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思想意义浅析

合集下载

《荒原》读书心得

《荒原》读书心得

《荒原》读书心得
在阅读了《荒原》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这本书通过
描写荒原上的生活、文化和自然风光,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
对人类生活的思考。

书中描绘的广袤荒原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作者通过
生动的描述,展现了荒原上独特的生态景观,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
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在荒原上,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却又能
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奇迹和无限可能。

这让我对大自然怀有更深的敬畏
和感恩之情。

除了对自然的描绘,书中还融入了对人类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荒原
上的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下艰难生存,却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
态度。

他们相互帮助、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让我
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应该如何坚强和勇敢。

通过阅读《荒原》,我也深刻领悟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是自
然界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尊重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有通过和谐共处,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读完《荒原》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对大自然、人
类生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我对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
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希望未来能继续阅读更多优秀的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见识。

愿我们都能像荒原上的坚强生命一样,
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荒原读后感

荒原读后感

《荒原》读后感《荒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它通过描绘一个荒芜的世界,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呈现了一个充满死亡和绝望的世界,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力和悲凉。

《荒原》的核心内容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的贫困以及宗教信仰的淡薄而导致西方文明的衰微。

诗人将荒原比作西方社会,描绘了一个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爱的联系,他们相互隔膜,难以交流思想感情。

尽管他们之间也有动物式的性爱,但最终却无法摆脱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诗人通过神话传说,如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等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叠映,突显出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

诗人认为现代人重复着古代人的罪恶,世界放纵兽欲,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

他指出死亡和颓废、新生和救赎并存于这个荒原中,但最终他寄希望于宗教精神的恢复,以期西方现代人和现代文明从中获得拯救。

“枯萎的荒原”和“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流、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

这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

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复宗教精神当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这是艾略特给出的答案。

读完《荒原》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呈现的景象所打动。

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片荒芜的土地,没有生机和活力,只有无尽的死亡和痛苦。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宿,也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和孤独。

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荒原》思想意义浅析

《荒原》思想意义浅析

《荒原》思想意义浅析摘要: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虽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但是它更加指涉现代西方社会精神荒芜的文化现象,在《荒原》里,神话只是作为一种功能与结构而存在,充满现代性的社会里并没有诞生新的神话,神话已经被消解掉了,《荒原》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凉。

《荒原》除了将象征主义诗歌推向高峰外,更重要的是将一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价值真实表现了出来。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艾略特荒原意识既绝望又关注的复杂内涵,以及宗教信仰对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意识死亡意识神话现代性消解一:拯救与死亡艾略特的《荒原》集其高超技艺和深刻思想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广大青年对一切理想信仰均已破灭的那种思想境界”,[1](P147)成为一部不朽之作,或者说,它的成就正在于捕捉到了一片西方世界旧日的文明和传统的价值的衰落之境———荒原般的“时代精神”。

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客体或一个文本《荒原》毕竟是一部复杂难懂的现代经典作品,具有永恒不朽性和多重解释价值,因此,我们不仅要紧扣《荒原》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这首长诗,而且更应从人类文化的深层意识来挖掘荒原般的“时代精神”所蕴涵的复杂内涵。

如果说艾略特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情歌》“已经显示出了与19世纪诗歌传统的彻底决裂”,忠实地反映了现代西方青年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在通往“荒原”途中所感受到的死亡的恐惧,那么,在《荒原》中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化。

诗人开篇就写了西比尔对死的渴望———“我要死”,接下对死亡的描写更是令人毛骨惊然:而我却在某个冬夜,在一家煤气厂背后-在死水里垂钓-想到国王我那兄弟的沉舟,又想到在他之前的国王,我父亲的死亡。

白身躯赤裸裸地在低湿的地上,白骨被抛在一个矮小而干燥的阁楼上,只有老鼠脚在那里踢来踢去,年复一年。

荒原读后感人性的荒芜与希望的重生

荒原读后感人性的荒芜与希望的重生

荒原读后感人性的荒芜与希望的重生荒原读后感:人性的荒芜与希望的重生《荒原》这本小说通过深入探讨人性的荒芜与希望的重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荒原,既象征了人性的废墟,也给人们带来了重建的希望。

在我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深地思考了人性的荒芜和希望的重生。

小说中荒原的描写给人一种废墟的感觉。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战争的年代,战争让土地沦为了一片废墟,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艰难。

