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之《荒原》分析共48页

合集下载

艾略特《荒原》解析

艾略特《荒原》解析

艾略特《荒原》解析在英国仍以“⽇不落帝国”⾃居之时,艾略特就独具慧眼地谱写了西⽅世界现代精神⽂明的“悲怆奏鸣曲”——《荒原》,他多视域、多层次地展现了⼀战后西⽅⼴阔的社会⽣活。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诗⼈将饱经战争蹂躏、哀鸿遍野的欧洲⼤陆,描绘成⼀⽚乌云蔽⽇、空⽓窒息、⽣命之⽔枯竭、情欲之⽕燃烧的⼴漠荒原,充斥着⼀个个死魂灵般的⿁魅世界:不仅是满⽬疮痍的现实社会的荒原,更是⼈们⼼⽬中的荒原,⼀座牧场。

《荒原》不仅是他本⼈,更是欧洲⼀战后普遍存在的悲观失落、迷惘空虚的异化社会情绪和异化社会⼼理的浓缩,表现出整整⼀代⼈对西⽅现状敌视沮丧情绪的极点。

01 诗歌结构:犹如⼀曲西⽅社会送殡的挽歌《荒原》全长432⾏,艾略特把浩繁的现代⽣活安放在远古神话提供的框架⾥,将长诗分为《死者葬仪》、《对弈》、《⽕诫》、《⽔⾥的死亡》、《雷霆的话》五章,颇似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五乐章钢琴奏鸣曲形式,最著名的如《悲怆奏鸣曲》,相对独⽴⼜彼此呼应,低回哀怨,恰似⼀曲西⽅社会送殡的挽歌。

《荒原》各章长短不⼀、节奏、重⼼、场景、说话⼈物各不相同,但⼜统⼀在总标题下;“圣杯传奇”与诗的布局,像⼀对⼀明⼀暗的平⾏结构,使⽆序的外表下呈现出潜存的秩序,内在结构完整⽽严谨,形成⼀部浑然⼀体的钢琴奏鸣曲。

由于《荒原》不是叙事,⽽是以各种互不关联的戏剧性场⾯组成的主题变奏曲,诗中没有完整的圣杯故事,却处处有投影。

诗歌中每⼀暗⽰性形象都可构成⼀连串感性和理性的复合联想,使其隐喻的意象极具张⼒,为《荒原》提供了总体结构和象征语⾔,这就使《荒原》从⼀般的内容中突破出来,产⽣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效果,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与暗⽰⼒:赎救现代西⽅⽂明的衰落,只能期盼中世纪传说中圣杯神⼒的显现。

⽽且,艾略特在《荒原》的神话创意中,不仅把意义装载⼊全诗表述、圣杯隐现这⼀对明暗平⾏结构,⽽且把作品构织成⼀个由意象组成的表层结构、和⼀个由神话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破碎的提⽰,让读者掘出意象表层之下的真正含义。

艾略特之《荒原》课件

艾略特之《荒原》课件

表演风格和技巧
运用现代舞、肢体剧等表现手法,强 调身体语言和舞蹈元素,以视觉冲击 力展现诗歌中的抽象概念。
影视作品对《荒原》的改编和呈现
电影改编
将《荒原》改编成电影剧本,通 过镜头语言和画面构图,呈现诗
歌中的场景和意境。
视觉特效和音效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特效和音 效,增强电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节奏和韵律的处理
节奏
艾略特在《荒原》中运用了独特的节奏感, 通过语言的排列和组合,使得诗歌具有一种 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不仅增强 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诗歌更加易于记 忆和传颂。
韵律
艾略特在《荒原》中采用了多种韵律形式, 如押韵、对仗、排比等,这些韵律形式使得 诗歌的语言更加和谐和优美,也使得诗歌更 加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艾略特之《荒原》课件
目录
• 艾略特与《荒原》简介 • 《荒原》的诗歌技巧和语言特色 • 《荒原》中的思想和主题分析 • 《荒原》的影响和评价 • 《荒原》与中国文化 • 《荒原》的舞台表演和影视改编
01
艾略特与《荒原》简介
艾略特的生平和成就
艾略特(T.S. Eliot)的生平
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后移民英国,成为英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 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对20世纪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中通过对现代文明社会的种种弊病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失望和不 满,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担忧。
对宗教和神话的引用与探讨
《荒原》中引用了大量的宗教和神话元素,这些元素在诗中 起到了重要的象征和隐喻作用。
通过对宗教和神话的引用与探讨,艾略特试图寻找人类在面 临死亡和虚无时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慰藉,同时也揭示了宗教 和神话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试析艾略特_荒原_的艺术魅力_思辩的力量震撼诗坛

