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中“香草”意象浅析
浅析“香草美人”意象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香草美人”意象及其现实意义作者:赵纪希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9年第03期【摘要】《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作者屈原在诗中有着大量笔墨描写各类具有灵性的“香草”及“美人”,将自己的高洁品质、政治追求、爱国之情寄予其中,形成了“香草美人”这一意象。
“香草美人”意象的产生与楚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楚国的文化风俗息息相关,并对后世文学及当代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离骚》香草美人意象屈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由我国著名的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所著。
作者在全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意象,将自己丰富的想象融入其中,讲述了自己的身世、遭遇、理想追求、政治主张等。
以“香草美人”为比喻,屈原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自己对革新政治、施行美政这一理想的坚定信念,同时在仕途受挫、政治改革失败后又表现出了其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讨论香草美人这一意向的象征内涵及其于古于今的现实意义。
一、“香草美人”的意象解读1.“香草”长发、宽袍、玉佩、香草,这是屈原留给世人的印象,屈原爱香草,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曾种植大片香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也曾“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佩戴、沐浴、饮食……屈原爱香草可见一斑。
经核算,《离骚》中共出现40种植物的名称,其中香草香木共34种(香草22种,香木12种),与其对应的恶草6种。
“香草”包括了江离、芷、秋兰、宿莽、菌桂、蕙、留夷、揭车、杜衡、菊、胡绳、芰荷、芙蓉等,“香木”有木兰、椒、桂、扶桑、琼枝等,据刘蒙在《离骚中的植物名称研究》中显示,香草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香草是芳(11次)、兰(10次)、椒(6次)、蕙(5次)。
此外有薋、箓、葹、艾、茅,榝等恶草与其对应。
香草可散发出芳香,多指事物的美好,屈原在大量运用香草的意象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追求寄托于香草身上,结合各学者的研究和我的理解,对香草的象征内涵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观点:(1)喻屈原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离骚》中“香草”意象的研究概述

《离骚》中“香草”意象的研究概述摘要:《离骚》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杰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屈原在创作《离骚》时,运用了大量香草意象,这些香草意象成为《离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楚辞的重要特点之一。
《离骚》中的香草意象在楚辞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离骚》的一个重要特色,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离骚》中“香草”意象展开重点赏析。
关键词:《离骚》;“香草”;意象1引言《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部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其所塑造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其“香草”意象,成为后人争相吟诵的文学经典。
屈原用香草形象表达了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崇高理想,表达了“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高洁人格。
通过《离骚》,我们可以看到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也可以看到屈原在追求理想时的执着追求、顽强不屈;也可以看到屈原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他在为自己理想奋斗时,不断探索真理,表现出他对自由精神的执著追求。
2《离骚》中“香草”意象的赏析2.1 象征政治理想《离骚》中的香草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含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屈原的《离骚》,以“香草”为媒介,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屈原在其作品中寄托了自己追求理想政治的强烈愿望。
