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意象研究综述_罗建新

合集下载

魏晋六朝石刻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魏晋六朝石刻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第16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16No 32015年9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Sep.2015魏晋六朝石刻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崔富雅,罗建新(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㊀[收稿日期]㊀2014⁃11⁃11㊀[基金项目]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历代楚辞图像文献研究 (14CZW039)的阶段性成果㊀[作者简介]㊀崔富雅(1990 ),女,河北邯郸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罗建新(1979 ),男,河南信阳人,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副教授㊂[摘㊀要]㊀魏晋六朝是民族思想融合的特殊时期,在历史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㊂宋代以来的学者对石刻文献竞相著录,至清代石刻文献的研究日益繁盛,当代学者对其研究更加系统科学化㊂现对百余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以期对魏晋六朝石刻文献的研究认识更加全面和具体㊂[关键词]㊀魏晋六朝;石刻文献;回顾;前瞻[中图分类号]K877.4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IO]10.15883/j.13⁃1277/c.20150306705一作为上承两汉㊁下开盛唐的魏晋六朝,是民族融合社会大发展的时期,虽朝代几度更迭,然中国文化的发展却从未间断,且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文化之间的流传和渗透进一步加强,文化的发展体现出了多姿多彩的一面㊂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㊁极解放,最富于智慧㊁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㊂ [1]故历来为学界所瞩目㊂诸多学者多借助传世纸质文献对其探赜索隐㊂20世纪以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大量涌现,运用 二重证据法 重新审视魏晋六朝面貌的研究思潮遂在学界风行开来,而这其中,学者们借助于 碑碣,石阙,摩崖,墓志,经幢和石柱铭刻㊁造像题记㊁石刻画像题字 等石刻文献所进行的多学科审视,为人们走出传统认知误区,全面㊁公允认知魏晋六朝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提供了重要帮助㊂魏晋六朝石刻文献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正如郭瑞先生所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石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㊂首先,中国石刻的形制基本确定,石刻的种类也趋完备,石刻文献数量巨大;其次,这个时期的石刻文字处于汉字字体的一个重要转变阶段,楷体趋于成熟,可以说是上承汉隶楷化,下为隋唐楷字定形奠定基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㊂ [2]可以说,借助于石刻文献而开展魏晋六朝研究已成为当前学术领域中具有持久生命力的㊁有待继续深入挖掘的重要研究方向㊂而要在此领域有所突破,博征文献,参稽诸书,对前贤所取得之成果作系统整理,辨识长短,厘清脉络乃是必要之务!唯其如此,方能使得此项研究工作在有全局性认识的同时,避免前人之重复,从而取得更多新成果㊂是故,本文拟在细读文献的基础上,对百年来的魏晋六朝石刻文献研究状况进行历时关照与共时审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为学者之深入研究提供借鉴㊂倘从历时角度进行观照的话,对魏晋六朝石刻文献的研究工作开启于南朝㊂南朝梁元帝时编撰的‘碑英“120卷,虽然已经亡佚,但是它开辟了专著著录石刻资料的先河㊂至宋人展开金石学研究之后,诸多学者竞相著录魏晋六朝石刻情状,辨识其文字,考订其真伪,代表性成果如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㊂作为我国现存著录碑刻文献的第一部专著,它对石刻文献进行搜集㊁整理与研究,并. All Rights Reserved.68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利用碑刻文献考证历史㊂欧阳修以跋尾的方式著录,收录了四百余卷石刻材料,金石兼收,重在石刻,共四卷㊂‘四库提要㊃集古录“载 修始采摭佚逸,积至千卷,撮其大要,各为之说㊂ [3]然它只是摘引了碑文的部分句段,并没有收录碑刻原文,但其所创体例对后世金石之学影响深远㊂宋代赵明诚‘金石录“,分目录10卷,跋尾20卷,收录了上自三代,下迄五代的金石铭刻2000种,共计502篇㊂它仿照‘集古录“体例,内容主要包括石刻的产生时间㊁出处㊁收藏㊁流传等情况,同样作为跋尾式著作,没有刻录碑刻原文,只是对原文的摘引㊂宋代洪适‘隶释“,其体例为先释读碑文后以楷书迻录碑文,共27卷,所著碑刻皆为汉魏时期的隶书体石刻,共收录汉魏碑碣189种,它是现存对碑刻文献进行初步整理的第一部专著㊂宋欧阳棐‘集古录目“1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碑刻通代目录㊂所收碑目上自三代,下迄北宋,有简单跋尾㊂至清,金石之学进入了全面复兴和鼎盛时期,研究阵容和研究领域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且对石刻文献的研究更加细化,清代的研究已初具石刻学规模,其代表有王昶‘金石萃编“㊂此书金石兼收,以石为主,收录三代至金之金石一千五百余种,共160卷㊂他吸收了前人研究石刻的经验与成果,并加以条理化㊁系统化,又有所创造与开拓,首创石刻编汇的体例,成为我国第一部石刻通纂性质的专书㊂后续对‘金石萃编“出现了许多补正之书,代表有陆耀遹‘金石续编“,沈钦韩‘读金石萃编条记“㊂对‘金石萃编“进行大