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意象研究综述
荒原

《荒原》全诗由题记和五章诗篇组成,题记原文为拉丁文和希腊文。
(1)题材新颖以现代城市生活为背景,以广阔的画面描绘城市生活的各种色相、各色人等以现代城市生活为诗的背景,这是跟传统诗歌最显著的差别。
《荒原》话像先锋派的记录片。
它用意象、场面、零碎的对话和穿插对比,来表现城市的全貌,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诗中有优美的意象,有令人讨厌的意象:现代都市的描写有些写实,有些加想象色彩。
比如,写伦敦桥上的人流这个景象,既是现代伦敦的写照,也像但丁对那些处于地狱和天堂之间的幽灵的写照:(2)结构新奇《荒原》不像长篇叙事诗,不像诗剧,但它的独白、人物、场景的变化,意象、节奏、联想的跳跃,却能够产生一种整体的强烈效果。
《荒原》中重复出现、或互有关联的场面、典故、意象以及象征物,如沙漠、水、火、水造成的死亡。
它们迭加在一起,产生强烈效果。
最关键的是这些意象都有象征意味。
以水而论,诗中的背景是沙漠,人们渴望水,但又怕在水中淹死;莎士比亚《暴风雨》,淹死意味变形的重生;水与性欲相连,女相士提出“注意别淹死”。
将这些联系综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各种人物对水的反应(渴望、惊诧和恐怖)是不同的。
(3)运用神话学材料除写实、象征两个层面,还有神话传说。
艾略特说,他运用了弗雷泽《金枝》和韦斯顿《从仪式到传奇》中的材料。
这两本书为他提供了神话学的基础。
联系《荒原》的神话学基础,有利于探讨它的主旨,诗前面的引子:《荒原》写成于1922年,经历过一次大战的人们,都有一点西比尔的感慨。
生活在现代荒原,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很想死亡。
生活在现代荒原上,人们有没有重生的希望,也是意义难辨。
追寻和复活的主题,本身就蕴涵着诗人对西方文化命运的思考。
(4)大量用典《荒原》434行,分5节,涉及35位作家:维吉尔、奥维德、圣经、莎士比亚、波德莱尔、瓦格纳、伊丽莎白时代剧作家、法国象征派诗人、佛教经典等等。
使用6种非英语的文字:希腊语、拉丁语、梵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
艾略特《荒原》解析

艾略特《荒原》解析在英国仍以“⽇不落帝国”⾃居之时,艾略特就独具慧眼地谱写了西⽅世界现代精神⽂明的“悲怆奏鸣曲”——《荒原》,他多视域、多层次地展现了⼀战后西⽅⼴阔的社会⽣活。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诗⼈将饱经战争蹂躏、哀鸿遍野的欧洲⼤陆,描绘成⼀⽚乌云蔽⽇、空⽓窒息、⽣命之⽔枯竭、情欲之⽕燃烧的⼴漠荒原,充斥着⼀个个死魂灵般的⿁魅世界:不仅是满⽬疮痍的现实社会的荒原,更是⼈们⼼⽬中的荒原,⼀座牧场。
《荒原》不仅是他本⼈,更是欧洲⼀战后普遍存在的悲观失落、迷惘空虚的异化社会情绪和异化社会⼼理的浓缩,表现出整整⼀代⼈对西⽅现状敌视沮丧情绪的极点。
01 诗歌结构:犹如⼀曲西⽅社会送殡的挽歌《荒原》全长432⾏,艾略特把浩繁的现代⽣活安放在远古神话提供的框架⾥,将长诗分为《死者葬仪》、《对弈》、《⽕诫》、《⽔⾥的死亡》、《雷霆的话》五章,颇似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五乐章钢琴奏鸣曲形式,最著名的如《悲怆奏鸣曲》,相对独⽴⼜彼此呼应,低回哀怨,恰似⼀曲西⽅社会送殡的挽歌。
《荒原》各章长短不⼀、节奏、重⼼、场景、说话⼈物各不相同,但⼜统⼀在总标题下;“圣杯传奇”与诗的布局,像⼀对⼀明⼀暗的平⾏结构,使⽆序的外表下呈现出潜存的秩序,内在结构完整⽽严谨,形成⼀部浑然⼀体的钢琴奏鸣曲。
由于《荒原》不是叙事,⽽是以各种互不关联的戏剧性场⾯组成的主题变奏曲,诗中没有完整的圣杯故事,却处处有投影。
诗歌中每⼀暗⽰性形象都可构成⼀连串感性和理性的复合联想,使其隐喻的意象极具张⼒,为《荒原》提供了总体结构和象征语⾔,这就使《荒原》从⼀般的内容中突破出来,产⽣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效果,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与暗⽰⼒:赎救现代西⽅⽂明的衰落,只能期盼中世纪传说中圣杯神⼒的显现。
⽽且,艾略特在《荒原》的神话创意中,不仅把意义装载⼊全诗表述、圣杯隐现这⼀对明暗平⾏结构,⽽且把作品构织成⼀个由意象组成的表层结构、和⼀个由神话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破碎的提⽰,让读者掘出意象表层之下的真正含义。
论阎连科小说中的荒原意识

