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光世界巡行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

合集下载

3.1光世界巡行(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说课稿)

3.1光世界巡行(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说课稿)

3.1 光世界巡行(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说课稿)引言本节教学主题为光世界巡行,是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等基本概念,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其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掌握光的传播方式和折射规律。

1.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为光的传播方式和折射。

学生已经学过光的反射以及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光的折射知识尚不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引导和实验来深入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光的传播方式,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问题引入新课: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光是如何传播的呢?光是如何到达我们眼睛的呢?3.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从光源传播到我们眼睛的?•提出问题:光是直线传播还是弯曲传播?3.3 实验探究•实验1:利用直射光线的实验–准备实验器材:平板镜、直射手电筒、白纸–实验步骤:1.在黑暗的房间里,用手电筒发出光线,让光线直射到一面平板镜上。

2.调整光线的方向,观察光线经过平板镜后的状况。

3.在平板镜的后方放置一面白纸,观察光线在白纸上的投影。

–实验结果分析:光线经过平板镜后仍然能够保持直线传播,并在白纸上形成投影。

•实验2: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准备实验器材:水池、直射手电筒、白纸–实验步骤:1.在水池中装满水,将手电筒直射到水池里,并在水池的底部放置一张白纸。

2.观察白纸上的光线投影。

3.将白纸移至水池外的空气中,观察光线投影的变化。

–实验结果分析: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了偏折,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3.4 概念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线会直线传播?为什么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会发生偏折?•引入光的传播方式的概念:光线的传播方式有直线传播和弯曲传播两种。

八年级物理上册3.1光世界巡行教案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1光世界巡行教案粤教沪版

3.1光世界巡行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仪器:装有水的大水槽、三球仪、手电筒、纸板、白炽台灯、皮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难点: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问:漆黑的夜晚,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站在太阳下,紧闭双眼,仍什么也看不见。

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人们要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人们的眼睛。

阳光使得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本章我们将学习光的初步知识。

二、进行新课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演示一: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演示二: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演示三: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引导学生分析: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

板书:“一、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源向各方向发出光,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

板书:“二、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注意:①光是真实存在的。

②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

画法:(教师示范画光线)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学生讨论:举出应用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教师举例:检查排直队,路旁电杆是否直,打靶瞄准时要“三点一直线”等引导学生。

在讨论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板书:“四、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光现象。

”板书:“1.影子的形成”板书:“2.日食、月食的成因”演示: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太阳、月亮、地球运动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地球(或月亮),地球(或月亮)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形成月食(或日食)。

4.光的传播速度3×105千米/秒介绍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5千米/秒,介绍光在水中、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小。

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3.1光世界巡行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1)

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3.1光世界巡行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1)
[学生答]340 m/s.
[师]大家已知道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那么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呢?
教师随即给出光速.
[板书]
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②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③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8m/s.
小结
1、光的用途
2、光的传播
3、光线
4、光速
作业
3.1光世界巡行
课题:光世界巡行
执教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生丙]打靶瞄准.
[师]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很多,可见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课程.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演示3]
用白炽灯对着墙,把皮球放在灯和墙之间.
现象:墙上出现球的影子.
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影子的形成.
师生共同活动得:
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②日食、月食的成因
[演示4]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
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
师生共同活动得: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
[活动和探究]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内容]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 3.1 光世界巡行 教学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 3.1 光世界巡行 教学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 3.1 光世界巡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及现象,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并能应用光的反射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能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使学生培养正确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学会合作和分享。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定律;•掌握应用光的反射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推理。

3.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实验器材:光源、反射板、直尺、白纸等;•实验材料:白纸、镜子、小玩具等;•计算机或投影仪。

教学环境•教室中央放置讲台,学生座位排成几排,方便观察和交流。

教学步骤和内容步骤一:导入引入(5分钟)•使用投影仪或计算机展示一幅日落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光的传播方式的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日落时太阳为什么看起来变大变红?步骤二:实验现象观察(15分钟)•准备实验材料:一面镜子、一张白纸、一个小玩具;•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纸上,观察小玩具的形状和颜色;•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为什么小玩具在镜子反射的阳光下变得亮起来?步骤三:实验探究(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引出光的反射定律;•使用投影仪或计算机展示实验图示,并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和探索反射定律的规律;•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图示,提问:从实验中我们能得出什么规律?步骤四:理论讲解(10分钟)•利用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相关章节,向学生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反射定律;•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步骤五:应用练习(15分钟)•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解答和计算;•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及时纠正错误。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 光世界巡行_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 光世界巡行_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 光世界巡行_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光在各种媒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能够进行简单的光的折射和反射的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重点1.光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点。