规模补正的是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全书共130卷,它虽然是对‘金石萃编“的续补,但成就不在其下㊂作为我国金石铭刻文献中金㊁石分家的第一部著作,收录补充了大量的金石材料,总数接近4000种,对所收材料在释读和校对方面做到了精益求精,纠正了王氏之书中的许多错误,还补充了原书的许多缺漏㊂书末还附‘金石祛伪“一卷,对所收金石之材料进行辨伪,具有开拓之意义㊂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魏晋六朝石刻文献研究多集中在文献著录与文字考订层面,且学者们多是关注于单一或局部石刻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与集中性,加之地下所出土之石刻文献尚未有较大数量之突破,故此期之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㊂二迨至20世纪初,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大量前人所未见之魏晋六朝石刻文献大量面世,据‘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统计,至2007年,所有已公布的或已出土而没有公布的汉魏六朝碑刻包括碑碣㊁石阙㊁摩崖㊁画像题记㊁地券㊁墓志㊁镇墓文㊁造像记㊁刻经记㊁佛经节缩刻石等共一千四百余通,而这就为学界之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㊂总体看来,百余年来,学界对魏晋六朝石刻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献整理研究近年来对魏晋六朝石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集中在对新出土石刻文献的整理上,主要是对碑文进行注释和释文以及对已出版相关著作的补充和订正㊂杨宁对2008 2012年陆续新见的汉魏六朝石刻做了尽可能全面的搜集与整理,对所有搜集的石刻进行了楷书释文,并且从文字㊁词汇㊁典故㊁史事等方面对碑刻文字进行了必要的注释㊂[4]王迟迟对三国两晋及南朝碑刻资料进行校补,并对其中出现的异体字字形做了一定的研究,同时对疑难字词和相关的特殊语法现象进行了专题研究㊂[5]吕蒙㊁袁萍对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中的阙漏进行了补正㊂[6]毛志刚对书籍中出现的释文错误㊁释文未释㊁原刻有误而未全部指出㊁标点误用等错误进行了补正㊂[7]相类似的研究还有梁春胜[8]㊁李建廷[9]的论文等㊂2.语言文字学研究关于碑刻文字的考释与文献的研究开始于宋代,欧阳修㊁赵明诚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生难字进行考证,对书体及其演变的规律进行说明,并对异体字㊁俗讹字㊁假借字进行考释㊂近年来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六朝石刻的文字考释,碑别字的汇集,词汇㊁音韵学研究以及对相关辞书未收录词语的补充释读等㊂欧昌俊㊁李海霞对六朝唐五代碑刻俗字的类型㊁特点㊁产生的原因㊁源流㊁研究的意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㊂[10]罗常培㊁周祖谟根据汉魏晋南北朝的诗文押韵以及部分碑铭用韵,论述汉魏至陈隋820多年间韵部演变的过程㊂[11]吕蒙对碑刻古文字的数量㊁形体来源㊁结构特点㊁形体演变规律及研究价值做了初步专题研究,. All Rights Reserved.第3期崔富雅等㊀魏晋六朝石刻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前瞻69㊀其中碑刻小篆文字研究,碑刻隶古定字研究,碑刻古文字的特点㊁存在原因及其利用是研究重点㊂[12]郝晋阳以魏晋南北朝墓志中的假借字为研究对象,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面貌,并将墓志中的假借字与新造形声字㊁新造会意字进行对比研究,以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使用情况㊁汉字的性质和假借的发展趋势㊂[13]吴继刚㊁毛远明认为研究碑刻异体字,在坚持文字学㊁汉字史和汉字形义学观点的前提下,要处理好字与词,异体字和通假字㊁同形字㊁类化字之间的关系,异写字与异构字,汉字构字理据,异体字形体演变的内部机制和规律等问题㊂[14]同时有关文字方面的研究还有郭瑞[15]㊁何山[16]㊁李海燕[17]的论文等㊂关于词语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学位论文数量最多㊂王盛婷将丧葬词语㊁祭祀词语㊁礼俗委婉语㊁姓氏名号词等几类词语分别放到相应的语义场中进行分析研究,考察词语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与文化心理㊂[18]郑邵琳首次对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进行系统研究,从名量词和名词两个角度,考察魏晋至隋唐名量搭配的发展演变,借以呈现量词分工逐渐明晰㊁量词体系日益完善的过程㊂[19]李发以汉魏六朝墓志作为研究语料,以其中的人物品评词作为研究对象,描写汉魏六朝时期墓志中的人物品评词的基本面貌,并对其作结构分析㊁语义研究㊁源流追溯,进而探讨汉魏六朝时期理想的为人标准与人格模式㊂[20]除此,还有吴会灵[21]㊁郭中滨[22]等对汉魏六朝碑刻语言进行研究㊂吴为民对六朝坟墓义词语的概况进行介绍,认为它们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葬俗和人们对阴间的认识,它们的产生也是人们对坟墓结构㊁地理位置㊁周围环境等认知的结果㊂[23]王盛婷通过对委婉语进行分类分析,论述了委婉语的语用特征,认为对六朝碑刻的研究产生一些新的委婉语和委婉义,出现不少同根现象,委婉陪义是情态陪义中较特殊的一种表示㊂[24]相关研究者还有王海平[25]㊂刘志生选释‘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中出现的27个词语,其研究对大型辞书的编纂和汉语词汇史研究有所帮助㊂[26]毛远明考释了汉魏六朝碑刻中的词语七则,纠正了语文辞书释义方面的错误,补充了语文辞书词目的缺漏㊂[27]相关研究者还有罗小如[28]㊂3.