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花之歌 教案+实录
第4课《花之歌》教案

在本次《花之歌》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有着不同的层次。通过导入新课时的提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花朵有一定的观察和感受。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对于这些修辞手法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深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认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比较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花的生命周期相关的主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来创作小段落。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理解《花之歌》中作者以花自喻的基本概念。这是通过观察和感悟花朵的生命周期来抒发对生命的理解。这种写作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细腻地感知自然和生命。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例子。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是如何通过花的形象来表现生命的各个阶段,以及这种表现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学习生字词:缤纷、摇曳、衰竭、倾诉等,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自然美和生命美。
4.感受课文中所传递的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思想感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花之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2.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从课文中体会自然美和生命美,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部编版六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六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精品课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歌《花之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能够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感受鲜花的美丽和神秘。
3. 能够运用适当的词语和形象描述鲜花的形态和特点。
4. 能够感受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词语和形象描述鲜花的形态和特点。
教学准备:教材《花之歌》的诗歌内容。
诗歌《花之歌》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鲜花的样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鲜花的样本,让学生观察鲜花的形态和特点,并引导他们描述鲜花的美丽和芬芳。
2. 教师播放与诗歌《花之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对鲜花的兴趣和好奇。
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花之歌》,并解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对鲜花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 教师讲解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
分组朗读(8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朗读诗歌《花之歌》。
2. 每个小组朗读完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比较不同小组的朗读效果,让学生体会诗歌朗读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感受与表达(12分钟):1. 教师提问:你们在诗歌中感受到了什么?鲜花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动和思考?2. 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自由表达对鲜花和自然的感受和思考。
3. 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思考。
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总结诗歌《花之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思考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拓展练习(5分钟):1. 学生可以写一篇小作文,描述自己喜欢的花朵的形态和特点,并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喜悦。
2.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绘画、摄影等,表达对鲜花和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歌《花之歌》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表达自己对鲜花和自然的感受和思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花之歌》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花之歌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花之歌》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花之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花之歌》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比喻和象征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花之歌》的课本或复印件。
2.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各种鲜花和花朵的图片。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5分钟)1. 创设情境:老师介绍鲜花的种类以及花开的美丽场景,引发学生对花的思考和情感。
2. 展示各种鲜花和花朵的图片,与学生共同回顾花的美丽和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3.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花、喜欢哪种花,并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花的感受。
步骤二:阅读课文(20分钟)1. 学生齐读课文标题《花之歌》,介绍花的美丽和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2. 各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边读边理解文意。
3. 学生齐读课文,师生共同欣赏课文的美,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
步骤三:理解课文(15分钟)1. 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情感,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思考这些手法加强了对花的描写和表达了什么意义。
3.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步骤四:情感表达(1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对花的感受和理解,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或口头表达等形式。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3. 整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教室中,形成一个小小的花展。
步骤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课文《花之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拓展活动:1. 让学生在家里或学校的花园中观察花朵的生长和变化,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做一份关于它的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分享。
3.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花坛或花展,增加对花的了解和感受。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花之歌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花之歌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一节优质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课题为《花之歌》,适用于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通过细致的教学设计和实际的教学实录,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可供教师参考的范例。
教学目标- 通过课文《花之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花朵的欣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可包括课文内容、图片、互动问题等。
- 黑板、粉笔、彩色粉笔。
- 学生作业本和练册。
- 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询问他们对花朵的认识,并通过问题和图片引起学生对花朵的兴趣。
2. 研究课文(15分钟)讲解课文的标题和内容,并通过阅读和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进行解释。
3. 讨论与互动(20分钟)分组让学生共同探讨花朵的特点和价值,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语言运用(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每个小组设计一则关于花朵的广告语,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5. 总结和评价(5分钟)让学生回顾研究的内容,对课程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他人的表现,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实录以下是对上述教学过程的实际记录,包括学生的表现、教师的指导和反馈。
[具体实录内容]教学反思根据教学实录的反馈和学生的表现,我发现学生对花朵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语言运用环节表现积极,展示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