试析艾略特_荒原_的艺术魅力_思辩的力量震撼诗坛

试析艾略特《荒原》的艺术魅力——思辩的力量震撼诗坛陈 红(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艾略特的伟作《荒原》以其诱人的思辩力量震撼着诗坛。

作者用锐利的目光去观察和沉思整个人类与人性,把“思辩”这颗看不见的种子,经过加工、培养,使之与形象、语言、情感相碰撞,迸射出美丽的思辩之“花”,进而熔铸成一个整体的、自成一体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博大的思辩胸怀,展示着《荒原》思辩的永恒艺术魅力。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艺术魅力;思辩中图分类号:I7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6)022*******Abstract:T.S.E li o t’s great w o rk T he W aste L and shakes the poetry circle fo r its cap tivating th ink ing pow er.E li o t observed and pondered the w ho le hum ank ind and hum an nature w ith h is sharp eyes.H e p rocessed and cultivated the ‘th ink ing’w h ich w as an unseen seed,m ade it bump against i m age,language and feeling,burst out the beautiful th ink ing‘flow er’,and then cast them into one comp lete‘w o rld’w h ich p resented the autho r’s broad th ink ing heart and revealed the eternal artistic char m of the th ink ing of T he W aste L and.Key words:T.S.E li o t;T he W aste L and;artistic char m;th ink ing1.引言有一类诗,在情感的跳荡中交流着深邃的思想,于鲜明的形象里深蕴着精警的哲理。

T·S·艾略特《荒原》主题浅析

T·S·艾略特《荒原》主题浅析

外国文学T·S·艾略特《荒原》主题浅析文/鹿佳妮摘要:《荒原》作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鲜明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对诗歌中的典故、意象进行解析,进而揭示诗歌的隐喻性主题。

关键词:《荒原》;隐喻性;现代主义;主题《荒原》是艾略特思想成熟的产物,也是确立诗人在西方现代诗坛上不可撼动地位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荒原》分《死者的葬礼》、《弈棋》、《火的布道》、《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五部分,全诗共433行,使用了七种文字(包括题辞)和大量典故,涉及35个古今作家的56部作品,且用典突兀,意象纷繁,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

[1]艾略特诗歌创作深受象征主义诗派影响,诗中充满大量隐喻性意象。

诗人坚持要将诗题掩埋在这些意象之内,似乎很怕读者一眼看穿诗歌的题旨,非要读者用尽所有智慧去解读不可。

但层层剥开这些带有隐喻性质的典故、意象,诗歌的主题就明白确切地显露出来了。

“荒原”无论作为一种景象还是一个意象,一望而知代表着一战后被摧毁或者受到重创的西方社会之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实况,一幅伤心惨目的无序、肮脏、贫瘠而混乱的图画,成了一时找不到出路、精神极度虚脱的“文明真空”的代称。

[2]一战过后,整个西方社会展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即信仰丧失与物欲横流,这也正是艾略特在《荒原》中所批判的。

首先是信仰丧失,这是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源头。

诗人强调的信仰指的是近代以来统治整个西方精神世界的理性精神。

如果说,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作者是手持正义之鞭,立于社会生活之上去鞭挞那些黑暗现实,那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中,这样神圣的正义之鞭消失了,尼采说“上帝死了”。

