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和意象:李贺楚辞

合集下载

李贺诗歌的渊源

李贺诗歌的渊源

李贺诗歌的渊源李贺诗歌的渊源李贺诗风奇峭、诡激、深秀,诗歌内容涉猎较广,是中唐时期一名独特的诗人。

在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坛,李贺无疑是最特立独行的诗人。

然而自中唐至今,几乎所有研究者都将李贺诗歌的始源直指楚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本身有意“掩盖”创作的精神实质――对现实的批判,让后之研究者只专注去研究它那其绚丽的“外衣”;另一方面,诗注者的“别有用心”也“迷惑”了很多研究者的眼睛,同时研究者本身也有一些“以偏概全”的倾向,诸多的因素导致了大家“众口一词”的现状。

下面,我们就对历来被忽视的李贺诗中的现实主义的一面加以论述。

一、对“风雅精神”的延续――李贺诗中现实主义的一面自中国历史上出现阶级制社会伊始,反映民怨的歌声就不绝于耳,若要追溯到最早最系统的能被称之为诗歌的作品,即非《诗》莫属。

众所周知,《诗》中《小雅》、《国风》以其感怨美刺被并列标举,而后世讽谏诗作莫不是宗风祖雅,李贺对《诗》的继承、发展,最直接地就表现在他诗中传达的现实主义精神,或称“风雅精神”。

李贺作为“宗室郑王之后”,世系属李氏皇朝宗室远支,其“所忧,宗国也”,但无奈仕途受阻,只能借诗抒怀。

多数人提到李贺的诗,往往将其定位在唯美主义而妄加指责,但事实上,李贺诗歌闪耀着宝贵的现实主义光辉,他写诗很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并敢于将社会政治纳入人民道德评价的范畴,这一部分诗歌正流淌着“风雅”的血液,理所当然地应被归为现实主义诗歌。

本文将李贺现实主义诗歌分作讽谕统治阶级、同情劳动人民、反映战事歌颂英雄这三方面来简述其对《诗》“风雅精神”的接受。

据笔者统计,李贺写诗有约100首直接谈到社会现实与政治统治,占其全诗总数的近1/2,其中还不包括李贺自抒不仕去国之愤的作品。

李贺落第因时人以名讳之,李贺不仕因时运不济,君主不识,故诗人此类抒情咏志之作实际上或多或少包含着对时政的控诉,而那个政治不明的统治王朝也被从侧面真实地反映出来。

如若以此来计,李贺现实主义诗歌远不止100首之多。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呕心沥血的苦吟之诗──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呕心沥血的苦吟之诗──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呕心沥血的苦吟之诗──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在唐代的诗人中,李贺是一个奇才,由于他在诗歌创作中广采博取,搜奇猎艳,驰骋自己丰富的想像力,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描绘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神秘而幽美的艺术境界,有人甚至称他为“鬼才”。

他虽然只活了27岁就离开人世,可以说是夭折了的年轻诗人,却留下了许多构思奇特、风格独具的诗歌作品,令后世的读者赞叹不已。

毛泽东就曾经极力向陈毅推荐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

”(《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在唐代,曾经流传过很多关于李贺的故事。

有个故事说,李贺每天早上骑着一头瘦驴,背上背着一只破旧的背囊,就出门了。

路上想到什么好的诗句,就当即记下来,塞进背囊里。

晚上回到家,他的母亲就叫仆人接过背囊,把里面写了诗句的纸条统统倒出来。

看到儿子写下的诗句,他的母亲常常叹息说:“我的儿啊,你非得把心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吗?”这个故事说明,李贺的诗都是苦吟之作,并不是天才的妙句偶得。

更有传奇色彩的是,据说李贺将死的时候,在大白天忽然见到一个穿红衣服的人,骑着一条红色的龙,手里拿着一块木板,上面的文字也不知道是用上古时代的篆文还是石鼓文写的,嘴里嚷着要带李贺走。