艺术学研究我国从理论上研究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书法评论史的角度来研究书法始盛于唐㊂唐张彦元‘法书要录“,宋朱长文‘墨池编“,清包世臣‘艺舟双楫“都是书法理论方面的力作㊂近年来艺术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六朝书法和石刻雕塑的研究上㊂杨磊从汉魏晋南北朝石碑分布及其特点㊁分类及其功用㊁形制及分期㊁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对魏晋南北朝的石碑形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㊂[29]肖晓通过对关中北朝道教造像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关中北朝道教造像的主要特征,解读了关中北朝道教造像的主神信仰,认为造像碑的图像反映了 升仙 和 阴阳 两种观念,其图像观念的形成受到汉画像石和佛教造像的影响㊂[30]顾涛选取洛阳北魏墓志为研究对象,认为汉魏时期的洛阳碑铭传统㊁北凉体书法㊁北朝世家大族以及南朝书法的北传是洛阳墓志书法风格形成的主要来源,其中崔㊁卢等北朝世家大族形成北魏墓志书法的主流特点,是北魏洛阳体书法的主要构成部分㊂北朝积极的汉化政策,儒家文化的推崇以及佛教文化的兴盛都对北魏书法产生了重大影响㊂北魏洛阳墓志书法,最大艺术价值在于它多样的风格取向和独特的美学构成,同时它促进了清代碑学的兴盛,也影响催生了一批书法名家㊂[31]刘程探寻砖石雕刻渊源,六朝石雕艺术的本体源头,砖石雕刻的现状与分布,六朝砖石雕刻艺术的审美风格关照㊂其认为六朝砖石雕刻艺术审美本体深受传统文人诗书画 意 的精神内涵影响,被赋予一种 崇高 独化 与 清 的思想语境,它的形成拓宽了创作者对精神与物象的想象空间,把崇尚 事死如生 的思想观念作为王者表现语言本体的重要方式与通道㊂[32]4.社会学研究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㊁功能㊁发生㊁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㊂涉及这方面的论文较少,主要是根据石刻材料探讨当时的社会文化等相关问题㊂黄蕾从出土文献出发,通过和传世文献比较,较全面地展现了北朝女性墓志的文学特色及文化意义㊂[33]杨双群从魏晋南北朝碑刻人名名㊁字关系㊁人名取义分析㊁人名特征及命名的规律展开论述,考察其词义内涵㊁聚合关系㊁词义特征,探求各类人名的发展状祝㊁变化原因及规律,深究潜藏在. All Rights Reserved.7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人名理性义背后的附加义㊁文化义㊂[34]总体看来,学界对魏晋南北朝石刻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广泛深入的研究和逐步成熟的方法使学科体系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精细化,学科研究的发展经历了由不分科的综合研究到分学科的分析研究,再到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发展轨迹㊂单就成果而言,对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广范围的搜集和整理保护了大量的文物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相关学科的广度和深度,新材料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观点㊂此外,石刻文献以其自身真实性强的特点弥补了纸质文献的不足,为研究提供了更加完整㊁真实㊁准确的文献材料,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貌,使得魏晋六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可以更加真实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以石证史,对我们认识过去也是极有裨益的㊂三然而通过梳理近年来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不足㊂一是对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的搜集整理欠缺㊂虽然现阶段已出土大量的相关石刻文献,但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仍未开展,需要对魏晋六朝石刻文献进行分类㊁断代㊁通代的全面搜集,唯有如此才可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研究工作㊂二是研究方法缺乏科学系统性㊂虽然对汉魏六朝石刻文献的相关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在方法上仍然不够科学,研究比较零散,没有分专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的理论㊁方法㊁手段也不够科学㊂所以需要对过去零散式的研究现状加以改善,才可使魏晋六朝石刻文献得到最有效的利用㊂三是研究领域尚有极大的空间,亟需开拓㊂纵观近年来的研究现状,研究方向主要关注点在文献的整理,语言文字和书法艺术层面㊂魏晋六朝的石刻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丰富多彩的,还有诸多领域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开拓㊂如少数民族历史研究,魏晋六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前秦㊁后秦㊁北凉的大量碑刻,保存着非常丰富的史料,它们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史料,利用碑刻研究民族发展㊁民族交流㊁社会形态㊁生活形态可以补史之缺㊂文体研究,如造像记㊁刻经记等石刻文献中存有大量只存于碑刻文献中的资料,这是其他文献所不具备的,利用汉魏六朝丰富的石刻资源,可以为研究文体学文章学提供最真实完整的资料,对研究文体的产生和发展,风格特征和社会影响都会有所帮助㊂女性研究,可以运用社会学㊁人类文化学方法㊁艺术考古学方法,分析魏晋南北朝墓志文献中所展示出的女性生活面貌,且借助于文化还原方法讨论墓志中魏晋南北朝女性生活与文化传统㊁时代风貌㊁审美判断诸因素之关联问题㊂[参考文献][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6.[2]郭瑞.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3]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7:1136.[4]杨宁.近五年(2008 2012)新见汉魏六朝石刻搜集与整理[D].重庆:西南大学,2014.[5]王迟迟.‘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未收石刻整理与研究 三国㊁两晋及南朝时期[D].