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指南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高一《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1、重点词语:教(jiào)养、狭隘(ài)、共振、沉溺(nì)、丰盈、息息相通、慰藉(jiè)、望洋兴叹、积累(lěi)——罪行累累(lěi)——果实累累(léi)——累(léi)赘——劳累(lèi)戕(qiāng)害、痴迷、气象万千、象牙海岸、宝藏(zàng)举一反三、不计其数(shù)——数(shǔ)典忘祖——数(shuò)见不鲜瞬(shùn)间——刹(chà)那——霎(shà)时2、资料链接作者介绍: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 )德国作家。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

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

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

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克诺尔普》(1915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探讨了解读书的方法,了解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自身修养。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如何研读世界文学”,了解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方法。

【知识准备】浪漫派“骑士”——赫尔曼·黑塞赫尔曼·黑塞(1877~1962),瑞士籍德国作家。

他出生于德国南部小城卡尔夫,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

黑塞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长大,14岁考入神学院,因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学,后游历了许多城市。

27岁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从此他一发不可收。

后来又发表了《在轮下》、《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小说。

他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赫尔曼·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压抑和扼杀人性。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也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

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

为此,他写下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就是一篇激励人们读书的名作。

文中,作者赞扬了读书的作用,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预习检测】跋.涉()沉溺.()慰藉.()麻痹.()戕.害()给.予()狭隘.()时髦.()斑斓.()恢.宏()符箓.()望洋兴叹:生气蓬勃:气象万千:举一反三: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1、问:黑塞认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吗?2.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正真的价值”,对此你如何理解?3.课文提倡阅读经典,那么黑塞认为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三、精心点拨,启发引导1.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和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真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高一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学习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经典的意义,懂的阅读经典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2、让学生懂得获得经典作品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跋涉()沉溺()慰藉()狼藉()麻痹()戕害()给予()符箓()狭隘()时髦( )咀嚼()咬文嚼字()积累()果实累累()劳累()累赘()不计其数()不可胜数()数见不鲜()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僵死书藉痴迷望洋兴叹B、停歇时髦消磨生气篷勃C、鲜活消遣斑澜不计其数D、领略丰盈魅力无足轻重3、选词填空(1)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熟悉、熟习)(2)他们认为人生太、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短促、仓促)(3)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到他自己。

(体验、体会)(4)在面试小组中,每个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别人的风度,和见识。

这三者都需要经过个人的长期才能得到。

(教养、修养)4、文学常识填空赫尔曼•黑塞(1877~1962)诗人、小说家。

生于德国,后入籍。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长大。

14岁考入经院,因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学。

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1906年又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

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不久写成小说《荒原狼》,1943年又写成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

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

5、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修养”?什么才是教养?(2)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合作探究】1、你读过哪些经典?从中学到了什么?2、作者黑塞认为阅读经典对我们的人生有何意义?3、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经典的意味?4、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你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吗?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同学们,你的心中是否存在这样一本经典著作,你一直渴望读却总是没有读到?如果事实如我所说,那么,当我们学完了《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后,你是否为了教养,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为了更加明确生活的意义,有了一种更强烈的想读书的欲望?那么,别犹豫,拿起书本,读吧!因为阅读经典,追求教养,我们——“永远都在半道上”!【当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重点词语:教养、狭隘、共振、沉溺、丰盈、息息相通、慰藉、望洋兴叹、积累——罪行累累——果实累累——累赘——劳累戕害、痴迷、气象万千、象牙海岸、宝藏举一反三、不计其数——数典忘祖——数见不鲜瞬间——刹那——霎时资料链接作者介绍: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

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

直至一九零四年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

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盖特露德》、《罗斯哈尔特》、《克诺尔普》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等。

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2)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2)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2)《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思路,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文章观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3、整体感知:请各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思考:(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是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本文的结构。

(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1~5)指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经典作品;第二部分:(6~7)进一步分析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3)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作者在具体论述过程中,首先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