李贺也看不懂上面写的是什么字,就从床上爬起来,跪在地下恳求,说自己的母亲年老多病,不能跟他走。

那个穿红衣服的人笑着说:“天上的玉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现在就要请你去为这座楼撰写诗文记盛呢!天上的日子多快活啊,哪里像人间这样辛苦!”过了一会儿,就从李贺常住的屋子窗口飘出一缕青烟,空中还传来车子启动的声音和音乐声。

李贺的母亲连忙阻止大家不要哭,过了一顿饭的工夫,李贺就死了。

这个故事竟把李贺诗歌作品里的梦幻般的境界,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了,连他的死都被赋予神秘的神话般的色彩。

但是,这也确实反映出李贺是一个奇才,连天上的玉帝都极为赞赏。

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是一首写音乐的诗。

在唐诗里,有好多写音乐的诗,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

2023年赏析古诗词马诗李贺(精选5篇)整理

2023年赏析古诗词马诗李贺(精选5篇)整理

2023年赏析古诗词马诗李贺(精选5篇)整理赏析古诗词马诗李贺(精选5篇)李贺20岁到京城长安参与进士考试。

因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

后由于文学名气很高,担当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

李贺原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非常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生活。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赏析古诗词马诗李贺,盼望能关心到大家!赏析古诗词马诗李贺篇1朝代:唐朝|:李贺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

东湖采莲叶,南湖拔蒲根。

未持寄小姑,且持感愁魂。

《绿水词》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这是一首爱情诗,在内容上主要是写女子良夜思忆所欢,在情感上是明快中渗透着一丝淡淡的苦味。

全诗多效仿南朝民歌的口语,以洗练清爽的语言,表达诗人缠绵悱恻的情感。

赏析古诗词马诗李贺篇2朝代:唐朝|:李贺第1页/共8页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需白首?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第2页/共8页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赠陈商》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通过对困顿境况与黯淡心情的描述以及对陈商学识与品行的称颂,反映了当时政治黑暗、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现实,表达自负、孤傲、激愤之情。

全诗用语比较平易,结构讲究章法,自始至终将和陈商交糅起来描写,充分地体现出诗篇的结构美。

赏析古诗词马诗李贺篇3朝代:唐朝|:李贺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李贺诗艺术特色 简述李贺诗歌艺术特色

李贺诗艺术特色 简述李贺诗歌艺术特色

李贺诗艺术特色简述李贺诗歌艺术特色[内容提要]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在短暂的人生中,呕心沥血,标新立异,创作了二百多首光辉的诗篇,其风格独特、艺术高超,自成“长吉体”诗风。

本文就“长吉体”的艺术特色试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

用《听颖师弹琴歌》、《梦天》、《金铜仙人辞汉歌》等诗的想象、构思为论据。

二、幽邃檬脆,瑰艳凄冷的意境,以《李凭箜篌引》、《巫山高》、《将进酒》等诗的意境为论据。

三、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

取《老夫采玉歌》、《天上谣》、《春坊正字剑子歌》等诗的意象当论据。

四、色彩秧丽、奇警峭拔的语言艺术。

选《上云乐》、《将进酒》、《蝴蝶飞》等诗的语言为论据。

纵观李贺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充分证明:“长古体”的独特艺术风貌使李贺成为中唐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它丰富了浪漫主义创作的内容和方法,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贺诗歌在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唐代诗坛名家辈出,千古不朽的诗篇浩如烟海。

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圃中,有一枝绚丽夺目的奇范异卉,这就是李贺的诗歌。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

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

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

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

李贺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

总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一、李贺诗歌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丰富奇特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是长吉体最为成功的因素。

