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__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__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__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__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__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2篇)《伯牙绝弦》篇1《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一《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

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情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讲解并描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意令人动容。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依据解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伴侣间真挚的友谊。

由于这是同学其次次接触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缺乏百字,古今字义差异不大,所以可让同学借助解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老师稍作点拨即可。

在教学中,我留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

同学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此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愿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同学汇报沟通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

伯牙作为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肯定特别超群,他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

因此我引导同学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同学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同学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进展了同学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量。

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同学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衬着那首“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难过难过复难过,不忍泪珠纷。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直到背出为止。

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等。

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插图,其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利用,而这幅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

于是,我就设计了结合插图进行第一句教学的环节。

我问:“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课文插图,插图描写了什么情景?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同学们很快找到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在后面的品句读文中我也多次让学生观察插图。

在讲到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差生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两人的动作、表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之情。

一节课下来,这知音间美好融洽的情景也一定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还是让学生观察插图,体会到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学生深刻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我又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里诵读伯牙当时的心声: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

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自己的特质,我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于婉约智慧。

但通过上课,发现自己整堂课的.节奏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

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费时较多。

加之没有出示课文的节奏,导致学生把握不好。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本文是文言文,选自列子和中唐文,讲述了一个春秋时期流传千古的故事。

于伯亚擅长弹钢琴,钟子琪擅长理解钢琴,博亚把子琪当作知己。

后来,子琪死了,博雅被摧毁了。

他把钢琴弄坏了,决定不再弹钢琴。

因为这个传说,人们称一个知道自己专长的人为“知己”,用“高山流水”来指音乐高妙或知己。

这篇文章是用文言文写的。

当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他们在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上仍有必要的困难。

因此,本文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独立学习,借助笔记、词典等工具书理解词义,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阅读的节奏和魅力。

第二,引导学生理解““知心朋友”,博雅扔钢琴的行为及其背后的隐喻意义为什么在子琦死的时候博雅扔钢琴?因为知己难觅,子齐的死让博雅觉得世上没有知己,所以他不用再弹钢琴了。

读了这篇文章,“于波亚摔下钢琴,感谢他的知己”的故事是一杯生命,一个生命的寓言,一个难以找到知己的生命的叹息,一个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一个拥有完美、渴望完美、珍视完美的灵魂的呼唤。

注重对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验。

在阅读、体验、对话和联想之后,走进杯子,理解寓言,倾听叹息,见证探索,渴望完美。

阅读文言文,我了解到,学生只有在听老师朗读后才能准确地感受到文言文阅读的韵律。

因此,阅读节奏的划分是通过课件表现出来的。

同时,课件的主要材料力求在正确的位置拨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灵感,不是花哨,而是简洁明了。

在课件中,通过动画和色彩变换展示各个关键环节的句子和单词,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

教学结束时,通过演奏“高山流水”的音乐,让优美流畅的钢琴声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音乐中阅读课文,这将更好地增强文本的表现力,使文言文的美丽魅力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

可以说,课件的应用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严雪老师的课堂记录中可以借鉴本文的原始教学理念,但毕竟,这些东西并不完备,也不容易使用,所以我们不能说得那么简洁。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

故事感人至深,77个字里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我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理解这个故事,见证千古知音,向往这份美好。

我在设计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根据文言文读的节奏难以把握的特点,先让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当学生指出文言文比较难读要反复地读后,教师就让学生反复读文。

在接下来的反馈交流时,教师肯定读得好的地方,读不好的句子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停顿和节奏,达到了读通读正确的目的。

在课中,学生通过找伯牙和子期心灵相通的句子,反复诵读,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美好情谊,自然地把文章的意蕴、情感、韵味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传递出来。

结课时,学生和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诵读课文,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自然地流露出来。

在课中,展示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在品中咀味。

有主要是引领学生要品词品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激发学生从课文结构特色处或情感磅礴处切入。

记得有一小组带领大家学习时,要学生找出伯牙和子期心灵相通的句子,当明确课文的前三句话之后,投影“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先通过让学生自己说体会,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善”字所表达不同的意思,体会古人“善哉”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赞美的语气。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最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最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7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

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篇1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

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

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

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志在( ),钟子期曰:‘( )’”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衬着那首“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篇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因为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

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上完《伯牙绝弦》这一课,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己,也为学生。

下面,我从以下三点谈谈自己的收获。

1、资料的适度引入,引领学生去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

文本只是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窗口而己,如何借助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此窗口为契机,创造性地去拓展文本相连的以外的内容,适时地引进推荐给学生,既扩大阅读的量,又能为深度理解文本服务。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我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课前,我让学生用游戏的形式说一说ABCC式的词语,然后用幻灯片出示有关描写景物的ABCC式的词语,让学生吟读,在吟读中加深对这类词语的积累,以及为进一步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做准备。

理解知音时出示的相应资料,让学生能够深刻的领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互为知音的情意。

在课快要结束时,适当地引入短歌,让学生加深伯牙失去知音时心情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漫步在文化的长廊里,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意蕴里,课内外融合,使本节课不仅有了广度,还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教材中以小见大,融进大语文教学观,有这样日积月累的教学,孩子们的心便不会拘泥于孤陋寡闻,视野也一定会达到星垂平野阔的境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拨开层层迷雾,让诗性的阳光洒进孩子的语文生活,让我们的学生更多一份语言的醇厚
与灵动,更多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

我们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2、用自己的情感引领学生的情
语文课程具有审美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读中升情。

我知道课堂上,感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也是情,而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一定会真情依依的体现。

因此,整节课我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让学生渐入佳境。

本篇课文是古文,小学生接触的古文并不多,古文是以读为主的,而教学中,我也深情的进行了范读,学生也试着深情的读。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面带笑容,特别伯牙遇知音时我更是投入了全部的情感,学生也是很激动。

但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时,我一下用很低沉的语调进行过渡语,学生一下又被我的情感带到了底谷,学生居然还带着伤感的语调读了这句话。

最后在音乐伴奏下的朗读更是时教学达到了高潮。

3、注重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本节是一节公开课,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预设,以至于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严谨又不失活跃。

预设了课前的游戏为课堂教学服务;预设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

抓住课堂的生成,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在课堂中出现了很多次得超出预设,如,有位不会的学生说后遭到的别的学生的打击,我抓住文本对嘲笑的同学进行了引导,又说出了同学及
朋友乃至知音而回到课堂。

再如,停电和来电时的话语,使学生的心很快的能回归到文本,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缺憾,比如由于时间问题,朗读时间不够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不够。

像课前活动设计是否会让学生感觉疲惫。

预设与生成处理是否恰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