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赏析
阅读与欣赏

阅读与欣赏第五专题、现代主义于庞德、艾略特、卡夫卡前言当满天乌云、天空有如黑夜时,人们诅咒乌云,期待着太阳光照耀大地;但是,当人们一旦发现,他们所期待的太阳不过是一堆高悬在空中的碎片时,人们会怎样?当你阅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时,你看到书中到处都在猛烈地抨击社会的浊流,但你感觉到,这种揭露黑暗的激情,恰恰来自于对光明的向往和自信。
而我们本章将要介绍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却是在他们惊愕地发现太阳不过是一堆碎片以后。
他们还会充满自信地去抨击黑暗吗?他们会不会感到恐惧、焦虑、绝望?在这种恐惧、焦虑和绝望的背后,是不是仍然期待着破碎的东西重新整合成为完整的太阳?当他们这样想的时候,又会嘲笑自己的幼稚,用幽默装点感伤和绝望。
也许有一天,他们会想,破碎的太阳有什么不好?我们为什么不能习惯这种破碎的生活?说不定更好!让绝望、焦虑和感伤滚蛋去!我们要欢笑,用欢笑来嘲弄一切!当他们处于前者的精神状态时,他们属于现代主义,当他们走出了这种阴影,努力使自己习惯于新的破碎的生活时,他们进入了后现代主义。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一、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1、现代主义文学实质现代主义一般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或流派,它还包括诸如后期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意识流小说,以及存在主义文学等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流派。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现。
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
2、产生及发展演变。
(1)现代主义文学起点——象征主义(诞生于世纪的法国)前期代表人物: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后期代表人物:叶芝、艾略特艺术主张:坚持认为最高的真实是心灵的真实,而表现心灵的真实既不能通过泛泛的议论,也不能通过直抒胸臆来实现,而应当通过象征暗示来实现。
(2)现代主义文学的全盛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表现主义:(产生于20世纪德国)代表人物、作品:卡夫卡《变形记》、奥尼尔《毛猿》艺术特点: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表现强烈的内心感受和探索新的语言形式。
荒原诗句赏析

荒原诗句赏析荒原是一种广阔而贫瘠的自然环境,常常给人一种荒凉、悲壮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荒原常常被用来表达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本文将通过赏析几首脍炙人口的荒原诗句,探讨荒原在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1. “野花掩映黄河边,斑驳矮树间孤雁飞。
”这是中国作家军神哥尔波奇尼斯基在《荒原绶带纪事》中创作的诗句。
诗人通过描绘荒原中的野花、黄河和孤雁,传达了自然环境的凄美与寂寞。
诗句中的“野花掩映”和“斑驳矮树”形容了荒原中的景色,而“孤雁飞”则象征了生命的无常和寂寞。
整首诗歌在描绘荒原景观的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生境况的思考和感慨。
2. “远山依旧峥嵘,天地阴沉墨色悲凉。
万物枯尽,唯有风沙漫天。
”这是近代诗人王瀚在《荒原诗集》中的一句诗句。
诗人以峻峭的“远山”和昏暗的“天地”来形容荒原的景象,传递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同时,诗句中也暗示了荒原环境下万物的凋零,唯独“风沙”犹存。
这里的风沙可被视为荒原生命力的象征,它的存在让荒原不再完全荒凉,而是有了一点希望和生机。
3. “烈日炎炎荒漠烘烤,干旱无情大地嗷嗷。
”这是西班牙作家马克·哈多在《荒原之恋》一书中的诗句。
通过刻画炙热酷暑和干旱的情景,诗人展示了荒原中人与环境的生存困境。
诗句中的“荒漠”和“大地嗷嗷”形象地表达了人们面临的艰难和苦难。
而炽烈的阳光则进一步突出了荒原的荒凉和残酷。
4. “黄土漫天黏人痛,寂寞萧条至极境。
”这是中国著名诗人王安石在《荒凉古道独往时》中写下的诗句。
黄土作为荒原的象征,被描绘成遍布天空的景象,给人一种压抑和痛苦的感觉。
诗句中的“寂寞”和“萧条”传达了荒原中的孤独和冷清。
整首诗歌通过对荒原的刻画,揭示了人们在荒凉环境中的无助与孤独。
通过以上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荒原诗句中的意象和寓意。
荒原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常常被用来借喻人生的荒芜、孤独和艰难。
通过描绘荒原中的景色、气氛和生命,诗人们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受。
荒原诗句以其独特的环境描写和意境表达,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荒原的广袤和深沉,从而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优美散文片段加赏析