重庆:西南大学,2014.[6]吕蒙,袁萍.‘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汉碑释文补正[J].中华文化论坛,2014(2).[7]毛志刚.‘汉魏六朝碑刻校注“补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1).[8]梁春胜.‘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校读举正[J].长江学术,2012(4).[9]李建廷.‘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献疑十则[J].中国文字研究,2013(2).[10]欧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4.[11]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2]吕蒙.汉魏六朝碑刻古文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13]郝晋阳.魏晋南北朝墓志中的假借字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14]吴继刚,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的几个问题[J]古汉语研究,2012(2).[15]郭瑞.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的传承与变异[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6]何山.汉魏六朝碑刻记号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17]李海燕.基于语料库的六朝与隋唐五代石刻楷书异体字比较调查[J].泰山学院学报,2012(4).[18]王盛婷.汉魏六朝碑刻礼俗词语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19]郑邵琳.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20]李发.汉魏六朝墓志人物品评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21]吴会灵.汉魏六朝石刻偏正式复合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22]郭中滨.魏晋南北朝石刻复音新词新义研究[D].重庆:西南大. All Rights Reserved.第3期崔富雅等㊀魏晋六朝石刻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前瞻71㊀学,2011.[23]吴为民.汉魏六朝碑刻坟墓义词语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王盛婷.汉魏六朝碑刻委婉语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4).[25]王海平.汉魏与宋代墓志人物品评复音词的纵向比较[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2(1).[26]刘志生.‘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词语零拾[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27]毛远明.读汉魏六朝石刻词语札记 兼及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6).[28]罗小如.从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看大型辞书的释义问题[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9]杨磊.汉魏晋南北朝石碑形制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1.[30]肖晓.关中北朝道教造像碑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2.[31]顾涛.墓志书法研究 以洛阳北魏墓志为中心[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08.[32]刘程.六朝砖石雕刻艺术本体的无限性及其审美意蕴[J].文艺评论,2012(6).[33]黄蕾.北朝女性墓志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34]杨双群.魏晋南北朝碑刻人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ReviewandProspectsoftheStoneLiteratureStudiesinWei⁃JintheSixDynastiesCUIFuya,LUOJianxin(SchoolofArts,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37000,China)Abstract:Wei⁃JintheSixDynastiesisaspecialperiodofethnicandthoughtfusion,leavingvoluminouslitera⁃turematerialsintheprocessofculturalintegrationandhistoricaldevelopment.Fromthescholars preoccupationwithstoneliteratureintheSongDynasty,totheincreasingprosperityofstoneliteraturestudiesintheQingDy⁃nasty,contemporaryscholars researchhasbeenmoresystematicandscientific.Inthispaper,withareviewoftheresearchinthepast100years,theauthorexpectsamorecomprehensiveandspecificknowledgetowardsthestoneliteraturestudiesinWei⁃JintheSixDynasties.Keywords:Wei⁃JintheSixDynasties stoneliterature review prospects[责任编辑㊀田春霞].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期 楚辞 研 究等 专题 展开 了热 烈 而深人 的研 讨 。