理性精神受到怀疑与冲击,以非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形成并蓬勃发展。

[3]于是,“理性陨落”、“信仰丧失”便成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普遍主题。

在《荒原》中,艾略特主要是通过《圣经》典故来批判、鞭挞、警示、劝诫生活在“精神荒原”中而全无信仰的“现代荒原人”的。

《荒原》艾略特

《荒原》艾略特

来的正是时机,他猜对了, 晚饭吃过,她厌腻而懒散, 他试着动手动脚上去温存, 虽然没受欢迎,也没有被责备。 兴奋而坚定,他立刻进攻, 探索的手没有遇到抗拒, 他的虚荣心也不需要反应, 冷漠对他等于是欢迎。 最后给了她恩赐的一吻, 探索着走出去,楼梯也没个灯亮——
她回头对镜照了一下, 全没想到还有那个离去的情人; 心里模糊地闪过一个念头: “那桩事总算完了;我很高兴。” 当美人做了失足的蠢事; 而又在屋中来回踱着,孤独地, 她机械地用手理了理头发, 并拿一张唱片放在留声机上。
们在 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For Ezra Pound
il miglior fabbro. (献给埃兹拉 庞德 最卓越的匠人)
根据希腊神话,古米的西比尔是女预言家, 曾爱过她的太阳神阿波罗施予她预言的能力, 但她忘记向太阳神要永恒的青春和健康。她被 关在瓶中枯而不死,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
艾略特没有在《荒原》中表达小我所体验的种 种感受,而是客观冷静地展示了一个精神迷失的黑 暗而痛苦的时代,这首诗对战后的失望心情、精神 空虚和无政府状况作出了权威的表现,这一代人辨 认出属于自己的景象。
这首诗不属于一个人,而属于现代的城市,属 于战后的世界。
1、结构内容
全诗只分五章,四百余行,诗人立意 借用“寻找圣杯”的故事表现卑劣猥琐的 “人间地狱”。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贫 瘠的荒原,冰冷的岩石,灰暗的城市,阴 森的监狱和行迹猥琐的醉生梦死的人们。 在这个荒唐的世界里,没有偶像的崇拜, 没有言行的准则,只有生活的空虚和精神 的绝望。
谢谢观看!
“当美人做了失足的蠢事, 发现男人的负心已经晚了, 什么魔符才能使她消愁, 怎样才能把她的污点洗掉, 唯一的妙法既为她文饰, 又在众目下使她躲过羞耻, 还能为她的恋人带来悔恨, 绞得他心疼——那就是,去死!”

艾略特之《荒原》分析

艾略特之《荒原》分析

1922年,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发表了 《西方的没落》第二卷,同年10月,艾略 特的《荒原》在《标准》杂志创刊号上亮 相。
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是正如斯宾格勒 在《西方的没落》中所预言的那样,西方 文化必将走向精神的荒原,艾略特这部长 诗,似乎是对斯宾格勒的回应。
20世纪以来西方发生的种种危机,从世界
“你不知道的东西是你唯一知道的东西。”
“一首诗实际意味着什么是无关紧要的。意义不过 是扔给读者以分散注意力的肉包子;与此同时, 诗却以更加具体和更加无意识的方式悄然影响读 者”。
在艾略特看来,诗中的意义不过是个骗局,而当 人们不理解这一骗局时,自然是以某种无意识的 方式理解了诗;反之,当人们自以为把握了诗的 意义时,也就是误入圈套而不自知的时候。
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stirring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Winter kept us warm, covering Earth in forgetful snow, feeding A little life with dried tubers.
“是的,我自己亲自看见古老的西比尔 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 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 死。”
根据希腊神话,古米的西比尔是女预言家,曾爱 过她的太阳神阿波罗施予她预言的能力,但她忘 记向太阳神要永恒的青春和健康。她被关在瓶中
枯而不死,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
生与死之交替原本是宇宙发展与更新的客观规律,
弗雷泽的《金枝》是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 著作之一。 弗雷泽比较了多种民 族的宗教仪式,研究 了神话和仪式的基本 模式,指出远古神话 是仪式活动的产物。

