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荒原_艺术特色探论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 下编 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 下编 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下编论述题第一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新的特点?答:1、现实主义文学不再停留于真实地再现客观生活的外在方面,而是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2、现实主义虽然仍在塑典型形象,但典型往往不再高尚或卑劣,或歌颂或批判的两极化现象,而是着重刻画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3、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适应当代的发展与人们欣赏要求,吸收了一些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大了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

2、论萧伯纳剧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思想内容:1、批判讽刺了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包括中产阶级的文明习俗和伦理道德;2、描写了中产阶级一代人的软弱;3、思考了更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态度与个性问题。

艺术特色:1、以”机智“为中心特色的幽默风格;2、有意识地扩大语言技巧在现代戏剧舞台上的作用,相对压缩或简化动作与情节;3、对固定的喜剧程式进行了谐谑摹仿;4、在写实手法的基础上引入,结合了梦幻、象征、神话等非写实手法。

3、《美国的悲剧》的主要艺术成就是什么?答:1、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2、鲜明强烈的对比描写;3、独特的心理分析。

4、劳伦斯的创作内容与风格。

答:10部长篇小说,40余篇中短篇小说、近千首诗和4部剧本。

小说从对两性关系的考察出发,提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人的对立和冲突,深刻展现了现代人悲剧性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对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创作分4个时期:1906年-1908年为早期《白孔雀》《逾矩的罪人》《儿子与情人》第二时期《虹》《恋爱中的女人》《迷失少女》第三时期《亚伦的藜杖》《袋鼠》《羽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5、论《儿子与情人》的母与子的伦理冲突与伦理困境。

答:常被认为是一部描写”恋母情结“的典型小说,主人公保罗与母亲的感情超出了一般母子之情,彰显了世俗母子伦理的冲突和困境。

6、联系小说的主旨,试分析罗曼.罗兰塑造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个艺术形象。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摘要】苏童的小说《黄雀记》深刻探讨了荒原意识与多重主题的关系。

荒原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反映人性的贪婪与残忍,也体现了生存的极限考验。

在荒原中,人与自然的力量相互交织,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挑战。

荒原也让人产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思考自身的存在和意义。

通过对荒原与人性、生存、自然、命运、自我意识的关系描写,苏童在《黄雀记》中呈现出多重主题的复合体。

这些主题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深刻内涵,展现了荒原意识在作品中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和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苏童的作品,以及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荒原,人性,生存,自然,命运,自我意识,多重主题,意识影响。

1. 引言1.1 苏童作品简介苏童,原名苏湘。

生于1963年,江苏省宿迁市人。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作品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奖项。

苏童的创作风格独特,常以荒诞幽默的笔调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苏童的作品常常探讨人性、命运、自我等深刻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黄雀记》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荒原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存的困境。

苏童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了一个个丰满的形象和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特而生动的文学世界。

1.2 《黄雀记》概述《黄雀记》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荒原”为背景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西北边陲,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性王静在丈夫去世后,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在荒凉的草原上生存的艰难经历。

小说以其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荒原上的人与自然的较量,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蜕变。

在《黄雀记》中,荒原被描绘得既美丽又残酷,是一种精神上的荒凉和孤独。

作者通过对荒原的描写,勾勒出了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表现了荒原对人性的影响。

荒原既是一种具体的自然景观,又是一种抽象的象征,将人们置身于命运的挑战之中。

《荒原》中的“非个人化”艺术特色

《荒原》中的“非个人化”艺术特色

《荒原》中的“非个人化”艺术特色作者:杨敏马云燕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4期摘要: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评派奠基人之一,被称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

他提出的“非个人化”诗歌理论对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长诗《荒原》被誉为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扛鼎之作,也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荒原》以其杰出的“非个人化”艺术特色,为象征主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非个人化”艾略特是20世紀著名诗人,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

他提出了“非个人化”诗歌理论,也称“非人格化”或“非个性化”诗歌理论。

艾略特认为诗与诗人是两码事,主张诗人不应在自己的作品中出现主体人格和个人情感,诗人的个人感情必须经过“非个人化”过程,将个人的情绪转变为宇宙性、艺术性情绪才能进入文学作品,从而在更加普遍的意义上反映时代的共鸣状态和整个社会的心理情绪。

长诗《荒原》是艾略特“非个人化”诗歌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它不仅为“非个人化”理论作了丰富的注脚,也为理论提供了不朽的范本。

为达到“非个人化”艺术效果,诗人躲在作品背后,使用大量的戏剧独白与对白,借助典故、整体意象、个体意象等大量的客观对应事物,传达着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使抽象的思想与感情具体化、视觉化,赋予作品浓厚的象征气氛。

戏剧化的对白与独白:多声部复调艺术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巴赫金首先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复调性,即作品中的人物能够更多地摆脱作者,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在作品《荒原》中,诗人为了冲淡作者的影子,大量地使用了戏剧独白与对白的写作手法,既表达了作者的意志,又有作品人物的意志,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多声部的复调性。