优美散文片段加赏析优美散文片段加赏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俗地说就是,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优美散文片段加赏析【1】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道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故都的秋》2、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
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听听那冷雨》3、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
《荒原》的文本细读分析——以查良铮译本为例

一、新批评论文本细读原则20世纪30年代之后是新批评论稳步发展的时期,燕卜荪继承了Richards 的语义研究方法,于1930年出版了《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
该书主要基于对诗歌本身进行细致分析,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阐释Richards 的批评理论[1]。
布鲁克斯认为,燕卜荪所说的文本细读方法要在诗歌作为诗歌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诗歌的内部结构,包括词汇,语法,句法,音律,意蕴,修辞等等。
而文本细读法其实也是一种研究和分析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等的立场和观点,以文本为中心,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本身及其所处环境进行细致的探索与诠释,包括每一个词汇,短语,句子结构,言外之意,暗示,联想等等。
除此之外,细读法不单单是一种文本研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认识论的思想,反映出了一战后批评家对西方世界现状的思考及认识。
艾略特的《荒原》正是文本细读法的经典例子,查良铮对《荒原》的译本更是细读法巧妙运用的凸显[2]。
二、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是新批评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他主张放弃作者个性思想的张扬,强调分析文学作品要从作品本身内在结构,意蕴等入手[3]。
切断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使作品独立于作者而存在。
他认为,一切作品应当是艺术的体现,所谓艺术,就是要使诗人首先抛弃自己。
作者本身的历史背景,思想情感如果要体现在作品当中,作者首先需要把它们当作艺术手段来切入,只有不断地摒弃自身的个性才能更好地体现作品本身的内容与价值。
对此,有学者提出“拘谨、害羞、与他人保持距离的性格。
”[6]也有学者认为源于其家族唯一神教信仰中“会弃自我、献身更有价值的事物的法则。
”[4]然而,换个收稿日期:2018-07-20作者简介:王志红(1992-),女,河北省张家口人,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郭建红(1970-),女,湖南省桃江人,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赏析】艾略特《荒原》 文学考研

艾略特:《荒原》内容梗概全诗由5章构成。
第1章《死者葬仪》,标题出自英国教会出葬仪式。
死亡是这一章的主题。
诗歌在含混的意识中开场。
四月是残酷的季节,以记忆和欲望折磨着人们。
在玛丽的回忆中浮现出往昔的静好岁月,而如今面目全非:树已枯死,偶像已破碎,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大地一片荒凉。
女相士也为此感到困惑,她用纸牌给人算命,得到了死亡的预言,因为她找不到那“被绞死的人”——耶稣,于是人注定无法获得救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人群涌过伦敦桥,死亡已经毁坏了他们。
“我”想知道,复活是否为时不远?第2章《对弈》,标题出自英国剧作家托马斯·密德尔顿的同名剧作,本是一个淫乱故事,诗人取其意喻指现代人的道德堕落。
此章分两个场景。
在富丽堂皇的卧室里,一位上流社会的无聊贵妇正在胡思乱想,她渴望所谓的传奇爱情,以为传说中的翡绿眉拉就是一个典型,而这却是一个因淫乱而复仇的悲剧。
下一场景,在低等酒馆里,丽儿和女伴谈着私情、堕胎,如何对付退伍归来的丈夫。
两个地位不同的女性代表了社会普遍的堕落风气。
第3章《火戒》,标题出自佛教教义。
“火”有双重含义:是情欲之火,也是使人再生的净化之火。
这章以神话中具有穿透人内心力量的双性人帖瑞西士的视角来观察,发现“可爱的泰晤士”河畔已经不见了仙女的踪影,只看见公寓里一个女打字员和一个长疙瘩的青年有欲无爱的交合。
不可救药的精神颓败。
再生似乎已无希望。
第4章《水里的死亡》,“水”亦指泛滥的情欲。
女相士预言的腓尼基人之死在此章获得应验。
他是在欲望和金钱的漩涡中丧生的现代人的象征。
第5章《雷霆的话》充分展开了探索的主题。
诗人再次描绘了一幅荒原的景象:大地荒废,布满岩石,找不到一滴水。
水在这里被赋予再生的含义。
荒原通过三个意象展现:耶稣复活后去埃摩司的途中,而门徒看不见他的身影;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向空无一人的教堂;鱼王坐在岸上垂钓,“背后是那干旱的荒原”。
荒原是否能恢复生机?人能否获得拯救?一切都未知。
艾略特《荒原》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艾略特《荒原》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艾略特《荒原》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荒原》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诗人艾略特(18881965)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艾略特