李贺诗歌的赋体渊源

李贺诗歌的赋体渊源

李贺诗歌的赋体渊源李贺诗歌的赋体渊源李贺诗歌惊现于中唐,时人为之震惊,后世在阐释上分歧极大。

主观臆测,假说附会,是挥之不去的幽灵。

针对“欲以本事说长吉诗”者,钱锺书曾尖锐批评:“皆由腹笥中有《唐书》两部,已撑肠成痞,探喉欲吐,无处安放。

于是并长吉之诗,亦说成史论。

”(《谈艺录》七《李长吉诗》)此种弊端,从根本上讲,是研究者把主观之见加于长吉,与作品的实际内容往往并不相符。

故历代说长吉诗者虽多,中肯可信者却少,迷惑不解,仍然是人们读长吉诗常有的感受。

面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不妨把某些无根据的附会史事之说搁置一边,而就李贺创作的渊源与来路作一番认真考察,并以此作为辨识李贺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的重要依据。

因为作者注意接受、大量吸收的是前代何种文学资源,追慕效法的是哪些作家,对他们自身的创作走向,必然有着深刻影响,同时也会给我们了解其如何吸纳前贤,镕裁众体,进而正确把握其作品内容与艺术提供可靠线索。

这样做会有助于避免诸多与作家实际创作无关的主观臆测。

而对于认识入世不深,主要以读书和写诗为生活内容的李贺来说,或许较其他作家更为重要。

本文提出李贺创作的赋体渊源问题,为以往学者所未曾道。

论李贺诗歌渊源,杜牧《李贺集序》称之为“《骚》之苗裔”,是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说法。

按:屈原《离骚》等篇,是赋的源头,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或者如汉代人径直以之为赋。

若据此而论,则“《骚》之苗裔”一语的内涵,理应包含赋家赋体对李贺的影响在内。

但历史资料显示,后代在理解或阐发杜牧的说法时,多半是从楚骚影响长吉最为显著的那种奇情幻思、比兴手法和幽峭的意境等方面着眼,至于楚骚是否以赋体特征影响李贺的问题,学者们可能是将《诗》、《骚》与汉魏至唐代之诗,都作为前后一脉相承的诗体看待,而未予深究。

事实上,《骚》在诗赋之间,其文体归属本即特殊,彼此界限暧昧,若把《骚》体影响简单归之为赋的影响,亦未必妥当。

有鉴于此,本文论述,一般不再牵扯屈原的作品。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一】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

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

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李贺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其诗歌意象风格独具。

下面一起来看下!李贺的诗以凄艳诡激诗风,“惊迈时辈”,屹然别立于中国诗歌长河,其诗歌意象风格独具,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追求。

对李贺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虚荒诞幻”黑格尔曾说过:“诗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艾青也认为:“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贺可以说是最富于想象的作家之一。

李贺的想象,是一种常人的思维很难进入的、甚至近于病态的天才幻想。

正是这种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得李贺笔下的诗歌意象“幽深诡谲”、“奇而入怪”。

对李贺诗歌意象的这一美学特点,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里有非常形象的概括:“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李贺诗歌意象的“奇而入怪”、“虚荒诞幻”首先表现为大量超现实意象的塑造。

在诗歌极度繁荣的唐代诗坛上,能作超现实想象、并以构建超现实意象为审美追求的诗人寥寥无几,李贺无疑是这极少数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李贺深受屈原、李白的影响,为表达其苦闷情怀,总是竭力创设虚幻的、超现实的意象世界,如:“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百年老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等。

比如同样是称颂丝织品的精美奇绝,白居易的《缭绫》基本上是从现实存在的事物中提炼出意象来进行比喻:“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而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却是大量借用让人感到诡异莫测的意象来表达:“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载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李贺诗歌意象的“虚荒诞幻”还表现为在塑造现实意象时,不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式去加以描摹,而是经过移位和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的成分。

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楚辞的产生标志着古代诗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它和《诗经》相比,有着多方面的进步。