《离骚》中用香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对楚国前途和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他对自己理想政治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诗人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所产生的强烈情感。
首先,香草意象象征着诗人在楚国实行“美政”的政治理想。
他在作品中写道:“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意思是说:“众人嫉恨我之美貌,谣言说我以不正经而淫荡,以我被称为‘善淫’而获得更多人喜爱”。
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美政”,以“美政”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所以诗人用香草来比喻自己,表现出自己政治上的纯洁和高尚,是一种内心美的象征。
《离骚》中所写的香草就是一种内心美。
霍克斯《楚辞》英译本中“香草意象”翻译的美学体现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40期总第636期霍克斯《楚辞》英译本中“香草意象”翻译的美学体现摘 要:《楚辞》中“香草意象”的翻译不仅仅是翻译理论问题,也是哲学问题,与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文化精神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香草意象”的丰富内涵给《楚辞》英译带来了较大困难,本文试以霍克斯的《楚辞》英译本为例,在对《楚辞》中部分“香草意象”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鉴赏意象翻译成果中的美学体现,探讨如何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香草意象”英译才能最大程度实现文化意象传播,并期望以此引起更多的译者更加重视意象翻译。
关键词:霍克斯;《楚辞》;“香草意象”;美学体现作者简介:徐思嘉(1998-),女,安徽芜湖人,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朱文翌,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百花齐放的瑰丽诗篇中,屈原以“气往栋古,辞来切今”的骇俗之作《楚辞》蜚声文坛,卓绝千古。
他采用原始风俗样式加工创造出血肉丰满的独特“香草美人”艺术典型,从而集中体现一种根底深沉、带有浓烈荆楚文化色彩的“香草”情结,将原始的活力、无稽的想象、狂放的意绪、复杂的情感表现得自由而又充分,继而营造了《楚辞》瑰丽的辞采,荡气回肠的浪漫氛围。
诗中江离、木兰、蕙芷、留夷、揭车、杜衡、扶桑、芰荷、芙蓉、申椒、杜若、薜荔等各不相同的“香草意象”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地域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屈原以香草自喻,并把自然香草与人品美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与此同时,这些各不相同的“香草意象”却为翻译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一则,它们承载了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对文本功能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不可不译;二则,它们所含蕴的文化信息多为汉族所特有,具有极强的“抗译性”。
二、审美体验与翻译活动的紧密联系美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而“趋美”(aesthetic wardness)也是人类语言的共性。
“文学翻译的美学体现”蕴涵于这一事实之中:审美活动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首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审美主体,无时无刻不面对审美客体,即原文和译文,译文产出后,一部作品被读者首次接受,读者便成了新的审美主体,而在接受过程中读者会将译本同已经阅读过的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就包含着对作品审美价值的检验,读者的理解也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译本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证实。
楚辞香草美人评价

楚辞香草美人评价开篇明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香草美人”是一个自带流量与浪漫标签的文学名词,而屈原则是“香草美人”意象的开创者。
“香草美人”意象在《楚辞》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无论是气势恢宏的《离骚》,还是诡谲神秘的《九歌》,抑或是激情奔放的《九章》,都被“香草美人”的意象的浸染。
被“香草美人”意象勾勒、点染、描绘的《楚辞》,呈现出唯美动人的文字境界,也为世人展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浪漫画卷。