论阎连科小说中的荒原意识
荒原是西方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它在西方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有不同的意蕴,荒原意识是在荒原意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在艾略特的《荒原》中得到最清晰的呈现,并在西方许多作家中引起了共鸣,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从鲁迅开始也一直有对荒原意识的表达。
由此可以看出,荒原意识已是中外作家的普遍意识,基于此,从荒原意识的角度切入阎连科的小说,是很有意义的,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阎连科对世界和人的生存状态的看法,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阎连科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关联。
本文以西方文学中荒原意识为参照,对阎连科小说中的荒原意识进行研究,并将其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对荒原意识表达的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
本文主要分文引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概述阎连科小说研究状况、本课题研究的原因及研究思路等。
正文部分分为三章。
第一章阐述荒原意识在中西方的表达,通过梳理荒原在西方文学中的表达,来阐释荒原意识的内涵;梳理中国文学对荒原意识的表达,有助于我们认识阎连科小说在荒原表达上的特色。
第二章描述阎连科小说中的荒原意识,具体表现在生存环境的荒原化,荒芜人性的表达,精神上的无根状态。
第三章分析阎连科小说在荒原表达上的特点,面对荒原,阎连科一直在寻求救赎之道,这是对艾略特等作家救赎意识的响应,但他在具体表达上又不同,其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我救赎,二是构建桃花源,关于救赎的表达有着重要意义。
最后结语部分,对阎连科小说中的荒原意识进行思考,他过于极端的描写以
及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他的焦虑和恨的情绪会妨碍他对荒原救赎的思考。
艾略特的批评理论及作品《荒原》的艺术特色

艾略特的批评理论及作品《荒原》的艺术特色1.批评理论(1)他强调作为个体的作家必然从属于某一个文学传统,一个人的作品只有置于传统中才能显示出完整的意义;作家的个人才能在于以自己的创作去影响、丰富和改变传统。
(2)艾略特主张诗人在创作中应使思想感性化,要求诗人去寻找“客观对应物”,即通过诗歌中的各种意象、情景、事件、典故的有机组合构成一幅图景,以造成特定的感性*经验,达到情与理的统一,并引发读者的同样情绪。
此观点后来成为英美“新批评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3)艾略特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双重标准,一部作品是否具有诗意取决于文学标准,而它是否伟大则取决于高于文学标准的宗J和哲学标准。
2.《荒原》(1)作品评价《荒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在20世纪西方诗坛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不仅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高峰,而且为欧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诗中涉及6种语言,引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和多部文学作品中的名句,通过严谨的结构,借助象征、暗示和联想,构成一部完整、博大、文情和谐的诗篇。
(2)所受影响艾略特在诗的注解中说,《荒原》的创作曾受到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和韦斯顿小姐的《从仪式到传奇》两书的启发。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主要是从它们中汲取了“死而再生”和“寻找圣杯”两个神话原型,这二者是构成诗歌各章意象群的象征意义和作品主题的基础。
(3)“荒原”意象“荒原”的意象既是西方文明没落的象征,也是现代西方人精神衰败的象征。
诗中那座“缥缈的城市”伦敦,正是西方现代社会的缩影。
诗人在此触及20世纪西方世界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一个丧失了价值标准的社会里,人的生存意义必然受到怀疑,人的出路也必然成为一个难以索解的困惑谜题。
(4)内容简介《荒原》是表现现代西方人精神崩溃的史诗,它高度概括了一战之后的西方社会生活,浸透了诗人的忧虑和绝望,蕴涵着深刻的悲剧性。
全诗由5章构成。
第1章《死者葬仪》、第2章《对弈》、第3章《火戒》、第4章《水淹之死》、第5章《雷霆的话》。
《荒原》分析