历代 楚辞 作 家作 品研 究
楚 辞作 家作 品研 究历 来是 楚 辞学 研 究 的基 础 。 本 次研讨 会 上 , 与会专 家 就一 些 重要 的楚 辞 篇 目进 行 了深 入 的探讨 , 中不 乏令 人 耳 目一新 之 论 。此 其
21 0 1年 6月 4 日至 6日,中 国屈 原学 会 第 十
是 一 种 贞 臣精 神 、 烈士 精 神 , 是 屈 原最 终 的人 生 这
追求 ,也是 其 留在后 代 文人 心 目中最 鲜 明 的形 象 。
四届 年会 暨 楚 辞 国 际学 术 研 讨会 在 美 丽 的福 建 东
山 岛举行 。 会 由 中国屈原 学会 、 州师 范 学 院 、 大 漳 东
经历 和生命 情 绪 。 梁奇 《 山海 经 ) ( 辞 ・ ( 与 楚 离骚 ) 中
草 木 意象 比较 》 比较 了《 山海 经》 离骚 》 木意 象 和《 草
主 要 从 彭咸 所 代 表 的 意义 人 手 。结合 屈 赋 具 体 语
境, 认为 彭咸 并非 单指 一个 人 , 是指 “ 咸 之道 ” 而 彭 ,
为屈 原 正 是 在 与 时 间 的对抗 中展 现 出 自己 的人 生
类 探 讨 , 有 楚 辞作 品 的宏 观 考察 , 有 单篇 作 品 既 又
的深入 解读 。 台湾 陈逸 根《 贤臣 与烈 士—— 屈 赋 中 ( 彭咸 ) 的 两 种意 义指 涉》 跳 出了 拘于 彭咸 身份 讨论 的 旧框 ,
《 离骚 》 屈原 的代 表作 , 是影 响 最大 的楚 辞 是 也
作品 , 历代研 究 者众 多 。在本 次 大会 收到 的 《 离骚 》 研究 论 文 中 , 仲贞 《 施 回忆 与想 象 : < 论 离骚 ) 的时 间