事业上的成就带给艾略特更多的却是焦 虑和压力。家庭的不幸、时局的混乱给 他带来的是更为恶劣的情绪。正是在这 种不利的条件下,他开始创作《他用多 种声音朗诵刑事案件》,这首诗的题目 后来改为我们熟知的“荒原”。 1921年底艾略特初步完成了这部长诗的 创作,经过了庞德大刀阔斧的修改之后, 1922年《荒原》首先在《准则》上发表, 震动了欧美文坛。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 《荒原》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此后这种 声誉从来没有消失过。
《荒原》虽然是一首标榜客观性的长诗, 但其中也有大量的篇章涉及到女人和情欲。 作为一个敏感脆弱的男人,艾略特对爱情 的需求一直是相当强烈的。在创作《荒原》 的那段时间,这种渴求没有得到满足,这 是艾略特的不幸,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 了《荒原》。第五章出现了诗中罕有的个 人化诗句。
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 和逻辑学,同时修学英语、法语、拉丁 语、希腊语以及比较文学等课程,他对 东方宗教深感兴趣。在文学上,他受到 文学评论家艾温· 巴比德和反浪漫主义 哲学家乔治· 桑塔雅纳的影响。英国唯 心主义哲学家布拉德利是艾略特终生崇 拜的人。
1910年的艾略特
柏格森提出的“心理时间”,“意象绵 延”等概念给予艾略特深刻的启迪。以 后他的创作初步展露了日后走向成熟的 诗歌创作风格:用多种叙述声音使主体 的情绪客观化,同时贯穿一种持久的节 奏感。 后来这些诗歌片段被收入标志着他走向 成熟的诗歌即《杰· 阿尔弗雷德· 普鲁弗 洛克的情歌》(1915)和《一位女士的 画像》(1915)当中。1914年,艾略特 再次来到伦敦,并与意象派运动的领袖 庞德结识。
3.末世与拯救。
长诗用干涸不毛、缺乏生机的荒原象征二 十世纪的西方社会,不断出现的死亡意象 和死去的人暗示了其中的末世情结。一战 以后,欧洲民生凋敝,知识分子对当时的 社会乃至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空前的幻灭 和绝望,提出了各种精神层面的拯救之途。 艾略特把拯救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宗教教 义上。
《荒原狼》赏析