《荒原》一诗是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荒原》发表以来,尽管读者和评论界褒贬不一,但是它在西方诗歌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
《荒原》以万物枯死的荒原象征现代西方社会,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其惊世骇俗的社会批判意义,不容低估。
作为象征诗歌的经典之作,《荒原》在艺术上的创新更是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诗歌的发展。
《荒原》往往叫人感到晦涩难懂,其主要原因:一是象征意义过于隐晦,一是用典太多。
而象征与用典,也正是《荒原》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
《荒原》全诗434行,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死者的葬礼”;第二部分“对弈”;第三部分“火诫”;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第五部分“雷霆的话”。
全诗的主要内容是写干旱之地赤地千里,没有水,长不出庄稼。
不但大地苦旱,人的心灵更加苦旱,人类失去了信仰、理想、精神空虚,生活毫无意义。
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广大青年对一切理想信仰均已破灭的思想境界。
《荒原》中贯穿着两个传说,一个是渔王的传说,是讲古代的渔王患了病,丧失了生殖的能力,导致他的国土干旱荒芜。
另一个是圣杯的传说,圣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酒杯,他当时举杯对门徒们说:“这是我的血,为赎众人的罪而流出来。
耶稣遇难时,他的门徒就用这个杯子接他的血。
后来,这个杯子变成了圣物,只要放进水,杯中就会出现一条银鱼,而且取出之后还会再自动出现一条,取之不尽。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正是对现代人这种虽生犹死的生活的描写,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
“四月是最为残酷的月份,荒地上生长着丁香,混杂着回忆和欲望,又用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
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
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
解读《呼啸山庄》的象征意象呼啸山庄之荒原意象

解读《呼啸山庄》的象征意象呼啸山庄之荒原意象《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短暂人生中的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然而就是这唯一的小说奠定了艾米莉・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呼啸山庄》刚刚问世时,并没有得到像现在这样高的评价,直到出版近半个世纪后,人们才逐渐地认识到这部小说真正的艺术和文学价值。
1982年,克伦泼在研究勃朗特姐妹的专著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位比夏洛蒂・勃朗特更杰出的女作家,《呼啸山庄》是一部比《简・爱》更伟大的小说”。
这一评论恰如其分地评价了艾米莉・勃朗特和《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呼啸山庄》再版序中,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也一改过去对《呼啸山庄》的评价,歉意地说道:“倘若她(艾米莉)活着,她的思想自会像一株壮实的幼芽成长起来,长得更高,更直,更加枝繁叶茂,结出的硕果会更加纯熟甘美,鲜艳夺目”。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发现了《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非凡才华的展现。
文学界也把《呼啸山庄》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
它今天的文学地位远高于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之作《简・爱》。
时至今日,《呼啸山庄》仍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其超凡的艺术魅力紧紧地吸引着读者的心。
美国批评家多・凡・根特认为:“在全部英国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这本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说探讨起来最为捉摸不透。
”有人甚至认为《呼啸山庄》是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
这种神秘感不仅表现在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上,而且还表现在狂暴激烈的人物形象上,更渗透于贯穿始终的象征意象中。
正是通过这种充满神秘感的象征意象,作者把笔触探入到人类灵魂的深处,向世人展现了足以席卷一切的心灵风暴与试图扼杀心灵的人为荒原之间的冲突。
二原野的象征意象《呼啸山庄》中弥漫着暴烈、多变、疯狂的奇特气氛,它是艾米莉・勃朗特对于约克郡一望无际原野的亲身体验的再现。
文静而内心奔放的艾米莉・勃朗特最喜欢在原野上漫步,她把原野风暴的亲身感受,运用到《呼啸山庄》的象征意象之中。
“自我”、“荒原”——穆旦诗歌中现代性意象

昏 J '原 刀 l # 『“I 、● ● ■ I ■ - .
穆 旦诗 歌 中现 代性 意象
。 吴 恒 颐
( 四川 外语 学院 研究生部 , 四川 重庆 4 0 3 ) 0 0 1
意象是 “ 诗歌独特的叙事方式 ”】 I它体现诗歌生命的基本 1 ・ 结构和结构单位 。穆旦的诗歌创作是受西方诗歌影 响而产生 的。 他善于吸收外 国诗歌 , 尤其是 西方现代诗歌的长处 , 并用 自 己的生命加以吸收消化 。 穆旦 的独特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诗歌中
这 种 区别 , 正是 穆旦 特 殊 的人 生 经历 在 诗 中 的体 现 。在穆 旦 心
孤独和落寞在无边的荒原 中更加 凸现 出来。 在对穆旦“ 荒原” 意 识的探索中, 在他的诗中我们感受不到完美 , 也找不到平衡 , 只 是感觉他 的诗 中充满着动感 , 处处闪现着冷静理性 的光芒。在
凝 结 为两 大类 具 有 鲜 明现代 色 彩 的意 象 : 自我 ”意 象 、荒 原 ” “ “ 意象, 而且 这 两个 意 象始 终 贯 穿于 穆旦 全 部 的诗 歌 中。
一
艾略特的笔下 , 一切都碎 了, 面对着这样 的城市景象与城市 中
的人 , 还有谁可 以相信城市的真实? 在艾 略特的笔下 , 城市景象
又 感 到迷 茫 。但这 些 都 没能 让 诗 人驻 足 “ 荒原 ”更 没 能 改变 诗 。
致命性 的痢疾, 让蚂蝗和大得可怕的蚊子 咬着 。而在这一切之 上, 是叫人发疯的饥饿。他 曾经 一次断粮 到八 日之久……诗人
却 有意 想 不 到 的坚 韧 , 他活 了下来 。”1 [ 2 目睹人 民投身 抗 战 的 现
肉体 的 内部搏 斗 。是 多大 的奇 迹 , 紫色 的血 中/ 抖身 , “ 从 白 它 它站
试论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荒原意象