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三、教学难点1.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2.运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现象。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活动(10分钟)使用一个小实验进行导入,教师拿出一个玻璃杯和一张纸,将纸放在玻璃杯上面,然后在玻璃杯背后放一束光。

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能看到背后的光。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方式。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意图,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光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重点讲解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并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4.3 实验探究(30分钟)安排实验探究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如下:实验一:光的反射材料:平面镜、光源、小球、直尺、白纸步骤: 1. 将直尺竖直插入地面,确保与水平面垂直。

2. 在直尺上方放置一个平面镜,将小球放在直尺上。

3. 调整光源的位置和角度,使光线照射到小球上。

4. 观察小球在镜面上形成的影像。

观察结果:小球的影像在镜面上呈现出左右翻转的特点。

实验二:光的折射材料:透明水杯、纸盒、水、针、直尺、白纸步骤: 1. 在纸盒上做一个小孔,并将纸盒底部贴上白纸。

2. 将水杯中注满水,将纸盒放入水杯中,使小孔完全浸入水中。

3. 调整纸盒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小孔中光线的变化。

观察结果:当小孔位于水中时,光线会发生折射。

4.4 知识巩固(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练习题: 1. 小明用一束光照射到一块光滑的平面上,光线会__________。

2. 小红在玻璃杯中注满水,然后把一把钥匙放入水中,观察到钥匙的形状似乎变形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光世界巡行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光世界巡行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3.1 光世界巡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在生活中的应用2、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3、.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4、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过程与方法;1.积极参与影子游戏,在游戏中思考阴影的成因;能通过探究归纳得出光的传播规律,进而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

2.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3.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的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光速的大小及理解有关的生活、自然现象【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这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于一身的课。

授课时,先通过游戏体验有关的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了解光和影揭开了中国古文明的秘密,以及用激光制成的测距仪,让学生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教学用具】学生自带:手电筒、厚纸板2张、铅笔、玩具激光器(没有可不带);教师备有:豆浆、方水槽、水。

【新课引入】大家请看,阳光从窗口照到了我们的教室,大家有没有想过。

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光是什么?光是如何传过来的?【新课教学】(一)、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光每天都为我们服务。

1、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从自己的生活中,列举应用光的例子。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P40的图3-1、2、3、4、六幅图片,认识光的有关应用。

2、指导学生结合图3-5两幅图片,阅读信息浏览。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光世界巡行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光世界巡行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

3.1光世界巡行一、课型:探究式新授课二、课时:一课时;三、三维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与讨论,了解光的作用;2.通过生活经验与观察实验,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知道引入“光线”的必要性,理解“光线”的意义。

3.会以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重要光现象。

学会以作图的方式对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现象进行更准确的研究。

4.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大致了解科学家们研究“光的本性”、“测光速”的不懈努力的历史。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重要光现象。

2.难点:认识“光线”这一模型的意义,学会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

五、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为光学的开篇之作,光的直线传播,“光线”模型的建立等是学习几何光学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折射提供了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2.学生的生活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与现象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但以光线作为抽象的模型来研究一些重要的光现象,对初中生而言,是一种较难的理性分析。

3.教材编写思路:从“光的作用”入手,进一步了解“光是什么?”、“光的传播特点”、“光传播有多快”,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顺理成章。

六、教学思路1.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营造“师生和谐平等”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以模型法研究问题。

2.设计意图:以生活经验与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并指导学生用规律解释现象、用模型更准确的研究现象。

3.器材准备:光学综合演示仪(自制教具)、玻璃砖、手电筒等。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里,光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服务。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光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板书)3.1 光世界巡行光为我们做些什么?学生活动1:观察教材图片以及多媒体展示,通过交流与讨论归纳出光的作用。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光世界巡行》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光世界巡行》教案

