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象征意义

合集下载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摘要】苏童的小说《黄雀记》深刻探讨了荒原意识与多重主题的关系。

荒原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反映人性的贪婪与残忍,也体现了生存的极限考验。

在荒原中,人与自然的力量相互交织,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挑战。

荒原也让人产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思考自身的存在和意义。

通过对荒原与人性、生存、自然、命运、自我意识的关系描写,苏童在《黄雀记》中呈现出多重主题的复合体。

这些主题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深刻内涵,展现了荒原意识在作品中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和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苏童的作品,以及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荒原,人性,生存,自然,命运,自我意识,多重主题,意识影响。

1. 引言1.1 苏童作品简介苏童,原名苏湘。

生于1963年,江苏省宿迁市人。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作品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奖项。

苏童的创作风格独特,常以荒诞幽默的笔调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苏童的作品常常探讨人性、命运、自我等深刻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黄雀记》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荒原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存的困境。

苏童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了一个个丰满的形象和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特而生动的文学世界。

1.2 《黄雀记》概述《黄雀记》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荒原”为背景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西北边陲,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性王静在丈夫去世后,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在荒凉的草原上生存的艰难经历。

小说以其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荒原上的人与自然的较量,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蜕变。

在《黄雀记》中,荒原被描绘得既美丽又残酷,是一种精神上的荒凉和孤独。

作者通过对荒原的描写,勾勒出了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表现了荒原对人性的影响。

荒原既是一种具体的自然景观,又是一种抽象的象征,将人们置身于命运的挑战之中。

西方现代派文学期末考试思考题

西方现代派文学期末考试思考题

西方现代派文学期末考试思考题1、试论T.S.艾略特《荒原》的象征意义。

艾略特写的《荒原》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长诗以“圣杯”、“渔王”等故事作为基本框架,神话学、人类学为诗人提供了整套的象征语言。

“荒原”一词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它已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象征着现代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仪的意义又在于使死者的灵魂得救。

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把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第二章“对弈”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叠映,象征现代人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

第三章“火诫”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各种人猥琐无聊的生活。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写人欲横流带来的死亡。

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

第五章作者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

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声巨响―――革命的象征。

艾略特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

整部《荒原》都具有象征意义。

“荒原”就是现代欧洲的象征,“荒原人”就是现代人的象征,水是生命的甘泉,又是灾难的象征,风信子是春天的象征,枯骨是死亡的象征等。

把许多不相干的意象组合起来,纳入“荒原”的象征性结构之中,提示了西方文明衰退的必然趋势。

2、以T.S.艾略特的《荒原》为例,试论象征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一、神话结构和电影蒙太奇的剪接手法相结合。

长诗把远古的神话和传说、宗教人物和说教、古典文学和历史故事,以及现代西方的生活片段等,奇妙地剪接在一起,把看似互不相关的戏剧性场面拼接在一起,把表面上的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纳入一个以荒原为中心的象征结构,使这些看似无相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

