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 3.1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第1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课件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课件

A.甲 B.乙 C.丙 D.丁
4.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是(
)
A.小农经营
B.自给为主
C.技术落后
D.收入稳定
5.在土地上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的最主要
目的是(
)
A.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事活动
B.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C.便于农民开拓销售渠道
D.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答案:3.D 4.D 5.D
第 4 题,混合农业可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多种小麦
解析:第 1 题,鲜切叶产业属于花卉种植业,而花 卉种植业对水热条件要求较高,海口属于热带季风气 候,具有气候上的优势,材料中“鲜切叶交易及物流配 送异常繁忙”,说明市场需求量很大。注意鲜切叶主要 以航空运输为主,故海陆运输便利不是优势。第 2 题, 网络销售模式拓宽了销售渠道,自然会扩大销售市场。 网络销售不会影响生产过程,即不会改变生产工序、种 植模式和生产成本。
6.(2016·郑州模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澳大利亚东南部农业
地域类型分布图
我国珠三角基塘生 产模式图
(1)影响澳大利亚东南部乳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 。 其 小 麦 牧 羊 业 发 展 的 主 要 不 利 条 件 是 ________________ , 解 决 的 主 要 途 径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B 6.A
考点 2 农业地域的形成
教材回顾 1.基本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 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 社会 、经济和科技等条件 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共同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 结构、 经营方式 、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典型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1)混合农业特点 ①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以 小麦 和 牧羊 为主。 ② 生产规模 大,机械化水平高。 (2)混合农业分布 澳大利亚西南部和 东南部 , 墨累—达令 盆地是 典型分布区。

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 3.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2课时)导学案

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 3.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2课时)导学案

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 3.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乳畜业生产特点、分布和形成的区位条件2.乳畜业生产特点和生产经验对我国相同或相似农业区的借鉴意义【重点难点】重点: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难点:乳畜业业生产经验对我国相同或相似农业区的借鉴意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熟记基础知识。

2、把新课时的导学案认真阅读一遍。

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5、研读《步步高》预习案一、知识梳理(默写)(二)、乳畜业1.特点:面向城市⑩____________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

3.主要产品:⑪__________及其制品。

4.分布:北美洲⑫______________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5.西欧的乳畜业(1)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利于⑬__________生长。

地形⑭______——利于牧草和饲料种植。

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⑮________广阔。

(2)特点:商品率⑯____,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

(三)、发达国家乳畜业对中国相同或相似农业区的借鉴意义1.乳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类型。

由于______及大部分________不耐储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的分布地区多紧邻____________,一般分布在经济________、人口______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产品消费量大。

但是,随着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技术的发展,乳畜业也可以在远离市场、草场丰富、劳动力充足的地区得到发展。

2.我国乳畜业目前面临“生产规模小、分布分散、经营水平低”的特点。

乳畜业生产应加大________投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应根据________的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

高中地理_第一节农业区位的选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一节农业区位的选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和工业、城市、人口等都是《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区位选择》是农业的第一节,是学习农业的基础。

也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本节涉及的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农业区位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同时还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揭示区位理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方法,为今后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教学设计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等理念出发,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完成对地理原理的学习,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予渔”;同时还选取本地的一些典型素材进行扩展分析,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体现新课改“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比较差,但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联系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农业生产活动对我校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一个内容,但学生没有充分探究过,并且内容也不是他们感兴趣的。

综合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可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行成知识体系,从而锻炼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可以从哲学高度讨论,与政治学科的学习形成学科综合,体现地理学习的综合性特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的熏陶。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

1、教材地位: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材的思路和特点: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

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

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具体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课改,个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能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他们希望能有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一定的合作能力,但初中地理知识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很差。

三、设计思想: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4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4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俗话说“无农不稳”。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

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

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读图分析法2、案例分析法3、总结归纳法四、设计思想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以朱总理提出的“三农”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区位的含义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②社会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地理教案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区位因素。

2.运用案例分析主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一、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生产过程2.主要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动力、运输、政策、科技等。

3.工业选址原则: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4.工业导向类型工业分类(1)根据生产对象,分为采掘业、加工工业。

(2)根据工业发展阶段,分为传统工业、新兴工业。

(3)根据产品用途,分为轻工业(产品用于生活)、重工业(产品用于生产)。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经济因素:交通和科技进步使得原料、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力减弱,市场、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2.环境因素3.社会因素: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等成为重要工业区位因素之一。

图解工业区位因素变化1.电子装配厂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吗?[提示]集成电路的制造等电子工业,技术要求高,属技术导向型工业;而电视机装配等电子装配工业,生产单位产品相对耗用劳动量大,耗用原材料少,技术要求并不高,应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等省利于吸引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建厂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等省是著名的侨乡,又邻近港澳台,区位条件优越,故有利于吸引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建厂。

探究点一工业区位因素材料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已趋于饱和。

随着成本的提高、利润空间的下降,大批企业内迁,这预示着中国经济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延伸的开始,中国经济将迎来其发展的第二波高潮。