《荒原》中的戏剧化独白与对白,如女相士的、贵妇人的、丽儿的,俯拾皆是。

以第二章《对弈》为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艾略特以女性及其情欲作为主体,展示了堕落的西方文化景象。

诗人在本章中描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展示的是一位上流社会贵妇人在自己房间里空虚地自言自语,她仿佛在追忆过去曾经情欲焦灼的浪漫时光。

00540(全国本科)《外国文学史》精讲版

00540(全国本科)《外国文学史》精讲版

外国文学史1.《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1)结构紧凑、安排巧妙。

(2)史诗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

(3)史诗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借动植物来喻人。

后人赞誉“荷马式的比喻”。

(4)被誉为“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2.《神曲》的艺术成就:(1)构思严谨,结构完整。

(2)象征手法。

(3)虚构与写实结合。

(4)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5)俗语写作。

3.《堂吉诃德》:(1)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2)是一部讽刺灭亡了的骑士制度的长篇小说;(3)主人公堂吉诃德是患“游侠狂想症”的人文主义者形象,身上具有悲剧和喜剧双重因素;4.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3)强调智慧和理性。

(4)性格特征犹豫、延宕。

5.《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1)结构方面,戏剧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2)人物塑造方面,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在性格。

(3)把对比手法用于人物塑造。

(4)语言上展现出大师的风范。

将无韵诗体与散文、有韵的诗句、抒情歌谣等融为一体,丰富多样,生动传神。

6.《伪君子》中答尔丢夫的形象:伪善的没落贵族,职业宗教骗子。

(1)表里不一:表面上虔诚教士“把世界看成粪土一般”,实际上是贪图享乐的酒肉之徒。

(2)进一步揭露答尔丢夫伪装虔诚的罪恶用心在于贪财好色。

(3)再进一步揭露了答尔丢夫伪善的危害使人家破人亡。

(4)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

7.浮士德的形象: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等现实欲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

8.简析奥涅金的形象: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苏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杂文等多个领域,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以苏童创作的长篇小说《黄雀记》尤为著名,该小说以20世纪初的中国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边陲小镇上发生的一系列悲欢离合。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因其丰富的主题与“荒原”意识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苏童《黄雀记》中的多重主题以及“荒原”意识进行分析和探讨。

论苏童《黄雀记》的多重主题。

在这部小说中,苏童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绘和情节的安排,展现了丰富的主题内容。

最为突出的主题就是爱与人性的悲剧。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周麟在爱情和人性的博弈中死去,他与两个女性角色的爱情纠葛和人际关系麻烦成为小说的核心。

通过周麟即将离婚的故事,苏童揭示了爱情关系中的无奈和悲哀,以及人性的扭曲和自私。

小说中也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真挚,比如周麟的邻居唐英以及其他一些形象。

这些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缓和环境气氛,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丝温暖。

《黄雀记》涉及了爱情、人性和人生的多方面内容,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丰富和立体。

论苏童《黄雀记》的“荒原”意识。

在这部小说中,“荒原”成为一个重要的象征和意象。

荒原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代表着一种蛮荒、贫瘠和孤寂的状态,而在《黄雀记》中,苏童大量描绘了边陲小镇的荒凉和贫瘠,暗示了主人公周麟内心的孤寂和无奈。

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黄沙飞扬、风吹草动等描写,使得整个故事背景都笼罩在一种荒凉的气息之中。

这种“荒原”意识不仅是对周麟内心痛苦的一种客观化表达,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隐喻和暗示。

在20世纪初的中国,边陲小镇的贫瘠和荒凉正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而小说中的荒原意识也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群的孤独与无助。

在小说的结尾处,苏童以一场大风和沙暴作为结尾,这种自然的灾难也使得整个故事的气氛更加压抑和混沌。

而这样的大自然灾难又似乎是在暗示着社会底层人群的悲惨命运。

“荒原”意识在苏童《黄雀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加深了小说的氛围和格调,也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艾略特的批评理论及作品《荒原》的艺术特色

艾略特的批评理论及作品《荒原》的艺术特色

艾略特的批评理论及作品《荒原》的艺术特色1.批评理论(1)他强调作为个体的作家必然从属于某一个文学传统,一个人的作品只有置于传统中才能显示出完整的意义;作家的个人才能在于以自己的创作去影响、丰富和改变传统。

(2)艾略特主张诗人在创作中应使思想感性化,要求诗人去寻找“客观对应物”,即通过诗歌中的各种意象、情景、事件、典故的有机组合构成一幅图景,以造成特定的感性*经验,达到情与理的统一,并引发读者的同样情绪。

此观点后来成为英美“新批评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3)艾略特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双重标准,一部作品是否具有诗意取决于文学标准,而它是否伟大则取决于高于文学标准的宗J和哲学标准。

2.《荒原》(1)作品评价《荒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在20世纪西方诗坛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不仅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高峰,而且为欧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诗中涉及6种语言,引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和多部文学作品中的名句,通过严谨的结构,借助象征、暗示和联想,构成一部完整、博大、文情和谐的诗篇。