诗人用这些片段支撑起他的断壁残垣。

诗的每一个细部都是碎片,但正是这些碎片共同构成了诗的主题。

《荒原》:死亡的象征

《荒原》:死亡的象征

三、珀涅罗佩的织锦艺术
据统计,《荒原》使用了五种语言,典故、引语涉及五 十多部古今作品,若隐若现的人物有二十多个。 音乐性:
先有某种节奏或曲调,然后才将它们填上了词。 声音模式的千变万化。
了解了它的那些玄妙的指涉,探寻到它所有精妙的互文 模式。 神秘感
提瑞西阿斯(帖瑞西士):在诗中引发了一种博大深沉的 观念——遥远的过去仍以某种形式存留于现在;未来藉由 提瑞西阿斯的预卜也能存留现在;掌握人类生命的幽暗力 量对人类的理性来说是不可接近的。 伟大的西比尔被吊在笼子里表演
结尾的“明儿见,明儿见,明天见……”见之 于《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死亡前向世界告 别的台词。 “时间到了”就自然地同死亡连在了一起。
二、死亡的象征
在第三节《火诫》中,失 去理性支持的人们堕入情 欲之海的情景在更广泛的 幕上展开了,那在夏夜泰 晤士河畔野合的“仙女” 及“老板们的后代”,野 合处留下的香烟头和面包 纸以及老鼠沾湿的肚皮爬 过的草地,同希腊神话中 偷看裸体的月亮女神的阿 格坦恩,同福迪能王子 (莎士比亚《暴风雨》) “在死水里垂钓我那国王 的兄弟的沉舟”交混在一 起。
在现代生活中,庸俗战胜了古代的虔敬。
三、珀涅罗佩的织锦艺术
高度成熟的宗教:《荒原》汲取了犹太教、基 督教以及印度教的传统,主要是因为这些信仰 都蕴含着绝望与被拯救的希望。 大量提到饥饿与口渴,提到水与绿色的草原, 提到面包与酒。 原始宗教:实用性的。 人类与自然过程的原始关联 智识的理性化进程导致了感受力的干涸和衰亡,
一堆破碎的偶像, 忍受着太阳的鞭打。
二、死亡的象征
主繁殖的渔王患了重病,急需少年英雄出发 去寻找圣杯,以便医治渔王,使大地复苏。 但,现代的英雄在哪里?

荒原中的典故及其出处

荒原中的典故及其出处

荒原中的典故及其出处
《荒原》中的典故出自于《诗经·小雅·荡》中的“荡荡上帝,下民之辟,邦畿千里,维民所息。

伊嗟及尔,载纳于彝,荒之既平,至此四海。

”这段诗描写了古代上帝荡以清平皇矣等名,为人类创造了安居乐业的条件,使得民众得以居住于广袤的荒原之上,享受着宁静祥和的生活。

在《荒原》中,这个典故被引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和创造力的赞美。

在这首诗中,荒原并不是一种负面的符号,而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神圣之地,这也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此外,《荒原》中还引用了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作为一个重要的象征。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被注定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自己的母亲。

艾略特在《荒原》中引用了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以此作为一个重要的象征。

《荒原》分析

《荒原》分析

《荒原》一诗是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荒原》发表以来,尽管读者和评论界褒贬不一,但是它在西方诗歌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

《荒原》以万物枯死的荒原象征现代西方社会,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其惊世骇俗的社会批判意义,不容低估。

作为象征诗歌的经典之作,《荒原》在艺术上的创新更是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诗歌的发展。

《荒原》往往叫人感到晦涩难懂,其主要原因:一是象征意义过于隐晦,一是用典太多。

而象征与用典,也正是《荒原》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

《荒原》全诗434行,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死者的葬礼”;第二部分“对弈”;第三部分“火诫”;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第五部分“雷霆的话”。

全诗的主要内容是写干旱之地赤地千里,没有水,长不出庄稼。

不但大地苦旱,人的心灵更加苦旱,人类失去了信仰、理想、精神空虚,生活毫无意义。

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广大青年对一切理想信仰均已破灭的思想境界。

《荒原》中贯穿着两个传说,一个是渔王的传说,是讲古代的渔王患了病,丧失了生殖的能力,导致他的国土干旱荒芜。

另一个是圣杯的传说,圣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酒杯,他当时举杯对门徒们说:“这是我的血,为赎众人的罪而流出来。

耶稣遇难时,他的门徒就用这个杯子接他的血。

后来,这个杯子变成了圣物,只要放进水,杯中就会出现一条银鱼,而且取出之后还会再自动出现一条,取之不尽。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正是对现代人这种虽生犹死的生活的描写,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

“四月是最为残酷的月份,荒地上生长着丁香,混杂着回忆和欲望,又用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

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

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文革时期个体生活的苦难。

主人公宝生和鲁四是两个善良且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忍受着政治运动的摧残,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生活变得无比艰难。

他们的经历反映了无数普通人在文革时期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这也成为小说的一个主题。

小说还对当时社会上人们心灵深处的恐惧进行了揭示。

在那个动荡的时期,人们不仅体验到了物质上的艰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思想上的压抑和恐惧。

主人公宝生多次被打倒,被迫写自白,不得不隐藏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不敢对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甚至,他们自己都变得模糊不清。

这种恐惧感笼罩着人们的心灵,也成为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小说还探讨了人性在特殊环境下的变异和扭曲。