然而,在将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进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录,我希望能够给其他教师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范例。
本次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花朵的欣赏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花之歌 精选教案(2篇)【六上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篇)第一篇4 花之歌第二篇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4* 花之歌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人运用以物喻人来寄托内心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重点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朗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1.字词教学字音方面,强调“硕、啭”是翘舌音;“娑”是平舌音。
词语解释方面,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苍穹、冠冕、旖旎、馥郁、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多读几遍,体会作者的情感,以此不断摸索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指导,让学生在大声朗读和实践中,把文本读通,读熟,感受散文诗独特的音韵美。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和阅读经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作者笔下的花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花,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背景知识,交流“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句话的含义,领悟作者是在以花自喻,借花来表达他坚持追求光明和理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表达运用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以“__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仿写一首散文诗。
学生习其言,悟其法,仿写他物,可谓是读写联动,相得益彰。
1.预习提纲(1)课前搜集纪伯伦的相关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思考: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鲜花,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多幅鲜花图。
)同学们,一朵朵娇艳美丽的鲜花,带给我们的是美的享受。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优秀教案第【1】篇〗4* 花之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感悟花的形象,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花入课,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各种花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是啊,一朵朵娇艳美丽的鲜花,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在他的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同时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
让我们跟随诗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收集作者资料的过程,能激发他们对于文本内容及创作背景的兴趣。
一起感受花的美好吧!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交流资料,介绍作者: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纪伯伦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总结。
二、交流预习,提问检查1.互相检查生字的读写。
2.同桌互看,对方提出的课堂探究能不能解决。
3.选择一两位同学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交流指导。
(1)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碰到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2)预设难词,教师相机指导。
苍穹:天空。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这里泛指帽子。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很浓。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
朋,伦比。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3)朗读展示:①指名个人朗读。
②小组合作朗读。
③老师学生对读。
2.再读课文,引导思考。
(1)默读课文,一边思考一边简单批注: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2)用“读到……时,我仿佛看到花儿……”的句式,学生小组内交流。
4《花之歌》(教案)

2022年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4《花之歌》(教案)(最新修订版)教学目标: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各种形象的理解。
重难点:感受并交流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一、初读文本,梳理脉络。
(一)理解课题,勾连生活。
1.板书课题,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花的赞歌)2.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用一个词来表述花。
(芬芳灿烂幸福美好高洁……)3.说起花,往往会有诗般的美好,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首散文诗《花之歌》。
(二)初读课文,字词学习。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关注字词。
2.完成字词检测单,完成练习。
3.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展示。
(三)结合导读,理清脉络。
1.质疑:读了课文,我们会发现全文没有出现一个“花”字,为什么要用《花之歌》作为课题呢?2.结合导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3.交流反馈,总结:从文中,我们知道“花”是什么?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4.理清文本层次:第一部分(1-4自然段):围绕“我是什么”,描绘花的形象美。
第二部分(5-7自然段):结合“我在做什么”,赞扬花的品格美。
二、再读文本,理解想象。
(一)学习1-4自然段,感受语言的特点。
1.默读1-4自然段。
2.对比课初自己对花的评价,感受诗人想象的奇特。
(二)学习5-7自然段,感受想象的奇特。
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边读边批注: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出现了()的画面。
2.反馈交流,品读句子。
句子一: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早晨,在微风中花儿悄悄开放,一起迎来初升的太阳;到了傍晚,夕阳西落,花儿与回巢的鸟儿一同看着最后一缕阳光消逝。
(运用了拟人、排比)句子二: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晚上,满天的星星在空中闪烁;白天,太阳照耀着花儿,运用拟人、比喻展现了原野的日夜更替,写出了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4 花之歌 优质教案

4 《花之歌》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花之歌》。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花的美好形象,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难点:(1)诗歌意境的理解。
(2)保护环境的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花之歌》的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解析的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花之歌》。
(2)收集有关花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花之歌》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花,激发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大意。
(2)分段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花是大自然的歌手”、“花香是大自然的香水”等。
3. 讨论与探究(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欣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加深对花之美的好奇和欣赏。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花”为主题,发挥想象,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花之歌》。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花”的作文。
3. 调查身边人对环境保护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作文和调查报告的质量。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花之歌文本分析本课是一首散文诗,也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美文。
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塑造了花朵作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形象。
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这是本册书的第一篇自读课文,一方面需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把握“放手”的方向和标准,注重提供给学生一些具有现实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学习策略或建议,如设计自主学习卡等,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自学的方法。