(2)所受影响艾略特在诗的注解中说,《荒原》的创作曾受到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和韦斯顿小姐的《从仪式到传奇》两书的启发。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主要是从它们中汲取了“死而再生”和“寻找圣杯”两个神话原型,这二者是构成诗歌各章意象群的象征意义和作品主题的基础。

(3)“荒原”意象“荒原”的意象既是西方文明没落的象征,也是现代西方人精神衰败的象征。

诗中那座“缥缈的城市”伦敦,正是西方现代社会的缩影。

诗人在此触及20世纪西方世界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一个丧失了价值标准的社会里,人的生存意义必然受到怀疑,人的出路也必然成为一个难以索解的困惑谜题。

(4)内容简介《荒原》是表现现代西方人精神崩溃的史诗,它高度概括了一战之后的西方社会生活,浸透了诗人的忧虑和绝望,蕴涵着深刻的悲剧性。

全诗由5章构成。

第1章《死者葬仪》、第2章《对弈》、第3章《火戒》、第4章《水淹之死》、第5章《雷霆的话》。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艾略特:《荒原》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艾略特:《荒原》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艾略特:《荒原》内容梗概全诗由5章构成。

第1章《死者葬仪》,标题出自英国教会出葬仪式。

死亡是这一章的主题。

诗歌在含混的意识中开场。

四月是残酷的季节,以记忆和欲望折磨着人们。

在玛丽的回忆中浮现出往昔的静好岁月,而如今面目全非:树已枯死,偶像已破碎,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大地一片荒凉。

女相士也为此感到困惑,她用纸牌给人算命,得到了死亡的预言,因为她找不到那被绞死的人耶稣,于是人注定无法获得救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人群涌过伦敦桥,死亡已经毁坏了他们。

我想知道,复活是否为时不远?第2章《对弈》,标题出自英国剧作家托马斯密德尔顿的同名剧作,本是一个淫乱故事,诗人取其意喻指现代人的道德堕落。

此章分两个场景。

在富丽堂皇的卧室里,一位上流社会的无聊贵妇正在胡思乱想,她渴望所谓的传奇爱情,以为传说中的翡绿眉拉就是一个典型,而这却是一个因淫乱而复仇的悲剧。

下一场景,在低等酒馆里,丽儿和女伴谈着私情、堕胎,如何对付退伍归来的丈夫。

两个地位不同的女性代表了社会普遍的堕落风气。

第3章《火戒》,标题出自佛教教义。

火有双重含义:是情欲之火,也是使人再生的净化之火。

这章以神话中具有穿透人内心力量的双性人帖瑞西士的视角来观察,发现可爱的泰晤士河畔已经不见了仙女的踪影,只看见公寓里一个女打字员和一个长疙瘩的青年有欲无爱的交合。

不可救药的精神颓败。

再生似乎已无希望。

第4章《水里的死亡》,水亦指泛滥的情欲。

女相士预言的腓尼基人之死在此章获得应验。

他是在欲望和金钱的漩涡中丧生的现代人的象征。

第5章《雷霆的话》充分展开了探索的主题。

诗人再次描绘了一幅荒原的景象:大地荒废,布满岩石,找不到一滴水。

水在这里被赋予再生的含义。

荒原通过三个意象展现:耶稣复活后去埃摩司的途中,而门徒看不见他的身影;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向空无一人的教堂;鱼王坐在岸上垂钓,背后是那干旱的荒原。

荒原是否能恢复生机?人能否获得拯救?一切都未知。

在雷霆同情,克制,平安的告诫中,诗歌结束。

《荒原》中的“非个人化”艺术特色

《荒原》中的“非个人化”艺术特色

《荒原》中的“非个人化”艺术特色【摘要】《荒原》是一部具有“非个人化”艺术特色的作品,其重要性在于揭示作者的意图、展示普遍性的主题、表现自然环境、强调社会问题,同时不强调个人情感。

通过这种艺术手法,作品更加客观地反映了现实,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当代文学和艺术中,这种“非个人化”的特色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也为作品赋予更深刻的内涵。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这种特色在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以丰富文学和艺术的表达方式,让作品更具有广泛的触动力和吸引力。

《荒原》的“非个人化”艺术特色在当代文学和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荒原》、非个人化艺术特色、意图、普遍性主题、自然环境、社会问题、个人情感、作用、当代文学和艺术、启示、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定义《荒原》《荒原》是20世纪美国诗人T·S·艾略特的一首诗,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探讨了文明与野蛮,精神与物质的冲突,以及人类在面对现代社会荒凉与混乱时的困惑和迷茫。

通过对《荒原》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试图通过一种“非个人化”的艺术手法,来呈现出一种普遍性的主题,使其超越个人情感的表达,达到对整个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反思和探讨。

在这首诗中,艾略特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揭示了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和荒谬,而不是强调个人情感和情绪,从而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理性的呈现方式。

通过这种“非个人化”的艺术特色,《荒原》成为了一部具有时代意义和深刻思考的文学杰作,引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文明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1.2 探讨“非个人化”艺术特色的重要性在文学与艺术创作中,个人化体验和情感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因为作者或艺术家往往会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来表达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在《荒原》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非个人化”。

这种风格在文学史上并不常见,但却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