《诗经》以后整整三百年,中国文坛几乎被散文的光辉所笼罩,诗歌则处于沉寂时期。

打破这沉寂局面的,乃是天才诗人屈原及其后学宋玉。

他们创造了一种具有楚国鲜明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就是“楚辞”。

楚辞和《诗经》迥然不同,它不是集体的歌唱,而是个人的创作;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浪漫主义的;不重自然的写实,而重主观的抒情;不是表现的北国风光,而是表现的南方景象;不是单一的比兴,而是整体的象征;句式不是板滞的四言,而是灵动的杂言;篇章不是回环复沓的短章,而是结构宏大的巨制;风格不是自然质朴,而是弘博丽雅。

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

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流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

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杂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文壮丽的图景。

离骚中那一次次壮观的天界之游,望舒先驱,飞廉奔属,想象极为大胆奇特,使得屈原的自我形象显得高大明洁,激动人心。

中国古代神话传世很少,楚辞,尤其是天问,是我国神话材料保存得较为集中的。

这些神话形象,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楚辞的象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有艺术魅力。

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力。

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际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兴和意象:李贺楚辞内容提要:文本在不断的认识和接受中,演绎成为共时或历时性的典范。

楚辞以其深厚的内容、执着的理想和瑰丽的艺术形式等成为文学的典范,持续不断地影响后人。

其中之一的李贺,以其坎坷的遭遇、敏感的性格、抑郁的气质和天赋的才华,主动承接楚辞的哀怨之情和艺术之美,写成了虚荒诞幻、奇峭瑰丽的楚辞体作品。

瑰奇比兴和诞幻意象是他美学上接受楚辞影响的主要表现。

正是因为对楚辞意象的继承及幻变、对比兴的融汇和变异,才构成了其诗歌的幽冷神鬼意境及奇峭瑰丽风格。

关键词:比兴意象李贺楚辞杰出文学作品经过时人或后人的接受,使得自足的文本演变为开放的作品,逐渐成为文学史上的典范。

楚辞就是中国文学典范中的代表,以其哀怨内容和瑰丽形式,对历代文学,包括唐代文学都有重大的影响。

刘勰云:“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

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 1 )李贺也是被称为骚之苗裔而受楚辞影响最深的诗人之一,但李贺对楚辞的吸收不仅仅是鸿裁、艳辞、山川和芳草,而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楚辞芳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和诞幻瑰奇的幻想意象。

前贤时人对李贺诗歌的巫风余韵、李贺诗歌的浪漫风格和哀怨内容等与楚辞的关系虽有论述,但笔者觉得两者的关系还有可以补充、丰富之处。

( 2 )毕竟,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艺术品本身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

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

李贺对楚辞的接受,虽然受到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作品范围规定,不能随心所欲,但他通过自己的天才幻想和瑰奇比兴,创作出虚荒诞幻、怨恨悲愁的楚辞体作品,不仅推进了楚辞的传播,而且丰富了楚辞体文学作品的意蕴,扩大了其影响范围。

一“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崇义里滞雨》)( 3 ),奇才诗人李贺以其万恨千愁之笔,融铸泣泪横流之情,散化在寒烟衰草的长安之秋,绽放着不同寻常的生命之叹。

作为唐诸王孙,自负自信的他开始对唐王朝充满幻想和憧憬,高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梦想削平藩镇,建功立业,渴望“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自信“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走马引》)。

可是,黑暗的时代却把功业之门对他紧紧关闭,竟然因为避讳父亲名字而不得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应举考试!这对于以科举考试为实现人生目的的主要途径的古人来说,打击十分沉重。

即使有韩愈为之大声疾呼,呼吁奔走,但最后依旧是于事无补。

空有满腹才华和豪情壮志,也辜负了从小就树立的显亲扬名的目标,一切都是那么的渺茫。

这对身体瘦弱颀长、性格内向拘谨、气质抑郁多愁的李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促使他生活更加封闭,文学创作更加偏向于神话传说和幻想世界,表现手法更加奇诡和复杂。

而这种取向的历史渊源,除了学习、变异李白表现手法的比喻幻想和构思行文的恣肆狂野、韩愈的务去陈言、词必己出的实践主张以及南朝乐府诗的婉丽内容和深情丽貌外,还对楚辞进行了创造性的吸收和变异。