论汪瑗的楚辞文学研究

论汪瑗的楚辞文学研究

志, 使世 俗不得 以其 浅议 已 , 如庄周 ‘ 寓言 ’ , 者 可以经
牵 附于 “ ” 经 以肯定其 价值 。继 而 , 叔师 复 日 :《 “ 离骚 》 [ 稿 日期 ]0 0 0 — 0 收 2 1 — 7 1
责之 哉 ? [] 为 《 ”1, 1亦 楚辞》 浪漫 内容之 解读 提供 了新 的
[ 金 项 目 ] 川 省 教 育厅 人 文 社 科 重 点 项 目( 9 A 9 ) 基 四 0 S 0 1 [ 者 简 介 ] 建 新 (9 9 ) 男 ,  ̄4 作 罗 17一 , 河 - g阳人 , 华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副教 授 , 士 。 - 西 博
1 3 1
罗建新/ 论 汪瑗 的 楚辞 文学 研 究
[ 要 ] 明人 汪瑗 以文章 学视 角观 照 《 摘 楚辞 》 从 理 论 上诠 释 了其 中所 涉浪 漫特 质之 深 蕴 , 出“ 实寓 , 提 寓 虚 ” , 立足 文本 系统 归纳 其篇 章命 名 方式 , 面 审视 《 歌》 说 并 全 九 的篇 章 构成 , 从接 受 角度 考 察 了其 文 学影响 还
皇, 皆寓 言也 ”l, 寓 言 ” _-从“ o 角度对之 进行 新诠 。晁补
之《 离骚 新说》 “ 之辞 , 者称 开天 门 , 飞龙 , :原 甚 驾 驱云
役 神 , 流 乎 天 而 来 下 , 诞 如 此 , 尔 托 谲 诡 以 谕 周 其 正
诗 人之 义 , 而作 《 离骚 》 上 以讽谏 , 以 自慰 ” 将 之 , 下 [, 4
出现某 些认 知缺憾 。基 于此 , 笔者 不揣 浅 陋 , 以《 拟 楚
辞集 解 》 主要 考察 对象 , 为 审视 汪 氏对 《 辞》 学性 楚 文 的体认 问题 , 冀得 芹见 。 以昭其功 。

2007年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成果综述

2007年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成果综述

“2007年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成果综述罗建新(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36)收稿日期:2007-09-05作者简介:罗建新(1979-),男,河南信阳人,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由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楚辞学研究中心及中国屈原学会主办的“2007年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二届年会”于2007年9月22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

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对已故楚辞名家姜亮夫、汤炳正、林庚、褚斌杰、郭在贻诸先生的卓著贡献进行了探讨,表达了后学的追愐与景仰之情。

代表们还就屈宋及其作品、楚辞与文化文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

以下问题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热点:一、二十世纪楚辞学名家的成就与贡献今年是姜亮夫诞辰105周年,诸多学者在缅怀姜先生之时,也审视了二十世纪楚辞名家对楚辞学的拓展与创新问题。

江林昌(烟台大学)认为姜亮夫博涉群籍、转益多师、学贯中西,其楚辞研究有着综合性、先导性、基础性的特征,其人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超越前修、自成体系、嘉惠后学的重要地位。

潘啸龙(安徽师范大学)指出姜亮夫的楚辞学研究具有开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于六十余年的不倦探索中求新、求真,在楚民族特质、楚社会政治结构、屈原思想个性和艺术构思诸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开拓与创新,堪称耸立南天的一代宗师。