在文革时期,人们为了生存,不惜出卖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自己的真实思想。

这种变异和扭曲,使人们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在小说中,宝生的亲戚阿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亲情,投靠了权力者,并最终背叛了宝生。

这种对亲情和道德的背叛,也是小说强调的一个主题。

除了多重主题之外,小说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小说的意义更加深远。

荒原这个意象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荒原代表着社会的废墟和人们心灵的荒凉。

在小说中,主人公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他们内心的世界都是荒原的延续。

他们生活的山区,空无一人;他们内心的世界,空虚而荒凉。

这个意象深刻地体现了人们在动荡的年代所处的心灵状态。

苏童的《黄雀记》是一部以历史背景为基础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生活的遭遇,揭示了文革时期个体生活的苦难、社会上人们心灵深处的恐惧以及人性在特殊环境下的变异和扭曲。

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其中荒原这个意象尤为突出,体现了人们在动荡年代的心灵状态。

这些多重主题和意象使得《黄雀记》成为一部思想深邃、意蕴丰富的小说作品。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人文经典:读《荒原》有感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人文经典:读《荒原》有感

人文经典:读《荒原》有感《荒原》是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荒原》一诗的发表,在西方文坛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该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整个20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对现代主义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全诗434 行,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死者的葬礼”;第二部分“对奕”;第三部分“火诫”;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第五部分“雷霆的话”。

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暗示了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

就我读此诗的感觉,实在是晦涩难懂,读第一遍,除了觉得注释太多,诗太长以外,没有太多感觉。

在我参考的论文中,艾略特认为:“诗歌,特别是20世纪的诗歌,不可能简单明了。

”因此,晦涩难懂的标准是艾略特美学观的一部分。

《荒原》,它们的语言创意与思想深度都达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甚至很少人能够读懂它们。

因此人们甚至不得不创造符号美学与接受美学来做为欣赏的工具,当你静静的读艾略特的诗歌时候,会有种灵魂被撕碎的感觉。

反讽与无奈,非理性的特点与西方惯有的隐喻使得死亡意向带给人极端恐怖。

《荒原》又具有很深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现代西方文明世界是一个没有信仰、精神空虚、情欲泛滥、世态炎凉的荒芜原野,同时也象征要以宗教作为救世良方。

在此,就《荒原》中的情欲泛滥做简单的美学探讨。

在第四章《水里的死亡》,虽说只有短短的10行,但是句句都寓意深刻。

艾略特笔下的海,象征的是情欲之海,汹涌而至的情欲能够让人丧失理智,淹没其中。

“火”也是欲望的象征,当欲火无法控制的时候就会引起罪恶。

在《荒原》里的圣杯传说中,也隐射了情欲,其中描绘的是萧索和虚无的景色,到处弥漫着浮躁的欲望,让人感到不安和躁动,荒原之荒,根源在于鱼王身体之荒。

要拯救荒原,必须寻找圣杯,医治渔王的疾病,使他从衰老和性无能中振作起来。

荒原的象征意义

荒原的象征意义

荒原的象征意义【篇一:荒原的象征意义】《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枯萎的荒原象征着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同时,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复宗教精神当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动.【篇二:荒原的象征意义】艾略特引用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文)、腓尼基水手与商人的意象(43-59,312),渔王的意象(189-190,424-433),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与阿格坦思意象(196-200),寻找圣杯的意象(378-395),圣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酒杯,他当时举杯对门徒们说: 这是我的血,为赎众人的罪而流出来。

耶稣罹难时,他的门徒就用这个杯子接他的血。

后来,这个杯子变成了圣物,只要放进水,杯中就会出现一条银鱼,而且取出之后还会自动再出现一条,取之不尽。

不过,只有最圣洁的童贞骑士,才能在历尽艰险之后找到圣杯。

等等。

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荒原意象(20-30,331-359,322-330),佛教经典《佛经》中的火诫涅盘意象(302-305),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伊尼德》和奥维尔的《变形记》以及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有关苦难与升华的意象(92-110,203-206),中古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的《独语录》中的迦太基人意象(301),中古诗人但丁的《神曲》中的炼狱意象(293-296),莎士比亚的《暴风雨》(48)和《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77)以及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恶之花》(76)中有关享受与纵乐的意象,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原”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