时空距离虽然十分遥远,现实条件也大为不同,但命运及个体精神却是相通的。

屈原和李贺有着遭谗被疏的共同命运,有忧伤宗国的共同抱负,有追求清明政治的共同理想,就连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用世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明显的失落心态、清高孤傲的性格等都极其相似。

这种异代相似,加上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气质等特征,使得李贺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上,突破了屈原的牢笼和束缚,自成一格,竟为大家。

李贺接受以屈原和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主要是吸收其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奇妙幻想、大胆想象及由此而来的神奇意象和以香草美人寄托自我情怀的比兴手法。

对于宋玉,李贺主要吸收地是其作品中的落魄处境和借男女情事寄托人生遭际的表现手法。

对于屈原,李贺主要不是从人格精神上去崇拜、效仿,而是从文学作品上深刻认同屈原。

尽管李贺对长安、洛阳权贵奢侈浮靡的生活有嘲讽,对中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丑恶现实隐含针砭,对采玉老夫、劳动田夫的悲惨生活明确同情,但这与屈原悲天悯人,心怀故国,为楚国的兴衰荣辱忧愁哭泣,直至以死殉国等都大不相同,甚至可说是本质上不同。

李贺抑郁而死,其根本原因还是自身的体质及多舛的仕途,是古代怀才不遇、自我嗟叹的文人代表;而屈原的壮烈自沉,根本原因是因为国家的灭亡导致选贤任能、修明法度,振兴祖国等理想的彻底破灭,是古代天下为公,忧乐为国的士人代表,其崇高性和震撼力都非李贺所能比较。

当然,李贺对于屈原的哀乐精神、怨愤情怀、痛苦心情等也有理解和体会,使得其诗也表现了同样的心理特征。

这也正是经典作品对于懂得欣赏的后人具有较大的历史影响力的结果。

而李贺主要是吸收屈宋作品的艺术特征,也说明了接受者是主动选择经典作品的思想及艺术等等。

正是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双向互动,才使得经典作品的积极内容、美质特征发扬光大,从而巩固其经典的地位,否则就会黯然失色。

今存李贺诗歌是其自己生前编订的,由于才高命短的悲惨遭遇和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使得李贺诗歌在其死后被较多人阅读、接受,因而其作品是保留较为完整的唐人别集。

在其诗集中,李贺对楚辞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如《赠陈商》“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中,就将《楚辞》作为其随身所带文集的代称。

有时甚至将自己所写的作品也定为“楚辞”:“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这是李贺辞去奉礼郎小官,离开长安返回家乡昌谷后所写。

在此诗中李贺用“楚辞”来指代自己创作的诗,可见其对楚辞有深厚的感情,对自己作品和楚辞的趋同性有充分的认识,甚至还可以说他有心在模仿楚辞的内容和风格。

这从《伤心行》也可以看出来。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这里的“学楚吟”,就指学习楚辞哀怨之吟。

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二评析曰:“高才不偶,羁绁京华。

吞声拟《骚》,茕茕在疚。

时凋鬓改,闻落叶亦成啼声。

灯青膏歇,槁灭将及也。

落照蛾飞,光辉难再也。

嘘拂无人,则微尘陈结,欲诉何由?梦中独语,心之云伤,良以极矣。

”( 4 )不仅指出了诗歌内容的伤感,情景的凄凉和处境的孤独,还点明了李贺“吞声拟《骚》”的创作特点。

又如《南园》:“方领蕙带折角巾,杜若已老兰苕春。

南山削秀蓝玉合,小雨归去飞凉云。

熟杏暖香梨叶老,草梢竹栅锁池痕。

郑公乡老开酒樽,坐泛楚奏吟《招魂》。

”其中,不仅化用了楚辞中的意象,还直接表明其借《招魂》抒发牢骚之意。

如“蕙带”来自《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 5 ),“杜若”来自《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春华即逝,岁月蹉跎,虽有南园清静幽美之景物,但仍难解坎坷伤心之悲愁,不得不吟诵《招魂》来宣泄自己失望无奈的心情。

