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word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word文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不妨看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课前学生预习: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一、教学引入,初读课文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预设流程】一、导入课文师: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
今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1.自读课文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
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生:1.外表:旱烟瘦小2.年龄:65813.居住环境:孤独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二)感受老人的壮举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
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预设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②十五年他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伴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读③十五年多少次梦中惊醒多少次泪如雨下却无助孤独读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第【1】篇〗16 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1、通过填表格、想想说话等手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研读重点段落,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
3、通过读写迁移,体现对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的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我们先来做个连线游戏,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
媒体出示:人物奇迹张衡杂交水稻詹天佑主持建造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茅以升地动仪袁隆平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2、你觉得这些奇迹需要付出什么?3、是的,奇迹就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我想只有坚持不懈,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这些造福于人类的奇迹。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梁衡,去认识一位鲜为人知的普普通通的81岁的老人,平凡的他又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板书:奇迹4、出示课题,齐读。
说明:通过复习旧知识,将新旧知识间形成联系,加强学生对奇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在文中划出相关内容。
2、交流。
(1)出示词语,齐读。
参天土炕肆虐盘踞治理风雨同舟归宿劲挺恭敬淤泥荡漾日月同辉领悟风雨同舟(2)理解词语的含义,媒体出示: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
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
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理念与目标】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⑵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⑶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及过程】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神话故事。
本篇文章的语言简洁生动,情节布局清晰,涉及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该篇文章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品味经典故事,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目标语言知识技能1.学生掌握神话故事的基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2.学生能识别和理解篇章中的关键词汇及句子结构,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3.学生能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自如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写出简单的议论文、情景交际等。
思维方法1.帮助学生培养敏锐的阅读和思考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和思想;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思考方式。
情感态度1.对文化传承保持敬仰心态,认为传统文化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神话故事的基本情节,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道德意义;2.通过文本的语言、句式结构等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思想,进行表达和交际。
教学难点1.神话故事情节复杂,学生对其理解方式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关键点,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2.通过阅读提升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3.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大,理解难度不同,教师应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共同学习。
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该文章及教材,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工具。
1. 导入新课(5分钟)采用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了解学生对于中西文化的感性理解。
提问:1.你喜欢听神话故事吗?为什么?2.你曾经听过哪些神话故事?它们讲述的是什么?2. 阅读教材(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先自行阅读该文章,了解文章情节和思想内涵,为后续的课堂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组的第四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这篇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相互对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可贵精神。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均来自偏僻的山区农村,整体看语文基础比较差,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强,大部分胆子较小,不敢勇于回答问题。
1、学习兴趣与基础。
只有少部分人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
整体上学生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较大。
2、课堂发言情况。
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不够主动、积极,还有少部分从不发言。
3、朗读感悟的基础。
大部分学生对课文感悟不深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水平还可以,但有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到令人不敢相信。
,朗读水平一般而且积极性不高。
4、主动学习情况。
绝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足,预习课文的任务不完成;课堂自主学习效率不是很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对比,导入新课1、播放土地沙漠化的课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出示青山图,提问:这幅画面又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观看、畅谈感受。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集合5篇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集合5篇第一篇: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与方法:⑴初读全文,探究“奇迹”是什么。
⑵再读课文,探究“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⑶审读课题,探究“奇迹”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培养植树造林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6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青山”是什么样的山“不老”一般指人,这里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出示阅读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这位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3、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这“奇迹”4、老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5、作者对他有什么看法6、为什么说“青山不老”7、你想对老农说什么三、学生自学四、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2、在文中找出老农创造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⑴学生读文,找出哪些地方具体地描写了这奇迹。
⑵多种形式的读,然后谈谈感受。
教师:在我国这样的绿洲随处可见,作者为什么单单把这块绿洲称为“奇迹”3、交流资料。
4、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图片与青葱林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是啊,老农所处的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是,他还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天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我们对拉农仅只于惊叹吗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三篇】.doc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三篇】《青山不老》教案一学习目标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出示图画,激情导入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
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学习第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不妨看看人教版六
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
一、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
△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
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
用“【】”找句子,并用“△”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
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
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
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
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
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
而坠。
”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
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1)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
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二课时: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一、写作特色领悟
1、与《詹天佑》一课作比较,领悟本课的叙述风格
你如果是作者,从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想象:作者此时此刻走在归去的山路上,看着这满山的绿树,想起“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你心潮腾涌,你有一种冲动,很想也给这位老人在这青山之际留下像詹天佑一样的铜像。
说起詹天佑,我们我们不由得想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如果变换一下写作风格,比如学习《詹天佑》作者的叙述风格,再写为铜像写一篇文章呢?你还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这
些材料你目前的手头上有吗?你现在手头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弃了学习《詹天佑》一课作者叙述风格,改用自己的风格。
什么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附两课对比提纲
詹天佑
概括介绍
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描述受命于危难之际(造京张铁
路的背景)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开线路
铁路提前竣工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绿树浓浓的山林景观
晋西北山沟险恶的大环境
院子里艰苦的小环境
干部介绍、老家陪同参观
作者的心灵感触
总结本课的叙述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2、巩固小练笔: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躯
险恶的大环境创造绿洲,创造奇迹
艰苦的小环境另一种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叙述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
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