[问题] 为什么会有大量企业内迁?率先内迁的企业大多是哪种类型的工业?[提示]与沿海地区相比,内地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较低的地租、优惠的政策和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劳动力价格具有较大的优势,故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将会率先内迁。

高考地理 第4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课件 必修2

高考地理 第4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课件 必修2
精准高 考
地理
人教版
必修二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 展
考情概览
考纲解读
全国近三年考题
考试 核心知识
统计
内容 点
命题趋向
工业 的区 位因 素与
主要区位 因素
2016课标Ⅰ,1 题,4分
2016课标Ⅱ,6 题,4分
1.结合工业区位 图和区域图考 查工业生产的 主导区位因素、
2016课标Ⅲ, 区位条件评价
• (2)根据工业生产中原料及产品的性质
• 在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料易腐烂变质或易 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属于原料 导向型工业。
• 生产的产品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
• (3)根据某地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
• 在确定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时要结合具体 工业地区进行分析,如:
• 普通家具厂因其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接 近市场,但伊春家具厂布局的主导因素则 是原料。
1~3题,12分 以及区位因素
2016天津,7题,变化对工业发
4分
展的影响。
2015课标Ⅱ, 2.结合工业生产
第一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1 考点突破 2 图表精析 3 课堂达标 4 复习练案
考点突破
•考点一 工业区位因素
知识
梳理
• 1.主要区位因素
• (1)自然因素:包括水源土地、__能_源_____、原料、
劳动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 (3)社会环境条件
评价因 素
国家 政策
社 工业 会 惯性
条 个人 件 偏好
社会 协作
评价用语 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
搬迁费用高 是著名侨乡 设施完善,协作能力强
• 2.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 (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课件(必修2)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课件(必修2)













第9页
必修2 第3章 第1讲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2.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分析的主导方向。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 的影响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 关注市场动态,

心 考 点
市场 决定农业生产的类 发展市场需求的

型和规模
农作物品种
跟 踪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 交通运输 品率,扩大农产品
销售范围
园艺业、乳畜业 等应布局在交通 运输方便快捷的 地方

第10页
必修2 第3章 第1讲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 响应政策决策,在
政府政策 策,直接干预农业 政策规定的范围内
生产
发展农业生产
时 跟


突 破
高。
训 练
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
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第13页
必修2 第3章 第1讲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3)需水量——如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靠近河流、湖泊
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心 考 点
(4)交通运输——如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
2.主要区位因素及变化特点
主要方面
变化特点
自然因素 _气__候___、地形、土壤、水源等 比较稳__定__
社会经济 _市__场__、劳动力、交通运输、 因素 政策、_科__技__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 3.1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
的区位选择(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依据,结合具体农业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等。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并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熟记基础知识。

2、把新课时的导学案认真阅读一遍。

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5、知识体系待课堂上默写。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默写)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__(绝对区位)。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__________(相对区位)。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主要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______、地形、土壤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________、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文化、______等。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__________。

3.农业区位变化
(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3)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的变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基础自测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B.一地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气候因素
C.人们通过垦荒可扩大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D.限制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是地形
2.当前,我国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 B.政策 C.技术条件 D.市场
下图是我国某村四种农产品产值构成图。

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该村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是( ) A.政策B.市场C.地形D.气候
4.该村可能位于( ) A.杭州市附近B.长春市附近
C.福州市D.烟台市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
6.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 A.稻田B.鱼塘C.果园D.菜地花圃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材料一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就需要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

必须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加强“北粮南运”,协调新疆棉花外运,继续实行相关运费补贴和减免政策。

材料二北京大白菜的丰收给菜农带来的是烦恼。

由于2008年白菜销售行情较好,2009年的白菜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北京周边地区种植面积也比2008年增加了15%到17%,使得大白菜上市量大、质量好,但价格却降到了几年来的最低点。

(1)“北粮”主要生产基地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发展种植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稳定“北粮”主要生产基地粮食播种面积的因素是( )
A.国家政策的扶持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C.粮食产量的增加 D.耕地面积的扩大
(3)“北粮”主要生产基地耕地面积扩大可能会带来哪些生态问题?其解决措施是什
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年间北京大白菜种植规模和市场销售价格的变化,体现了何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
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进一步做好北京市的蔬菜供应工作,可以采取哪些合理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总结整理
训练案
一、课中训练与检测
1(2010·江苏地理)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

下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

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 )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 B.终年光照充足
C.雨热同期 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读“我国某地区简图”,回答2~3题。

2.图中P处农业区形成的有利条件有 ( )
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③交通便利④地下水丰富⑤市场广阔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3.若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则P处发展番茄种植与华北地区农业区相比其优势条件是 ( )
A.热量 B.光照 C.水源 D.市场
4.综合题。

下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

甲国每年出口鲜切花价值超过30亿美元,被誉为世界著名的“鲜花王国”、“郁金香王国”。

读图,完成问题。

(1)试评价甲国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相对于乙国等花卉出口国,甲国发展花卉产业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花卉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花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步步高》P2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