如果说,直接提到楚辞仍是李贺诗中较为明显的拟骚痕迹,那么,芳草美人的比兴寄托和瑰奇冷艳的意象则是李贺接受楚辞较为深刻和内在的表现。

二、在开放和自由程度不高的古代社会,文人受到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和中庸行事等观念的影响,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往往采取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托物言志、比兴寄托就成为中国文学创作方式的重要传统。

《诗经》中出现以芳草美人比喻君子君王的例子,至屈原则大力拓展,尽情比兴,改变《诗经》比兴较单纯和相对独立于主体情感的不足,将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和谐而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具有象征的性质和意义。

如以香草佳卉象征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遇合等等,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又含蓄蕴藉,情味隽永。

正如王逸所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 6 )在这种比兴当中,屈原或自喻或他喻,以此来寄托自己的坚贞品格和崇高追求,显示了生命存在的矛盾状态和崇高价值。

但是,从个体自身的价值来说,明确的自喻或他喻性的比兴,过多地依赖于对政治的讽喻和理想的追求,缺乏自我独立生命个体本性的充分建构,没有完成独立于社会价值或者说主流价值之外的个体品格。

李贺继承了这种芳草美人的比兴象征手法,但忠贞谗佞、明君贤臣的对应模式难以在李贺诗中找到,也很难发现李贺为了美政理想而上下求索的呼喊、坚持,而只是吸收了楚辞中的芳草美人形式,重新赋与了瑰奇谲怪的内容,或者仅仅是表现自己沉醉于主观世界的体验或情绪,没有具体的寄托内容。

这就是李贺对楚辞比兴寄托手法的变异。

可以说,因为诗人禀赋、时代背景等条件的不同,李贺将比兴寄托中自我对独立生命价值的追求发挥到极致,改变了屈原对社会群体价值的依赖性认同,即对君王的神圣与权威性的依赖,而是解构其群体性,走向更加独立的个体性。

从现存的文学作品来看,李贺思想还如同一个没有定型的儿童,儒家、道家和佛释思想对他影响都不深,还具有“童心”般的心灵。

世俗的思想和观念还没有来得及塑造、定型他时,他就已经带着自我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离开了人世。

其实李贺本无意于对楚辞芳草美人的比兴本体加以解构,而是荒谬虚伪的避讳截断了其前程,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震撼了其心灵,导致他自觉地背离了儒家思想,包括对原本政治内涵比较明显的比兴传统的疏远。

楚辞中借芳草佳物以比兴为其常见的表达手法,可说是芳草艳美,落英缤纷。

如《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山鬼》中“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九歌·东皇太一》中“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九歌·湘君》中“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九歌·湘夫人》中“荪壁兮紫坛,匊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九歌·少司命》中“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等等。

李贺诗中多楚辞中出现的事物,如兰、椒、蕙、菊、芙蓉、薜荔等等,有些是写景,有些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无论怎样,都可以看出李贺对芳草美人传统的继承和变化。

以“兰”为例,李贺诗正集中出现且意义是芳草的有23首,在总数为213首的正集诗中,这个比例是很高的。

在这些诗中,“兰”有的是客观的景物描写,如“水光兰泽叶,带重剪刀钱”(《追赋画江潭苑四首》)、“玉蟾滴水鸡人唱,露华兰叶参差光”(《李夫人歌》)、“长眉越沙采兰若,桂叶水荭春漠漠”(《湖中曲》)、“兰桂吹浓香,菱藕长莘莘”(《兰香绅女庙》)等等;有的是由“兰”构成的物品,如“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伤心行》)、“两马八蹄踏兰苑,情如合竹谁能见”(《许公子郑姬歌》)、“团回六曲抱膏兰,将鬟镜上掷金蝉”(《屏风曲》)等;更多的是“兰”成为有生命有情感的人,能笑能愁,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幽兰露,如啼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