭之制春秋战国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形制多不规整。
(2)城市规模庞大(3)城廓分功明确4)城市分区有显著变化。
四、西汉长安建设阶段:(1)汉武帝时,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
《中国城建史》课件

04
近现代城建
晚清城建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开端 ,城市建设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发生 了变化。
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现代 化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图 书馆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城市 的现代化提供了支持。
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现代 化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电报 、电话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城 市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城建史》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城建史概述 • 古代城建 • 近现代城建 • 城建特色与文化 • 中国城建的影响与启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国城 建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课
适用对象:对中国城 建历史感兴趣的学生 、研究者或从业人员
课程目的
掌握中国城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05
城建特色与文化
古代城建特色与文化
古代城建特色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风水、方位和象征意义,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庭院 、园林和建筑群的整体布局。
文化体现
古代城建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形成了 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底蕴。
近现代城建特色与文化
近现代城建特色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近现代城建风格逐渐多样化,出现了 中西结合、新旧交融的建筑风格,城市规划也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03
古代城建
夏商周城建
总结词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城建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城建以防御为主要目的,城市规模较小,布局简单。
详细描述
夏朝的城市多建于河流两岸,如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一座都城遗址。商朝的城市则多建于地势较 高、易于防守的地方,城墙多为土筑,规模较小。西周时期,城市开始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划,出现了“里坊制” ,城市的布局逐渐走向规范化。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城市群建设与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内部将实现交通、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城市群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体形态
城市群建设将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建设将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分工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0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节日与现代活动的共融
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产业的结合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城市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不同地区的城市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
中国城市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和创新。
城市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城市文化融合了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风俗等多种因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不同城市文化特色各异,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城市文化多样性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城市文化传承是城市文化自信的基石
城市文化创新的途径
保护传统文化: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收外来文化: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
创新城市空间:在城市文化创新中,需要创新城市空间,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周朝时期,实行“里坊制”规划
城市建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众多基础设施,如长城、灌溉系统等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创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融合:将传统文化 元素融入现代城市文 化中,形成独特的城 市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 发展,如影视、音乐、 动漫等,提升城市文 化产业的竞争力。
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 活动,如艺术节、文 化节等,打造具有代 表性的城市文化品牌 。
术等元素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儒家 思想、道家思想、 佛教思想等
现代文化:科技、 创新、全球化等
融合方式:传统 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相互影响和融 合