另外,本课是一首散文诗,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诗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仿写文中的语句,有效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
4.把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1.教师播放以花为主题的音乐片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圆舞曲》等),让学生静静倾听,并谈谈听曲的感受。
导语:同学们,老师刚才给你们播放了几段乐曲,它们都是以花为主题的,有民歌,有流行歌曲,还有西方的古典音乐。
你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曾经见过的花朵的模样呢?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花之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纪伯伦的《花之歌》,这是一首散文诗,是一首花的赞歌。
学习这篇文章,也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就像刚才大家听那些美妙的音乐一样。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花之歌”,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它会唱些什么呢?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中的《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另四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浪之歌》。
纪伯伦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标注读不通顺的地方。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预设难词:[苍穹]天空。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这里泛指帽子。
[祭献]祭祀供奉。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很浓。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
朋,伦比。
[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
形容一心向往或思慕之极。
[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
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孤,单独。
孤芳,单独的一枝花。
(2)各自练读,或小组内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可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一读:重在感知形象。
要从整体感知花的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
要读得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
注意韵脚及语气的轻重抑扬,要体现出散文诗的抒情性。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花的形象,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_______的花。
预设: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引发学生思考,把握主要内容。
回答可能是:美丽的花、永远变化的花、可当礼物的花、自由的花、快乐的花……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这么富有诗意的花,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花在诗人的笔下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自主学习卡(1)议一议:读“阅读提示”,思考其中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花?(2)说一说: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理清课文的思路,再分别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想一想:这篇课文只是单纯地写花吗?作者在花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4)学一学:课文中的语言十分优美,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请标示出相关语句,借鉴写法,进行仿写训练。
3.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1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第一人称叙述。
虽然文中并无一个“花”字,但通过文中的“我”可以很容易理解本文把花当作人来写,说出了花的话,唱出了花的歌。
特别是本文的前四段,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花的特征。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从第1—4自然段中可以看出花的哪些特征。
明确:在第1自然段中,“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花开花落的循环往复。
第2自然段交代了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那一朵朵花儿就犹如绿草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第3自然段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第4自然段是说花的功用,它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上的装饰,还可以作为葬礼上的祭献。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2、3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划分文章层次。
比如课文前四个自然段都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具体描述了“我”是什么,所以这几个自然段可以归纳为第一部分。
剩下的三个自然段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可以归纳为第二部分。
但划分层次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予以肯定。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这部分对花的形象展开了描绘,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这部分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着世界无私地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和行动。
过渡:通过划分课文层次和概括主要内容,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花的生长与美丽,而是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那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花的身上又寄寓着哪些美好的品质呢?(遵循自然的规律,积极、乐观、向上等。
)(3)仿写训练,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4小题。
过渡:这篇文章以花的口吻展开,把花当作人来写,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另外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能发现文中大量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的运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还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
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展开想象,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草、彩虹、雪、雨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仿写句式: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我是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诵一诵,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请同桌评价。
预设:指名朗读,要求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
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过渡: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他热爱大自然,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
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
所以在他的笔下,风、雨、浪、花,无不具有生命力。
大家在课外可以找来他的其他散文诗作品读一读。
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后面“阅读链接”里的文字,看看纪伯伦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形象。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
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
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
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
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选自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冰心译2.阅读与交流。
(1)说说这个文段的叙述方式和《花之歌》有什么不同。
(《啊!风》使用的是第二人称,《花之歌》使用的是第一人称。
)(2)风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变幻莫测、刚毅、坚忍、谦恭、礼让、轻盈、灵敏、和蔼可亲、威风凛凛……)(3)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人生就是一朵花,失意时不要顾影自怜,得意时不要孤芳自赏。
不论失意还是得意,我们的心中应该总是开满怡人的鲜花。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读散文诗的一些方法,比如说欣赏性地朗读,想象画面。
我们更欣赏了纪伯伦优美、亲切、隽永的文字,这些文字就像一首歌,萦绕在我们的脑海、心中。
今天大家的表现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爱诵读的你,可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读出花的美、花的精神。
感受花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