作者通过描绘荒原的破败景象,向读者传达了人性在战争摧残下的荒芜。

人们的欲望、贪婪和恶意在战乱中暴露无遗,人性的黑暗一览无余。

而荒原的存在,更是人们灵魂的废墟,人们的内心同样遗留着战争的创伤和人性的荒芜。

然而,小说中也有希望的重生。

虽然荒原给人一种破败的感觉,但它却成为了人们净化心灵和重建希望的地方。

在这个废墟之中,有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着正义和真理。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性的希望。

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种追求正义和希望的代表。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在最荒芜的荒原中,人性的光辉也能再度重生。

阅读《荒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人性的荒芜并非无法改变,而是我们需要在那些荒芜中挣扎、在希望的光芒中成长。

小说通过荒原的象征意义,告诉我们即使面对战乱和黑暗,我们仍然可以摆脱荒芜的束缚,追寻内心的希望和光明。

这让我深深明白,人性的荒芜并非绝对,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智慧,就能坚守正义、追求真理,并在最荒芜的时刻,孕育出希望的重生。

通过阅读《荒原》,我认识到人性虽然常常被黑暗和荒芜所笼罩,但是在困境中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希望的光芒。

不管怎样恶劣的环境,人性内在的善良和顽强的精神力量都能让我们重新振作起来,追求光明,让希望重生。

这本小说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激发了我对于追寻希望和光明的责任感。

总而言之,《荒原》这本小说通过讲述荒原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荒芜与希望的重生。

荒原不仅仅是一个废墟,更是人性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仍然能够在荒芜中找到希望,并将其转化为行动。

现代诗歌《荒原》赏析-精品文档资料

现代诗歌《荒原》赏析-精品文档资料

现代诗歌《荒原》赏析-精品文档资料现代诗歌《荒原》赏析一、《荒原》中的“荒原”意象及其象征意义1.即将孕育出生机的“荒原”。

死亡与复活是《荒原》中的两大主题,“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

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诗开头就以死亡来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

诗中首先呈现出了大量的关于死亡的“荒原”意象。

随后写到了死亡与复活的轮回,讲到上帝在绝望中拯救了整个世界,孕育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在《荒原》中有大量集聚宗教色彩的描写死亡与复活两大主题的的意象,诗人大肆描写了死亡与复活是为了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刻的揭露和再现。

《荒原》中的死亡并不是终极死亡,而是死中含有生的希望的死亡,是人类新生的前提条件。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中写到:“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来到了斯丹卜基西;我们在柱廊下躲避,等太阳出来又进了霍夫加登,喝咖啡,闲谈了一个小时。

”四月是初春时节,春雨悄悄的滋润着万事万物,本来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

但艾略特笔下的四月却成为“最残忍的一个月”,孕育生命的季节孕育出来的却是“死亡”,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冬季本应是寒气凌人,苍茫与萧瑟的季节,却被艾略特说成是“冬天使我们温暖”。

2.复活意象――死亡意象的升华。

《荒原》中的复活意象是孕育在死亡之中的。

第一章最后写道:“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体/抽芽了吗?今年它会开花吗?还是忽来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叫这狗熊星走远吧,它是人们的朋友,不然它会用它的爪子再把它挖掘出来!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这里的尸体象征着就灵魂的死亡,“种”、“抽芽”、“开花”则意味着生命的新生,表达了新生事物的期待,只是这个愿望要经受世事的考验。

《荒原》读后感

《荒原》读后感

《荒原》读后感《荒原》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深深地震撼了我。

这部作品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情节设计,更在于其对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以及对观点的深入剖析。

通过这篇读后感,我将尝试从人物、观点、情节和写作方法四个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

首先,从人物角度来看,《荒原》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且各有特色。

他们面对的生存环境和挑战,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反应和选择,都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荒原上,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努力,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反映出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种刻画不仅使人物更加立体,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

其次,从观点角度来看,《荒原》深刻地探讨了生存与自由的关系。

作品通过荒原上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生存状态的思考。

在荒原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人们更加珍惜生命,追求自由。

这种追求不仅是对生存条件的改善,更是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这种观点的呈现,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再来看情节设计,《荒原》的情节紧凑且引人入胜。

作品以荒原为背景,通过描绘人们在这个极端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展现了人性的各种面貌。

情节中充满了冲突和转折,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和兴趣。

同时,作品通过情节的展开,也逐步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最后,从写作方法来看,《荒原》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作者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深入剖析,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荒原上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此外,作品还运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也更加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荒原》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人物刻画、精彩的情节设计和精湛的写作方法,成功地吸引了读者,并让我们对生存、自由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创作能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状态的重要视角。

我相信,《荒原》将会在未来继续影响着更多的读者,成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艾略特荒原读后感