作者: 袁庆锋
作者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168-17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伊甸园 荒原意象 生态危机 救赎
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一位人文主义作家,[1]其作品投射出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之一即其作品中的荒原意象:消亡的伊甸园、真善美的陨落、信仰危机、空心人、没有灵魂的人、乱伦、不育、不毛地、逃亡、死亡等。
作品从现实、精神层面还原了英国社会是如何从美好的伊甸园逐渐沦落为毫无生机的荒原。
王尔德作品中的荒原意象标志着英国文学传统由自然荒原向精神荒原历史性转变的开始,为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精神荒原时代的到来做了有力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原》意象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荒原》意象的研究还没有专门的著作,其主要表
现为博士、硕士论文和期刊杂志。关于《荒原》意象的研究主要分为
对诗中具体意象的分析研究和对“荒原”这一意象本身的研究。
关于《荒原》具体意象的原型探究。邹鑫慧的《<荒原>中水火意
象的原型分析》主要对“水”和“火”这两个意象的原型做了研究,
以《圣经》里的水火意象为出发点,探究说明了“大洪水”中的“洗
礼”含义和《荒原》中水代表的“再生”之间的关联,以及《圣经》
的“希望之火”和《荒原》的“救赎”之间的内在联系。潘晓静和高
迎春所著的《神话原型批评分析<荒原>中的神话人物和意象》则是通
过神话原型批评派的理论,对于《荒原》中“渔王”、“西比尔”、“翡
绿眉拉”等神话原型做了分析和解读。喻天舒的《神王、渔王与荒原
意象》也是从神话意象出发,选取的是《金枝》和《从祭仪到神话》
这两部作品,探讨意象与神话的关系以及其对现代文明的表达之间的
作用。这一类的研究深入的探讨了《荒原》的具体意象的来源和涵义,
有助于后人对《荒原》表意的初步把握和一些具体内涵的认识。但是
由于《荒原》引用了多位作家的多部作品,内容展现的意象十分庞杂,
仅仅通过某一类意象的解读难以达成对全诗的理解和把握。
《荒原》中“荒原”这一意象本身与文学传统、文学作品之间的
关联的探究。刘宏的《<荒原>和美国文学“荒原”意象的异化》,通
过美国文学主题中“荒原”意象所代表的“自由与险恶”的含义和《荒
原》中战后人们的“精神荒原”的比较,探讨说明了美国文学传统荒
原意象的异化和战后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牛晓的《从<荒原>与<弥
留之际>看“荒原文学”的意蕴》则立足于美国荒原文学,通过对《荒
原》和《弥留之际》的社会意识、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展现美国
荒原文学的艺术魅力。刘晓文在《论英国文学中“荒原”形象系列的
象征意蕴》一文中,将《荒原》放到整个英国文学史的“荒原”意象
当中,探究其共同代表的西方人的精神探索历程。这类研究主要集中
研究《荒原》中“荒原”这一意象本身与某种文学传统的关系,以及
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目前的研究成果以英国和美国文学传统为主。
这类研究通常只侧重与《荒原》有着密切联系的英美文学,往往忽略
了《荒原》对于其他文学传统的影响和冲击,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荒
原》对于东方文学的影响的研究十分有限。
参考文献:
【1】邹鑫慧:《<荒原>中水火意象的原型分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
专科报,2011年第1期
【2】潘晓静,高迎春:《神话原型批评分析<荒原>中的神话人物和意
象》,吉林市发大学学报,2007年6月第3期
【3】喻天舒:《神王、渔王与荒原意象》,国外文学,1995年第1期
【4】刘宏的:《<荒原>和美国文学“荒原”意象的异化》,辽宁工程
技术大学学报,2008年5月10卷第3期
【5】牛晓:《从<荒原>与<弥留之际>看“荒原文学”的意蕴》,云南
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26卷第6期
【6】刘晓文:《论英国文学中“荒原”形象系列的象征意蕴》,湛江
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6月第18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