《荒原狼》赏析《荒原狼》是一部由欧阳江河创作的长篇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荒凉而残酷的人性世界。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和情节的发展,深刻地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残酷竞争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对《荒原狼》进行赏析,探讨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刻画以及故事情节等方面。
一、主题思想《荒原狼》揭示了人性的残酷与复杂。
小说中的人物互相斗争,充满着各种阴谋和权力的争夺,展现了人性的丑陋面。
作者以冷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野心勃勃、心机重重的角色,使得读者对人性的善恶产生思考。
二、人物刻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
主人公张志文是一个聪明才智而又心思缜密的年轻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不惜背叛自己的家人和亲人。
另一方面,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很有特点,如张志文的妻子小蔚,她聪明、机智,是张志文的得力助手,但她在面对困境时也展示了对利益的追求。
三、故事情节小说以张志文从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一方巨头的过程为主线,通过一系列情节展示了他的智慧和野心。
故事一开始,张志文在乡村灌溉站的工作中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老板的赏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志文通过与不同人的斗争不断获得更多权力和财富,最终成为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物。
然而,他在这个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最初的纯真和家庭的温暖。
最终,张志文以一个孤独而成功的人物画上了句号。
综上所述,《荒原狼》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情节的铺陈,展现了一个残酷而复杂的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个性各异,通过他们的命运和抉择,读者可以对人性与世界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对作者创作手法和故事情节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原》赏析
《荒原》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的贫困以及宗教信仰的淡薄而导致西方文明的衰微。
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而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
"荒原"的荒是水荒,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
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
荒原》分为5章。
第1章“死者的葬仪”共76行。
这一章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仪的意义又在于使死者的灵魂得救。
诗人首先用对比的手法写荒原上人们对春冬两季的反常心理,春暖花开的“四月”竟然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进而诗人由“荒地”引起“回忆和欲望”,败落的贵族玛丽回忆着破灭了的浪漫史,从而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
接着诗人借《圣经》典故描写荒原景象: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没有遮荫,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红石,恐惧在一把尘土里……,然后诗人通过瓦格纳的歌剧引发出对现代西方荒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描写: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年头人得小心啊。
最后通过伦敦,这座西方文明之都的衰败展示当今西方世界的荒原全貌: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人人的眼睛都盯着自己的脚前,去年你在花园里种的尸首,它发芽了吗?这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荒原景象。
第2章“对奕”,共96行。
这一章通过引征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顿和奥维德的作品,将人类昔日的昌盛和今日的颓败加以对照,突出了现代人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
这一章着重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写上流社会里一位空虚无聊的女性,在卧室里自言自语,“我现在该做些什么?我们明天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在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之后,现代人自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第二个场景写一位名叫丽儿的下层社会的女子和她的女伴在一家小酒馆谈论着私情、打胎和怎样对付退伍归来的丈夫。
结尾几行借用《哈姆莱特》中奥菲利亚在告别生活时说的一段疯话,影射现代西方女性已彻底堕落,不疯犹疯,虽生犹死。
第3章“火诫”,139行。
这一章首先写泰晤士河畔的今昔,伦敦各种人物猥琐无聊的生活。
“仙女们已经走了”,留下的只有空瓶子、绸手绢、香烟头,再加上饮泣、冷风、白骨、老鼠、沉舟和父亲的死。
接着诗人具体地描写了一个女打字员和一个长疙瘩的青年有欲无情的关系,“总算完了事,完了就好。
”男青年摸着去路走了;女打字员用机械的手,“在留声机上放上一张片子。
”面对现代人的这种精神荒原,诗人指出:只有通过宗教,才能点化荒原人执迷不悟的人生;只有弃绝一切尘世的欲念,才能过一种有意义的圣洁的生活。
标题“火诫”原是佛劝门徒禁欲,达到涅磐境界的意思。
人类要拯救精神荒原,必须借助于佛陀的净火的冶炼。
第4章“水里的死亡”,仅10行。
这一章写人欲横流带来的死亡。
昔日腓尼基水手由于纵欲而葬身大海,今天无数的现代人仍然在人欲的汪洋大海中纵情作乐,他们的死亡已无法避免。
第5章“雷霆的话”,共113行。
这一章表达了吠陀经里的说教,规劝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这样才能得到平安。
这是解救荒原的最后希望。
诗人在这一章首先用三个“客观对应物”来描绘荒原景象:耶稣死后,死了的山满口都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东欧和俄国革命后,倒悬的城楼里钟声在空的水池、干的井里歌唱;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后,空的教堂仅仅是风的家。
荒原上没有水,荒原上的探索是艰巨而痛苦的,人们在恐怖和绝望中仰望头顶乌黑的浓云,等着雨来,这时雷霆说了话:施舍、同情、克制。
然而雷声过后,荒原依然如故,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我们只有等待“出人意外的平安”。
诗人对宗教寄予了全部的希望,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又保存着挥之不去的怀疑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