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

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

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

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

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第二章《对弈》。

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

物别是《变形记》中翡绿眉拉被国王铁卢欧斯强奸杀死后变为莺夜=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达了诗歌深刻的主题。

对弈即争斗,象征现代人的勾心斗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现代的罪恶相比较。

艾略特认为,现代人重复着古代的人罪恶,世界放纵兽欲,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说他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


第三章《火诫》。

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登俩干着卖淫行径;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走;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土河。

在诗人看来,情欲之火毁灭了人性也毁灭了大自然,造成了这个“乌有和乌有联结在一起的现实”。

他向佛陀吁请,要让焚烧物的火来扫尽情欲,拯救人类:“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拯拔出来/主啊你拯拔/烧啊”。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

通共只有10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

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让他静静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

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

实际上艾略特是要现代人正视自己的罪恶,洗涮自己的灵魂。

第五章《雷霆的话》。

重新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

诗的起首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来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欧洲大地上消失,诗人认为,从此欧洲便成了一片可怖的荒原。

人们渴望着活命的水,盼望着救世主的出现,盼望着世界的复苏,灵魂的再造。

他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

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声巨响―――革命的象征。

艾略特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

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皈依宗教,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分摆脱不死不活的处境获得永久的宁静。

枯萎的荒原―――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

同时,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复宗教精神当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动。

《荒原》在艺术上的成就超过现代派的其他诗作,是一首具有借鉴价值,值得认得认真研究的杰作。

这首抒情长诗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柔和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和玄学派的一些特点。

诗中陈述与咏叹,抒情与讽刺,描绘与警句,庄严典雅的诗句、滑稽可哂的市井俗语,交织穿插为五彩缤纷的景象。

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
种外文)、比喻、暗示、联想、对应等象征主义手法及意象叠加,时空交错等现代诗歌表现手段,诗人用来得心应手。

他甚至大胆采用了象征里套象征、神话里面套神话、神话和现实交错、古与今杂柔、虚与实融汇的手法,使得诗歌高度的抽象化、哲理化有机地统一起来,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荒原》在艺术表现上的不足是用典故太多,且想象、联想和暗示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诗歌涩难解,使一般读者望而却步。

若无艾略特自己加上的50多条注解,许多地方都无法懂得。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的第一个流派,后期象征主义对文学的发展是有独特贡献的。

它在艺术上的创造、开拓所到得的成功经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影响了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象征主义作家着力表现内心世界,也是对文学领域的拓展。

但是,象征主义在艺术上过分追求表现形式而造成的神秘晦涩与内容上表现出来的悲观主义、宗教神秘主义和反动倒退的社会主张则是应当否定的。

艾略特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T.S." Eliot)的诗歌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作品情调低沉,常用联想、隐喻和暗示,表现现代人的苦闷。

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用内心独白表现主人公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的矛盾心态,表现的是现代人的空虚和怯懦。

此诗后来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他所见》(1917)。

他这时期出版的另一部作品《诗集》(1920)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悲观和失望,颇受英美文坛的好评,《小老头》被认为是《荒原》的前奏曲。

The Waste Land, long poem by T.S. Eliot, published in 1922, first in London in The Criterion(October), next in New York City in The Dial (November), and finally in book form, with footnotes by Eliot. The 433-line, five-part poem was dedicated to fellow poet Ezra Pound, who helped condense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to nearly half its size. It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ork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Waste Land expresses with great power the disillusionment and disgust of the period after World War I. In a series of fragmentary vignettes, loosely linked by the legend of the search for the Grail, it portrays a sterile world of panicky fears and barren lusts and of human beings waiting for some sign or promise of redemption. The depiction of spiritual emptiness in the secularized city—the decay ofurbs aeterna (the “eternal city”)—is not a simple contrast of the heroic past with the degraded present; it is rather a timeless, simultaneous awareness of moral grandeur and moral evil.
The poem initially met with controversy as its complex and erudite style was alternately denounced for its obscurity and praised for its Modernis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