在此基础上,从第六段开始,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最后,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4、重点研读: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节,其他学生思考:(1)“真正的教养”指的是什么?(真正修养达到的是精神、心灵层面的意义。

即强调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真正的教养”有什么特点?(多侧重于目的性和永无止境,强调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即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3)黑塞说“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并不矛盾。

真正的教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

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1、重点词语:教(jiào)养、狭隘(ài)、 342019-08-08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1、重点词语:教(jiào)养、狭隘(ài)、 342019-08-08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1、重点词语:教(jiào)养、狭隘(ài)、 342019-08-08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1、重点词语:教(jiào)养、狭隘(ài)、 342019-08-08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1、重点词语:教(jiào)养、狭隘(ài)、 342019-08-08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1、重点词语:教(jiào)养、狭隘(ài)、 342019-08-08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1、重点词语:教(jiào)养、狭隘(ài)、 342019-08-08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1、重点词语:教(jiào)养、狭隘(ài)、 342019-08-08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1、重点词语:教(jiào)养、狭隘(ài)、 342019-08-08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高一语文教案《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高一语文教案《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1、重点词语:教(jiào)养、狭隘(ài)、共振、沉溺(nì)、丰盈、息息相通、慰藉(jiè)、望洋兴叹、积累(lěi)——罪行累累(lěi)——果实累累(léi)——累(léi)赘——劳累(lèi)戕(qiāng)害、痴迷、气象万千、象牙海岸、宝藏(zàng) 举一反三、不计其数(shù)——数(shǔ)典忘祖——数(shuò)见不鲜瞬(shùn)间——刹(chà)那——霎(shà)时2、资料链接作者介绍: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 )德国作家。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

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

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

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XX年)、《盖特露德》(19XX年)、《罗斯哈尔特》(19XX年)、《克诺尔普》(19XX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初中议论文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思路,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文章观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3、整体感《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思路,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文章观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检查复习:3、整体感知:请各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思考:(1)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什么?这是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本文的结构。

(分割段落层次)第一部分:(1~5)表示赢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写作经典作品;第二部分:(6~7)进一步分析阐述:通过写作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3)本文的论证思路就是怎样的?作者在具体论述过程中,首先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

在此基础上,从第六段开始,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最后,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4、重点钻研:恳请一名学生朗诵第一节,其他学生思索:(1)“真正的教养”指的是什么?(真正学识达至的就是精神、心灵层面的意义。

即为特别强调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出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未来。

)(2)“真正的教养”有什么特点?(多侧重于目的性和永无止境,特别强调它就是一种不懈努力的过程,就是动态呈现出的。

即为不崇尚任何具体内容的目的;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存活于永恒之中。

)(3)黑塞说“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并不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张莉雅审核:王远友季贵国刘祝编号:越秀高一语文007
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黑塞
■学习目标
1.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和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和富有哲理的语言
3.联系实际,认识阅读经典作品对于获得教养的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给下列容易读错的字注音
狭隘()跋涉()()沉溺()麻痹()闲暇()戕害()斑斓()符箓()咒语()鲜活()慰藉()钥匙()()
神秘()狼藉()鲜为人知()藏匿()秘鲁()
2、给下列词语释义
(1)息息相通:
(2)望洋兴叹:
(3)气象万千:
(4)象牙海岸:
(5)举一反三:
(6)无足轻重:
3.近义词辨析
(1)修养教养
a.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的大度不仅会让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而且还会显示个人的(),让人从心底佩服。

b.孩子们最早获得的()来自父母的行为示范,而且根深蒂固。

(2)偶然偶尔
a.但单靠报纸和()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我们必须读杰作。

b.街灯照着马路上()走过的行人。

■知识链接
1.识作者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1877-1962)。

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

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2.知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

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

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

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

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3.拓知识
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词: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学习探究
任务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认为真正的教养是什么?
2.按照作者的观点,“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
任务二:研读课文,分析文本
1.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2.如何理解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任务三:归纳观点,明确主旨
请归纳本文的写作主旨。