艾略特荒原读后感

艾略特荒原读后感《荒原》是 TS艾略特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深刻的思考。

初读《荒原》,只觉晦涩难懂。

它不像传统的诗歌那样有着流畅的韵律和清晰的叙事,而是充满了破碎的意象、跳跃的思维和隐晦的象征。

然而,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逐渐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意义。

艾略特笔下的“荒原”并非仅仅是一片荒芜的土地,而是象征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世界的荒芜与空虚。

在这个“荒原”中,人们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对真善美的追求,陷入了无尽的迷茫和痛苦之中。

诗中描绘的现代城市生活是冷漠、疏离和毫无生机的。

人们在物欲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灵魂变得麻木不仁。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荒原》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拼贴式手法。

各个章节之间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出了一个完整而又复杂的“荒原”景象。

这种结构让我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和无序性,一切都显得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诗中的意象丰富而又复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四月本应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但在艾略特的笔下却成了最残忍的时光。

这里的“丁香”或许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但在荒芜的背景下,它们也显得如此脆弱和无力。

还有“岩石堆成的群山,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干燥的风在吹,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极度的干涸和绝望。

艾略特通过对各种人物的描写,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困境。

那些在酒吧里买醉的人们,那些在街头彷徨的灵魂,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助。

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也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当下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像《荒原》中的人们一样,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的滋养?我们是否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自我,变得冷漠和麻木?艾略特的《荒原》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外在的物质享受,更应该关注内心的世界,寻找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荒原的象征意义

荒原的象征意义

荒原的象征意义【篇一:荒原的象征意义】《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枯萎的荒原象征着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同时,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复宗教精神当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动.【篇二:荒原的象征意义】艾略特引用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文)、腓尼基水手与商人的意象(43-59,312),渔王的意象(189-190,424-433),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与阿格坦思意象(196-200),寻找圣杯的意象(378-395),圣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酒杯,他当时举杯对门徒们说: 这是我的血,为赎众人的罪而流出来。

耶稣罹难时,他的门徒就用这个杯子接他的血。

后来,这个杯子变成了圣物,只要放进水,杯中就会出现一条银鱼,而且取出之后还会自动再出现一条,取之不尽。

不过,只有最圣洁的童贞骑士,才能在历尽艰险之后找到圣杯。

等等。

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荒原意象(20-30,331-359,322-330),佛教经典《佛经》中的火诫涅盘意象(302-305),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伊尼德》和奥维尔的《变形记》以及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有关苦难与升华的意象(92-110,203-206),中古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的《独语录》中的迦太基人意象(301),中古诗人但丁的《神曲》中的炼狱意象(293-296),莎士比亚的《暴风雨》(48)和《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77)以及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恶之花》(76)中有关享受与纵乐的意象,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原》思想意义浅析摘要: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虽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但是它更加指涉现代西方社会精神荒芜的文化现象,在《荒原》里,神话只是作为一种功能与结构而存在,充满现代性的社会里并没有诞生新的神话,神话已经被消解掉了,《荒原》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凉。

《荒原》除了将象征主义诗歌推向高峰外,更重要的是将一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价值真实表现了出来。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艾略特荒原意识既绝望又关注的复杂内涵,以及宗教信仰对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意识死亡意识神话现代性消解一:拯救与死亡艾略特的《荒原》集其高超技艺和深刻思想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广大青年对一切理想信仰均已破灭的那种思想境界”,[1](P147)成为一部不朽之作,或者说,它的成就正在于捕捉到了一片西方世界旧日的文明和传统的价值的衰落之境———荒原般的“时代精神”。

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客体或一个文本《荒原》毕竟是一部复杂难懂的现代经典作品,具有永恒不朽性和多重解释价值,因此,我们不仅要紧扣《荒原》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这首长诗,而且更应从人类文化的深层意识来挖掘荒原般的“时代精神”所蕴涵的复杂内涵。

如果说艾略特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情歌》“已经显示出了与19世纪诗歌传统的彻底决裂”,忠实地反映了现代西方青年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在通往“荒原”途中所感受到的死亡的恐惧,那么,在《荒原》中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化。

诗人开篇就写了西比尔对死的渴望———“我要死”,接下对死亡的描写更是令人毛骨惊然:而我却在某个冬夜,在一家煤气厂背后-在死水里垂钓-想到国王我那兄弟的沉舟,又想到在他之前的国王,我父亲的死亡。