若按照“香草美人”的出镜率计算的话,《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出现的频率毋庸置疑是最高的。
而“香草”与“美人”在《离骚》中也是两个相互独立又有所关联的意象。
先来看一下《离骚》中的“香草”意象。
《离骚》开篇是屈原对自己生平的自述,讲述自己拥有高贵的出身和天赋的良好素质,同时又注重后天的修养。
在《离骚》中,屈原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把江离和辟芷这两种带有芳香气味的植物披在身上,把秋兰结成佩挂在身边。
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草,带有芬芳气息的草木,而整篇《离骚》中这样的香草频繁出现,种类繁多,远不止这四种。
《离骚》中出现的“香草”还有木兰、宿莽、申椒、菌桂、蕙、茝、兰、留夷、揭车、杜衡、秋菊、木根等。
西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评论《离骚》:“《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王逸认为《离骚》中采用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用香草意象来比喻忠贞。
正如王逸所说,《楚辞》中的香草意象,有着“引类譬喻”的目的,是用来和忠贞相匹配的。
也就是说,《离骚》中的香草都深含比兴,是诗人高洁人格的象征。
自屈原后,香草美人便成为一种譬喻,成为了美好的秩序与高洁的人品的代名词。
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那么,在《楚辞》中,屈原为什么要特意强调佩戴、种植、食用香草的事呢?佩戴香草,周身衣物会被香草散发出来的芬芳所浸染,这会被认为是十分风雅的事情。
《楚辞》对《诗经》花草意象之继承及发展-最新文档

《楚辞》对《诗经》花草意象之继承及发展《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很多篇章中出现了纷繁复杂的花草果木,即花草意象,正如王逸所言:“依诗取兴,引类譬喻”,这一意象在《楚辞》中得到了更加系统的整理和运用,形成了一套复杂严密的象征比喻系统――“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现以《离骚》和《九歌》为例,分析《楚辞》在花草意象上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一、“以花草喻人”之手法《诗经》中运用“以花草喻人”手法的典型代表是以“花草”喻“女子”,其中最耳熟能详的莫属《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集传》云:“夭夭,少好之貌。
灼灼,花之盛也。
木少则花盛。
”诗歌以桃花在春日盛放之貌起兴,引出对新婚女子的描写。
朱熹云:“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
”桃花盛放之时正值女子出嫁之时,诗人用桃花的艳丽比喻新娘的年轻貌美,恰到好处。
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桃夭不过取其色以喻之子,且春华初茂,即芳龄正盛时耳,故以为此。
”可见《桃夭》一诗将桃花比美人,一方面作为女子美貌的喻体,彰显出女子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桃花又给人吉祥欢乐之感,衬托出女子出嫁的喜乐气氛。
《召南?何彼矣》中也出现了以花喻女子的描写:“何彼矣?唐棣之华……何彼矣?华如桃李。
”用桃李之花比喻贵族女子,彰其美貌。
及至《楚辞》,屈原将“以花草喻人”的手法加以继承,并将其由喻女子扩展到喻君王、贤臣、佞臣等范围,在《离骚》中的贯彻尤为突出。
屈原慨叹君王被谗佞蒙蔽时,在“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一句中,用了“荃”一字。
王逸云:“荃,香草,以喻君也。
人君被服芬芳,故以香草为喻。
恶数指斥尊者,故变言‘荃’也。
”王夫之《离骚通释》云:“荃,与荪通,似石上菖蒲,而叶无剑脊,亦香草也,以喻君。
”由此可见,屈原用“荃”此种香草喻君王,表达对君王受谗人蒙蔽的哀叹和对自己被君王疏远的痛心之感。
诗意的草——关于屈原作品香草描写的两点认识

诗意的草——关于屈原作品香草描写的两点认识嗅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远逊于视觉和听觉,但由于受楚国地理环境、社会风气及个人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影响,屈原作品中嗅觉审美超越视、听等感官审美,处于异常重要的地位,因而,用“惊采绝艳”这种以视觉审美为中心的语汇来概括屈原作品的特征,就不能充分揭示出作者的艺术个性。
《诗经》和屈原作品都用了许多草木意象来比兴,两种比兴在内涵及历史命运上的不同也是显然的,一般认为这种不同是两部作品产生时代相差约三百年,人的思维水平发展了的缘故。
其实不然,这种不同是由两部作品的作者分别处在不同的方位立场造成的:一个是民间立场,一个是士大夫文人立场。
标签:惊采绝艳;嗅觉中心审美;民间立场;士大夫文化屈原作品涉及许多香草,研究者亦复不少。
从它们的象征意义、象征机制到实用价值(包括食用、装饰、医用、巫术辟邪等方面)都有人细致地探讨过了,但笔者总感到有未尽之意。
这里就屈原作品以嗅觉审美为中心和香草意象与《诗经》草木意象在形成原因、内涵和文化命运上的不同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就正于方家。
一、是“惊艳”还是“惊芳”?“浴兰汤兮沐芳,华彩衣兮若英”,“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檫,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等诗句,生动地描写呈现出一个令人陶醉的艺术境界,似乎一个深呼吸,就会将两千多年前楚地那种醉人的芬芳吸入你的肺腑。