汤漳平(漳州师范学院)标明了姜亮夫为20世纪楚语研究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丁素红(包头师范学院)考察了姜亮夫楚辞研究的文化语言学特色。

刘冬颖(黑龙江大学)还昭显了姜亮夫在《诗经》研究领域的诸多功绩。

与会学者还探讨了其他已故楚辞名家的卓绝成就。

李大明、李诚、熊良智(四川师范大学)等归纳了汤炳正研治楚辞的学术精神:在清理与研究原始文献、根本材料的基础上抓住大是大非问题进行探讨;利用出土文献材料;重视“博”与“约”的辩证关系;注意“微观”与“宏观”结合。

谈《楚辞》中的黄昏意象

谈《楚辞》中的黄昏意象

谈《楚辞》中的黄昏意象摘要:屈原在《楚辞》中进行了大量的黄昏意象描写。

这一方面体现了自然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黄昏的留恋与珍惜,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流露出诗人对命运的抗争与驾驭。

另一方面,诗人以黄昏为喻,展示了国式的衰微与政局的飘摇,抒发了自己功名未遂、怀才不遇的失落与愤慨。

关键词:留恋;失落;农耕文明;太阳崇拜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形象,是客观物体与主观情感的融合,既有作为自然物体的客观属性,又有作家主观赋予的情感内涵和特殊意蕴。

《楚辞》中充斥着大量的黄昏意象,既表明了自然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慨叹和思考。

一、《楚辞》中的黄昏意象文人多以“夕”、“暮”等词来描写黄昏。

“夕”与“朝”相对应,一个意味着开始,象征着生命与活力,充满生机盎然;一个意味着结束,代表着哀颓与伤感。

黄昏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最为敏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一天中重要的一个过渡点,往往会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感慨与哀思。

1.自然时间与人生时间黄昏,是下午离去,晚上到来的过渡时刻,是光明与黑暗的过渡时期,也是劳作与休息的中间时段。

黄昏的短暂使其充满了神秘与朦胧,具有悲壮与哀愁之美。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象征形式哲学》中认为:“正是光明与黑暗的对立,东方与西方的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关于空间的原始感情,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原动力,由此派生出生命与死亡的对立,这成为一切宗教和哲学的永恒主题。

” 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分界线,也是生存与死亡的分界线。

“当白天消逝之际,诗人悲叹他的光明之友夭折,除此之外,也在其短暂的生涯中看到自己生命的短少。

” 黄昏是一天结束之时,也象征着人迟暮之时,衰老到来的同时会伴随着寂寞与死亡。

屈原在《楚辞》中抒发了对黄昏的留恋与珍惜,这也是对黑暗与死亡的憎恶与厌弃、对光明和生命的不舍与执着。

但人类的力量无法阻挡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因此诗人内心充满着个体梦想破灭、期待无望的悲愤和痛苦。

上海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基金资助项目

上海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基金资助项目

上海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基金资助项目上海大学重点教材建设资助项目先秦文学元典研读丛书之二《楚辞》文献研读邵炳军罗建新撰2008年6月目录第一章《楚辞》研究的基本问题(上) (1)第一节“楚辞”指称 (1)第二节《楚辞》渊薮 (17)第三节《楚辞》的流传与结集 (24)第二章《楚辞》研究的基本问题(下) (31)第一节《楚辞》研究小史述略 (31)第二节海外《楚辞》研究浅述 (42)第三章《楚辞》作家研究 (51)第一节屈原 (51)第二节宋玉 (85)第三节唐勒与景差 (101)第四节屈宋关系 (102)第四章《楚辞》作品研究(上) (105)第一节《离骚》 (105)第五章《楚辞》作品研究(中) (124)第一节《九歌》 (124)第二节《天问》 (136)第三节《九章》 (145)第四节《远游》 (155)第五节《卜居》《渔父》 (159)第六章《楚辞》作品研究(下) (165)第一节《九辩》 (165)第二节《招魂》 (168)第三节《大招》 (172)第七章《楚辞》要籍版本概略 (176)第一节历代“楚辞”的重要传本 (176)第八章《楚辞》著作提要 (183)第一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楚辞类》 (183)第二节《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楚辞类》(稿本) (189)第三节部分今人楚辞著作概要 (210)第四节书目小序 (217)第五节《楚辞》序跋凡例 (218)附录楚辞图谱书影 (227)1、赵孟頫绘《屈原像》 (227)2、敦煌唐写本隋僧道骞《楚辞音》残卷 (228)3、日本藏唐古写本《文选集注•离骚》 (229)4、南宋嘉定四年同安郡斋刊《楚辞辩证》 (230)5、南宋端平二年朱鑑刊《楚辞集注》 (231)参考文献 (232)前言倘从历时视角进行观照的话,“楚辞学”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中是作为一门“显学”而存在的。