白身躯赤裸裸地在低湿的地上,白骨被抛在一个矮小而干燥的阁楼上,只有老鼠脚在那里踢来踢去,年复一年。

……[2]还有那些死于干旱和水里的“哀魂”、腐烂的尸体、即将被扼杀的婴儿,更有不死不活的人们:受私欲驱谴而悖德弃义、朝三暮四、阴谋厮杀、欺骗负心;而那些生活在“回忆和欲望”里的人,整日悠游嬉戏,无所事事,打发着空虚无聊的日子,连爱情也恰如幻影一般若即若离,而希望终归成了“荒凉而空虚”的“大海”……大地上也是一派凄惨:万物复苏的四月却“只有迟钝的根芽”,看不到些许生机,仅有“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也不使人夜间得到安慰,干涸的乱石块听不见流水的声音……甚至全书的神话构架———“圣杯传说”也是以一个陷于死地的渔人王为原型。

可以说,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

那么,诗人如此强烈的关注死亡难道仅仅在于重复《情歌》的主题,仅仅在于幻灭和绝望?我们来看看诗人描写死亡的另一面:在“荒地上”,仍有“迟钝的根芽”;“枯干的球根”也能提供“少许生命”;在那座并无实体的城里,还有人“短促而稀少”的“叹息”;连迈里海战的幸存者也把战死者的尸体种在花园里,竟指望它“发芽”、“开花”,从死亡里培植生机……这种对生的渴望与对死的恐惧一样强烈,或者说,《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荒原》的“新颖之处恰在于抒情主人公在情欲和恐惧死神之间的徘徊犹豫以及结尾处的不确定性”[3](P77)———把人推向了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即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诗人滋生了对死的渴望,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

按弗洛伊德的假说,人生来就有的“死的本能”:即尽力要恢复到初始的状态,因为死亡既然是痛苦的源头,那么也就应当成为痛苦的归宿。

因此对死的渴望其实也就是对生命恢复到初始的状态的向往,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即对再生的渴望,这才有了全诗“不确定性”的结尾———圣山上乌云密聚,万物众生“在静默中拱着背蹲伏着”,等待着降雨———然而,甘露始终未降。

这时,天上的雷霆隆隆作响,传来上帝的福音:“舍予、同情、克制”……可见,在艾略特大肆描写死亡的潜意识里,死的本能终于战胜了生的本能,但从隐隐传来的雷声中已预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再生的“圣杯”就在人的心中。

因此,我们可以窥见另外一种本能———寻求再生的本能仍然在抗衡、在挣扎,并试图尽力阻止朝着死亡前进的进程———这就是“生的本能”。

但是,《荒原》展现的死亡主题并不仅仅在于通过二元对立而简单地演变为一种潜意识的“生的本能”,从艺术角度看,这是诗人实施“非个人化”理论所采用的“客观对应物”的一种创作方法;从思想内容看。

诗人的死亡主题有着深层的文化积淀,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内容。

《荒原》里描写的死亡,既是生命的结束,又是复活和再生的开始,即生命从终点回到起点,一个新的生命又开始了循环,就象大自然中的日月相代,四季相生,周而复始未有穷尽一样。

这就把生命“神秘地化入循环时间中”———“人类通过加入自然永恒循环的宏大而神秘的节奏,获取了一种周而复始的不死性。

”[4](P202)但在《荒原》中,并不是所有的死亡都具有这种周而复始的“不死性”,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死亡是“一往无返”的:惨遭蹂躏的翡绿眉拉、被毒蛇咬死的克奥佩特拉女皇、淹死的弗莱巴斯、无辜的胎儿……他们的死在基督教里是绝不能升入天堂———再生的;而且按照身处荒原的人的现状———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欲望:情欲、色欲、物欲、贪欲、利欲,并且在继续发展,那么他们死后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种人在荒原上已不是少数,长此以往荒原必然遭致彻底毁灭而不可能获得再生,所以诗人渴望的“死”———就象西比尔喊到的“我要死”,这里的“死”不是指肉体的毁灭而是指精神上的脱胎换骨,渴望摆脱肉体束缚的精神超越,即一种象征性死,或者说仪式性死亡。

这种仪式性死亡缘自《荒原》“圣杯传说”的神话。

根据韦斯登女士《从仪式到传奇》一书记载:渔王失去了性能力,因而在他的国土上,子民不能生育,牲畜不能繁殖,大地久旱荒芜,只有等待武士找回圣杯才能挽救这一切。

渔王失去性能力,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

按弗雷泽在《金枝》中对这则神话的解释:如果渔王的行为违反了神秘的原始宗教仪式,他将受到天谴而死,土地则干涸荒芜;其后一个青年武士历经磨难,会获得拯救土地和万民的水而取代老王。