第三章光和眼睛一、课标要求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速,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色彩的奥秘,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

第一节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光的用途,感受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光;然后进一步研究光: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知道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第二、三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的规律即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第四至六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时的规律,即折射规律。

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第七节了解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成像的基本原理。

第八节揭开色彩的奥秘。

颜色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光学现象,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的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焦距、物距等概念以及成放大、缩小、实像、虚像的条件。

三、课时安排本章共8节,第一节2课时,第二、三节3课时、第四至六节5课时,第七、八节3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5课时。

3.1 光世界巡行教学点滴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用途,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光是电磁波。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等现象。

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光世界巡行
一、课型:探究式新授课
二、课时:一课时;
三、三维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与讨论,了解光的作用;
2.通过生活经验与观察实验,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知道引入“光线”的必要性,理解“光线”的意义。

3.会以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重要光现象。

学会以作图的方式对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现象进行更准确的研究。

4.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大致了解科学家们研究“光的本性”、“测光速”的不懈努力的历史。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重要光现象。

2.难点:认识“光线”这一模型的意义,学会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

五、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为光学的开篇之作,光的直线传播,“光线”模型的建立等是学习几何光学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折射提供了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2.学生的生活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与现象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但以光线作为抽象的模型来研究一些重要的光现象,对初中生而言,是一种较难的理性分析。

3.教材编写思路:从“光的作用”入手,进一步了解“光是什么?”、“光的传播特点”、“光传播有多快”,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顺理成章。

六、教学思路
1.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营造“师生和谐平等”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以模型法研究问题。

2.设计意图:以生活经验与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并指导学生用规律解释现象、用模型更准确的研究现象。

3.器材准备:光学综合演示仪(自制教具)、玻璃砖、手电筒等。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里,光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服务。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光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板书)3.1 光世界巡行
光为我们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1:观察教材图片以及多媒体展示,通过交流与讨论归纳出光的作用。

光可以传递信息,光还能提供能量。

光是什么?
学生活动2:阅读信息浏览,了解光是什么?
光是一种电磁波。

(说明:对于可见光与不可见光的介绍,可以类比人耳缺陷,听得见的声音与听不见得的声音。

建议同学在课后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探究光的本性的历程。


光是怎样传播的?
首先了解光源,并结合一幅圆月的图片讨论月亮是否为光源?加深对光源的理解。

那么,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
活动3: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用光学综合演示仪(自制教具)分别探究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的传播路径。

(由于在透明干净的介质中,我们在侧面是看不到光的传播路径的。

此时,要用雾室、泥水等方式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可以引导学生解释这是利用了“散射“现象。


生活经验和观察实验都告诉我们: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引入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物理学中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化地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交流与讨论:对光线你有着怎样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用模型法研究问题。


拓展与提高1:将一个手电筒前面的反光罩去掉,描画点光源发出的光线。

(说明:在分析小灯泡发出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时,可以不考虑小灯泡的体积和形状,把它看着一个点发光,即点光源。

这也是模型法。

拓展与提高2:将手电筒的反光罩装上,调节出一束近似平行的光束,再以光线来表示它。

并引导他们分析射到地球上的光是否也可以近似的看着平行光。

生活中与自然界中的其他一些光现象,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活动4:研究影子的形成
首先结合具体演示投影仪前的手影,引导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这一现象。

追问:物理是一门定量精密的科学,我们若想准确地研究影子的大小等问题,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尝试画光路图进行分析。

拓展与提高:多媒体展示几幅日食、月食的摄影图片,引导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分析其成因。

再引导学生尝试画日食形成的光路图。

再多媒体展示一幅日食形成原理图片(光线漏了箭头),请学生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

光瞬息可达,它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活动5:阅读P49页相关内容,要求了解真空中的光速是多少?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了解天文学单位“光年”的意义。

(三)小结
光的作用;光是什么?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用光线画一些重要光现象的光路图;光的传播快慢。

(四)作业
1.自我评价与作业1~5题;
2.按照教材P50课外活动,制作针孔照相机,在下一节课展示并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作出解释。

八、板书设计
3.1 光世界巡行
一、光的作用
二、光的本质
三、光的传播特点
四、光的传播快慢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