探析《荒原》及艾略特诗歌的异化主题

探析《荒原》及艾略特诗歌的异化主题

探析《荒原》及艾略特诗歌的异化主题摘要:艾略特一直强调诗歌“非个性化”,艾略特说:“诗歌不是感情的宣泄,而是对感情的摆脱,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对个性的摆脱。

”但他“自己的个性和经历却以火一样的文字烙印在他的作品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诗人才华横溢的伟大时代,也是现实生活令人心碎的时代。

资本主义的恶性膨胀使其价值观蒙上了一层物欲主义的阴霾,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动荡建立起来的新秩序至少在艺术家眼里毫无诗意,象征主义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了对现实的反叛和抗议。

关键字:艾略特;异化;象征主义;荒原一荒原《荒原》(the waste land)产生于创作中期,是20世界西方文学的划时代的作品,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荒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旧的文明和传统价值的衰落表达出西方世界整整一代人的幻灭和绝望。

诗的组织类似纪录电影,一个个意象场面对话叠加起,形成了整体,全诗采用了交响曲式结构,运用多声部的手法来表现复杂的意象.《荒原》既可以看作艾略特的代表作,又可以称为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在诗里,他运用寻找圣杯的传说,广征博引,描写西方现代社会人们的极度精神虚脱。

诗一开头就点明现代人活着等于死去而又不愿死去的主题。

他用上流社会生活和伦敦小市民在酒吧间的谈论对比,证明两者都没有丝毫的意义,人们只是在欲火中煎熬而已。

接着艾略特用“淹死水中而后复生”的传说号召人民皈依天生,以求死而复活。

作为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荒原》在象征手法上的使用是极为丰富和出色的。

诗人不是简单零碎地使用一些象征,而是有组织的使用一系列的象征意象,使其成为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

例如《荒原》第三章火诫中的一段:在那暮色苍茫的时刻,眼与背脊从桌边向上抬时,这血肉制成的引擎在等候像一辆出租汽车那样颤动而等候时……一个长疙瘩的青年到了,她“厌倦又疲乏”,冷漠的听任他发泄。

在那之后:她回头在镜子里照了一下,没大意识到她那已经走了的情人;她的头脑容许一个半成形的思想经过:……这里作者对现代让人有欲无情的厌恶并不是通过声色俱厉地抨击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思想寓于形象之中,情感寓于场景之中。

荒原分析研究

荒原分析研究

浅析《荒原》《荒原》是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典故存在,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文。

我组成员就《荒原》的典故和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

一、典故整理分析序言“我要死。

”引用古罗马佩特罗尼斯《风流韵事记》西比尔向主神奥丁预言了奥丁的双生子“光明”将被“黑暗”所扼杀之后,表示:“我要死。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四月……迟钝的根芽。

”引用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诗中最开头的几行诗:“当四月的甘露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沐灌了丝丝茎络,触动了生机,使枝头涌现出花蕾”。

“玛丽”: 1913年版,玛丽•拉里希伯爵夫人,前奥地利女王的侄女的回忆录,My past“人子啊,你说不出……”《旧约以西节书》中写道“他对我说,人子啊,你站起来,我要和你说话。

”又写道“在你们一切的住处,城邑要变为荒场,邱坛必然凄凉,使你们的祭坛荒废,将你们的偶像打碎,你们的目像被砍倒,你们的工作被毁灭。

”“枯死的树没有遮荫。

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旧约•传道书》说“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泼掉,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片来”“这块红石下有影子”:《旧约•以赛亚书》“必有一个人象避风所和避雨的隐密处,又象河流在干旱地,象大盘石的影响子在疲乏之地。

”“风吹得很轻快,吹送我回家去,爱尔兰的小孩,……”:瓦格纳的歌剧《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e)里一位水手所唱的情歌,特利斯坦是一位正直勇敢的骑士,在替自己的叔父康沃尔国王迎娶新娘伊索尔德时,两人误喝了“爱的迷药”,双双陷入爱河,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

“马丹梭梭屈里士,著名的女相士”:“千里眼”即是赫胥黎Huxley小说《铝黄》(Crome Yellow)中的一段幽默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