在《诗经》中,人们常常用草木的色彩和姿态的美好来起兴和比喻,气味的芬香很少提到。
比如《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之实,蕃衍盈掬;彼其之子,硕大且笃”,主要赞美花椒的子实多且大,并没有写到它的馨香;只在《周颂·载芟》中写祭品时提到“有椒其馨”。
楚辞 中的香草文化

楚辞中的香草文化
楚辞中的香草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香草象征美好品质和德行:在楚辞中,香草常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品质和德行。
例如,江离、芷、兰等香草被用来象征君子的高洁品质。
这些香草不仅具有芬芳的香味,还被赋予了道德和精神的内涵。
2. 香草具有特殊香味:楚辞中提到的许多香草都具有特殊香味,如芎藭、白芷等。
这些香草的香味被形容为芬芳、馥郁,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
3. 香草用于祭祀和礼仪:在楚辞中,香草还被用于祭祀和礼仪的场合。
例如,古人常将芎藭藏在衣袖中,浸染香草的芬芳,以示庄重和尊敬。
此外,在祭祀活动中,香草也被用来燃香祈福,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求。
4. 香草具有药用价值:楚辞中提到的许多香草还具有药用价值。
例如,白芷被用于治疗头痛等疾病,芎藭被用于煎汤沐浴等。
这些香草的药用价值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香草的深入了解和利用。
5. 香草与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楚辞中的香草文化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香草的喜爱和情感表达。
他们通过描写香草的形态、香味和用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综上所述,楚辞中的香草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香草的深入了解和利用,也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浅析“香草美人”意象及其现实意义

一、“香 草 美 人”的 意 象 解 读
原在内的所有忠臣,此 时“香 草”之 香 体 现 的 是 当 朝 臣
1.“香 草”
子不畏权贵、忠君爱国的高洁品质。 而恶草与香草的
长发、宽袍、玉佩、香 草,这 是 屈 原 留 给 世 人 的 印 对抗,可以 理 解 为 是 一 方 以 屈 原 为 代 表 主 张 施 行 “美
采衣兮若英”“朝饮木 兰 之 坠 露 兮,夕 餐 秋 菊 之 落 英”, 势力集团的对峙。
佩戴、沐浴、饮食……屈原爱香草可见一斑。
经核 算,《离 骚》中 共 出 现 40 种 植 物 的 名 称,其 中 香草香木共34种(香草 22 种,香 木 12 种),与 其 对 应 的恶草6种。“香草”包 括 了 江 离、芷、秋 兰、宿 莽、菌 桂、蕙、留 夷、揭 车、杜 衡、菊、胡 绳、芰 荷、芙 蓉 等,
次)。 此 外 有 薋、 箓、 葹、 艾、 茅, 榝 等 恶 草 与 其
《离骚》中 描 写 了 多 次 诗 人 求 美 人 而 不 得 的 故 事,
对应。
与屈原几番被贬,遭到流放相吻合。 第一次,求宓妃,
香草可散发出芳香,多指事物的美好,屈原在大量 因她美丽却不守礼法,与屈原专一执着、守礼的个性相
运用香草的意象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追求寄托于 悖,于是诗 人 放 弃 她 而 另 外 求 索。 第 二 次,求 娀 氏 美
中国校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育 下旬刊
浅析“香草美人”意象及其现实意义
课程探索
◆赵纪希
(北京市第九中学) 【摘要】《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 宝,其 作 者 屈 原 在 诗 中 有 着 大 量 笔 墨 描 写 各 类 具 有 灵 性 的“香 草”及“美 人”,将自己的高洁品质、政治追求、爱国 之 情 寄 予 其 中,形 成 了“香 草 美 人”这 一 意 象。“香 草 美 人”意 象 的 产 生与楚国的自然地理环 境、 战 国 时 期 的 时 代 背 景 以 及 楚 国 的 文 化 风 俗 息 息 相 关, 并 对 后 世 文 学 及 当 代 个 人、 社 会、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离骚》 香草美人 意象 屈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中“香草”意象浅析
[摘要] “香草”作为《楚辞》中的重要意象组,有着多重解读的方式,将其重新放回到它出现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香草”反映的是屈原孤独的心理特质以及他所期待的清明治世。
【关键词】“香草” 浅析
自古以来,语文就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必修课程之一,甚至有人认为:“语文天生重要”(华罗庚)。
随着语文教学中古代经典著作的比重不断增加,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解读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深挖教材,更要在著作的创作背景、文化传统、作者的创作心态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广的开掘。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近文本、走入文本、融入文本。