融合结果: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城市文化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城 市建设和城市文
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04
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
05
中国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章节副标题
古代城市建设
城市起源: 夏商周时 期,城市 开始出现
城市规划: 春秋战国 时期,城 市规划开 始形成
民族融合:城市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现代元素:城市文化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具有 创新性和时代感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章节副标题
城市建设的成就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文化日益丰富,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绿化、环保等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城建史-6

2、明朝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明代中叶——近代 工商业的发展——江南经济 票号、典当大量出现——晋商、徽商等 行会、会馆建筑的出现
3、明清城市的概况
城市数量的增多 城市类型的多样:手工业城市、商业城市、行政中 心、对外贸易城市、边塞海防城市 城市规模扩大 市政建设加强
4、明清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金中都、元大都、明 清北京位置关系图
北 京 城 址 变 迁 大都……经过周密的设 计,充分利用了原有条 件和地理特点,具有一 套完整的布局。
——陈高华
元大都平面 复原想象图
北 连 朔 漠 。
幽 燕 之 地 , 龙 蟠 虎 踞 , 形 势 雄 伟 , 南 控 江 南 ,
元 大 都 城 图
光熙门 崇仁门 齐化门 文明门 丽正门 顺承门 平则门 和义门 肃清门
郝 经 《 与 宋 国 两 淮 制 置 使 书 》
国 吾 民 将 膏 斧 钺 、 粪 土 野 , 其 无 孑 遗 主 也 。 士 于 此 时 而 不 自 用 , 则 中 则 , 道 之 国 中 行 能 而 , 士 之 用 能
日 兵 乱 四 十 余 年 , 而 孰 能 用 士 乎 ? 今
郝经《复与宋国丞相论本朝兵乱书》
改建要点 北京的特点 清北京的变化
明、清北京城的改造与规划定型
明北京城(1420-1644)保持元大都城市中轴线,洪武年间,废弃元大都北墙,南移五里至坝河,今德胜、安 定门一线;永乐十七年南墙亦南移二里至今前三门一线。城市中心落于元代大内,堆筑镇山(今景山)以象征压胜 前朝,在镇山的正南方新建大内紫禁城,并包筑皇城;嘉靖三十二年再加筑外城。北京城保持了元大都城的中轴线 并有所延伸,北端起自钟、鼓楼,经万岁山、皇城六大宫殿,午门、承天门、正阳门,及后建的永定门,均在一条 中轴线上贯通,从形象上强化了“面南而王”,唯我独尊帝王意识的象征性。明北京中轴线的确立和向南伸展,为全 城规划设计奠定了基准线,城市职能建筑均在中轴线两翼配置,使全城形成对称和谐的平面布局。城市重心也一改 元大都的坐南朝北而成为坐北朝南。明初北京城午来自——承天门—— 大明门 仪礼路线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北京的变化
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唯居 住地段有改变,如将内城一般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 守八旗兵设营房。内城里建有许多王亲贵族的府第, 并占据很大的面积,屋宇宏丽,大都有庭园。 清雍正、乾隆以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如著名 的“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 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大 的皇家园林组群。由于皇帝多住园中,很少去宫城, 皇亲贵族为便于上朝,府第多建在西城。这就使政治 生活转移至西城。
明初北京城
北京城全图
午门——承天门—— 午门——承天门—— 大明门仪礼路线图
北京紫禁城
北京市总体规划图
四、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小结
(1)城市从封闭型逐步向开放型演变 ) (2)道路系统由礼制为主转向适应实际需要 ) (3)城墙等防御设施不断强化 ) (4)对园林绿化建设高度重视 ) (5)建设发展总体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状况 )
二、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1、北京简史: 北京简史:
蓟、幽州、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 幽州、燕京、大都、北平、 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11世纪:西周燕国国都 11世纪 元以来:中国的首都(明初、 元以来:中国的首都(明初、民国时短暂移都 南京) 南京)
2、元朝简史
3、地理环境和元大都的兴建
元大都所在的位置,即现在的北京小平原,三面有山环绕, 古代东南一带为大片沼泽。西南角接近太行山,地势较高, 是通向华北大平原的门户。东北及西北可通过南口及古北 口的峡谷,通往蒙古高原及松辽大平原。雄伟险要的自然 地形形成为军事要地。春秋战国时,燕国的蓟城即建于此。 从秦汉至隋唐,蓟城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贸易中心,为北 方一大都会,也是军事重镇。晚唐以后,也称幽州,由于 东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兴起,这里更成为边防中心。 13世纪后,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先后控制了欧、 亚两洲广大地区。公元1206年建立了蒙古国家,并向中原 地区扩展。1215年蒙古骑兵突破南口,攻下了在这里建都 的金朝都城——金中都,将大部宫城建筑烧毁。1260年蒙 古统治者忽必烈决定在金中都附近建立新的都城,命汉人 刘秉忠主持规划及建设,于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修建, 1271年完工。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著 名的大城市。元朝以后,明朝利用元大都南半部加以增筑, 逐渐发展成明清两代的北京城。
明北京的特点 1)明清北京城市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 局的典型两重性。一方面,作为都城,上层建 筑部分,如城制、宫殿、官署、官方宗教文化 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之制思想进行布 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 国城市传统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反映 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 商业市肆、会馆、园林、民间宗教建筑等却注 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 大的灵活性。