不同时代的学者从多角度对之进行考察,得出诸多昭显着个体智慧的结论,相关文献如恒河沙砾般难以计数①。

唐代书写屈原诗歌中的楚辞引用

唐代书写屈原诗歌中的楚辞引用

唐代书写屈原诗歌中的楚辞引用作者:***来源:《三峡论坛》2020年第06期摘要:屈原因其难以企及的人格范式与巨大的艺术魅力,向来是文人学士吟咏高歌的热点对象,唐代诗歌中对屈原的书写亦篇幅浩繁。

按照字眼检索、相关程度、诗人态度等标准可将唐代书写屈原诗歌划分为不同类型。

唐代诗人在书写屈原的同时取其要妙、引用意象,窃其华藻、化用屈骚,一方面展现了唐人创作的“语用”特色,反映出唐代诗坛对屈骚意象与诗作内容的青睐程度与选择倾向;另一方面是对屈骚文学的认可,彰显出楚辞高度的文学价值与巨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楚辞;唐诗;屈原书写;引用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6-0060-05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华兴盛的朝代之一,也是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诗人诗作。

1999年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增订本《全唐诗》(含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共收录五万三千余首唐诗,涵盖三千余位诗人,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的数倍。

据初步统计,《全唐诗》中与屈原相关诗作共计299首,共118位诗人对屈原发表过见解与评价,其中尤以刘长卿(7首)、李白(17首)、杜甫(15首)、韩愈(7首)、刘禹锡(8首)、孟郊(10首)、元稹(7首)、白居易(11首)、杜牧(8首)、李商隐(9首)、罗隐(8首)、吴融(7首)、齐己(12首)为创作先锋,几乎占据近一半诗作。

与汉魏南北朝时期相比,唐代诗歌对屈原的书写呈现兴盛之势。

一、唐代书写屈原诗作类型在与屈原相关的唐代诗歌中,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型。

(一)字眼检索1. 直接相关:指诗歌题目或内容中明确提及屈原,出现屈原相关字眼,其出现频次如下:屈原,名平,字原,又在《离骚》中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与贾谊合称屈贾,与宋玉合称屈宋。

因此以上关键词从字面上即反映出诗歌与屈原密切相关。

2. 间接相关:指诗歌中没有直接提及屈原其名,而是出现与之相关的作品、楚辞中的代表意象:“楚辞”是屈原开创的新诗体,亦是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研究报告

楚辞研究报告

楚辞研究报告
【楚辞研究报告】
摘要: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楚国文化的独特风貌。

本报告通过对楚辞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传承优秀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一、楚辞的起源和发展
楚辞起源于楚国,是楚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的产生受到了周代乐府文化的影响,并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二、楚辞的特点和风格
楚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抒发真情实感:楚辞以真实的情感和个人经历为基础进行抒发,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社会的真挚感受。

2. 独特的音乐性:楚辞将音乐和诗歌相结合,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

3. 清新自然的意境:楚辞以自然景物和动物为素材,描绘了它们的美丽和神奇之处。

三、楚辞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楚辞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崇尚自由个性:楚辞中表达了楚人追求自由和个性的精神,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价值。

2. 传承优秀传统:楚辞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传承了古代乐府文化和楚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3. 弘扬楚文化:楚辞作为楚国文化的代表,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弘扬了楚文化的影响力。

结论:
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通过对它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传承优秀传统,并为我们创作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供借鉴和启示。

因此,楚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