本文拟以古典文学经典著作《楚辞》为基点,希望对这种开掘能够做有益的尝试。
“香草”作为《楚辞》中的一个重要意象系列,包含兰、蕙、芷、薜荔、杜若、留夷等二十三种意象。
它们神秘多义的指代与在诗中的重要作用,屡屡为历代人所倾倒。
传统认为这些香草象征了忠臣、贤士。
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已经为这以看法奠定基调,他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
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之霓,以为小人。
”王逸固然指出了“香草”意象是一个有着隐喻功能的意象系统,但它们的具体所指功能作用,后代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清人叶燮言“楥美人以喻君王,指香草以拟君子。
”清人朱鹤龄也在《愚庵小集》中说“离骚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
”如果我们将这些“香草”意象放回到它们出现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分析,会发现这些有着丰富内涵的意象其实是很难简单指称的,更多的是当时文化和信息的沉淀,传递给读者的是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在作者身上产生的影响,从侧面反映出作者的人格特征。
洪兴祖《楚辞补注》曰“芳菊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
”另外,学者傅庆升、孙绿怡也认为“香草”作为人的食物、饰物时,绝大部分是实词,既表现这些职务木然的外观形态,也表示它们用作生活物质资料的日常形态和习惯用法。
我们对于具有使用功能的“香草”可以进行如下分类:①用作衣服上的配饰或制作衣服的材料;②用作装饰居所、美化生活环境的建筑材料;③用作食物或可焚烧之物。
屈原一再的用“香草”来进行自我修饰,充实美化理想中的生活空间,食香燃香,是因为这一意象的特质能与他的心理达到最大程度的契合。
中国自古就不乏对香草的讴歌,《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文选》所题为苏武诗的“烛烛晨明月,馥馥我兰芳。
芳馨良夜发,随风兮我堂。
”都是以“香草”之馨香来象征峻洁的品质,屈原将众多的芳香之物披挂满身,无疑是让自己与这个“世溷浊而不分兮”“国无人莫我知兮”的社会划分开来。
将自身的品质与“香草”的美等同,他饰香草、居香草、食香草、焚香草,将自己独立于整个溷浊的世界之上。
加之楚民族有着强悍刚劲的民族性格,使屈原这样孤独的感情更加极端化。
西汉杨雄有“包楚与荆,风飘以悍,气锐以刚,有道征服,无道先强。
”的评论。
所以《橘颂》中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以物喻人,也表现出屈原的民族性格。
而屈原的一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目睹国家日趋衰败,自己的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让在“香草”般美德和志向包围下的屈原有着难以名状的孤独感,他在为自己构建的“香草寓所”里一面高唱着“举世皆浊
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又不得不悲叹“兰芷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变节行为,知音难觅,屈原的孤独无处宣泄,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苦苦的追求,《楚辞》中以“美人”喻君王,以“爱情”喻政治,屈原曾多次写到爱情,“令薜茘以为理兮”,“因芙蓉以为媒兮”,用高洁“香草”为媒的爱情也是少欢乐而多思念、忧伤、猜疑,即使短暂相会也是倏然别离,政治上的失落,世人的不解,让屈原的孤独之感无法排解,他只能困在自己构建的“理想王国”中。
那么,屈原向往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呢?
经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屈原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有着“香草”般馨香政治清明的社会。
他曾经毫不留情的用香和臭多的对比来批评楚国政治的是非颠倒,黑白混淆,“苏粪壤以充帏兮,谓中椒之不芳。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等等。
其实,以“香”喻指政治的清明,在历史的发展中也曾出现过《国语·周语上》记载“东周王朝内史言语‘国之将兴,君齐明衷正,精洁惠合,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飨而民听,民神无怨,故神明降之。
观其德政而均布福焉。
’”楚与周交往历史悠长,之间德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香草之“香”首先是君王用作悦神之物的特质,但只有嘉德善行德君主才能蒙神庇护,所以“有德行”成为祭品生“香”德前提,而“德行”是君王创立清明治世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香草”喻指“政治清明”的含义了。
屈原面对社会混乱,香臭不分的现状,便只能将理想寄托于香草,以香草为伴,缓解心中的孤独感。
于是,香草就不仅仅是作者配于身,饰于屋的物品那样简单了,而是作者心中仅存的知音,精神上寻求共鸣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