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诗词三首 课文朗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ppt课件

知识拓展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课文结构
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祥和、安静、愉快之美 旅途中孤寂忧愁之感
长相思 山在旅途 心系故园
课文主题
《山居秋暝》描绘了 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 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 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 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 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 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 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者是__张__继____,《长相思》的作者是_纳__兰__性__德__。
课文讲解
诗歌朗读 山居秋暝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朗读时,要读出诗歌韵律,体 会静态美和动态美。
诗句理解
空旷,空寂的山野。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3.借助注释, 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解析:先在熟读的基础上,根据书中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 思。
这首词的大意是: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 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 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 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寺 组词:寺院 寺庙
yú
榆
易写错
不要少写横。
组词:榆林 榆树
词语理解 竹喧: 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随意:任凭。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有姑苏山而得名。 那畔:那边,这里指关外。
整体感知
1.这三首诗表现手法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借景抒情的的。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山居秋暝》的作者是__王__维___,《枫桥夜泊》的作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词三首预习单(含答案).doc

⓬ 古诗三首1.会认“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重点)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难点)《示儿》作者是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创作的诗歌现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主要作品:《剑南诗稿》《南唐书》等。
《题临安邸》作者是林升,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
《已亥杂诗》作者是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者。
他的诗文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主要作品有:《龚自珍全集》。
1、学习诗词六步法:①查背景 ②知诗人③解诗题 ④明诗意⑤品诗文 ⑥悟诗情2、古诗词写作背景。
《题临安邸》写作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占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社会极度黑暗。
《示儿》写作背景 陆游出生后不久,就赶上了国难,生在动荡之中,陆游在家里受到很多爱国教育,早就树立了抗金复国的思想。
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渴望收复中原。
临终前写下了这首绝笔诗《示儿》。
《己亥杂诗》写作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经48岁,对清朝统治者已经大失所望,于是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后又悲伤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所思所感写于纸上,形成了由315首诗组成的巨型组诗。
这就是《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3、有关爱国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词三首(预习 人教部编版ppt

部编版
第二十一课 古诗词三首
课Im 前Na 预og习e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1.会认字。(给下面生字补全音节)
聒(ɡuō )
·
2.会写字。(读拼音,写词语)
wánɡ sūn
tínɡ bó
( 王孙 )
( 停泊 )
sì miào
yú shù
( 寺庙 )
( 榆树 )
3.多音字。(多音字组词)
长相思
山(一程 ) 行军 水(一程 ) 路上 风(一更 )
雪( 一更 )
想象到了 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5.尝试解决。
默读课文,关注重点
(1)《山居秋暝》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月、松林、清泉、竹林等,展现在我们面 前的是一幅宁静、幽美的山林秋景图。
(2)《枫桥夜泊》围绕着哪一个字来写?
yōu chóu
( 忧愁 )
hé pàn
( 河畔 )
更:ɡēnɡ( 三更半夜 ) ɡènɡ( 更好 )
4.全文感知。
浏览课文,感知文本
静态:(空山 )( 明月)(松林) 山居 动态:(清泉 )(竹喧)(莲动)
秋暝
感受: 山林秋景的宁静、美好
景物:月亮 鸦 霜花 枫树 枫桥 (六种)渔火 客船
夜泊 抒发感情:忧愁
围绕着“愁”字来写。
6.我的疑问。 例:《长相思》中作者的思乡情是怎样体现
出来的?
想一想哦
谢谢!
1.选取自己班级的孩子典型的暑期生 活事例 。 2.准备一些其他学生的暑期生活事例 ,如民 工子女 的暑期 生活。 3.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抓紧时 间好好 学习。 4.懂得人应该不断学习,初步树立终 身学习 的意识 。 5.初步了解关于学习的法律法规,珍 惜时间 好好学 习。 6.让学生带着质疑3默读课文,用“波 浪线” 画出有 关的句 子。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ppt课件完美版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 倍觉惆怅。“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 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夜的静谧凸显 了风雪声的聒耳,睡梦被打断,将士们的思 乡之情油然而生。“故园无此声”简单的 几个字将这里和家乡相比,更突出了将士 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词的上片用“山一程,水一程”的旅途上的 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用“风一更, 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 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 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 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 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初读课文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理解诗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夜深千帐灯。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 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 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表示整夜风雪交加。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知识链接
• 纳兰性德
• 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 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 而改名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词以 “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 “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 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 《侧帽集》《饮水词》等。
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
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他的 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 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 的不到50首,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初读课文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共215张PPT)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
在今江苏苏州。
枫桥夜泊 ▲
点明时间。
[唐]张 继
张继 生卒年不详,唐代诗 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 事雕琢。有诗集《张祠部诗集》 流传后世,其中以《枫桥夜泊》 一首最著名。
山中的幽静。
() √
2.《枫桥夜泊》中诗人在寂静的夜里听到山寺钟
声,心中感到十分安慰。
( )×
3.《长相思》中词人巧用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
寂凄凉的思乡之情。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 夜泊》。
朗读指导:《山居秋暝》可采用对比朗 读的方式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静态描 写的诗句要读得轻缓一些,动态描写的诗句 要读得活泼一些。
词意: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 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 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 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 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 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 思念。出征塞外,面对“风一更,雪 一更”的荒寒景象,词人自然会想起 京师故园的温暖、宁静,不由得生发 无限乡愁。
所闻
钟声 (动)
以动衬静,表现出 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出诗人怎样的 情感?
月 乌 霜 江枫 渔火 钟声
秋夜的寂静、 烘托 凄清、朦胧
羁旅者孤孑寂 寥、愁绪满怀
所见: 月落、江枫、渔火 所感: 霜满天 所闻: 乌啼、钟声
《枫桥夜泊》通过对深秋江边景物 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 愁的情怀。
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5.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牧童》