这里新王与旧王的更替主要是一种责任的传承而非生命的轮回,所以相对“死而复生”的神话而言,渔王的死(失去性能力)是一种仪式性的死亡,即从某种程度上说“圣杯传说”的神话是用来证明某种仪式的———“离开了仪式神话就会死亡”,[5](P95)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将这一观念明确地表述为“无论在神话还是在仪式场合,所表达的感情均是那些对该社会存在而言最基本的感情。

”[6](P95)由此,从死亡中引发的生的本能欲望,通过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即通过“对世界的一次脱离,对某一力量源泉的一次深入,一次生命力的回归”,[7](P79)从而演变升华为一种精神复活。

显然,这种死亡虽然不乏宗教意义但更蕴涵了一种现实精神。

可见,艾略特通过死亡达到的精神复活并不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复活,他认为必须把这种“复活”“附属于生活”才能见出其精神实质。

所以,《荒原》“从一开始,也许可以说,死亡真正有着两个含义。

一个是表面的,另一个是深层的。

死亡和垂死是十分明显的消肿象怔,因此正是通过这样的‘垂死’,生命才得以实现。

我们奉献了自己,这样我们反过来就可以接受我们自己了。

那第二个含义是生活与颓废的不可避免的物质和精神联系。

”[8](P341)这第二个含义显然指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那种生存的绝望和生活的颓废———精神上的极度饥渴。

但诗人没有直言坦露这种需求,而是把这种“需求”分化(即“感受的分化”)转变为非个人化的对应物———生命中的“力比多”,并通过各种特定的意象和一幅幅图景表现出来。

于是他笔下的荒原就成了干涸、缺水的荒地:“……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9],一个缺乏爱情和性的不毛之地活生生再现出来!诗人反复通过人物的独白、对白、直接描写、象征隐喻等手法,多次提及现代人的性饥渴、性压抑、乱伦和满足,只字未提濒临绝望的人们怎样复活。

然而人的“复活”(或者渴望复活)又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第二、三章里。

二: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凉自从17世纪以来,哲学和科学就逐渐击退了神学,国家逐渐击退教会,理性逐渐击退信仰[10],随之而来的是身体的解放。

但是正如柏拉图将身体与精神、情感与理性对立起来一样,现代西方社会情欲与理性也敌对起来,表现为通过情欲的宣泄来对抗科学、理性的冰冷。

在神学日渐黄昏的现代西方社会里,人们失去了以信仰为准绳对身体的控制,导致了现代社会情欲的泛滥,一旦人们失去了以信仰为尺度对灵魂的把握,精神就走向了荒原。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的荒芜,这片荒芜的土地在尼采对上帝的宣判中,从此漂浮着无意义、无中心的灵魂。

为此,人们要么泯灭个性,将自己托付给以理性科学为原则的现代社会,成为社会轰鸣机器中的一员,乐于为某种被放大的意义和国家意志而死(20世纪宏大叙事的主题之一);要么将身体堕落在水与火的情欲交融之中醉生梦死,正如艾略特的《荒原》中那些行尸走肉的“哀魂”、虽生犹死的“腐尸”、即将被扼杀的婴儿,有性无欲的性交、受私欲驱谴的背信弃义、朝三暮四、阴谋厮杀、欺骗负心等失却意义为依托的荒凉景象。

在这样的社会景象里,不可能再有神话,更加不可能有神性的浮现。

既然连对基督的信仰都已经坠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20世纪初,在饱受战火、帝国扩张和殖民意志困扰的西方社会里怎么可能再有神话呼吸的空间?而到了20世纪,这一种精神的苦难已经蔓延到了整个西方社会的文化界,这种来自精神痛苦的苦难再也不是一种美德,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精神劫难。

在《荒原》的首句,艾略特———这个拯救西方精神荒芜的使徒不无沮丧地写道:“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着那些迟钝的根芽。

”[11]尽管西方文明在20世纪初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西方世界的扩张步伐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领域,“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成为19、20世纪之交的关键词,随之而来的就是由一战而导致现代全球的重组,在看似生机勃勃的西方世界里,西方文明正在以强大的生命力来改造、征服古老的东方文明和亚非文明,但是这个看似春天一般的美好前景,却是“残忍”的,是缠绕着赤裸裸的“欲望”,是一种文明野蛮、粗野地压制另外一种“迟钝”的文明。

艾略特说,人们无法直面太多的真实,但是伟大的史学家、小说家及其他类型的艺术家确实比一般人要更多地直面真实。

他早在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忠实地反映了现代西方青年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在通往‘荒原’途中所感受到的死亡的恐惧,那么,在《荒原》中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化”[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