改建要点
京城内城范围与元大都相比 1)北部向南收缩了 里;南部为延长宫门前御道长 北部向南收缩了5里 北部向南收缩了 以容纳官署,将城墙南移一里半; 度,以容纳官署,将城墙南移一里半;东西墙仍 是元大都的城垣。 是元大都的城垣。 2)内城京西长约 内城京西长约7000米,南北长约 内城京西长约 米 南北长约5700米,周四十 米 即今北京城的范围。 里,即今北京城的范围。 3)北、东、西三面各开二门,南面开三门。 北 西三面各开二门,南面开三门。 4)其中南部正中的正阳门俗称前门,建有城楼、箭 其中南部正中的正阳门俗称前门, 其中南部正中的正阳门俗称前门 建有城楼、 瓮城、正阳桥等建筑,造型庄严、气势凝重, 楼、瓮城、正阳桥等建筑,造型庄严、气势凝重, 构成北京城最为宏伟庄严的一组建筑群, 构成北京城最为宏伟庄严的一组建筑群,是古城 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群。 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群。
明清时代的城市
一、明清时代的城市概况 二、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三、明清北京城的改建与变化 四、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小结
一、明清时代的城市概况
1、明朝初期的“高筑墙” 明朝初期的“高筑墙”
明朝( 由朱元璋( 明朝(1368~1644年)——由朱元璋(明太祖)建立 年 由朱元璋 明太祖)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 高筑墙 、 广积粮 、 缓称王 ” ——谋士朱升之的建 谋士朱升之的建 议 保存今天到的古城墙、城垣——多为明初所建 保存今天到的古城墙、城垣——多为明初所建 ——
清代北京的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正阳门外大街一带 仍然是全城的商业中心,集中大量的店铺、戏园、会馆、 酒楼,六必居、同仁堂、马聚源、全聚德、都一处等闻 名遐迩的老字号都分布在这一带。会馆的数量也很多, 据《宸垣识略》记载,在乾隆年间有仅会馆建筑就多达 180所左右。此外,清代商品运输主要靠大运河,仓库大 多集中在接近大运河的城东,使东城经济得到发展,出 现了不少地区性及行业性的会馆建筑,因此有“贵西城, 富东城”之谚。 清代宠信喇嘛教,因此清北京除原有佛、道教寺院建筑 外,增建了一些喇嘛庙,如城东北的雍和宫等。 北京城市人口在明末已近100万,清代城市人口继续增加, 超过了100万人。 明清北京城,完整的保存到现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城 市规划和建筑方面的杰出创造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优秀 传统的集大成。
金中都、元大都、 明清北京位置关系 图
(图2 (图2)元 大都平面复 原想象图
元大都规划的特点: 元大都规划的特点:
(1)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 (2)规整的宫殿与自由的苑囿的结合 (3)上下水道等市政设施完善 (4)建设管理周密有序 (5)《周礼·考工记》的充分体现
三、明清北京城的改建与变化
2)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 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整 个都城以宫城为中心。皇城部分布局按南京的制度,更 为宏丽。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 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南)、地(北)、日(东)、月 (西)四坛。皇城北门的玄武门外,每月逢四开市,称 内市。这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3)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 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 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 道,九重门阙(永定门两重、正阳门两重、中华门、天 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 山和钟鼓楼。沿这条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 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以及两旁的殿堂庑廊,更加 强了宫殿庄严气氛,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
2、明朝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明代中叶——近代 古代——明代中叶——近代 ——明代中叶—— 工商业的发展——江南经济 工商业的发展——江南经济 —— 票号、典当大量出现——晋商、 票号、典当大量出现——晋商、徽商等 ——晋商 行会、 行会、会馆建筑的出现
3、明清城市的概况
(1)数量的增多 类型的增加: 手工业城市、 商业城市、 ( 2 ) 类型的增加 : 手工业城市 、 商业城市 、 行 政中心、对外贸易城市、 政中心、对外贸易城市、边塞海防城市 (3)规模扩大、 (3)规模扩大、市政建设加强 规模扩大
城 市 形 态 特 征
四大古都 形态比较
思考题: 思考题:
(1)元大都规划的主要特点 (2)明清时代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特上的特点 (5)中国古代都城的空间形态特征
4)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因为皇城居中, 把城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给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城内主 要干道是宫城前至永定门的中轴线及通往各城门的一段大 街。扩建外城后,崇文门外一段大街及玄武门外一段大街 及联结此二街的横街,也是主要干道。由于出行以步行为 主,因此对于大街的布局不要求通畅,上述主要街道基本 能够满足要求。在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道路, 有利于形成安静的生活环境。由于地处北方,对日照、防 寒要求较高,故胡同多为东西向。 5)北京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37坊。这些坊只是 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不是有坊墙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 居住区与元大都相仿,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 间距约70米左右,中间一般为三进的四合院相并联,大多 为南进口,庭院内植树木。全区无集中绿地,但由于住房 院子中树木较多,全城呈现在一片绿荫之中。内城多住官 僚、贵族、地主及商人,外城多住一般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