任务四:艺术鉴赏,感受特色
1.文章是怎样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论证的?
2.本文的论证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目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跋涉(bá)狭隘(ài)熟悉(xī) 要挟(á)
B.闲暇(á)斑斓(lán)慰藉(è) 麻痹(pì)
C.戕害(ānɡ)符箓(lù)钥匙(í)恢宏(hónɡ)
D.遐迩(ěr)斑驳( bó) 锁钥(è)孤僻(p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闲瑕遐迩锁钥怪癖
B.孤僻癖好斑斓慰籍
C.沉溺沉缅缅怀跋涉
D.戕害斑驳斑斓骁勇
3.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

B.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C.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

D.在数千年来汗牛充栋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

B.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C.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

D.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5.请运用“恪守与改变”这组词语,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可适当增减、更换个别词语,句式相同或相近。

例句: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答: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罗曼•罗兰的文学生涯从他个性中的矛盾体逐渐发展而成,他从父亲那里吸收的爱自由、爱挑剔的高卢人精神,和从母亲那里得到的艺术感受力使他具有了以下常被描绘得奇怪的特征:一个宗教社会主义者,一位反神权的神秘主义者,一位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一名非教条主义的基督徒。

他还是一位在充满巨大国际竞争的世纪坚持国际合作主义者。

罗兰爱法国,但他拒绝承认一个国家能够成为理性和必要的统一体。

这样看
来,他身上似乎具备一系列的悖论,而他又不断地在他的小说和随笔作品中将这些表现出来。

热切参与那个时代的知识界活动的罗兰探求着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质带给他的社会,这种信念解释了他最初为舞台写作的原因——重新激发英雄主义和对他的祖国的信仰。

这里最好的例子是他1898年的剧作《狼群》。

因为受挫于舞台条件的过分严苛,罗兰转向对著名人物的研究,他写的关于贝多芬的抒情生活的文章,以及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研究,这些对他心目中的英雄的纪念并非评论性传记,而是为获取这些伟人精神而做的充满诗意的努力。

罗兰在描绘贝多芬肖像的同时,试图画出20世纪的肖像及其梦想。

罗曼•罗兰对传记的兴趣充分体现在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之中。

这部小说为20世纪力求捕获整个生命经历的伟大传记小说开辟了道路。

罗兰否认这部作品是小说,作品松散的结构和问题也很自然地显示出他对形式的拙劣掌握。

不过,在罗兰眼里,一个人的生活不能被关闭进文学形式的狭隘领地中。

《约翰•克里斯朵夫》写的是一位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及社会之间的斗争;罗兰刻画了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

它被称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另一方面,现代评论家对罗兰的这部最著名作品挑剔得最多,一些人认为它过于零碎、冗长。

对另一些评论家来说,它缺乏文体感:语调方面有一定量的跳跃性,语言也总在狂欢式和严肃式之间变化不息。

即便在有生之年,罗兰也经常遭到这些批评,他的辩护是:《约翰•克里斯朵夫》恰似生活本身一样充满插曲和偶然。

对他来说,作品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延续,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的火花。

《约翰•克里斯朵夫》牢固地奠定了罗曼•罗兰在20世纪早期文坛的声望。

有趣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预见了一场毁灭欧洲的战争的来临,作品完成不久,这样的战争就爆发了。

此时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呼吁作战国的知识分子们去争取和平。

这引起了有人对他的文学地位的强烈愤怒。

有法国评论家们认为他只是个智商高的骂街文人,这成为他和法国年轻人之间的也许永难愈合的一条裂痕。

(节选自斯蒂芬•茨威格《罗曼•罗兰》)
6.请从精神和作品方面对罗曼•罗兰作出精要的概括。

答:
7.根据作者的表述,请你对《约翰•克里斯朵夫》做出评价。

(9分)
答:
■课后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