蓑笠
造句:牧童穿着蓑衣骑在 牛背上。
书写指导:上小下大,中 间的一横要长。
梳理文意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铺:铺开;铺展。】 【横野:广阔的原野。】 【弄:逗弄。】
广阔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声声悠扬的笛
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从远处传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 【明:明亮。】 用来遮风挡雨。】
牧童归来吃饱饭已是黄昏后,还没脱下蓑衣就
躺在月夜下的草地上了。
理解品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作者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铺”和“弄”两个字有什么妙处? 句中的数量词是确指吗?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的。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 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 和草地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 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和牧童吹笛 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
5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牧童
[清]吕岩
走进作者
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人,为传
说中的八仙之一。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读一读
suō
蓑衣
多音字
横
hèng(蛮横)
héng(横竖 横线)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 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悠然自得。
《牧童》这首诗描写了黄昏牧童归 来后休憩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 安然自乐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会写
mù
牧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奠定了全诗感情的基调
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愁”呢?
“移舟”和“日 暮”之间有什么 关系?
因为日暮, 船需要停宿。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 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3 古诗词三首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 是什么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3 古诗词三首
默写指导
默写时,要把字写正 确,不增、不漏、不颠倒 字词,还要注意标点符号。
3 古诗词三首
结构梳理
宿 日暮
烟
建 德
渚 低 旷 相互依存
愁思
江 清 近 相互映衬
3 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夜 行黄沙道中
上阙 下阙
景美
喜悦
说丰年 陶醉
山 雨山前
焦急
路转溪桥忽见 惊喜
3 古诗词三首
主题概括
3 古诗词三首
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 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 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 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3 古诗词三首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
3 古诗词三首
读古诗 有韵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 古诗词三首
课堂演练
一、读下面的诗句,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
翻墨: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两句诗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
“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动态描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中笑声阵阵,洗衣女子们归来,莲叶向两边散去,是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这两句都是动态描写。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两句诗写了六种意象,“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船上一夜未眠的人。
“月落乌啼”是动态描写,“江枫渔火”是静态描写。
3.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1)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
这首词的大意: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词人从睡梦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再也睡不着了,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2)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